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6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大覺鼎銘》
前人

樂全先生遺我鼎甗,我復以餉,大覺老禪。在昔宋魯 取之以兵,書曰「郜鼎,以器從名,樂全」東坡予之以義, 書曰:「大覺之鼎,以名從器。挹山之泉,烹以其薪。為苦 為甘,資爾學人。」

《漢鼎銘》并序
前人

禹鑄九鼎,用器也,初不以為寶,象物以飾之,亦非所以使民,遠不若也。武王遷之洛邑,蓋已見笑於伯夷、叔齊矣。方周之盛也,鼎為宗廟之觀,美而已。及其衰也,為周之患有不可勝言者。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周之衰也,與匹夫何異。嗟乎,孰知九鼎之為周之《角齒》也哉!自春秋時,楚莊王已問其輕重大小,而戰國之「際,秦與齊、楚皆欲之,周人惴惴焉,視三虎之垂涎而睨己也。絕周之祀,不足以致寇;裂周之地,不足以肥國。然三國之君,未嘗一日而忘周者,以寶在焉故也。三國爭之,周人莫知所適與,得鼎者未必能存周,而不得者必碎之」 ,此九鼎之所以亡也。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淪沒於泗水,此周人毀鼎以緩禍,而假之神妖以為之說也。秦始皇、漢武帝乃始省方以出鼎,此與兒童之見無異。善夫吾丘壽王之說也,曰:「汾陽之鼎,漢鼎也,非周鼎。」 夫周有鼎,漢亦有鼎,此《易》所謂「正位凝命」 者,豈三趾兩耳之謂哉!予故作《漢鼎銘》,以遺後世君子。其銘曰:

惟五帝三王及秦漢以來受命之君,靡不有茲《鼎》。「《鼎》 存而昌,鼎亡而亡」,蓋鼎必先壞而國隨之,豈有易姓 而猶傳者乎?不寶此鼎,而拳拳於彼鼎,「孺子之智,婦 人之仁」,嗚呼悲矣!

《鼎銘》
劉敞

帝興神鼎,象天地人。赫赫神鼎,聿維國珍。光潤龍變, 其德日新。

《周史伯碩父鼎說》
黃伯思

右二器,形制款識悉同,而文字刓缺。以二鼎參讀而 互辨之,可識者四十有三字,不可見五字而已。按史 伯,周宣王臣;碩父其字也。鄭桓公為周司徒,問王室 於史伯,史伯具以諸國及晉、楚所以興對,《春秋外傳》 是之。而《漢書古今人表》於厲王、宣王時皆書史伯,疑 非二人,蓋羨文耳。此二鼎銘文著史伯、碩父所以作 「鼎,曰朕皇考釐仲王母舟母尊鼎。」而周器之拓文有 曰:「史穎作朕皇考釐仲王母舟母尊鼎。」款識字畫大 致皆同,則知穎者蓋碩父之名,三鼎之文互相見耳。 考之經傳,周有史佚,衛有史鰌,晉有史趙,率以官為 氏,故碩父之名與字皆冠以「史」曰伯者,蓋五十所加, 猶伯陽父、仲山父之類是也。又幽王之臣有虢石父, 而晉有伯石,於《碩父》亦近之。然虢石父,虢公也,未嘗 為史,而晉之伯石,乃楊食我耳,非天子之命卿,弗可 稱伐於鼎。是知史伯、碩父非此二人也。古文周與舟 同,史伯,周臣,故稱其王母曰周母,猶周之姜任、太姒 號曰周室三母,亦以國著也。以斯銘考之,釐仲者,史 伯之皇考,而周母其王母也。今先釐仲而後周母,則 釐仲實王父耳。下言王母,則上為王父可知,故但曰 皇考。銘之首曰「惟六年,八月,初吉己子。」以己配子,則 於十日,剛柔疑若弗類。然三代鼎彝銘刻,若此者甚 多有之,《兄癸彝》文曰丁子,周《戠敦》文曰乙子,今此鼎 文曰己子是也。或曰戊與己同類,古尚未分,則所謂 己子乃戊子也。或曰:《易》之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配 十日。若甲與己合,古亦未分,則所謂己子乃甲子也。 丁子乙子義亦如之。其說未知孰是。銘之卒章曰「用 蘄綽綰眉壽」,《晉姜鼎銘》亦有此語。蓋祈天永命,俾弗 中絕,故曰綰;垂裕後昆,俾昌而大,故曰綽;與萬年,子 孫永寶同意,皆善禱之辭也。鼎唇之文鏤為龍與饕 餮之象,而腹皆作龍鱗,與周《寏父鼎》頗相類,皆合而 成體、散而成章之義。所謂「龍文之鼎」,蓋取諸此。

《周方鼎說》
前人

按:古寶器鼎之方者多矣,以其銘款考之,魯公文王 方鼎則謂之尊彝,單子方鼎則謂之從彝,王伯方鼎 則謂之寶齍,惟陀員庚申方鼎乃謂之鼎,然則諸器 制度大概相類。以其可尊而為法,曰尊彝;以其陪貳 而非正,故曰從彝;以其或用於齊盛,若九嬪之贊玉 齍,故曰寶齍,其實皆鼎也。故鄭公孫僑辨黃熊之夢, 晉平公賜以莒之二方鼎,亦止謂之鼎。今此二器制 度與諸方鼎同,蓋周器也,故目以《周方鼎》。其大也幾 可以函犧牛之全體,其文鏤也淳美而不太華,其中 也略無款刻,蓋用於王之燕享而已,與銘祖考之功 而為祀器,著自作之時而為養器異矣。他器無款刻 者,殆此類也。此鼎腹之四周皆飾以乳,其數比他器 為多,蓋亦推己以致養之義。夫天地養萬物,聖人養 賢以及萬民。先王宴饗以厚群臣,以仁嘉賓,亦以養 之也。《易·鼎》之彖曰:「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 賢。此鼎形特大,而乳極多,蓋大亨以養聖賢之意,得 不為燕饗器乎。鼎之四足皆銜以羊體,所謂羊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