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精勤不懈。先是,歲貢生廷試,多所黜落。及竑與閱卷, 憫之,言於內閣。許國曰:「諸生需次數十年,一旦被斥, 不得沾升斗祿,何以歸見家人族黨?且廣文一席,縱 年如伏生,寧不能授經乎?」國許之。自是歲貢生無黜 落者。二十二年,修《國史》,內閣陳于陛欲竑專領其事, 竑謝不敏,乃先撰《經籍志》,其他率無所撰,館亦竟罷。 翰林教小內侍書者,眾視為具文,竑獨曰:「此曹他日 在帝左右,所係實大,安得忽之?」乃取古奄人善惡可 為法戒者,時與論說。諸奄喜,咸稱焦先生善教。皇長 子出閣,擇講官六人,竑與焉。故事,講官進講,罕有問 者。竑講畢,徐曰:「博學審問,功用惟均,敷陳或有未盡, 惟殿下賜明問。」皇長子稱善,然無所質難也。一日,竑 再進曰:「殿下言不易發,得毋諱其誤耶?從來解則有 誤,問復何誤?古人不恥下問,願以為法。」皇長子復稱 善,而竟無所問。竑與同列謀曰:「吾儕啟其端,以便下 問,若何?」眾然之。適講《舜典》,竑舉稽于眾,舍己從人為 問。皇長子曰:「稽者,考也。考集眾思,然後舍己之短,從 人之長。」又一日,舉「上帝降衷,若有恆性」,皇長子曰:「此 無他,即天命之謂性也。」時方十三齡,答問無滯。由是 中外咸知睿質之美,亦由竑善啟之也。嘗講次,值群 鳥飛鳴,皇太子為仰視,竑輒肅立輟講,俟皇太子斂 容聽,乃復講如初。竑每講畢,必取先朝典制及閭閻 疾苦備陳之。皇長子亦虛懷聽納,深加獎勞。他日候 文華殿,內侍以氈擁皇長子出,驚問之,曰:「中寒未奉 旨,不敢輟也。」竑急趨告於張位,請奏聞。位欲需之明 日,又告於趙志皋,乃得請。竑嘗為《養正圖說》,採古儲 君事可為法戒者擬進之。同列郭正域輩惡其不相 聞,目為賈譽,竑遂止。尋有疑其取他途密進者,因具 疏聞,神宗優旨褒答,同列益不悅。竑既負重名,性復 疏直,於時事有所不可,輒形之言論,以故政府亦惡 之,而張位尤甚。會二十五年順天鄉試,所司以考官 名上,神宗特度次用竑,於是諸不獲者亦弗悅。比榜 發,舉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險誕語,都下遂有浮言。而 給事中項應祥、曹大咸即據以入告,大咸至詆竑為 莽、操、懿、溫,且及其他事。竑疏辨言:「科場故事,正考閱 《易》《書》二經,副考閱《詩》《春秋》《禮記》三經。今所摘,多正考 中允全天敘所取,臣不待辨章。」並下所司,竟黜二人, 永停二人會試,餘悉停科,俟再試。謫竑福寧州同知, 房考何崇業等亦被謫,而置天敘不問。一時物論頗 不平。歲餘,大計,復鐫秩再調,竑遂不出。久之,吏部屢 推太僕丞、尚寶少卿,南京國子司業,終不復起。竑博 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雜說,無所不淹貫。善為古文。 時海內盡宗王李,竑獨不喜麗。所作典正馴雅,卓然 名家。生平著述甚富,有《易筌》《禹貢解》《遜國忠臣錄》《獻 徵錄》《澹園集》等二十種。「澹園」者,竑所自號也。自未仕 至家居,無日不講學。然以羅汝芳為宗,而善耿定向、 弟定理,皆禪學也,故其學亦悉入於禪。其訓門人,亦 時以禪機相開悟,頗為識者所譏。萬曆四十八年,年 八十,無疾卒。熹宗時,以先朝講讀恩,復官,贈諭德,賜 祭,廕子。南渡時,追諡「文端。」

郝敬

按《明外史儒林郝敬傳》:「敬字仲輿,京山人。父承健,舉 於鄉,官肅寧知縣。敬幼有異質,稱神童而性跅。」𧿶不 可制。父既耄,以屬其友人李維楨。及沒,維楨教戒備 至,敬不能改。後坐殺人繫獄,維楨入視,涕泣開諭,直 諸官而出之,且館之於家,親為督課,敬始折節讀書。 舉萬曆十七年進士。歷知縉雲、永嘉二縣,有能聲。徵 授禮科給事中,乞假歸養。二十六年起補戶科。時用 師朝鮮而餉不繼,敬列上《損益》十事,所司議行其半。 俄奏屯田事宜,謂:「祖宗籌邊至計,莫善屯田。自屯政 廢,而畿輔東南沿海以至大江迤北,昔為稼穡之區, 今皆鞠為茂草。頃歲大軍東征,計十餘鍾不能致一 石,而數千里之膏腴,乃任其荒蕪不治,計之左也。」因 條上十六策,其說甚具。時不能行。山東稅監陳增貪 橫,為益都知縣吳宗堯所奏,帝不罪。敬上言:「開採不 罷,則陛下之明旨,不過為愚弄臣民之虛文,奈何宦 豎輩不弁髦視之。乞先行停止,然後以宗堯所奏下 撫按勘覈,正增不法之罪。」不聽。頃之,山東巡撫尹應 元亦極論增罪。帝怒,切責應元,斥宗堯為民。敬上言: 「臣觀陛下處陳增一事,竊慮自今以後,宦豎之虐焰 張天,忠臣之正氣掃地,外庭之讜論絕響,而讒夫之 利口橫生,天下事莫知所底。」帝怒,奪俸一年,并奪應 元半年。帝又納千戶鄭一麟、百戶馬承恩奏,遣中官 高寀榷稅京口,暨祿榷稅儀真敬復抗疏力諫。宗堯 之劾增也,增怒甚,誣訐其贓私,詞連青州。闔府官僚, 旁引商民吳時奉等,請皆籍沒,帝輒可之。敬又上言 「宗堯以強直取罪,既加之箠楚,幽之囹圄,不啻足矣, 而增復羅織不已,必欲籍其家,逮其妻孥鄰里族黨, 一何很也!《律》惟叛逆,始有籍沒之法。陛下數年以來, 所籍沒罪人多矣,大抵皆仇家之訐告,絕無証佐,奸 人借以紓不平之恨,而使陛下蒙不美之名,臣竊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