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13

此页尚未校对

《蕭大圜傳》:大圜梁簡文帝之子年四歲能通三都及 孝經、《論語》梁元帝封晉熙郡王,乃屏絕人事,恆以讀 詩禮書《易》為事元帝嘗自問五經要事數十條,大圜 辭約指明應答無滯元帝甚歎美之,因曰:「昔河間好 學爾既」有之;臨淄好文,爾亦兼之。然有東平,為善彌 高。前載「吾重之愛之,爾當效焉。」

《劉璠傳》:「子祥,字休徵,年十歲能屬文,十二通五經。」 《蕭察傳》:「宗如周子希華,博通經術,為荊楚儒宗。 范迪,少機辨,善屬文。迪弟遹,文采劣於迪,而經術過 之。」

高麗傳書籍,有「《五經》《三史》《三國志》《晉陽秋》。」

《異域高昌傳》文字亦同。華夏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 官,弟子以相教授。

《隋書李德林傳》:「德林年十五,誦五經及古今文集,日 數千言。俄而該博墳典,陰陽緯候,無不通涉。」

《崔彭傳》:高祖踐祚,彭轉驃騎,恆典宿衛。每謂彭曰:「卿 當上日,我寢處自安。」又嘗曰:「卿弓馬固已絕人,頗知 學不。」彭曰:「臣少愛《周禮》《尚書》,每於休沐之暇,不敢廢 也。」上曰:「試為我言之。」彭因說君臣戒慎之義,上稱善, 聞者以為知言。

《郎茂傳》:茂少敏慧,七歲誦《騷》《雅》,日千餘言。十五師事 國子博士河間權會,受《詩》《易》、三禮及元象刑名之學。 又就國子助教長樂張率禮受《三傳》群言,至忘寢食。 家人恐茂成病,恆節其燈燭。及長,稱為學者。

《文苑傳》:「孫萬壽,年十四,就阜城熊安生受《五經》,略通 大義,兼博涉子史,善屬文,美談笑。博陵李德林見而 奇之。仁壽初,徵拜豫章王長史,授大理司直。有集十 卷,行於世。」

王貞字孝逸,梁郡陳留人也。少聰敏,七歲好學,善《毛 詩》《禮記》《左氏傳》《周易》,諸子百家,無不畢覽。善屬文詞, 不治產業,每以諷讀為娛。煬帝即位,齊王暕鎮江都, 聞其名,以書召之。及貞至,王以客禮待之,朝夕遣問 安不。

潘徽性聰敏少受禮於鄭灼受毛詩於施公受書於 張沖講莊老於張譏並通大義尤精三史。

《隱逸傳》:「張文詡父琚,開皇中為洹水令,以清正聞。有 書數千卷,教訓子姪,皆以明經自達。文詡博覽文籍, 特精《三禮》。其《周易》《詩》《書》及《春秋》三傳並皆通習。每好 鄭元注解,以為通博。其諸儒異說,亦皆詳究焉。高祖 引致天下名儒碩學之士,其房暉遠、張仲讓、孔籠之 徒,並延之於博士之位。文詡時遊太學,暉遠等莫不」 推伏之,學內翕然,咸共宗仰。其門生多詣文詡請質 疑滯,文詡輒博引證據,辨說無窮,惟其所擇。治書侍 御史皇甫誕,一時朝彥,恆執弟子之禮。適至南臺,遽 飾所乘馬,就學邀屈。文詡每牽馬步進,意不因人以 自致也。右僕射蘇威聞其名而召之,與語大悅,勸令 從官。文詡意不在仕,固辭焉。仁壽末,學廢文詡策杖 而歸,灌園為業。

《外戚傳》:「蕭巋俊辨有才學,著《孝經》《周易義記》行於世。」 《聞見後錄》:司馬文正公作《文中子補傳》曰:「文中子王 通,字仲淹。幼明悟好學,受《詩》於東海李育,受《書》於會 稽夏璵,受《禮》於河東關朗,受《樂》於北平霍汲,受《易》於 族父仲華。乃著《禮論》二十五篇,《樂論》二十篇,《續書》百 有五十篇,《續詩》三百六十篇,《元經》五十篇,《贊易》七十」 篇,謂之《王氏六經》。

《唐書高祖諸子傳》:「韓王元嘉少好學,藏書至萬卷,皆 以古文字參定同異。」

《宗室傳》:「渤海敬王七世孫戡,字定臣。幼孤,年十歲所 即好學。大寒掇薪自炙,夜無燃膏,默念所記。年二十, 明六經,舉進士,就禮部試吏,唱名乃入。戡恥之,明日 逕返江東,隱陽羨里。」

《高儉傳》。「儉字士廉。授安州都督。進益州大都督府長 史。引諸生講授經藝。學校復興。」

《馬周傳》:「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窶狹,嗜學,善 《詩》《春秋》。」

《崔仁師傳》:「時校書郎王元度注《尚書》《毛詩》,詆孔、鄭舊 學,請遂廢。詔諸儒大議,博士以下不能詰。河間王孝 恭請與孔、鄭並行,仁師以元度經條不合大義者奏 之,元度報罷。」

《蘇世長傳》:世長十餘歲,上書周武帝。帝異其幼,問讀 何書,對治《孝經》《論語》。帝曰:「何言可道?」答曰:「為國者不 敢侮于鰥寡,為政以德。」帝曰:「善。」使卒學虎門館。 《傅奕傳》:高祖即位,拜太史丞,遷令。貞觀十三年卒,遺 言戒子:「六經名教言,若可習也,妖法慎勿為。」

《呂才傳》:「子方毅,七歲能誦經。太宗聞其敏,召見奇之, 賜束帛。長為右衛鎧曹參軍。」

《崔義元傳》:「義元有章句學,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 輒采諸家,條分節解,能是正之。高宗詔與博士討論 五經義。」

《王義方傳》:「義方孤且窶,事母謹甚。淹究經術,特高自 標樹。舉明經,直弘文館,貶吉安丞。義方召首領,稍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