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3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不一,訖無功。宰相不知兵,為異議搖訹,裁報乖戾,深 州圍益急。明年,魏牙將史憲誠叛田布,眾潰於南宮, 帝不得已,乃赦廷湊,檢校右散騎常侍、成德軍節度 使。會牛元翼出奔,廷湊遂取深州,詔兵部侍郎韓愈 慰其軍。廷湊既原則稍挺,與克融、憲誠深相結,為輔, 車援滄州。李全略死,子同捷求襲,文宗不許,更授兗 海節度使。同捷逆命,乃以珍幣子女厚結廷湊。帝虞 其變,故授檢校司徒。及幽、魏、徐、兗兵討同捷。廷湊撓 魏北鄙以牽制之,而饋滄景鹺糧,囚鄰道使者不遣。 帝怒,詔絕其輸貢。於是易定柳公濟戰新樂,斬首三 千級。昭義劉從諫戰臨城,敗之,引漳注深、冀。有詔:「同 捷亂,廷湊同惡,宜削官爵,諸道以兵進討,有能斬廷 湊者,賜錢二萬緡,優畀之官,以州鎮降者等差為比。」 公濟再戰《行唐》皆克,焚柵十五。廷湊射蠟書求救於 幽州行營李載義,獲之,又納魏叛將兀志沼。會同捷 平,廷湊稍畏,表上景州,而弓高、樂陵、長河三縣固守, 復上書謝。帝方厭兵,赦之,悉復官爵,還所上州。久之, 進兼太子太傅、太原郡公,鎮冀。太和八年死,詔贈太 尉。軍中以元逵請命,帝聽襲節度使。

按《舊唐書李光顏傳》:「二年,討王廷湊,命光顏兼深州 行營諸軍節度使。光顏既受命而行,懸軍討賊,艱於 饋運。朝廷又以滄、景、德、棣等州俾之兼管,以其鄰賊 郡,可便飛輓。光顏以朝廷制置乖方,賊帥連結,未可 朝夕平定,事若蹉跌,即前功悉棄,乃懇辭兼鎮。尋以 疾作,表祈歸鎮。朝廷果討賊無功,而赦廷湊。」

長慶二年六月,宣武軍宿直將李臣則、牙將李㝏等 反。七月,李光顏、曹華討之。八月,㝏伏誅。 按《唐書穆宗本紀》:長慶二年六月「癸亥,宣武軍宿直 將李臣則逐其節度使李愿,衙門都將李㝏反。七月 戊申,李㝏陷宋州。丙辰,兗鄆節度使曹華及李㝏戰 于宋州,敗之。丁巳,忠武軍節度使李光顏又敗之于 尉氏。八月壬」申,宣武軍節度使韓充又敗之于郭橋。 丙子,李㝏伏誅。 按《舊唐書李愿傳》:愿幼謙謹寡過。晟立大勳,諸子猶 無官,宰相奏陳,德宗即日召愿,拜銀青光祿大夫、太 子賓客、上柱國。舊制,勳至上柱國,賜門戟,即令賜。愿 乃與父並列,棨戟於門。九年,丁父憂。十二年服闋,德 宗召見愿等於延英,憫然久之,曰:「朕在宮中,常念卿 等,追懷勳德,何日忘之!又聞卿等居喪得禮,朕甚嘉 之。」各賜衣一襲,絹三千匹,愿依前授太子賓客。兄弟 同日拜官者九人。尋轉左衛大將軍。元和元年八月, 檢校禮部尚書,兼夏州刺史、夏綏銀宥等州節度使。 威令簡肅,甚得綏懷之術。客有亡馬者,以狀告愿,愿 以狀牓於路,懸金以購之。不三日,所亡馬繫之牓下, 仍置書一緘曰:「馬逸及群不時告,罪當死。敢以良馬 一匹贖罪。并亡馬謹納於路,愿付客亡馬,而縱其良 馬。」境內嚴肅,多如此類。轉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 到鎮,以青鄆不恭,奉命討伐,屠城下邑,捷奏屢聞。無 何,有疾,以其弟愬代為徐帥。入為刑部尚書,疾愈,檢 校尚書左僕射,兼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使。然自是 頗怠於為理,無復素志,聲色之外,全不介懷。長慶二 年二月,檢校司空,兼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先是, 張弘靖為汴帥,以厚賞安士心。及愿至,帑藏已竭,而 愿恣其奢侈,門內數百口,仰給官司,不恤軍政,賞賚 不及弘靖時,而以威刑馭下。又令妻弟竇緩將親兵, 緩亦驕傲黷貨,以是群情聚怨。是歲秋七月四日夜, 牙將李臣則、薛志忠、秦鄰等三人宿直,突入竇緩帳 中,斬緩首以徇。愿聞有變,與左右數人露髮而走,登 子城北樓,懸縋而下,由水窗而出。比曉,行十數里,遇 野人驅驢,奪而乘之,得至鄭州。愿妻竇氏死於亂兵 之手,子三人匿而獲免,「僕妾為軍士所俘。城中大掠 三日,乃立其牙將李㝏為留後,以邀旄鉞,月餘方誅 之。愿坐貶隋州刺史。朝廷念晟之勳,終不加罪,入為 左金吾衛大將軍。」 按《李光顏傳》:「汴州李㝏逐其帥 叛,詔光顏率陳許之師討之,營於尉氏。俄而誅㝏。遷 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進加開府儀同三司, 仍於正衙」受冊,司徒兼侍中。 按《曹華傳》,「李㝏叛於 大梁,華不俟命赴討。㝏方遣兵三千人取宋州,華逆 擊敗之,由是宋、亳不從㝏亂。」㝏平,以功加檢校尚書 右僕射。以河朔拒命,移華為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 使。

長慶四年四月,染工張韶反,馬存亮討之,韶伏誅。 按《唐書敬宗本紀》:長慶四年正月,穆宗崩,敬宗即皇 帝位。四月丙申,上擊鞠於清思殿。染坊匠張韶反,幸 左神策軍,韶伏誅,丁酉,還宮。 按《馬存亮傳》,「存亮字 季明,河中人。元和時累擢左神策軍副使,左監門衛 將軍,知內侍省事,進左神策中尉。軍所籍凡十餘萬, 存亮」料柬尤精,伍無罷士,部無穴員。敬宗初,染署工 張韶與卜者蘇元明善,元明曰:「我嘗為子卜,子當御 殿食,我與焉。吾聞上晝夜獵,出入無度,可圖也。」韶每 輸染材入宮,衛士不呵也,乃陰結諸工百餘人,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