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主事。數讞疑獄,庭中稱平。改禮部,奏立新安文公後 博士。世宗入繼大統,抗疏爭大禮,又極陳清寧宮後 殿災變之由。出為福建按察僉事,轉副使,遷本省左 參政。解職歸,益究心濂洛諸書,與弟子講論不輟,懸 車二十年,悉謝賓客。當道累疏薦郡邑造請,俱不就。」 及卒,鄉人即其所建「水口公屋」祠祀之。所著有《春秋 傳義》《周易傳義》《四書語錄》《五經集義》及「詩文稿」行於 世。

楊慎

按《傳經錄餘話》,楊慎,字用修,號升菴,新都人,少師廷 和之子。正德辛未,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甲申, 兩上《大禮議疏》,率群臣詣奉天門大哭,廷杖者再,謫 戍雲南永昌衛,年七十有二,卒於戍。慎既投荒多暇, 書無所不覽,嘗語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 學問中來』。故好學窮理,老而彌篤。」王世貞稱「明興以 來,博學饒著述,無過於慎。慎所撰有《升菴經說》《經書 指要》《經義模範》《升菴易解》《四詩表傳》《檀弓叢訓》《夏小 正錄》《轉注》《古音略》《古音叢目》《古音獵要》《古音複字》《古 音駢字古音附錄》《六書索隱》《六書練證》《說文先訓》《古 文語韻》《滇載記》《洞天元記》《管子敘錄》《丹鉛餘錄》《丹鉛 錄》《丹鉛續錄》《丹鉛閏錄》《丹鉛別錄》《丹鉛總錄》,《墨池 瑣錄》,《墐戶錄》,《須候記》,《楊子卮言》,《卮言閏集》。「敝帚病榻, 手欥晞籛」引《書晶》。「《升菴詩集》《升菴文集》《升菴玉 堂集》《南中集》《南中續集》《七十行戍稿》、長短句、陶情樂 府、《異魚圖贊》《書品詞品》《升菴詩話》《詩話補遺》《箜篌新 詠》《月節詞》《瀑布泉行》」所編纂,有《詞林萬選》《禪藻集》《風 雅逸編》《藝林伐山》《五言別選》《杜詩選》《宋詩選》《元詩選》 《群書麗句》《名奏菁英》《群公四六節文》《古今風謠》《古韻 詩略》《文海釣鼇》《禪林鉤》、元《填詞選格》,「《百琲明珠》,古今 詞英,《填詞玉屑》,《韻藻》古諺、古雋,寰中秀句,《逸古編》,《詩 林振秀》,約有千餘卷。」

余本

按《鄞縣志》:「余本,字子華,正德辛未廷對第二人,授翰 林編修,出為廣東按察副使,提督學政。尋又視學山 東,遷南京右通政。著有《易備忘》《禮記拾遺》《春秋傳疑》 《孝經刊誤》《周禮考誤》《皇極釋義》等書。」

方獻夫

按《萬姓統譜》:「方獻夫,字叔賢,南海人。正德辛巳進士, 仕至少師、大學士,諡文襄。學者稱西樵先生。博學通 經,著《周易約說》十二卷。」

鄭守道

按《閩書》:「鄭守道,字用行,福州人。嘉靖戊子舉人。嘗主 白鹿洞教事。著《太極圖說》并《易乾坤上下繫辭解》,能 闡周、程之祕。知夏津縣,徽州府通判。」

董燧

按《撫州志》:「董燧,號蓉山,嘉靖辛卯鄉舉,歷官刑部郎 中。師王心齋、鄒文莊,講學不倦。嘗同陳惟濬商訂疑 義,著《周易問答》。」

張居正

按《江陵縣志》:「張居正,字時大,嘉靖丁未進士,改庶吉 士。潛討求國家典故與政務之切要者,歷宮坊掌院。 隆慶初,以禮部右侍郎入閣,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 大學士,進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 子太保,歷左柱國、太傅。居正勸帝戒遊宴以重起居, 專精神以廣裔嗣,節賞賚以省浮費,卻珍玩以端好 尚,親萬幾以明庶政,勤講學以資治理。」帝迫於太后, 不得已,皆報可,而心頗嗛居正矣。帝初政,居正嘗纂 古治亂事百餘條,繪圖以俗語解之,使帝易曉。至是 復屬儒臣紀《太祖列聖寶訓》《實錄》,分類成書,凡四十: 曰創業艱難,曰勵精圖治,曰勤學,曰敬天,曰「法祖」,曰 保民,曰謹祭祀,曰崇孝敬,曰端好尚,曰「慎起居」,曰「戒 遊佚」,曰「正宮闈」,曰「教儲貳」,曰「睦宗藩」,曰「親賢臣」,曰「去 奸邪」,曰「納諫」,曰「理財」,曰「守法」,曰「儆戒」,曰「務實」,曰「正紀 綱」,曰「審官」,曰「久任」,曰「重守令」,曰「馭近習」,曰「待外戚」,曰 「重農桑」,曰「興教化」,曰「明賞罰」,曰「信詔令」,曰「謹名分」,曰 「裁貢獻」,曰「慎賞賚」,曰「敦節儉」,曰「慎刑獄」,曰「褒功德」,曰 「屏異端」,曰「飭武備」,曰禦邊裔。其辭多檢切,請以經筵 之暇進講,帝皆優詔報許。十二載奏最,帝手敕稱「精 忠大勳,官不能酬。」遂加上柱國、太傅,支伯爵俸。明興, 文臣無真拜三公者,自居正始。進太師。卒諡文忠。所 著有《尚書直解》八卷、《四書直解》三十六卷,行於世。

申時行

按《長洲縣志》:「申時行,字汝默,嘉靖壬戌狀元,授修撰, 歷宮詹,以吏部左侍郎入直東閣,官至少師、吏部尚 書、中極殿大學士,為元輔九年而歸。歸二十有三年, 壽八十考終於里第,贈太師,諡文定。所著有《書經講 義會編》十二卷,習《尚書》者多宗之。」

王橓

按《壽光縣志》:「王橓,字懋實,號月林。嘉靖庚戌進士,累 官南京吏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簡肅。著有《四書禮 記摘訓》十卷,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