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力辭,詔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給米三石,終其身靜 坐讀書,老而彌勵,壽八十終。

鄧元錫

按《明外史儒林鄧元錫傳》:「元錫,字汝極,南城人。資穎 朗絕倫。五歲屬對奇警,師為避席。稍長,輒博覽經史。 十五喪父,哀毀,水漿不入口。十七行社倉法,惠其鄉 人。十九為諸生,游邑人羅汝芳之門,即銳然棄經生 業,耑事問學。又走吉安謁諸先達請益,學愈有聞。尋 以祖母命,復事經生業。以嘉靖三十四年舉於鄉。念」 二母年高,不赴會試。居三年,母力趣之。道出吉安,復 從鄒守益、劉邦采、劉陽諸宿儒論學。會鄉邑寇警,即 馳歸侍養,欲遂屏居不出,母不可。又三年,始一赴會 試。既下第歸,遂不復出。杜門著書踰三十年,《五經》皆 有成書。研精殫思,閎深博奧,一時學者莫不推尊之, 稱為「潛谷先生。」休寧范淶初知南城,重元錫後為南 昌知府,以萬曆十六年入覲,薦元錫及劉元卿、章潢 於朝。南京祭酒趙用賢亦請優加徵聘,如吳與弼、陳 獻章故事。得旨:「有司起送部試。」元錫固辭。明年,御史 王道顯復與元卿並薦,且請倣祖宗徵辟成憲,無拘 部試。得旨:「令有司問病痊可,起送赴部。」竟不行。二十 一年,巡按御史秦大夔復並薦二人,詔以翰林待詔 徵之,有司敦遣益迫,乃始上道。甫離家而卒,年六十 有六。鄉人私諡「文統先生。」元錫之學,其淵源雖本於 王守仁,而不盡宗其說。時心學盛行,謂覺惟無覺,一 覺即無餘蘊,九容、九思、四教、六藝,皆桎梏也。元錫力 排之,謂:「九容不修,是無身也;九思不慎,是無心也。四 教、六」藝,何一可廢?故其生平博極群書,而要歸於「六 經」,醇如也。所著《五經繹函史》上下編、《皇明書》並行於 世。

劉元卿

按《明外史儒林劉元卿傳》:「元卿,字調父,安福人。為諸 生,有聲。同邑鄒德涵講學於里,以其學語元卿,輒心 喜。歸取宋人語錄讀之,益喜,遂有志聖賢之學。舉隆 慶四年鄉試,明年會試,對策極陳時弊,主者不敢錄。 張居正聞而大怒,下所司申飭,且令人密伺之。其人 反以情告,乃獲免。既歸,師事同邑劉陽,王守仁弟子」 也。萬曆二年再赴會試不第,遂絕意科名,務以求道 為事。已而出游蘭谿,訪徐用檢之黃安,訪耿定向於 定向,悟「生生謂《易》」之旨,欣然自信。學益進,從遊者日 益廣。給事中鄒元標、御史朱鴻謨、祭酒趙用賢相繼 薦於朝。有詔徵用,力辭。二十一年,御史陳大夔再薦, 乃召為國子博士。擢禮部主客主事。疏請早朝勤政, 又請從祀鄒守益、王艮於文廟,釐正外蕃朝貢舊儀。 尋見時事不可為,遂引疾歸。益肆力撰述,有《山居草》 《還山續草》《諸儒學案》《賢奕編》《思問編》《禮律類要》《大學 新編》諸書。年六十六,以萬曆三十七年卒。自吳與弼 後,元卿及鄧元錫、章潢並蒙薦辟,時號「江右四君子。」

章潢

按《明外史儒林章潢傳》:「『潢字本清,南昌人。資穎拔,年 十六為諸生,即有志聖賢之學,殫精經籍。或問:子近 日談經益簡,當何也』?曰:『昔讀書如以物磨鏡,磨久而 鏡始明。今如以鏡照物,鏡明而物自見』。居父喪,哀毀 血溢。已構此洗堂,聯同志講學,以通天地人。」曰:「儒自 命,為輯自古《河洛太極》諸圖,爰及天道地道人道,悉」 以類編次,凡百二十七卷,曰《圖書編》。又著《周易象義》 《詩經原體》《書經原始》《春秋竊義》《禮記劄言》《論語約言》 諸書,名播遠邇,弟子從遊甚眾。神宗時,提學僉事朱 廷益躬造其廬,聘主白鹿書院。知府范淶入覲,薦之 朝,不報。巡按御史吳達可再薦之,章下吏部侍郎楊 時喬請,遙授順天府儒學訓導。如陳獻章、來知德故 事。有司月給米三石贍其家,報可。卒於萬曆三十六 年,年八十二。其鄉人稱潢「自少迄老,口無非禮之言, 身無非禮之行,交無非禮之友,目無《非禮》之書。」乃私 諡「文德先生。」

馮子咸

按《明外史儒林馮子咸傳》:「子咸,字受甫,臨胊人。父惟 健,見《文苑傳》。子咸少孤,事母孝,母疾,不解衣者逾年。 沒而哀毀骨立,氣息僅屬,事兄亦盡敬。萬曆元年,舉 於鄉,再赴會試不第,幡然曰:『吾情異捧檄,何以科第 為』?遂捐舉子業,不復出。初從外舅冀錬,聞濂洛之學, 日以莊敬自持,一切積習力祛之,世俗所共趨,力矯」 之曰:「勿目放恣為灑落,尺尺寸寸而已。世以為拘,吾 無恤焉。」已而靜坐久之,覺有所得,曰:「道在是乎?吾向 不識虛靈之體,而從事於莊敬,若徽纆然,故去道遠。」 夫學須靜,信矣。其大旨務在識心體而涵養之以推。 及於禔躬應務,皆設誠而致行之。居常嘆俗失世敗, 始於禮亡。欲酌古今為一書,推行宜自宗族始。乃修 家廟,定祭儀,立族約,設好會,名曰「敦睦」,敕宗人世守 之。治家宗《顏氏家訓》,恆以義勝。躬秉耒耜,佐以陶冶, 自食其力。人餽之,不受,曰:「恐吾無以報也。」所居里,貧 民環而依之者百餘家。歲大祲,家止薄田數十畝。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