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冑教,參掌經訓,不能繕修頹墜,興復生業,倍深慚恥。 今求遣國子博士一人,堪任幹事者,專主周視,驅禁 田牧,制其踐穢,料閱碑牒,所失次第,量厥補綴。」 詔曰:「此乃學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垂範將來,憲章 之本,便可一依公表。」

《勵經術詔》
隋·煬帝

「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而言絕義 乖,多歷年代,進德脩業,其道寖微。漢採坑焚之餘,不 絕如線;晉承板蕩之運,掃地將盡。自時厥後,軍國多 虞,雖復黌宇時建,示同愛禮,函丈或陳,殆為虛器。遂 使紆青拖紫,非以學優;製錦操刀,類多牆面。上陵下 替,綱維靡立,雅缺道消,實由於此。朕纂承洪緒,思弘 大訓,將欲尊師重道,用闡厥繇,講信脩睦,敦獎名教。 方今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 之中,豈無奇秀。」諸在家及見入學者,若有篤志好古, 耽悅典墳,學行優敏,堪膺時務,所在採訪,具以名聞, 即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經術,未願進仕者, 可依其藝業深淺,門蔭高卑,雖未升「朝,並量準給祿。 庶夫恂恂善誘,不日成器,濟濟盈朝,何遠之有?共國 子等學,亦宜申明舊制,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 盡砥礪之道。」

《禮部策進士第一問》
唐·權德輿

問:「漢廷董仲舒、公孫弘《對策》,言天人相與之際,而施 于教化。韋元成、匡衡之倫,以明經至宰相封侯,皆本 王道,以及人事。今雖以文以經,貴祿學者,而詞綺靡 于體物,寖失古風;學因緣于記問,寧窮典義。說無師 法,經不明家,有司之過,敢不內訟?思欲本司徒之三 物,崇樂正之四術,不率教者,屏之遠方,則名義益脩」, 風俗益厚。程孝秀之本業,參周漢之舊章,慮難改作, 式佇嘉話。事關理本,必議上聞。斯乃誠求,諸生毋忽。

《策進士第一問》
前人

問:「『《六經》之後,百氏塞路,微言大義,寖以乖絕。使昧者 耗日力以滅天理,去夷道而趨曲學,利誘于內,不能 自還。漢廷用經術以昇貴位,傳古義以決疑獄,誠為 理之本也。今有司或欲舉建中制書,置《五經》博士,條 定員品,列于國庠,諸生討論,歲課能否,然後刪非聖 之書,使舊章不亂,則經有師道。學者顓門,以為如何』? 當有其說?」至于九流百家,論著利病,有可以輔經術 而施教化者,皆為別白書之。

《明經對策第三問》
張九齡

伏惟殿下德盛問安,教存齒學,則孝悌之感,元良之 旨,詠《子衿》之詩,義形乎辭,真吾君之子也,天下幸甚。 伏以化憑于勢,聲若順風之遠;或因于時,德甚置郵 之速,則何草不偃,何心不應,而曰「未能動俗?」殿下之 至謙也,尚何術之務而舍此乎?今又降意微言,徵諸 墜典。至如黃帝斲木,蓋取諸意;文王演卦,乃言其象。 雖成象之時不同,而得意之言一也。周公制禮,夏正 得天,縱損益可知,而因循不改。去聖既遠,禮經殘缺, 遺文苟存,群儒紛糅,故喪服異制,諸家殊軌。故王肅 之旨,約情以斷;鄭元之言,引經取決。呂氏因封侯之 餘俗,採禮官之舊儀,故戴聖採《十二紀》之首為《十二 月令》,存《周禮》之典。其故匪他。仲尼以尊魯,而取美于 《頌》,穆公以尊周,而見序于《書》。左氏以「豔富」稱誣,《穀梁》 以文清為婉,范甯序事,其義則詳。《樂書》因秦而遂亡, 空有河間之制,夾氏在傳而不見,唯餘班固之說。謹 對。

《五經閣賦》以禮傳詩書易成教為韻
許堯佐

王者為邦,實先學校。不有載籍,何以垂教?必由乎文 字,使知乎忠孝。東序、西序,取乎游焉息焉。八索《九丘》, 俾其是則是效。粵我后矣,聖哲者歟!命儒官兮,至公 以居。所崇唯學,所寶惟書。搜群言而斯在,立重閣而 藏諸。觀其結構孤高,軒扉對啟。飾不及侈,儉而中禮。 丹楹之上,標銀牓之煌煌;峻宇之前,閱子衿之濟濟。 於是六籍咸萃,百代無遺。恭儉之教,比事之辭,虞夏 商周之五典,《國風》《雅》《頌》之四詩。既精微之與廣博,莫 不森羅而在茲。文移科斗之質,字別魚魯之疑。軸星 攢而花散,帶蜺舒而草滋。櫺檻風來,動芸香之苾苾; 綺疏日映,見鉛槧之纍纍。覽彼縑緗,請披《記》傳。或崇 其臺,以邀非望之福;或邃其榭,以逞荒怠之讌。未若 事惟師古,政以化成。樸斲之勤,每弛怠於儒學;黼藻 之飾,不加賁於檐楹。由是事美德風,人歌懿績。校則 同於天祿,藏乃異於魯壁。左平右墄,雖有陋於明堂; 上棟下宇,乃不踰於《大易》。別有名繫庠序,身衣縫掖。 睹茲閣之岧嶢,諒吾道之弘益。

===

《漢章帝白武殿觀諸儒講五經賦》
{{{4}}}

漢章帝以文教式孚,象德崇儒。倣《石渠》徵校文之所 配,《白武》集青衿之徒。於是發明,詔下皇都,宏辨者憤 憤悱悱,博議者雲萃風趨。所以讚揚政理,豈惟探討 典謨。爾其高觀洞開,鴻儒四會,擅古今之美,為皇王 之最。《八索》《九丘》之籍,理析異同;三墳、《五典》之書,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