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四庫全書本)/卷053

卷五十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五十三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謹按足利所藏五經正義者上杉安房守藤原憲實所捐也今閲周易尚書禮記文字甚佳宋板無疑其毛詩左傳刻劣三書二部共題曰附釋音毛詩春秋編入陸徳明經典釋文盖與正徳刋本略似矣其分卷數與今之註疏諸本同而不合於孔穎達正義序文獻通考所記者盖取他本以足之也又按其禮記有三山黄唐䟦其言云本司舊刋易書周禮正經註疏萃見一書便於披繹它經獨闕紹興辛亥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彚精加讎正乃若春秋一經顧力未暇姑以貽同志據是觀之則春秋獨闕而其所謂毛詩亦非今所存者而今臣之考文標云宋板者與其周易尚書禮記共為一例况又有一二避諱之可徴者乎且憲實應永年間人當明初洪武永樂之際則二書之為宋板亦不為強也其經傳及註所證曰足利本者亦足利學所藏宋板杜預經傳集解本也世有活字本本學所刋是為其元本題曰春秋經傳集解分為三十卷按漢書萟文志左氏傳三十卷左氏舊文為然又與和板杜預註本略同其分卷標題應以此為正也永懐堂本者臣之所藏與足利本稍同引以為證其二本同者必從之為是矣惟其標題妄意改易不如足利本之為正云爾
  春秋左傳註疏第一
  春秋序
  序諸侯不各有國史正誤不當作亦考異足利本説者以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以下有為字永懐堂同釋文策亦作筴同初革反八葉元文無同字 註字或作注十一葉上作注下作註 傳直用反十四葉正誤傳當作重參士南反二十葉士作七 出又尺逐反二十八葉正誤逐當作遂疏徐邈以晉世言五經音訓一葉右九行宋板訓作例謹按宋板言字後改作定不知據何本也 歆略從咸及丞相翟方進受二葉左一行無略字 鄭興父子及歆六行謹按宋板改興作衆不復知據何本也 日譬火月譬水火外光水含景五葉右六行火外上復有水字謹按恐衍字 則明逺近同異九行則作是正徳嘉靖萬厯本作足 既主國内及主四方七葉右七行及作又 不畏經因錯亂十三葉左七行謹按宋板改畏作異 皆随義所在而為之法九葉法作𤼵 懼弟子各有妄其意失其真十四葉右一行謹按史記元文妄作安無有字 是錯經以合義也八行義作異正嘉同 言遺者史記已没䇿書遺留十四葉左三行史記作舊史正嘉作史舊恐非 脂之澤者為膏十五葉右九行澤作釋 此書凡者自是天下大例十六葉右七行書作諸劉實分變例新意以為二事十九葉左九行謹按宋板後人
  改實作寔 傳曰不書其亡自取之也二十葉右八行亡作主禮制宗廟之節二十一葉左四行節作飾 是素王之文焉
  二十七葉左四行謹按漢書元文是作見 明是既得佳瑞二十九葉右八行佳作嘉正嘉同 武王雖暫至洛邑三十一葉右八行武作成 非復假夫位以宣風三十三葉右五行夫作大 聖人立教直當爾也七行直作豈 管仲鏤簋朱絃同上絃作紘 此至孔子之卒三十三葉左四行此作比 則援琴而歌三十四葉右九行援作絃
  補遺宋板序諸侯不各有國史不作亦足利本同釋文一云兵乘九葉乗作車 𫝊直用反十四葉𫝊作重宋板同字林作剏二十五葉林作書宋板作亦 出又尺逐反二十
  八葉逐作遂宋板同疏史官立文亦或自有詳略四葉右一行宋板或作互 春秋二字是此事之總名五葉左八行事作書 無物不包無物不記九行下物作事 國有四表七葉右五行有作在 但徧舉記傳左五行舉作撿 必言諸侯為内史者八葉右一行為作無 既言尊幼皆有史官左一行幼作卑 數行可盡七行可作乃 所以明䇿書十一葉右一行以作為 以為立官紀事二行為作能 何則為典五行則作足 謂在外者左三行外作位 或言受經十三葉左六行或作故 聽其尊稱二十葉右七行聽作替 此有五體二十二葉右九行有作言 從者至此左七行者作首 經作魯史八行作作則 為無由𤼵二十三葉右三行為作言 故引之二十四葉左七行故作放 與聖同時二十五葉右一行時作恥 字林作剏左六行林作亦 改王立號二十八葉右三行王作元 王人習其讀五行王作主下王人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五十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