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5 (1700-1725).djvu/38

此页尚未校对

日。大臣死輟朝,自宗幹始。上致祭,是日庚戌,太史奏」 戌亥不宜哭。上不聽,曰:「朕幼沖時,太師有保傅之力, 安得不哭。」哭之慟。上生日不舉樂。上還上京,幸其第 視殯事。及喪至上京,上臨哭之。及葬,臨視之。

《僕散忠義傳》:「大定六年,忠義有疾,上遣太醫詔視,賜 以御用藥物,中使撫問,相繼於道。是月薨,上親臨,哭 之慟,輟朝奠祭。」

《越王永功傳》:「宣宗即位,免常參。明年,從還汴京。久之, 詔永功每月朔一朝。興定四年,詔永功無朝。」五年,有 疾,賜御藥。疾革,賜尚醫診視,一日五遣使候問。是歲 薨。上哭之慟。

《紇石烈志寧傳》:「志寧有疾,中使看問,日三四輩。疾急, 賜金丹三十粒。詔曰:『此丹未嘗以賜人也』。」使者至,志 寧已不能言,但稽首而已。是歲薨。上輟朝臨其喪,行 哭而入,哀動左右。將葬,上致祭,見陳甲柩前,復慟哭 之。

《元史史天澤傳》:天澤至郢州,遇疾還襄陽,帝遣侍臣 賜以葡萄酒。還至真定,賜以藥餌。天澤因附奏曰:「臣 大限有終,死不足惜,但願天兵渡江,慎勿殺掠。」以十 二年二月七日薨。訃聞,帝震悼,遣近臣賻以白金二 千五百兩。

《明外史俞通海傳》:「通海從徐達圍平江,戰覓橋,搗桃 花塢,中流矢,創甚,歸金陵。太祖幸其第,問曰:『平章知 予來問疾乎』?通海不能語,太祖揮涕而出,翼日卒,臨 哭甚哀,從官衛士皆感涕。」

《沐英傳》:「英洪武十五年,從傅友德取雲南。明年,詔留 鎮滇中。二十三年冬入朝,賜宴奉天殿,賚金紗綵幣 遣還。英先後鎮雲南,十年,年四十八卒,軍民巷哭,遠 夷皆為流涕。歸葬金陵,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 廟。」

《陳音傳》:司禮太監黃賜母死,廷臣皆往弔,獨翰林不 往。侍講徐瓊謀於眾,音大怒曰:「天子侍從臣相率拜 內豎之室,若清議何?」瓊愧阻。

《李驥傳》:「驥,洪熙時為御史,宣德五年十一月,擇廷臣 二十五人為郡守,奉敕以行。驥授河南知府,持身端 恪,蒞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弔,咸哭失聲。」

《姚夔傳》:「夔天順七年代石瑁為禮部尚書,知貢舉。試 院火,貢士死相籍,夔請諭祭於郊,祭畢伏地慟哭,觀 者萬數,哀震數里。」

《歐陽重傳》:「重字子重,廬陵人。正德三年殿試對策,歷 詆門政,讀卷者置之二甲,授刑部主事。劉瑾兄死,百 官往弔,重不往。」

《徐渭傳》:「渭擊殺繼妻,論死繫獄,里人張元忭力救得 免,入京師,主元忭。元忭導以禮法,渭不能從,久之怒 而去。後元忭卒,白衣往弔,撫棺慟哭,不告姓名,去。諸 子追及,哭而拜諸途。」

弔哭部雜錄

《淮南子齊俗訓》:「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 者而笑。哀可樂,笑可哀者,載使然也。」又「哭之發於口, 涕之出於目,此皆憤於中而形於外者也。譬若水之 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

《說林訓》:「鄰之女死,往弔之;妻死而不泣,有所劫以然 也。」

《顏氏家訓風操篇》:《禮問傳》云:「斬衰之哭,若往而不反; 齊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哭而哀;小功緦麻, 哀容可也。」此哀發於聲音也。《孝經》云:「哭不哀,皆論哭 有輕重,質文之聲也。」禮以哭有言者,然則哭亦有辭 也。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山東重喪,則惟呼蒼 天,期功以下,則惟呼痛聲,便是號而不哭。

江南凡遭重喪,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弔則絕 之。除喪,雖相遇則避之,怨其不己憫也。有故及道遙 者,致書可也,無書亦如之。北俗則不爾。江南凡弔者, 主人之外,不識者不執手,識輕服而不識主人,則不 於會所而弔,他日修名詣其家。

《陰陽說》云:「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論衡》 云:「辰日不哭,哭則重喪。」今無教者,辰日有喪,不問輕 重,舉家清謐,不敢發聲,以辭弔客。《道書》又曰:「晦歌朔 哭,皆當有罪,天奪之算。喪家朔望,哀感彌深,寧當惜 壽?又不哭也,亦不論。」

《隋書·禮儀志》:「幍傅子云,先未有岐。荀文若巾,觸樹成 岐,時人慕之,因而弗改。」今通為慶弔之服,白紗為之, 或單或裌。

《通典》《周制》:《檀弓》曰:「死而不弔者三,畏、壓、溺。」魏王肅《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