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族黨出粟賑貸,親為劑量,貧者予之,有地可耕者取 償於豐年。明年稍豐,鄉人爭還粟。乃設義倉以備荒, 死喪者亦取給焉。與父老約,各以義禮訓子弟,毋得 千有司法,鄉人率其教,多為善良。所著《日進劄記》《自 警私錄》《耕餘筆談》《讀禮抄》具有深識遠詣,然不以示 人,亦不聚徒講學,凝然守正而已。或問為學,曰:「須剛 須恆,不剛則隳,不恆則退。」問敬,曰:「惺惺之謂敬,繩束 非敬」也。年四十九而卒。知與不知,莫不掩泣,私諡為 貞靜先生。鄉人鍾羽正稱:「子咸貞不抗俗,隱不肆志。 信道忘仕,則漆雕子;循經蹈古,則高子羔。孔門四科, 虞廷九德,其殆庶乎!」人以為篤論。

杜偉

按《明外史儒林杜偉傳》:「偉字道升,吳江人。六歲時,祖 母病盲,或言䑛之即愈。偉如其言,果復明。已育於給 事中沈漢家,冒其姓。漢愛其穎敏,令與諸子同學。以 嘉靖三十一年舉於鄉,耑志聖賢之學,與唐樞、許孚 遠為師友。江西羅洪先聞其賢,聘為子弟師,偉即從 受學,時與靜坐石蓮洞,學益有得。偉以受沈氏恩深」, 漢卒為督,訓諸孫經紀其家。隆慶時,漢孫位舉進士, 官翰林,偉始復姓。位卒遭家難,偉傾身營護,迄全其 孤。萬曆八年謁選,得南陽推官,治獄稱平。嘗署內鄉、 新野二縣事,課農桑,恤孤獨,行鄉約,治行冠河南。入 為工部主事,榷稅荊州,不私一錢,耑務寬恤,課乃不 及額。期滿,引疾歸,登舟見二木桶,詫曰:「此非荊州物 乎?」投之江而去。以缺額且不赴考覈被論,當事重其 清操,特免考覈,偉自是不復出。其學務主靜而尚躬 行,規言矩步,不欺暗室。有婺婦夜奔,為正坐,曉以大 義,婦慚悔而去。未仕時,歲大潦,巡撫自行縣督租,有 斃杖下者,偉跪大門外,請免嚴刑。水沒脛不起,巡撫 乃回車渡鄱陽湖。有盜入其舟,偉端坐不動。盜詢知 為偉,駭曰:「此即江南小聖人耶!」偉因勸諭,羅拜而去。 所著有《正學編》《靜坐訣學聚》《順性》二錄,《四書尚書筆 記》諸書。卒,年七十一。

陳履祥

按《明外史儒林陳履祥傳》:「履祥字光廷,祁門人,得南 城羅汝芳之傳。萬曆間,設教寧國,先後及門者至八 百餘人。門生施弘猷、汪有源輩,為築同仁會館,講學 其中。先是世宗朝,汝芳為寧國知府,創志學書院,與 鄉薦紳貢安國、梅守德、沈寵等講良知之學,文教大 興。至神宗時,張居正廢天下書院遂改為公館,講會」 亦輟。及是文教復興,諸生多蒸蒸嚮學。郡有雲山,泉 石佳勝,履祥游而樂之,乃築傳經臺,日事著述,自號 「九龍山人。」弘猷復構講堂其側,聯同志居之。其學務 闡性旨,與人言迎辨而解,妙能啟悟。所著有《九經翼》 《碩果大成》諸書。晚以歲貢生入都,卒於道。弘猷輩還 葬祁門,而藏其衣冠於雲山,立祠奉祀。其後寧國及 鄰郡人士講學,猶本其緒論焉。弘猷字允升,宣城人。 有源字惟清,太平縣人。兩人並敦學行,有陳門、顏、曾 之目。弘猷嘗得危疾,履祥齋戒為文,龥天請代,曰:「惟 施子能昌吾道也。」及履祥沒,聚講祠下。其卒也,因附 祀焉。有源既傳履祥之學,數游南都,與楊起元、周汝 登、焦竑、鄒元標會講。晚於邑中結《歸源會》,力誘後進, 以履祥昔居雲山,亦徙居之,年八十卒,即葬履祥墓 側。

徐三重

按《明外史儒林徐三重傳》:「三重,字伯同,松江華亭人。 為人貞靜,寡嗜慾,恬於進取。萬曆二年,既舉會試,不 就廷對歸,益務博覽。五年成進士。以輿望當獲館選, 有鄉人忌之,為謗言,遂不赴試。尋奔母喪,戴星而行, 哀毀骨立。服除,授刑部主事。時張居正當國,政尚嚴, 刑官務深文取悅,三重獨持平,為尚書嚴清所器,令」 總諸司章奏,益矜恕有聲。甫三年,輒謝病歸,自是遂 不出,家居四十二年,年七十有八卒。學者重其行,稱 為鴻洲先生。三重自幼嗜學,有至行。常赴友人飲,席 間有妓,即托故避去。讀書里舍,有鄰婦自媒,終不一 盼。所親老而無子,寄貲其家,且云「身後即以相遺。」三 重亟返之。其學務崇踐履,以考亭為宗。自壯迄老,編 摩未嘗釋手。然沉嘿自晦,恆恐人知。絕跡公庭,長吏 不獲見其面。惟神、光兩朝國喪,始出哭臨,亦不見當 事而返。其嘉言懿行,遠近奉為模楷。士大夫語家法 者,率推徐氏為第一云。所著有《庸齋日記》《信古餘論》、 「《牖景錄》《采芹錄》《鴻洲雜著》」、《徐氏家則》諸書。子禎稷,舉 進士,歷官四川副使,克遵父訓,亦以「清節聞。」

焦竑

按《明外史儒林焦竑傳》:「竑字弱侯,南京江寧人。為諸 生,有盛名。從督學御史耿定向問學,有所悟,入復質 疑於羅汝芳,益有省。舉嘉靖四十三年鄉試,下第還 適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讀書崇正書院,以竑為之長。 及定向里居,復往從之。自是日以講學為事。至萬曆 十七年,始以殿試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竑久負時名」, 及是名動天下,乃竑日從事學問,益討習朝章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