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色。性出,無輿馬僕御,所過負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 街叟,至於童穉廝役,咸稱之曰韓先生。韓先生云,憲 府嘗舉為教官,謝曰:「幸有先人之敝廬可庇風雨,薄 田可具饘粥,讀書砥行,無愧古人足矣,祿仕非所願 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韜晦,然未嘗忘情於斯世。郡 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達,輒往咨訪。性從容開導, 洞中肯綮,裨益者多。天曆中,趙世延以性名上聞,後 十年,門人李齊為南臺監察御史,力舉其行義,而性 已卒矣。年七十有六卒後,南臺御史中丞月魯不花 嘗學於性,言性法當得諡,朝廷賜諡「莊節先生。」其所 著有《禮記說》四卷,《詩音釋》一卷,《書辯疑》一卷,《郡志》八 卷,《文集》十二卷。

程端禮端學

按《元史儒學韓性傳》:「當性時,慶元有程端禮、端學兄 弟者。端禮字敬叔,幼穎悟純篤,十五歲能記誦《六經》, 曉析大義。慶元自宋季皆尊尚陸九淵氏之學,而朱 熹氏學不行於慶元,端禮獨從史蒙卿游,以傳朱氏 明體,達用之指,學者及門甚眾。所著有《讀書工程》,國 子監以頒示郡邑校官為學者式。仕為衢州路儒學」 教授,卒年七十五。端學字時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 進士第,授僊居縣丞,尋改國子監助教。動有師法,學 者以其剛嚴方正,咸嚴憚之。遷太常博士,命未下而 卒。後以子徐貴,贈禮部尚書。所著有《春秋本義》三十 卷、《三傳辯疑》二十卷,《春秋或問》十卷。

吳師道

按《元史儒學吳師道傳》:「師道字正傳,婺州蘭谿人。」自 丱即知學,善記覽,工詞章,才思涌溢,發為歌詩,清 麗俊逸。弱冠,因讀宋儒《真德秀遺書》,乃幡然有志於 為己之學,刮磨淬礪,日長月益。嘗以「持敬致和」之說 質於同郡許謙,謙復之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是心志 益廣,造履益深,大抵務在發揮義理,而以闢異端為 先務。登至治元年進士第,授高郵縣丞,明達文法,吏 不敢欺。再調寧國路錄事。會歲大旱,饑民仰食於官 者三十三萬口,師道勸大家得粟三萬七千六百石, 以賑饑民。又言於部使者,轉聞於朝,得粟四萬石、鈔 三萬八千四百錠,賑之,三十餘萬人賴以存活。遷池 州建德縣尹。郡學有田七百畝,為豪民所占,郡下其 事建德,俾師道究治之,即為按其圖籍,悉以歸於學。 建德素少茶,而榷稅尤重,民以為病,即為極言於所 司,榷稅為減。中書左丞呂思誠、侍御史孔思立列薦 之,召為國子助教,尋陞博士。其為教,一本朱熹之旨, 而遵許衡之成法,六館諸生,人人自以為得師。丁內 憂而歸。以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終於家。所著有 《易詩書雜說》《春秋胡傳附辯》《戰國策校註》《敬鄉錄》及 文集二十卷。師道同郡又有王餘慶,字叔善,仕為江 南行臺監察御史,亦以儒學名重當世云。

陸文圭

按《元史儒學陸文圭傳》:「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而穎 悟,讀書過目成誦,終身不忘,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 地理、律曆、醫藥、算數之學。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 《春秋》中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之曰『牆東先生。 延祐設科,有司強之就試,凡一再中鄉舉。文圭為文, 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 之,朝廷數遣使馳幣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 五。文圭為人剛明超邁,以奇氣自負。於地理考覈甚 詳,凡天下郡縣沿革、人物、土產,悉能默記,如指諸掌。 先屬纊,一日語門人曰:「以數考之,吾州二十年後必 有兵變,慘於五代建炎。吾死當葬不食之地,勿封勿 樹,使人不知吾墓,庶無暴骨之患。」其後江陰之亂,冢 墓盡發,人乃服其先知。有《牆東類槁》二十卷。

梁益

按《元史儒學陸文圭傳》:「同里有梁益者,字友直,其先 福州人。博洽經史,而工於文辭。其教人以變化氣質 為先務,學徒不遠千里從之。自文圭既卒,浙以西稱 學術醇正為世師表者,惟益而已。益所著書,有《三山 槁詩緒餘》《史傳姓氏纂》,又有《詩傳旁通發揮》,朱熹氏 之學為精。年五十六卒。」

周仁榮

按《元史儒學周仁榮傳》:「仁榮字本心,台州臨海人。父 敬孫,宋太學生。初,金華王柏以朱熹之學主台之上 蔡書院,敬孫與同郡楊玨、陳天瑞、車若水、黃超然、朱 致中、薛松年師事之,受性理之旨。敬孫嘗著《易象占》 《尚書補遺》《春秋類例》,仁榮承其家學,又師玨天瑞,治 《易》《禮》《春秋》,而工為文章,用薦者署美化書院山長。美」 化在處州萬山中,人鮮知學。仁榮舉行《鄉飲酒禮》,士 俗為變。後辟江浙行省掾史,省臣皆呼「先生」,不以吏 遇之。泰定初,召拜國子博士,遷翰林修撰,陞集賢待 制。奉旨代祀嶽瀆,至會稽,以疾作,不復還朝。卒年六 十有一。其所教弟子多為名人,而泰不華實為進士 第一。

周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