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景鸞字漢伯,梓潼人也。少與廣「漢郝伯宗、蜀郡任叔 本、潁川李仲、渤海孟元叔遊學,七州遂明經術。還乃 撰《禮略》,《河洛交集》《風角雜書》《月令章句》,凡五十餘萬 言。太守某貺命為功曹,察孝廉,舉有道,博士徵,不詣。 然上陳時正,言經得失。又戒子孫人紀之禮。及《遺令》: 期死葬不設衣襟,務在節儉,甚有法度。卒終布衣。」 《揚州府志》:「徐淑字伯進,漢廣陵海西人。博雅好學。隨 父慎在京師,纘《孟氏易》《春秋公羊傳》《禮記》《周書》,舉茂 才,除渤海令,遷瑯琊都尉。」

《商芸小說》:「鄭元在徐州,孔文舉時為北海相,欲其返 郡,敦請懇惻,使人繼踵。又教曰:『鄭公久遊南夏,今艱 難稍平,何有歸來之思?無寓人於室,毀傷其藩垣林 木,必繕治牆宇以俟還』。」及歸,融告僚屬:「『昔周人尊師, 謂之尚父,今可咸曰『鄭君』,不得稱名也』。袁紹一見元, 歎曰:『吾本謂鄭君東州名儒,今乃是天下長者。夫以 一布衣雄世,斯豈徒然哉』!」及去,紹餞之城東,必欲元 醉,會者三百人,皆使離席行觴。自旦及暮,計元可飲 三百餘杯,而溫克之容,終日無怠。

《三國志魏公孫瓚傳》:「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為郡 門下書佐,有姿儀,大音聲,故太守器之,以女妻焉,遣 詣涿郡盧植讀經。」

《涼茂傳》:「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也。少好學,論議常據 經典,以處是非。」

《崔琰傳》:「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樸訥,好擊劍, 尚武事。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至 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元受學。學未期,徐州 黃巾賊攻破北海,元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時糓糴 縣乏元,罷謝諸生。琰既受遣,而盜賊充斥,西道不通, 於是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江湖,自去」 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大將軍袁紹聞而辟之。 《司馬朗傳》:「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 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年十二,試 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 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穉弱,無仰高之風,損 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

《杜畿傳》:「拜河東太守,冬月修戎講武,又開學宮,親自 執經教授,郡中化之。」

《中山恭王袞傳》:「二十一年,封平鄉侯。少好學,年十餘 歲能屬文,每讀書文學,左右常恐以精力為病,數諫 止之,然性所樂,不能廢也。每兄弟游娛,袞獨覃思經 典。文學防輔相與言曰:『受詔察公舉錯,有過當奏反, 有善亦宜以聞,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稱陳袞美。袞 聞之,大驚懼,責讓文學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諸』」 君乃以上聞,適所以增其負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 聞,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其誡慎如此。

《衛顗傳》註《文章敘錄》曰:顗孫桓撰《四體書勢》,其序古 文曰:「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帝時, 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 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祕藏,希得見之。魏初, 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 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用科斗之」 名,遂效其法。太康元年,汲縣民盜發魏襄王冢,得策 書十餘萬言。案敬侯所書,猶有髣髴。敬侯謂顗也。 《鍾會傳》:「會字士季,太傅繇少子也。少敏慧夙成,及壯, 有才技數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晝,由是獲譽。 正始中,為祕書郎。高貴鄉公即尊位,賜爵關內侯,遷 黃門侍郎,封武亭侯。」《會母傳》曰:夫人性矜嚴,明於 教訓。會雖童稚,勤見規誨。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 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誦《易》;十二,誦《春秋左 氏傳》《國語》;十三,誦《周禮》《禮記》;十四,誦成侯《易記》;十五, 使入太學,問四方奇文異訓。

《杜畿傳》註《魏略》曰:「樂詳,字文載,少好學。建安初,詳聞 公車司馬令南郡謝該善《左氏傳》,乃從南陽步詣該, 問疑難諸要。今《左氏》《樂氏問》七十二事,詳所撰也。所 問既了,而歸鄉里。時杜畿為太守,亦甚好學,署詳文 學祭酒,使教後進。於是河東學業大興。至黃初中,徵 拜博士。於時太學初立,有博士十餘人,學多偏狹,又」 不熟悉,略不親教,備員而已。惟詳五業並授,其或難 解,質而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 食,以是獨擅名於遠近。詳學既精悉,又善推步三五 別授,詔與太史典定律歷。太和中,轉拜騎都尉。詳學 優能少,故歷三世,竟不出為宰守。至正始中,以年老 罷歸於舍,本國宗族歸之,門徒數千人。

《蜀法正傳》: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也。祖父真,有清節高 名。《三輔決錄注》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經,兼通讖緯, 學無常師,名有高才。」

《秦宓傳》:「同郡王商為嚴君平李弘立祠,宓與書曰:『疾 病伏匿,甫知足下為嚴、李立祠』。」可謂厚黨勤類者也。 觀嚴文章冠冒天下,由夷逸操山嶽不移,使揚子不 歎,固自昭明。如李仲元不遭法言,令名必淪,其無虎 豹之文故也。可謂攀龍附鳳者矣。如揚子雲潛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