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1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祭酒。道昭表曰:今國子學堂房粗置,弦誦闕尒。城南

太學,漢魏石經,丘墟殘毀,藜藿蕪穢,遊兒牧豎,為之 歎息,有情之輩,實亦悼心,況臣親司而不言乎?伏願 天慈,回神紆眄,賜垂鑒察。若臣微意,萬一合允,求重 敕尚書門下,考論營制之模,則五雍可翹立而興,毀 銘可不日而就。樹《舊經》於帝京,播茂範於不朽,斯有 天下者之美業也。」不從。

《崔辯傳》:「辯長子景儁,梗正有高風,好古博涉,以經明 行修,徵拜中書博士,高祖賜名為逸。」

《崔挺傳》:「崔遊字延叔,少有風概,除北趙郡太守。太學 舊在城內,遊乃移置城南閑敞之處,親自說經。當時 學者莫不勸慕,號為良守。」

《李彪傳》:彪有女幼而聰,令彪每奇之,教之書學,讀誦 經傳。嘗竊謂所親曰:「此當興我家,卿曹容得其力。」彪 亡後,世宗聞其名,召為婕妤,以禮迎引。婕妤在宮,常 教帝妺書,誦授經史,後宮咸師宗之。

《張普惠傳》:「普惠字洪賑,常山九門人。身長八尺,容貌 魏偉,父曄為齊州中水縣令。隨父之縣,受業齊土,專 心墳典,剋厲不息。及還鄉里,就程元講習,精於三禮, 兼善《春秋》,百家之說,多所窺覽,諸儒稱之。」

《常景傳》:「肅宗以講學之禮於國子寺,司徒崔光執經, 敕景與董紹、張徹、馮元興、王延業、鄭伯猷等,俱為錄 義,事畢,又行釋奠之禮,並詔百官作釋奠詩,時以景 作為美。」

《外戚傳》:「馮熙字晉昌,長樂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 年十二始就博士學問,從師受孝經、《論語》,好陰陽兵 法。除洛州刺史。洛陽雖經破亂,而舊三字石經宛然 猶在,至熙與常伯夫相繼為州,廢毀分用,大至頹落。 熙信佛法,自出家財,在諸州鎮建佛圖精舍,合七十 二處,寫一十六部一切經,延致明德沙門,日與講論」, 精勤不倦,所費亦不貲。

《文苑傳》:「邢昕出,帝行釋奠禮,昕與校書郎裴伯茂等 俱為錄義。」

《良吏傳》:「宋世景少自修立,事親以孝聞。與弟道璵下 帷誦讀,博覽群言,尤精經義。族兄弁甚重之,舉秀才, 對策上第。」

裴佗字元化佗容貌魁偉隤然有器望少治春秋杜 氏毛詩。《周易》並舉其宗致舉秀才以高第除中書博 士。

《術藝傳》:「江式表曰:『左中郎將陳留蔡邕,採李斯、曹喜 之法,為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 楷法,多是邕書也』。」

《列女傳》:「清河房愛親妻崔氏者,同郡崔元孫之女,性 嚴明高尚,歷覽書傳,多所聞知。子景伯、景光。崔氏親 授經義,學行修明,並為當世名士。」

《北齊書廢帝本紀》:「太子雖富於春秋,而溫裕開朗,有 人君之度。貫綜經業,省覽時政,甚有美名。」

《杜弼傳》:「弼奉使詣闕,魏帝見之於九龍殿,引入經書 庫。」

《李渾傳》:「渾族子公緒,性聰敏,博通經傳,尤善陰陽圖 緯之學。」

《魏蘭根傳》:「蘭根身長八尺,儀貌奇偉,汎覽群書,誦《左 氏傳》《周易》,機警有識悟。」

《徐之才傳》:之才年十三,召為太學生,麤通《禮》《易》。彭城 李孝綽,河東裴子野,吳郡張嵊等,每共論《周易》及喪 服儀,酬應如響,咸共歎曰:「此神童也。」

《皇甫和傳》「和十一而孤母夏侯氏,才明有禮則,親授 以經書及長深沉有雅量,尤明禮儀宗親吉凶多相 諮訪」,卒於濟陰太守。

《邢卲傳》:「卲字子才,十歲便能屬文,雅有才思,聰明彊 記,日誦萬餘言。少在洛陽,會天下無事,與時名勝,專 以山水遊宴為娛,不暇勤業。後因飲謔倦方,廣尋經 史,五行俱下,一覽便記,無所遺忘。文章典麗,既贍且 速。年未二十,名動衣冠,博覽墳籍,無不通曉。晚年尤 以五經章句為意,窮其旨要,吉凶禮儀,公私諮稟,質 疑去惑,為世指南。」

《文苑傳》:「顏之推字介父勰,梁湘東王繹鎮西府諮議 參軍。世善《周官》《左氏》學,之推早傳家業,年十二,值繹 自講《莊》《老》,便預門徒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博覽 群書,無不該洽,詞情典麗,甚為西府所稱。」

《周書文帝十三子傳》:「宋獻公震,字彌俄突。幼而敏達。 年十歲誦《孝經》《論語》《毛詩》。後與世宗俱受《禮記》《尚書》 於盧誕。」

《柳虯傳》:「虯年十三,便專精好學,時貴遊子弟就學者, 並車服華盛,唯虯不事容飾。遍授五經,略通大義,兼 博涉子史,雅好屬文。」

《呂思禮傳》:「思禮性溫潤,不雜交遊。年十四,受學於徐 遵明,長於論難。諸生為之語曰:『講《書》論《易》,其鋒難敵』。 十九,舉秀才,對策高第。」

《辛慶之傳》:慶之志量淹雅,有儒者風度,特為當時所 重。又以其經明行修令與盧誕等教授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