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而相君發言持論,無非以官爵為先,所以待士者亦

淺矣。果欲援俠而成就之,取其所獻利民便物之事, 行其一二,進而無愧,不亦善乎?

《范鎮傳》其學本于六經,口不道佛老申韓之說,契丹 高麗皆傳誦其文。

《王存傳》:「元祐三年言比廢進士專經一科,參以詩賦, 失先帝黜詞律、崇經術之意。」

《孔文仲傳》:「吳充為相,欲寘之館閣。又有忌之者,僅得 國子直講。學者方用王氏經義進取,文仲不習其書, 換為三班主簿。」

《顧臨》《傳》通經學長于訓詁。

《鄒浩傳》:「哲宗親擢為右正言。有請以王安石三經義 發題試舉人者,浩論其不可而止。」

《任伯雨傳》:伯雨自幼已矯然不群,邃經術,文力雄健。 《陳師錫傳》:詔進士習律,師錫言:陛下方大闡學校,用 經術訓迪士類,不應以刑名之學亂之。詔索祕閣圖 畫,師錫言:「六經載道,諸子言理,歷代典籍,祖宗圖畫, 天人之蘊,性命之妙,治亂安危之機,善惡邪正之跡 在焉。望留意于此,以唐山水圖代《無逸》為監。」

《常安民傳》。熙寧以經義取士,學者翕然宗王氏,安民 獨不為變。登六年進士,神宗愛其策,將魁多士,執政 謂其「不熟經學,列之第十。」

《朱服傳》:「服,熙寧進士甲科,以淮南節度推官充修撰 經義局檢討,國子監直講,祕閣校理。」

喬執中《傳》入大學,補《五經》講書,五年不謁告。王安石 為群牧判官,見而器之。

《龔原傳》:「原為司業時,請以王安石所撰《字說》《洪範傳》 及子雱《論語》《孟子義》刊板傳學者。故一時學校舉子 之文,靡然從之,其敝自原始。」

《蒲卣傳》:母任知書,里中號「任五經。」

《汪澥傳》:「澥少從胡瑗學《易》,又學于王安石,著《三經義 傳》。澥與其議,又首傳其說。」

《楊畏傳》:「畏幼孤好學,刻志經術,以所著書謁王安石、 呂惠卿。自是尊安石之學,以為得聖人之意。」

《董必傳》:「必嘗謁王安石于金陵,咨質諸經疑義,為安 石稱許。」

《宗澤傳》:「澤調衢州龍游令,民未知學,澤為建庠序,設 師儒,講論經術,風俗一變。」

《張九成傳》:「九成研思經學,多有訓解,然早與學佛者 游,故其議論多偏。」

《陳淵傳》。淵面對,因論程頤、王安石學同異。上曰:「楊時 之學,能宗孔、孟,其《三經義辨》甚當理。」淵曰:「楊時始宗 安石,後得程顥師之,乃悟其非。」上曰:「以《三經義解》觀 之,具見安石穿鑿。」淵曰:「穿鑿之過尚小,至于道之大 原,安石無一不差,推行其學,遂為大害。」上曰:「差者何 謂?」淵曰:「聖學所傳,止有《論》《孟》《中庸》。《論語》主仁,《中庸》主」 誠,《孟子》主性,安石皆暗其原。仁道至大,《論語》隨問隨 答,惟樊遲問始對曰「愛人。」愛特仁之一端,而安石遂 以愛為仁。其言《中庸》,則謂中庸所以接人,高明所以 處己。《孟子》七篇,專發明性善,而安石取揚雄善惡混 之,言至于無善無惡,又溺于佛,其失性遠矣。

《王庠傳》:庠字周彥,閉戶窮經史百家書傳注之學,尋 師千里,究其指歸。蚤歲上范純仁、蘇轍、張商英書,皆 持中立不倚之論,呂陶、蘇轍皆器重之。嘗以經說寄 蘇軾,謂二帝三王之臣皆志于道,惟其自得之難,故 守之至堅。自孔孟作六經,斯道有一定論,士之所養 反不逮古,乃知後世見六經之易,忽之不行也。軾復 曰:「《經說》一篇,誠哉是言。」

《胡舜陟傳》:舜陟遷侍御史,奏:「向者晁說之乞皇太子 講《孝經》,讀《論語》,間日讀《爾雅》而廢《孟子》。夫孔子之後, 深知聖人之道者《孟子》而已。願詔東宮遵舊制,先讀 《論語》,次讀《孟子》。」又奏:「涪陵譙定受《易》于郭雍,究極象 數,逆知人事,洞曉諸葛亮八陣法,宜厚禮招之。」 《陳公輔傳》:「公輔疏言:王安石《三經字說》,詆誣聖人,破 碎大」道非一端也。使公卿大夫皆師安石之言,宜其 無氣節忠義也。

《吳表臣傳》:「帝方鄉儒術,表臣乞選講官以裨聖德,且 于古今成敗,民物情偽,邊防利害,詳熟講究。由是詔 開經筵。」

《范如圭傳》:「如圭忠孝誠實,得之于天,其學根于經術, 不為無用之文。」

《陳俊卿傳》:「紹興八年,登進士第,除著作佐郎,兼王府 教授。講經輒寓規戒。」

《虞允文傳》:「允文六歲誦九經。隆興七年,胡銓以臺評 去,允文奏留之經筵。早以文學致身臺閣,出入將相, 垂二十年。」

《施師點傳》:師點十歲通六經,十二能文,仕至資政殿 大學士。

《汪應辰傳》:應辰幼凝重異常童。五歲知讀書,屬對應 聲,語驚人,多識奇字。家貧無膏油,每拾薪蘇以繼晷。 從人借書,一經目不忘。十歲能詩,游鄉校,博士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