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三卷目錄

 經學部紀事一

經籍典第三百六十三卷

經學部紀事一

《家語》: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孔子與之言,退而謂 南宮敬叔曰:「孔子生於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 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 《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讚明《易》道,垂訓後嗣,以 為法式。其文德著矣。」

《史記》:太史公自敘:「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 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漢書劉歆傳》:「孔子憂道之不行,歷國應聘,自衛反魯, 然後樂正,雅《頌》乃得其所,修《易》序《書》,制作《春秋》,以紀 帝王之道。」凡記孔子事俱列於前

《闕里誌》:「孔子六十八歲在衛,季康子迎孔子,孔子乃 歸魯。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敘《書傳》《禮 記》,刪《詩》,正樂,序《易彖》繫象、《說卦》文言,修《春秋》,製《孝經》。 時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史記孟子列傳》:「天下方務於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 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 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兗州府志》:魯壁,即今至聖廟。《金絲堂記》曰:「孔子故宅, 大一頃,所居之堂,後世以為廟,此其地也。初,孔子九 世孫鮒,秦時為文通君。李斯議焚書,鮒覺走還,取其 《論語》」、《孝經》藏於壁中。至漢魯恭王欲壞孔子故宅以 廣其居,聞壁中金石絲竹之音,遂不敢壞。已而孔安 國發壁,得古文經書。金人崇立宣聖廟,以其故址為 「金絲堂」,肄樂舞於中。

《史記三王世家》:「公戶滿意,習於經術。最後見王,稱引 《古今通義》,國家大禮,文章爾雅。」

《梁孝王世家》,褚先生曰:蓋聞梁王西入朝謁竇太后, 燕見,與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語言私說。太后謂帝 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安車大駕,用 梁孝王為寄。」景帝跪席舉身曰:「諾。」罷酒出,召袁盎諸 大臣通經術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謂也?」皆對曰:「太后 意欲立梁王為帝太子。」帝問其狀,袁盎等曰:「殷道親 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質,質者法天,親其 所親,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 故立長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孫;殷道大子死,立其弟。」 帝曰:「於公何如?」皆對曰:「方今漢家法周,周道不得立 弟,當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也。宋宣公死,不立 子而與弟;弟受國死,復反之,與兄之」子。弟之子爭之, 以為我當代父後,即刺殺兄子,以故國亂禍不絕。故 《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臣請見,太后 白之。袁盎等入見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終, 欲誰立?太后曰:「吾復欲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 立,正生禍亂,後五世不絕,小不忍害大義,狀報太后。 太后乃解說,即使梁王歸就國。而梁王聞其議出於 袁盎,使人來殺袁盎。袁盎顧之曰:「我所謂袁將軍者 也,公得毋誤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劍,劍著身,視 其劍新治,問長安中削厲工。工曰:「梁郎某子來治此 劍。」以此知而發覺之,發使者捕逐之,獨梁王所欲殺 大臣十餘人,文吏窮本之,謀反端頗見。太后不食,日 夜泣不止。景帝甚憂之,問公卿大臣,大臣以為遣經 術吏往治之乃可解。於是遣田叔、呂季主往治之。此 二人皆通經術,知大禮,來還,至霸昌廄,取火,悉燒梁 之反辭,但空手來對景帝。景帝曰:「何如?」對言:「梁王不 知也。造為之者,獨其幸臣羊勝、公孫詭之屬為之耳。 謹已伏誅死,梁王無恙也。」景帝喜,說曰:「急趨謁太后。」 太后聞之,立起坐餐,氣平復。故曰:「不通經術,知古今 之大禮,不可以為三公。」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 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論,繼《春秋》, 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 焉!

《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脩 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 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 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 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王所 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 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學本六藝,立 《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脩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 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