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29

此页尚未校对

水者幾半。隋開皇中,又自鄴運至長安,未及緝理,尋 以兵亂廢棄。唐初,魏鄭公鳩集所餘,十不獲一,而傳 拓之本,猶存祕府。前史所謂《三字石經》者,即邕所書。 然當時一字石經存者猶十數卷,而三字石經止數 卷而已。由是知漢經之亡久矣,不能若此之多也。魏 石經近世猶存,至五代湮滅殆盡。往年洛陽守因閱 營造司所棄碎石,識而收之,遂搜訪,凡得《尚書》《儀禮》 《論語》合數十段。又有《公羊碑》一段,在長安,其上有馬 日磾等名號者,魏世用日磾等題名,本在《禮記》磾,而 此乃《公羊碑》上,益知非邕所為也。《尚書》《論語》之文與 今多不同者,非孔安國、鄭康成所傳之本也。獨《公羊》 當時無他本,故其文與今文無異,然皆殘缺已甚,句 讀斷絕,一篇之中或不存數字,可勝嘆惜哉!予嘗謂 物之不幸者,莫甚於《書》。自隋牛弘已言書有五厄,由 弘至「今,其厄又可知。夫著之金石,宜若可傳於無窮, 而不幸且如是,至於荒唐亂世之言,晏然享天下厚 奉,歷千有餘歲,而未聞遭詆訶之厄。彼亦何幸而至 此?豈天終不佑吾道耶?」吾友鄧人董堯卿自洛陽持 《石經》紙本歸,靳然寶之如金玉。而予又從而攷之,其 勤如是。予二人亦可謂有志於斯文矣。紹聖甲戌秋 八月題。

唐以前,文字未刻印,多是寫本。齊衡陽王鈞手自細 書《五經》,置巾箱中,「巾箱五經」自此始。後唐明宗長興 二年,宰相馮道、李惠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 刻板印賣,朝廷從之。雖極亂之世,而經籍之傳甚廣。 予曾大父遺書,皆長興年刻本,委於兵火之餘,僅存 《儀禮》一部。

王荊公《三經義》頒於學官,數年之後,又自列其非是 者,奏請易去。視古人「懸諸日月不刊」之說,豈不誤學 者乎?

康節手寫《易》《詩》《書》《春秋》,字端勁,無一誤失。冑子之賢 者,其謹藏之勿替。

容齋隨筆解釋經旨貴於簡明,惟孟子獨然。其稱《公 劉》之詩「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 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而釋之之詞,但云「故居 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其稱 《烝民》之詩「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而引孔子之語以釋之,但曰「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 夷也,故「好是懿德。」用兩「故」字,一「必」字,一「也」字,而四句 之義昭然。彼訓曰「若稽古」,三萬言,真可覆醬瓿也。 《容齋三筆》,《景迂子》、晁以道留意六經之學,各著一書, 發明其旨,故有《易規》《書傳》《詩序論》《中庸》《洪範傳》三傳 說。其說多與世儒異,謂《易》之學者,所謂應,所謂位,所 謂承乘、所謂主,皆非是。大扺云:「《繫辭》言卦爻象數、剛 柔、變通之類非一,未嘗及初應四、二應五、三應六也。 以陽居陽、以陰居陰為得位,得位者吉;以陽居陰、以 陰居陽為失位,失位者凶。然則九五、九三、六二、六四 俱善,六五、六三、九二、九四俱不善乎?既為有應無應、 得位、不得位之說而求之或不通,則又為承乘之說, 謂陰承陽則順,陽承陰」則逆,陽乘柔則吉,陰乘剛則 凶,其不思亦甚矣。又必以位而論中正,如六二、九五 為中且正,則六五、九二俱不善乎,初上三、四永不得 用中乎?卦各有主,而一概主之於五,亦非也。其論《書》 曰:「予於《堯典》見天文矣,而言四時者不知中星;《禹貢》 敷土治水」,而言九州者不知經水;《洪範》「性命之原,而 言九疇」者不知數。舜於《四凶》,以堯庭之舊而流放竄 殛之。穆王將善其祥刑,而先醜其耄荒。湯之伐桀,出 不意而奪農時。文王受命為僭王,召公之不說,類乎 無上。太甲以不順伊尹而放,群叔纔有流言而誅,啟 行孥戮之刑以誓不用命。盤庚行劓殄之刑而遷國。 周人飲酒而死,魯人不板幹而屋。誅先時不「及時、殺 無赦、威不可訖、老不足敬、禍不足畏、凶德不足忌」之 類。惟此經遭秦火煨燼之後,孔壁朽折之餘,孔安國 初以隸篆推科斗,既而古今文字錯出,東京乃取正 於杜林,傳至唐彌不能一。明皇帝詔衛包悉以今文 易之,其去舊本幾何其遠矣!今學者盡信不疑,殆如 手授於洙泗間,不亦惑乎?論《堯典》中星云:於春分日 而南方井、鬼七宿,合昏畢見者,孔氏之誤也。豈有七 宿百九度,而於一夕間畢見哉?此實春分之一時,正 位之中星,非常夜昏見之中星也。於夏至而東方角、 亢七宿,合昏畢見者,孔氏之誤也。豈有七宿七十七 度,而於一夕間畢見者哉?此夏至一時之中星,非常 夜昏見者也。秋分、冬至之說皆然。凡此以上,皆晁氏 之說所辯聖典非所敢知,但驗之天文,不以四時,其 同在天者常有十餘宿,自昏至旦,除太陽所舍外,餘 出者過三之二,安得言七宿不能於一夕間畢見哉? 蓋不識星,故云爾。其論《詩序》云:「作《詩》者不必有序。」今 之說者曰「《序》與《詩》同作」,無乃惑歟!且《逸詩》之傳者,岐 下之石鼓也,又安睹《序》邪?謂晉武公盜立秦仲者,石 勒之流;秦襄公取周地,皆不應美文王有聲為繼伐。 是文王以伐紂為志,武王以伐紂為功;《庭燎》《沔水》《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