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58

此页尚未校对

豹、羅洪先日講學。以薦起故官。累遷吏部左侍郎兼 學士,掌詹事府。母憂歸,服未闋,即用為禮部尚書。喪 畢之官,命直無逸殿。時儲位久虛,帝惑陶仲文「二龍 不相見」之說,諱言建儲德,懇請。會有詔二王出邸同 日婚。德以裕王儲貳,不當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 子,諸王皆處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 事與太祖同,請從初制。」帝不許。德又言:「《會典》醮詞,主 器則曰『承宗』,分藩則曰『承家』。今裕王當何從?」帝不悅, 曰:「既云王禮,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冊立耶?」德 即具冊立儀上。帝滋不悅,然終諒其誠,婚亦竟不同 日,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請用成化朝紀淑妃故事, 不從。德遇事侃侃,裁制諸宗藩,尤有執,或當利害,眾 相顧色戰,德意氣自如。當是時,德與徐階、聶豹、程文 德並以宿學都顯位。於是集四方名士於靈濟宮,與 論良知之學,赴者五千人。都城講學之會,於斯為盛。 德器宇溫粹,學務實踐,不尚空虛。晚見知於帝,將柄 用,而德遽卒。贈太子少保,諡文莊。族人瑜,字汝重,亦 學於守仁。守仁教之曰:「常欿然無自是而已。」瑜終身 踐之。舉於鄉,不就。會試,曰:「老親在,三公不與易也。」母 死,廬墓側,虎環廬嗥不為動。歷官四川參議,所至有 廉惠聲,年近九十而卒。

吳悌

按《明外史儒林吳悌傳》:「悌字思誠,金谿人。嘉靖十一 年進士。除樂安知縣,調繁宣城,徵授御史。十六年,應 天府進試錄,考官評語失書名,諸生答策多譏時政。 帝怒,逮考官諭德江汝璧、洗馬歐陽衢詔獄,府尹孫 懋等下南京法司,停舉子會試。汝璧、衢貶官,懋等還 職。悌為舉子求寬,坐下詔獄。尋得釋,出視兩淮鹽政。」 海溢,沒通、泰民廬。悌先發漕賑之,而後奏聞。尋引疾 歸。還朝,按河南伊王典楧驕橫,憚悌,《遺書》稱為友。悌。 報曰:「殿下,天子親藩,非悌所敢友。悌,天子憲臣,非殿 下所得友。」王愈憚之。夏言、嚴嵩當國,與悌鄉里。嘗謁 言,眾見言新服宮袍,競前譽之。悌卻立不進。言問故, 徐曰:「俟談少間,當以政請。」言為改容。及嵩擅政,悌惡 之,引疾家居垂二十年。嵩敗,起故官。一歲中累遷至 南京大理卿。時吳嶽、胡松、毛愷並以耆俊為卿貳,與 悌稱「南都四君子。」隆慶元年就遷刑部侍郎。明年卒。 悌為王守仁學,然清修果介,反躬自得為多。萬曆中, 子仁度請卹,吏部尚書孫丕揚曰:「悌理學名臣,不宜 循常格。」遂用黃孔昭例,贈禮部尚書,諡「文莊。」鄉人建 祠,與陸九淵、吳澄、吳與弼、陳九川並祀,曰「五賢祠。」學 者稱「疏山先生。」

吳仁度

按《明外史儒林吳仁度傳》:「仁度,字繼疏,萬曆十七年 進士,授中書舍人。三王並封議起,抗疏爭之。久之,擢 吏部主事,歷考功郎中。稽勳郎中趙邦清被劾,疑同 官鄧光祚等嗾言路,憤激力辨,章下考功,仁度欲稍 寬邦清,罰給事中梁有年遂劾仁度黨比。時光祚引 疾去,而仁度代為文選。御史康丕揚復劾仁度,傾光」 祚而代之,詔改調之南京。自邦清被論後,言路訐不 已,都御史溫純恚甚,請定《國是》以剖眾疑,而深為仁 度惜。仁度尋補南京刑部郎中。擢太僕少卿,進右僉 都御史,巡撫山西。砥廉隅,務慈愛,與魏允貞齊名。居 四年,以疾歸。熹宗初,起大理卿,進兵部右侍郎,復稱 疾去,再起工部左侍郎。天啟五年,魏忠賢以仁度與 趙南星、楊漣等善,勒令致仕,尋卒。仁度名家子,克自 振勵,鄒元標亟稱之。

王時槐

按《明外史儒林王時槐傳》:「時槐,字子植,安福人。嘉靖 二十六年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歷禮部郎中,福建 僉事,累官太僕少卿,降光祿少卿。隆慶末,出為陜西 參政。張居正柄國,以京察罷歸。萬曆中,南贛巡撫張 岳疏薦之吏部言:六年京察,祖制也。若執政有所驅 除,非時一舉,謂之閏察。時槐在閏察中,群情不服,請」 召時槐,且永停閏察,報可。久之,陸光祖掌銓,起貴州 參政,旋擢南京鴻臚卿,進太常,皆不赴。時槐師同縣 劉文敏,及仕,遍質四方學者,自謂終無所得。年五十 罷官,反身實証,始悟造化生生之幾,不隨念慮起滅。 學者欲識真幾,當從慎獨入。其論《性》曰:「孟子性善之 說,決不可易。使性中本無仁義,則惻」隱羞惡更何從 生?且人應事接物,如是則安,不如是則不安,非善而 何?又曰:「居敬窮理,二者不可廢一。」要之,「居敬」二字盡 之。自其居敬之精明了悟而言,謂之窮理。即考索討 論,亦居敬中之一事。敬無所不該,敬外更無餘事也。 年八十四卒。

陳嘉謨

按《明外史儒林王時槐傳》:「陳嘉謨,字世顯,與時槐同 年進士,俱師劉文敏,為給事中,不附嚴嵩,出之外。歷 湖廣參政,乞休歸,專用力於學。凡及其門者,告之曰: 『有塘南在,可往師之』。」「塘南,時槐別號也。年八十三卒。」

許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