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时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河南省温县革委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经验
《人民日报》通讯员
1969年1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经过两年多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河南温县出现了一片崭新的气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成为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的第一需要,家家户户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革命大批判搞得广泛深入,农村斗、批、改革命群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广大社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空前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群众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中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已经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人们战天斗地,向大自然进军,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办起了电灌,实现了全县水利灌溉机电化,获得粮棉大丰收。

温县革命和生产大好形势的取得,是温县革委会在解放军代表的帮助下,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的结果。

革委会成立后,有人认为只能依靠原来的某一个贫下中农组织。他们的经验是:

坚定地依靠广大贫下中农

编辑

温县革委会在阶级斗争的暴风雨中成立后,领导成员中,在依靠谁的问题上,认识还有分歧。绝大多数委员认为:必须坚定地依靠广大贫下中农;但是,个别常委却认为只能依靠原来的某一个贫下中农组织。两种意见争论激烈,相持不下。

面对着这个问题,军队代表就建议革委会组织全体成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用毛泽东思想去统一革委会领导成员的思想,使大家认识到,在农村,贫下中农最听毛主席的话,要搞好斗、批、改,必须坚决依靠广大贫下中农。

县革委会还通过城关公社张圪垱大队依靠广大贫下中农,搞好清理阶级队伍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全体委员依靠广大贫下中农的自觉性。张圪垱大队原来由于一派掌权,阶级斗争盖子揭不开,清理阶级队伍、革命大批判迟迟开展不起来,成了全社有名的“老大难”单位。县革委会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到这个大队,直接依靠广大贫下中农,召开“三老”(老土改干部、老党员、老贫农)座谈会,发动群众,揪出了潜藏很深的阶级敌人,团结了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群众,使“老大难”队一跃成为全公社学习毛泽东思想和抓革命促生产的红旗队。活生生的事实,使大家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坚决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广大革命群众,才能胜利完成斗、批、改任务,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革委会是按旧县委的办法,坐在上边靠电话、表报指导工作,还是要走出一条新路来?他们的经验是:

永远扎根于群众之中

编辑

革委会的领导成员,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还是扎根于群众之中?是沿着旧县委的老路子坐在上边靠电话、表报指导工作,还是要走出一条新的路来?县革委会带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大家一致认为:新生的革委会,必须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扎根于群众之中,永远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革委会作出决定,抽出三分之二的领导成员,深入到全县十三个基点上“解剖麻雀”,总结群众经验,推动全县工作。这样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和工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去年三月,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已经普遍展开;但是,学习班只是办在社、队,还有一些年老体弱、孩子多、拖累大的贫下中农社员不能参加学习。县革委会的一个副主任就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到黄庄公社南韩村大队,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研究,创造了广泛深入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好形式:举办毛泽东思想家庭学习班,家家摆开革命大批判的战场,户户开辟斗私批修的阵地。县革委会及时总结了这个经验,进行推广,使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

县革委会一个常委在岳村公社岳村大队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改造了五百亩棉花田,平均亩产皮棉达到一百四十余斤,在全县树起了棉花高产样板。在棉花管理过程中,县革委会先后在那里召开十次现场会,把这个队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加强棉花技术管理等经验,推广到全县,促进了全县粮棉双丰收。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过去旧县委坐在上边瞎指挥,乱批评,说的不是地方,群众不服气;现在革委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工作抓到了点子上,大家从心眼里拥护。”

县革委会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启发和带动了基层干部,全县十三个公社,都建立了自己的基点,绝大多数大队干部也都深入到生产队抓革命促生产,大大密切了干群关系。

革委会成员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还是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他们的经验是:

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批评

编辑

对来自群众的正确批评,是虚心接受,勇于改正?还是听而不改,置若罔闻?温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的伟大教导,时时刻刻注意倾听来自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批评建议;做了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事,就勇于改正。去年六月,在分配高、初中毕业生时,少数毕业生一时思想不通,不愿下农村参加劳动。当时革委会个别领导同志从“私”字出发,把这些学生安排到县机械厂、印刷厂和拖拉机站去当临时工。贫下中农对这件事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县革委会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一致认为贫下中农的意见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他们立即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这些毕业生的头脑,使他们愉快地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

温县革委会在军队代表的帮助下,还经常召开有革委会领导成员(包括不脱产委员)和全体办事人员(包括勤杂人员)参加的民主会,把领导成员置于群众的帮助、监督之下,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和批评。去年八月,县革委会根据灵宝县“精兵简政”的经验,经过广大群众的充分酝酿讨论,精简了办事机构。但事隔不久,个别领导人未经群众讨论,又新设机构,增加人员。在一次民主会上,革命群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革委会当天就召开常委会,集中了来自群众中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意见,决定撤销新设的机构。他们还当众作了自我批评,表扬了这些敢于向领导提意见的好同志。

领导成员虚心接受群众批评、监督的优良作风,使革命群众更加信任革委会。他们说:“过去给旧县委提意见,一碰二训三报复;现在给咱革委会提意见,一听二改三表扬。咱革委会真是新思想、新作风,我们信得过。”

对革命的新生事物,是积极支持,还是因循守旧,畏首畏尾?他们的经验是:

热情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

编辑

对革命的新生事物,是积极热情地大胆支持?还是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怕出乱子?在温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中,思想上也存在着斗争。去年十月下旬,革委会机关中几个办事人员就提出“把公办中、小学下放到社、队办”的建议;十一月二日,赵堡公社广大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光辉思想,把公办中、小学校下放到大队办,开创了农村教育革命的新局面。面对这个革命的新生事物,绝大多数委员认为应该热情支持。少数人却认为:“上级没指示,自己没经验,不要出那‘新花样’,搞乱了将来难收场。”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和有关教育革命的伟大教导,认识到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核心,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不支持这个新生事物,是对待革命群众的态度问题,是对待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问题。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革委会总结了赵堡公社下放中、小学校的经验,并进一步征求贫下中农和革命师生对群众办学所提出的各种意见,把群众中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意见集中起来,提出了全县中、小学下放到社、队办的革命措施,在全县推广,使温县成为河南省开展农村教育革命的一个先进典型县。

温县革委会通过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深深体会到:依靠不依靠贫下中农,依靠不依靠广大革命群众,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分水岭,是自己革命不革命的大问题。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永远不脱离群众,才能搞好斗、批、改,才能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