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三條而已。謙不喜矜露,所為詩文,非扶翼經義,張維

世教,則未嘗輕筆之書也。延祐初,謙居東陽,入華山, 學者翕然從之,尋開門講學。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 揚、吳、越,皆不憚百舍,來受業焉。其教人也,至誠諄悉, 內外殫盡。嘗曰:「己有知,使人亦知之,豈不快哉!」或有 所問難而詞不能自達,則為之言其所欲言,而解其 所惑。討論講貫,終日不倦。攝其粗疏,入於密微,聞者 方傾耳聽受,而其出愈真切。惰者作之,銳者抑之,拘 者開之,放者約之,及門之士,著錄者千餘人,隨其材 分,咸有所得。然獨不以科舉之文授人,曰:「此義利之 所由分也。」謙篤於孝友,有絕人之行。其處世不膠於 古,不流於俗,不出里閭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 門為恥。縉紳先生之過其鄉邦者,必即其家存問焉。 或訪以典禮政事,謙觀其會通而為之折衷,聞者厭 服。大德中,熒惑入南斗句,已而行謙以為災在吳、楚, 竊深憂之。是歲大祲,謙貌加瘠。或問曰:「豈食不足耶?」 謙曰:「今公私匱竭,道殣相望,吾能獨飽邪?」其處心蓋 如此。廉訪使劉庭直、副使趙宏偉,皆中州雅望,於謙 深加推服,論薦於朝。中外名臣列其行義者,前後章 數十上,而郡復以遺逸應詔。鄉闈大比,請司其《文衡》, 皆莫能致。至其晚節,獨以身任正學之重,遠近學者, 以其身之安否為斯道之隆替焉。至元三年卒,年六 十八。嘗以「白雲山人」自號,世稱為「白雲先生」,朝廷賜 諡「文懿。」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歿,其學猶未大顯, 至謙而其道益著,故學者推原《統緒》,以為朱熹之世。 適江浙行中書省為請於朝,建「四賢書院」以奉祀事, 而列於學宮。同郡朱震亨,字彥修,謙之高第弟子也, 其清修苦節,絕類古篤行之士,所至人多化之。

陳櫟

按《元史儒學陳櫟傳》:「櫟字壽翁,徽之休寧人。櫟生三 歲,祖母吳氏口授《孝經》《論語》,輒成誦。五歲入小學,即 涉獵經史。七歲通進士業。十五,鄉人皆師之。宋亡,科 舉廢,櫟慨然發憤,致力於聖人之學,涵濡翫索,貫穿 古今。嘗以謂有功於聖門者,莫若朱熹氏。熹沒未久, 而諸家之說往往亂其本真,乃著《四書發明》《書傳纂 疏》《禮記集義》等書,亡慮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說有畔 於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 所未備者,復為說以補其闕。」於是朱熹之說大明於 世。延祐初,詔以科舉取士,櫟不欲就試,有司強之,試 鄉闈中選,遂不復赴禮部。教授於家,不出門戶者數 十年。性孝友,尤剛正,日用之間,動中禮法。與人交不 以勢合,不以利動,善誘學者,諄諄不倦。臨川吳澄,嘗 稱櫟有功於朱氏為多,凡江東人來受業於澄者,盡 遣而歸櫟。櫟所居堂曰定宇,學者因以定宇先生稱 之。元統二年卒,年八十三。揭徯斯誌其墓,乃與吳澄 並稱曰:「澄居通都大邑,又數登用於朝,天下學者四 面而歸之,故其道遠」而章,尊而明。櫟居萬山間,與木 石俱,而足跡未嘗出鄉里。故其學必待其書之行,天 下乃能知之,及其行也,亦莫之禦。是可謂豪傑之士 矣。世以為知言。

胡一桂

按《元史儒學胡一桂傳》:「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人。父 方平。一桂生而穎悟,好讀書,尤精於《易》。初,饒州德興 沈貴寶,受《易》於董夢程,夢程受朱熹之《易》於黃榦,而 一桂之父方平及從貴寶、夢程學,嘗著《易學啟蒙通 釋》。一桂之學出於方平,得朱熹氏源委之正。宋景定 甲子,一桂年十八,遂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 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書有《周易本義》《附錄》《纂 疏》《本義》《啟蒙翼傳》《朱子詩傳附錄》《纂疏》《十七史纂》,並 行於世。

胡炳文

按《元史胡一桂傳》:「同郡胡炳文,字仲虎,亦以《易》名家, 作《易本義通釋》,而於朱熹所著《四書》用力尤深。餘干、 饒魯之學,本出於朱熹,而其為說多與熹牴牾。炳文 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辭異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辭 同而指異者,析而辨之。往往發其未盡之蘊。東南學 者因其所自,號稱雲峰先生。」炳文嘗用薦者署明經 書院山長,再調蘭溪州學正。

黃澤

按《元史儒學黃澤傳》:「澤字楚望,其先長安人。唐末,舒 藝知資州內江縣,卒葬焉,子孫遂為資州人。宋初,延 節為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累贈金紫光祿大夫,澤 十一世祖也。五世祖拂,與二兄播、撰同年登進士第, 蜀人榮之。父儀可,累舉不第,隨兄驥子官九江,蜀亂, 不能歸,因家焉。澤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志」, 好為苦思,屢以成疾,疾止復思。久之如有所見,作《顏 淵仰高鑽堅論》。蜀人治經必先古注疏,澤於名物度 數,考覈精審,而義理一宗程、朱,作《易》《春秋二經解》《二 禮祭祀述略》。大德中,江西行省相臣聞其名,授江州 景星書院山長,使食其祿以施教。又為山長於洪之 東湖書院,受學者益眾。始,澤嘗夢見夫子,以為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