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1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易》稱「聖人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又云:「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然則士之立身成名在乎!仁義而已故仁 道不遠則殺身以成仁義重於生則捐生而取義是 以龍逢捐軀於夏癸比干竭節於商辛申蒯斷臂於 齊莊弘演納肝于衛懿爰逮漢之紀信、欒布晉之向 雄嵇紹凡在立名之士莫不庶幾焉至於臨難忘身 見危授命,雖斯文不墜,而行之益寡,固知士之所重, 信在茲乎?非夫內懷鐵石之心,外負凌霜之節,孰能 安之若命,赴蹈如歸者也。皇甫誕等當擾攘之際,踐 必死之機,白刃臨頸,確乎不拔,可謂歲寒貞柏,疾風 勁草,千載之後,懍懍如生。豈獨聞彼伯夷,懦夫立志, 亦冀將來君子,有所庶幾。故掇採所聞。為《誠節傳》。

唐書

《忠義傳論》

「夫有生所甚重者,身也;得輕用者,忠與義也。後身先 義,仁也;身可殺名,不可死志也。」大凡捐生以趨義者, 寧豫期垂名不朽而為之,雖一世成敗,亦未必濟也。 要為重所與,終始一操,雖頹嵩岱,不吾壓也。夷、齊排 周存商,商不害亡而周以興,兩人至餓死不肯屈,卒 之武王蒙慚德,而夷、齊為得仁。仲尼變色,言之不敢 少損焉。故忠義者,真天下之大閑,歟姦鈇逆鼎搏人 而肆其毒,然殺一義士,則四方解情,故亂臣賊子赩 然疑沮而不得逞,何哉?欲所以為彼者,而為我也。義 在與在,義亡與亡,故王者常推而褒之,所以砥礪生 民而窒不軌也。雖然,非烈丈夫曷克為之,彼委靡軟 熟,偷生自私者,真畏人也哉?故次敘《夏侯端》以來凡 三十三人於左方。

《論張巡許遠》

張巡、許遠,可謂烈丈夫矣。以疲卒數萬,嬰孤墉,抗方 張不制之寇,鯁其喉牙,使不得摶食東南,牽掣首尾, 豗潰梁、宋間,大小數百戰,雖力盡乃死,而唐全得江、 淮財用以濟中興,引利償害,以百易萬可矣。巡先死 不為遽,遠後死不為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賊 亡,天以完節付二人,畀名無窮,不待留生而後顯也。 惟宋三葉,章聖皇帝東巡,過其廟,留駕裴回、咨。巡等 雄挺,盡節異代,著《金石刻贊》,明厥忠。與夷、齊餓踣西 山,孔子稱仁,何以異云?

《論段秀實顏真卿》

唐人柳宗元稱世言「段太尉」,大抵以為武人一時奮 不慮死以取名,非也。太尉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 步,言氣卑弱,未嘗以色待物,人視之儒者也。遇不可, 必達其志,決非偶然者。宗元不妄許人,諒其然耶?非 孔子所謂仁者必有勇乎?當祿山反,哮噬無前,魯公 獨以烏合嬰其鋒,功雖不成,其志有足稱者。晚節偃 蹇,為奸臣所擠,見殞賊手,毅然之氣,折而不沮,可謂 忠矣。詳觀二子行事,當時亦不能盡信於君,及臨大 節,蹈之無貳色,何耶?彼忠臣誼士,寧以未見信望於 人,要返諸己得其正,而後慊於中而行之也。嗚呼!雖 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五代史

《死節傳論》

語曰:「世亂識忠臣,誠哉!五代之際,不可以為無人。吾 得全節之士三人焉。」作《死節傳》。

《論王彥章裴約劉仁贍》

嗚呼!天下惡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時者,不為 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祿者,必死人之事,如彥章者,可 謂得其死哉!仁贍既殺其子以自明矣,豈有垂死而 變節者乎?今《周世宗實錄》載仁贍降書,蓋其副使孫 羽等所為也。當世宗時,王環為蜀守秦州,攻之久不 下,其後力屈而降,世宗頗嗟其忠,然止以為大將軍。 視世宗待二人之薄厚而考其《制書》,乃知仁贍非降 者也,自古忠臣義士之難得也。五代之亂,三人者或 出於軍卒,或出於偽國之臣,可勝嘆哉!可勝嘆哉!

《死事傳論》

嗚呼甚哉!自開平訖於顯德,終始五十三年,而天下 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時,欲全其節而不二者固鮮 矣。於此之時,責士以死與必去,則天下為無士矣。然 其習俗遂以苟生不去為當然。至於儒者以仁義忠 信為學,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不顧其存亡,皆恬然 以苟生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為榮者,可勝 數哉?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焉。君子之於人也,樂 成其美而不求其備,況死者人之所難乎?吾於五代, 得全節之士三人而已。其初無卓然之節,而終以死 人之事者,得十有五人焉,而戰沒者不得與也。然吾 取王清、史彥超者,其有旨哉!其有旨哉!作《死事傳》。

宋史

《忠義傳論》

「士大夫忠義之氣,至於五季,變化殆盡。宋之初興,范 質、王溥猶有餘憾,況其他哉?」藝祖首褒韓通,次表衛 融,足示意嚮。厥後西北疆場之臣,勇於死敵,往往無 懼。真、仁之世,田錫、王禹偁、范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