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本義》以提其綱;繼著《聲音文字通》,以極其博。及其終 也,會六經百代於一心,而約之以造化經綸,圖書成, 四方學者莫不宗之,稱之為「考古先生。」永樂初,其門 人柴廣敬以《聲音文字通》百卷進呈,詔藏祕府。

張洪

按《明外史儒林張洪傳》:「洪字宗海,常熟人。不知其姓, 生五日而母亡,父又遠客鄰家,張翁俾媼乳之,遂從 其姓。幼穎異,好讀書,稍長逐什一,貲大起。洪武間,坐 鄰人累,謫戍雲南,西平侯沐英深器之。都督瞿能延 致幕中,與籌軍事。建文時,被薦,授靖江王府教授。永 樂元年,擢行人,使日本,卻其餽。還使洮岷,修茶馬舊」 政。四年,緬甸宣慰使那羅塔發兵侵孟養,殺其宣慰 使刀木旦而㨿其地。事聞,詔洪齎敕責還侵地,立孟 養後,那羅塔遂受命。後又數奉使,蠻邦服其威信。預 修《永樂大典》,進行人司副。洪熙元年擢翰林修撰,尋 同修《仁宗實錄》。宣德五年謝事歸。卒年八十四。所著 有《四書解義》《周易會通》《尚書補傳》《詩經正義》《春秋說 約》《禮記總類》《歷代詩選》《琴川新志》《日本補遺》諸書,多 散佚不傳。常熟自元以前無以儒學名者,有之自洪 始。始洪與侍講王洪論詩,王自誦所作,竊比漢、魏。洪 笑而未答,復自矜曰:「終不作六朝語。」洪曰:「六朝人豈 易及,無論陸、謝,且自視比江、沈何如。子詩傍大李門 牆,猶未窺其奧也。」王始屈服曰:「平生喜讀大李詩,君 評我甚當。」洪作《學古詩敘》,備載其語,為學詩者夸誕 之戒。

曹端

按《明外史儒林曹端傳》:「端字正夫,澠池人。自幼不妄 言動,師事宜陽馬子才、太原彭宗古,遠有端緒。舉永 樂六年鄉試,明年以會試副榜授山西霍州學正。善 訓誘,諸生翕然從化,上官不敢以屬吏臨之。居九年, 喪父,五味不入口,寢苫枕塊,廬墓六年。服闋,調蒲州 學正。考績至京,蒲人、霍人交章請復任,以霍人奏先」 至,得允。宣德九年正月卒於官,年五十九。州人為罷 市巷哭。端造詣篤實,教人務躬行,日事著述,坐下著 足處,兩磚皆穿。事父母,愉色養志。父雅好佛,端為陳 說聖賢之道,作《夜行燭》一編,其言曰:「佛氏以空為性, 非天命之性,人受之中。老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 共由之路。」父久之亦信從其言。初,得江左謝應芳《辨 惑編》,篤好之,故于輪迴禍福、巫覡風水時日之說,確 然不為所惑。嘗上書縣令,請毀淫祠,令即以屬端,端 為毀百餘,惟存夏禹、雷公兩廟,歲時祈報,則設社穀 壇行之。為學官時,同僚肅拜梓潼神,端以為謟。其人 曰:「斯文宗主也。」端曰:「梓潼主斯文,孔子更主何事?」門 人有赴關壯繆社會者,端正色折其非。諸生有喪,則 命知禮者相。有欲用浮屠者,語之曰:「浮屠之教,拯其 父母出地獄,是不以親為君子,而為積惡有罪之小 人也。其待親不亦薄乎!」霍州樵者拾金釵還之主者, 眾以為異,樵曰:「第不欲愧曹博士耳。」州人高文質往 觀劇,中道而返,曰:「此行豈可使曹先生知之?」其教化 入人如此。端之歿也,貧不能歸柩,遂葬于霍。二子瑜、 琛,亦廬父墓,尋相繼卒,葬端墓旁。正統中,僉事張敬 建祠澠池,其後有黃編修者謁祠,詢端墓,嘆曰:「曹先 生一代醇儒,豈可令魂魄客異鄉哉!」為捐貲返葬故 里。端所著有《四書詳說》《太極圖通書》《西銘釋文》《孝經 述解》《儒家宗統》《譜家規輯》《存疑錄》諸書。學者稱月川 先生。明世北方理學,實自端倡之。後廷臣屢請從祀 文廟,不果行。

黃潤玉

按《明外史儒林黃潤玉傳》:「潤玉,字孟清,鄞人。五歲,侍 母疾,夜不就寢,讀書寓目成誦。十歲,道見遺金不拾。 永樂初,徙南方富民實北京,潤玉父當行,詣官請代, 官少之。對曰:『父去,日益老,兒去日益長』。官異其言,許 之。既至,受地北城外十里所,沙漠寒沍,茫無人煙。與 同役者築室治圃,粥蔬自給。稍閒,輒肆力於學,以己」 心為嚴師,而蘄造於聖賢,不妄言動。京師有富翁,僅 一女,招寓其家,固辭。或問之,曰:「瓜田不納履也。」十八 年舉順天鄉試,授建昌府學訓導。父喪除,改官南昌。 宣德中,用薦擢交趾道御史,出按湖廣,斥兩司以下 不職者至百有二十人,威望赫然。正統初,詔推提舉 學官,楊士奇以潤玉應,乃擢廣西按察僉事,提督學 政。抑浮靡,獎實行,士風為變。時寇起軍興,有都指揮 妄掠子女萬餘口,潤玉劾而歸之。副使李立入民死 罪至數百人,亦為辨釋。南丹衛處萬山中,瘴甚,戍卒 多死,為奏徙夷曠之地,軍民咸悅。母憂歸,起官湖廣 巡撫。李實驕甚,兩司折節下之,潤玉獨無加禮,且論 罷其親故二人。實憤,誣奏潤玉不諳刑律,坐謫含山 知縣。濬麻湖,革蘆場弊,徭均訟平,政聲方著。潤玉乃 以年老歸。歸二十年,年八十有九,以成化十二年五 月卒。學者稱「南山先生。」潤玉偉貌豐髯,莊重嚴毅,見 者畏之若神。其為學,知行並進,以程、朱為宗。嘗曰:「明 理務在讀書,制行當要謹獨。」自少迄髦,好學不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