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帝復優詔褒答,延入便殿,眷注有加,且命行人長途 謹護。朝野聞之,莫不嘆聖天子崇儒重道,而宰相能 曲成善類也。自仁、宣後,徵辟久不行,及是以布衣拜 宮僚,人多矜為希闊之遇,與弼顧堅辭不就,士論莫 不頌其高,而小人之忌嫉者乃益甚。當與弼之始至 也,賢首以賓師禮事之,推之上座,而己與相對。適編 修尹直至,坐於其側,乃大慍,出門即肆為謗言。而朝 士承其聲名,坐門求見,與弼又不能盡接,謗議益起。 既還鄉,知府張璝謁見不得,恚甚。聞朝貴有惡之者, 令人訟之,久無應者。乃嚴法令他人代弟往訟,牒入 即遣使攝之。門人勸用官服往,與弼不可,竟以民服 入。璝大加侮慢,始禮遣之。與弼無慍色,亦心諒非弟 意,友愛如初。編修張元禎不知,遺書誚讓,有「上告素 王,正名討罪,豈容先生久竊虛名」語。遠近從而和之, 與弼聞而不辨也。以成化五年十月卒,年七十有九。 海內稱康齋先生。所著《日錄》,悉自言平生所得,學者 稱之。其初應聘,以出自石亨為恥。及見亨權勢薰灼, 知其必敗,遂潔身遠引。故門生有問者,告之曰:「吾欲 保性命耳。」其後亨果敗,論者益嘆其知幾。獨其跋亨 《族譜》,自稱門下士,為士論所譏。後之議從祀者,率以 此為累云。

陳獻章

按《明外史儒林陳獻章傳》:「獻章,字公甫,新會人。以遺 腹生。家貧,母林氏厲志鞠之。性至孝,朝夕不離側。偶 出外,母有念,輒心動,馳歸,身修八尺,目光如星,右頰 有七黑子,若北斗狀,穎悟絕人,書寓目輒記。嘗讀《孟 子》『天民』句,慨然曰:『士君子行己當如是矣』。年二十一, 舉正統十二年鄉試。明年會試,中乙榜,卒業國學。後」 聞吳與弼倡道臨川,從之受業。一日,天初明,與弼自 起簸穀,見獻章猶未起,大聲曰:「秀才若爾懶惰,異日 何由到伊川門下?又何由到孟子門下?」獻章瞿然。與 弼師道尊嚴,獻章為劚地編籬,捧茶研墨,數月辭歸, 即絕意科舉,專求聖學,足蹟不至公府,閉戶讀書,徹 夜不寢,少困則以水沃足,久之嘆曰:「學貴自得。自得 之而後博之以典籍,則典籍之言皆吾言,否則典籍 與吾猶為二矣。」乃築陽春臺,靜坐其中,不越閾外者 數年,充然自得。成化初,學士錢溥以遷謫至,一見嘆 為聖儒,勸再游國學。祭酒邢讓令和《楊時此日不再 得》詩,大嗟賞,揚言於朝,謂真儒復出。由是翰林羅倫、 莊昶、章懋咸與定交,而給事中賀欽受業為弟子,遂 名動京師。既南旋,益潛心大業,四方從游者日眾。廣 東、西督撫以下至蠻長、土酋,無不致禮於其廬。江西 布政使陳煒修白鹿書院,聘為十三郡弟子師辭不 往。廣東布政使彭紹、總督都御史朱英先後論薦,請 備禮徵聘。吏部以獻章選人,非隱士,不能特聘,乃移 牒取之,以十九年八月扺京。時宰萬安輩素不悅學, 令就部試,以疾辭。越數日赴試,至部門,復以疾驟發 辭,卒不就試。踰月,拜疏言:「臣自幼讀書,君臣之義,知 之久矣。所以一領鄉書,三試禮部,承檄就道,聞命驚 心。伏惟國家教育生成之恩,陛下甄錄收采之德,至 厚至深,孰敢騖空名、飾虛讓,沬趄退卻於日月之下, 臣遺腹子也。臣父二十七而棄養,臣母二十四而居 寡。方臣之幼,無歲不病,用乳代哺,至於九齡。臣非臣 母,久填溝壑。臣生五十六年,臣母七十有九。臣母見 臣衰病,愛如孩提。天下母子之愛雖一宜,未有如臣 母憂臣之至,念臣之深。臣於臣母無以為報,而臣母 以守節合例。有司奏題,已蒙聖恩旌表。」是臣又因臣 母荷陛下高厚獨深,顧臣母以貧賤早寡,俯仰無聊, 殷憂成疾,老而彌劇。使臣遠羇闕下,臣母憂臣日甚, 愈憂愈病,愈病愈憂,憂病相仍,理難長久。臣以病軀 憂臣老母,年未暮而氣先衰,心有為而力不逮。夫內 無攻心之疾,則外不見從事之難。上有至仁之君,則 下必多曲「成之士。惟陛下以大孝化天下,至誠體萬 物,豈臣之微,終有所避,不能自盡。伏望察臣初年願 仕之心,憫臣久病思親、不能自已之念,放臣暫歸田 里,奉侍老母,以窮餘年。倘母養獲終,臣病全愈,臣仍 前赴部,以聽選用,則臣母子未死之年,皆陛下之賜。」 疏聞,特授翰林院檢討,且令親終疾愈,仍來供職。還 至南安,知府張弼問出處,曰:「先師以布衣為石亨所 薦,故不受職,而求觀祕書,冀得間悟主也。」時宰不悟, 以為實然,言之上,令受職而後觀書,戾其本意,遂決 去。僕乃聽選監生。又疏陳始終願仕,故不敢偽辭,或 受或不受,義各有當耳。弼唯唯,自後數有推薦,悉辭 不行。生平好為詩,兼工書法,人爭寶之。初自號白沙, 繼號石齋,學者稱白沙先生。以弘治十三年二月卒, 年七十有三。萬曆中,從祀文廟,追諡文恭。其《自序為 學》云:「僕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游,於古聖賢垂 訓之書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 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惟日恃書冊尋 求,忘寐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於是舍彼 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然後見吾此心之體,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