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然奮興,自謂顏、閔未可幾及,使與游、夏同時,豈復多 讓?世無孔子,安所得師?聞者異之。洪武八年,克勤被」 誣下獄,謫戍江浦。孝孺上書乞代,不報。歸師宋濂,濂 深器之。濂及門多天下知名士,一旦盡出其下。先輩 如胡翰、蘇伯衡亦皆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恆 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 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從濂入京,濂侍太祖受命, 作《靈芝甘露頌》,賜酒,大醉歸。孝孺見濂醉寢,私為草 以俟。比明,濂愕然曰:「死矣。上命作頌,醉甚誤,不為奈 何?」孝孺乃進所屬草,濂攜以入。太祖覽之曰:「此非學 士筆。」濂頓首謝曰:「實臣門人方孝孺作。」太祖喜,召見, 試一論五策,立就。會克勤坐空印事誅,扶喪歸葬,哀 動行路。已,復從濂卒業,凡四載,辭歸。濂致仕,居浦陽, 坐事徙蜀。孝孺欲往省,不獲,為文龥天,願減己算以 延師齡。十五年,吳沉薦孝孺可大用,召至,陳說稱旨, 賜緋袍腰帶,以平巾往見。東宮宴禮部,故命欹其坐 几,孝孺正之,乃坐。太祖喜謂太子曰:「此端士,當老其 才,輔汝。」禮遣還。後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 釋之。二十五年,廷臣又薦至入對。太祖方重威斷,謂 孝孺儒者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府教授,日與諸 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說 道德。王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建文帝即 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與董倫同侍經 筵,備顧問。帝好文,日與孝孺討論《周官》法度,國家大 政事,輒咨之。讀書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或命 就御坐前批答。時方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 皆為總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王稱兵北 平,廷議討之,詔令檄諭,皆出孝孺手。三年,燕兵掠大 名,上書指斥。帝以書示孝孺,孝孺曰:「燕兵久頓大名, 天暑雨,當不戰自罷。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 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援,我以大軍躡 其後,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踰 月,使其將士心稍懈。懈則眾離。我謀定勢合,進而蹴 之不難矣。」帝命孝孺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喦馳報 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藩。又為《宣諭》數千言授喦,持 至燕軍中,密散諸將士。比至,喦匿宣諭不敢出。燕王 復遣指揮武勝奉書,請盡撤諸道兵。帝將計之,孝孺 曰:「陛下即欲罷兵,兵一散,難復聚。彼長驅犯闕,何以 禦之?願毋為所惑。」及燕兵克儀真,孝孺進曰:「東南募 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我據天塹之險,與戰江上,勝 負未可知也。」帝然之,命諸將集舟師,而陳瑄以戰艦 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四年六月乙卯也。或勸帝幸浙, 或言幸湖湘。孝孺請堅守京城,待四方援兵,即事不 濟,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鎮撫伍雲執 孝孺以獻,成祖命繫獄。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 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殺孝孺,天 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使其門人諭意,孝 孺怒斥之。成祖又召使草詔,及見,悲慟徹殿陛。成祖 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 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 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 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 不可。」孝孺大書數字,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 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 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 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六。孝孺有兄孝聞,力學 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 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 河死,宗族親友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孝孺工為文 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永樂中,藏孝 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成化中,謝 鐸等始編為《遜志齋集》四十卷,行於世。仁宗即位,諭 尚書呂震曰:「建文諸臣已受顯戮,其親黨可從寬貸。」 而孝孺絕無後,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復。洪武二 十五年嘗上書闕下,請減信國公湯和所加寧海賦, 謫戍慶遠衛,以軍籍獲免。至是,孝復子琬得釋為民。 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孝孺後」,謂當捕錄方氏。時 寧海典史魏澤藏其幼子德宗,屬孝孺門人俞允攜 之松江,遂為俞姓。一時士大夫信之,為纂《歸宗錄》。既 而方氏察其偽,言於官乃已。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 忠臣,建「表忠祠」於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福王時,贈 孝孺太師,諡「文正」;妻鄭,諡「貞愍。」弟孝友,贈翰林待詔。

解縉

按《明外史解縉傳》:「縉字大紳,吉水人。祖子元,為安福 州判官,元末兵亂,守義死。父開與弟闔有名,稱二解。 高帝嘗召開論元事,欲官之,辭去。縉年十九,舉鄉試 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與兄綸同舉進士,授中書庶吉 士,甚見愛重。嘗侍書帝前,帝親為持硯。帝一日在大 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 言』。」縉遂立草萬言,略曰:「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