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63

此页尚未校对

發其義,其學自小學入,字析章解,寧為切近而無隱 奧,所得粹然。木後出,益振起之。嘗讀《近思錄》而悟為 學之要。大學自經,朱子定著,諸儒猶有紛更,木以己 見辨正,不為苟同。晚尤好《易》,所畫諸圖,因羲、文、邵子 之命者而衍之,其于《洪範》所陳配合,皆有倫類。木於 親孝,母不逮養,乃敦厚其家。與弟彬友愛,尤篤於族 人,計口而給,歲費甚廣,而其家廩無贏積也。冠婚喪 祭,禮廢已久,木攷古以行於家。其書有《易心》《逸說》《文 集》、奏疏若干卷。卒,年七十有二。學者稱勉思先生。

李應宗

按《濟南府志》:「李應宗,字紹之,利津人。成化間,由舉人 歷南陽府教授,遠近從學者,以《五經》之學上聞,當道 奇之。弘治初,舉河南纂修總裁。未幾,南陽郡三城王 請應宗主《五經》賓會王賜宴曰:『先生之才,著聞朝野, 寡人以禮敦請,用開後學』。遂大闡五經之意。轉河東 運司學教授二載,夜起,呼童秉燭,索衣冠端坐而逝。」

張吉

按《江西通志》:「張吉,字克修,餘千人四五歲聞父母之 命,即不敢違,訓之故事,輒記不忘。比長,以名節自礪。 初從鄉先生學,見諸生簡擇經傳以資捷徑,意謂士 當兼治五經。今業一經而所遺如此,豈聖人之言亦 有當去取者?即遂歸而屏絕人事,力購諸經及宋儒 諸書讀之。既見大意,喟然歎曰:『道在是矣』。」於是益自 奮勵,以窮理致知為務。成化丁酉,魁鄉薦,辛丑登王 華榜進士。明年除工部營膳司主事,貶景東通判。地 僻乏書,錄諸經,葺齋舍,詩論其中。取聖賢教修身為 己之要,慎獨窮理,改過求仁,作為《四箴》,書置座右,日 以自勵。轉肇慶同知,士子進表闕下,吏部尚書王恕 待以殊禮,欲處以提學之職。公守《孟子》說大人家法, 眾皆異之。癸丑,轉梧州知府。暇日躬課諸生,為講說 聖賢之道,使人知所嗜向。正德中,歷轉貴州右布政 使,以疾卒,年六十八。吉自少卓然自立,《五經》《四書》深 探奧妙。嘗謂禮之大者有四,其冠、婚、喪三者可守行 之,惟祭禮煞用斟酌。其行於家,最為精當,鄉里化之。 其戒諸子,先《小學》《四書》而後諸經。謂學者不讀五經, 遇事便覺窒礙。所著有《古城集》《貞觀小斷》《陸學訂疑》。

金德玹

按《休寧縣志》:「金德玹,字仁本,汪溪人。家世儒業,德玹 少即知學,讀書必手自抄錄,雖嚴寒酷暑,手不釋卷, 《六經》《三傳》、諸史、百家、山經、地志、醫卜之書,靡不研究。 嘗以里中故多大儒,凡其遺書精神心術所寓,恐致 湮沒不傳,遍訪藏書家,得陳定宇、倪道川、朱楓林、趙 東山諸家遺書共三十餘種。抄校畢,遣子暉送南建」 書林刊行。所著書有《務本齋稿》《小四書音釋》《新安文 集》《道統源流》《程朱氏錄》。程學士篁墩公以為先儒有 功於吾道者,語載《篁墩集》及《新安文獻志》。

王雲鳳

按《山西通志》:「王雲鳳,字應韶,和順人。穎悟出群,六經 百家言,一誦輒不忘,文章頃刻立就。登成化甲辰進 士,明年除主客司主事,陞祠祭司員外郎。以諫言謫 知陝州。用薦者言,改提學。正德中陞祭酒。十三年卒, 年五十有四。雲鳳負經濟之學,以堯舜君民為心,博 學力行,以聖賢為標的,居無惰容,自少至老如一日。」 嘗曰:「一息不敬,便與天道不相似。」家居屢空,澹然自 樂。後學執經問難,語之諄諄忘倦。于書無所不讀,尤 邃性理之學,所著書有《小學章句》《博趣齋稿》《讀四書 私記》若干卷。

王承裕

按《陜西通志》:「王承裕,字天宇,號平川,三原人。父恕,歷 官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贈太師,諡端毅。恕七子,而承 裕最少。方兒時,即重厚如老儒。十四歲時,在南都從 莆田蕭先生學,蕭令侍立三日,一無所授。先生歸告 父曰:『蕭先生待兒如此,謂不足教也』。公曰:『善哉教也, 真汝師矣』。恕嗜學不倦,老而彌篤。年九十餘,猶著有」 《玩易意見》等書。承裕聞父命,由是益尊師樂道,遂深 造焉。年二十二舉於鄉。成化癸未第進士。會恕致仕, 承裕乃告歸。開門授徒,講學於釋氏之剎堂,至不能 容。復講於弘道書院。承裕教以宗程、朱為階梯,祖孔 顏為標準。授兵科給事中。丁外艱,服除,以原官遷太 僕少卿。嘉靖癸未,歷遷戶部右侍郎,晉南戶部尚書。 己丑致仕。林居十年,惟以讀書教人為事,當時稱其 濟美,有范文正之風,論薦者無虛日。卒年七十有四, 蓋嘉靖戊戌五月也。所著有《論語近說》《論語蒙讀》《談 錄》《漫語》《星軺集》《辛巳集》《考經堂集》《庚寅集》《諫垣奏草》 《草堂語錄》《三泉漫堂錄》《厚卿錄》《童子吟槁》《婚禮用中》 《進修筆錄》《動靜圖說》等書。所述有《橫渠遺書》《太師端 毅公遺事》等書行世。端毅公林居日著《五經》《四書意 見》,獨攄心得,自成一家,學者宗之。承裕種種著述,蓋 多本之《庭訓》云。

包瑜

按《括蒼彙紀》:「瑜,字希賢,青田人。景泰庚午舉人,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