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0 (1700-1725).djvu/67

此页尚未校对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天禧四年從靈臺 郎皇甫融請,凡修河致祭,增龍神及尾宿、天江、天記、 天社等諸星在天河內者,凡五十位。」

仁宗皇祐二年定明堂從祀星辰之數如圓丘制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皇祐二年詔:「今祀 明堂諸神悉如圓丘從祀之數。天皇大帝北極大尊 各二,在殿上神坐左。籩豆數用中祠;五官數用小祠; 內官象尊各二,在堂左右;中官壺尊各二,在丹墀龍 墀上;外官概尊各二;眾星散尊各二,在東西廂神坐 左右。北極以上槁秸加褥;五官五星以下筦不加褥; 五」官白幣,內官以下幣從方色。禮生引分獻官奉幣, 祝史、齋郎助奠。乃進熟,北極饌升自東階,天皇大帝 饌升自西階,內中官、五官、外官、五星諸饌,隨便升設。 亞獻將升,禮官分引獻官俱詣罍洗,各由其階酌獻。 天皇北極下及左右夾廡、丹墀、龍墀庭中五官、東西 廂外官、眾星坐。禮畢。

皇祐四年,詔祭河,兼祠天河內十七星。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皇祐四年,以靈臺 郎王大明言,汴口祭河,兼祠箕、斗、奎與東井、天津、天 江、咸池積水、天淵、天潢、水位、水府、四瀆、九坎、天船、王 良、羅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內者。」

按《文獻通考》:靈臺郎王大明言:「按占書,主河、江、淮濟 溝渠溉灌之事。十九星汴口祭河瀆七位,而不及星。 司天監定亢池,主渡水往來送迎之事。北河為胡門 北戒,南河為越門南戒,主西河,掌水土功事,皆不主 江淮濟。箕斗、奎三星,顓主津瀆,大明所遺,請與東井、 天津、天江、咸池、積水、天淵、天潢、水位、水府、四瀆、九坎、 天船、王良、羅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內者當祠。」二月,詔 汴口祭河兼祠十七星。

皇祐 年,定靈星、壽星及七宿壇位俎豆之制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慶曆以立秋後辰 日祀靈星,其壇東西丈三尺,南北丈二尺,壽星壇方 丈八尺。」皇祐定如唐制,二壇皆周八步四尺。其享禮, 籩八、豆八,在神位前左右,重三行;俎二,在籩豆外;簠 簋一,在二俎間;象尊二,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西上。七 宿位各設籩一、豆一,在神位前左右;俎一,在籩豆外。 中設簠簋一,在俎豆左右;爵一,在神位正前;壺尊二, 在神位右,光祿實以法酒。

嘉祐元年定以星辰從祀五帝之制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嘉祐元年,以集賢 校理丁諷言,「立春祀青帝,以帝太昊氏配,勾芒氏歲 星、三辰、七宿從祀。」

勾芒位壇下卯階之南。歲星、析木、大火、壽星位壇下子階之東,西上。角、亢、氐、房、心、尾、箕宿位於壇下子階之西,東上。

立夏,祀赤帝,以帝神農氏配,祝融氏、熒惑、三辰、七宿 從祀。

祝融位壇下卯階之南。熒惑、鶉首、鶉火、鶉尾位子階之東,西上。井、鬼、柳星、張、翼、軫宿位於壇下子階之西,東上。

季夏祀黃帝,以黃帝氏配,后土、鎮星從祀。

后土位壇下卯階之南,鎮星位壇下子階之東,

立秋祀白帝,以帝少昊氏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從 祀。

蓐收位壇下卯階之南,太白、大梁、降婁、實沈位壇下子階之東,西上。奎、婁、胃、昴、畢、觜、參宿位於子階之西,東上。

立冬祀黑帝,以「帝高陽氏配,元冥、辰星、三辰、七宿從 祀。」

元冥位壇下卯階之南,辰星娵訾。元枵星紀位子階之東,西上。斗牛女虛危室璧宿位子階之西,東上。

神宗元豐元年詔定郊壇從祀諸星位制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元豐元年二月詔: 「內壝之外,眾星位周環每二步植一杙,繚以青繩,以 為限域。」既而詳定奉祀禮文所言:「周官外祀皆有兆 域,後世因之,稍增其制。國朝郊壇,卒循唐舊,雖儀注 具載圓丘三壝,每壝二十五步,而有司乃以青繩代 內壝,誠不足以等神位、序祀事、嚴內外之限也。伏請 除去青繩,為三壝之制。」從之。

元豐四年,祀壽星,罷東方七宿祀。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元豐中禮文所言: 時令,秋冬享壽星於南郊。熙寧祀儀:於壇上設壽星 一位,南向。又於壇下卯陛之南,設角、亢、氐、房、心、尾、箕 七位,東向。按《爾雅》所謂壽星角、亢,非此,所謂秋分所 享壽星也。今於壇下設角、亢位,以氐、房、心、尾、箕同祀, 尢為無名。又按晉天文志: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 極,常以秋分之旦見於丙,春分之夕沒於丁,見則治 平,主壽昌,常以秋分候之南郊。後漢於國都南郊立 老人星廟,常以仲秋祀之,則壽星謂老人矣。請依後 漢,於壇上設壽星一位,南向祀老人星,其壇下七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