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易髓
三天易髓 元 李道純撰王道淵校正 |
|
儒曰太極
编辑火符直指
乾坤鼎器
上柱天,下柱地,只這人,是鼎器。咦,既知下手,工夫簡易。
潛龍勿用
一陽生,宜守靜,常存誠,心正定。咦,龍得潜藏,勿宜輕進。
見龍在田
鼓巽風,進火功,剎那間,滿爐紅。是麼,見龍在田,光遍虛空。
終日乾乾
天地交,陰陽均,汞八兩,鉛半斤。呵呵,姹女斂伏,嬰兒仰承。
或躍在淵
水制火,金剋木,到斯時,宜沐浴。,或躍在淵,存中謹篤。
飛龍在天
五炁朝,三花聚,木金交,鉛汞住。吽,飛龍在天,雲行雨致。
亢龍有悔
體純乾,六陽備,便住火,莫擬議。住,若不持盈,亢龍有悔。
履霜至冰
始生陰,莫妄行,牢執捉,謹守城。子細,防微杜漸,履霜至冰。
直方大
逢六二,漸漸退,陰正中,陽伏位。壍,烟雨濛濛,不習自利。
含章可貞,
白雪凝,黃芽生,牢愛護莫擬議。收,陽爐固濟,含章可貞。
括囊無咎
汞要飛,鉛要走,至斯時,宜謹守。嘎,把沒底囊,括結其口。
黃裳元吉
羣陰盡,丹道畢,至精凝,元炁息。咄,收拾歸中,黃裳元吉。
龍戰于野
陰既藏,陽再生,到這裹,再隄防。小心,若逢野戰,其血玄黃。
溫養靈胎
虛其心,實其腹,守安靜,待陽復。咦,一剎那間,周天數足。
玄珠成象
掀倒鼎,踢翻爐,功備也,產玄珠。歸根復命,抱本還虛。
右十五頌,准三五之數。
道曰金丹
编辑金丹者,如金之堅,如丹之圓,愈鍊愈明,故喻性為金丹也。丹,爐鼎也,藥物也。
頌曰
亘古此物,無形無質。無欠無餘,無休無息。其利如金,其紅如日。
丹
釋曰玄珠,儒曰太極。道曰金丹,名三體一。只在目前,世人不識。只這便是,休更疑惑。
金丹了然圖
编辑凡圖并絕句九首,發明命本為丹之用。注腳頌,顯性為丹之〔體〕。
一、下手
下手立丹基,休將子午推。靜中纔一動,便是癸生時。
丹
切忌錯會,春花秋月。桃紅李白,九夏酷熱。三冬下雪,夏間如何?無法可說。咦,休更疑惑。
臘月梅含玉,霜天菊吐金。風來聽浪吼,月上看潮生。
二、安爐
外象為爐鼎,中間是藥材,誠能收拾得,即刻結靈胎。
丹
種麻得麻,無為立鼎。罔象安爐,鼎爐堅固,勿用工夫。咄,空不空中烹至寶,無為無處鍊真如。
白雪未開花,黃芽先結子,欲得嬰兒生,先教姹女死。
三、採藥
汞向南山採,鉛從北海尋,調和藉坤土,制伏仗乾金。
丹
採箇甚麼?山頭求汞,海底求鉛。水中撈月,地下尋天。呵呵,不知真種子,徒爾費烹煎。
入海捉蛟龍,工夫擒日月。送鼎中燒,鍊作一團雪。
四、行功
火侯無多事,無非只慧剛。木金常不間,至寶愈增光。
丹
切忌眼生花。殺人手段,無非鐵漢。提起疑團,一刀兩段。嘎,文以懷胎,武以討叛。
會舉燒山火,能興刮地風。迷雲全掃盡,獨現一輪紅。
五、持盈
火大爐難穩,鉛多鼎必危。得中無過極,丹作汞無虧。
丹
過猶不及,能撰不如能使,多入不如少出。常作賊心莫偷他物。知麼,慢藏誨盜,治容誨淫。
閉門屋裹坐,自然少灾禍。家賊最難防,也須休托大。
六、溫養
性定金砂結,心空赤子成。更須常暖養,拈出便光明。
丹
牢把捉,溫養工夫,如鷄覆子。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仔細看,牢着腳根,放開心地。
養育提携子,須憑沒口婆。分毫失照顧,鷂子過新羅。
七、調神
炁足嬰兄蛻,提携全在娘。養教全大體,出入了無妨。
丹
休動動着三十棒,出有入無,縱橫自在。放去收來,廓然無得。細入微塵,大周天界。
赤子出天關,縱橫去復還。須臾遊八極,倏忽過三山。
八、脫胎
行滿功成日,神通妙無量。去來無所礙,定裹謁虛皇。
丹
當腳住,根在苗先,子從花後。花謝子成,雲天齊壽。
石破方逢玉,沙無始得金。水清魚自現,雲散月華明。
九、了當
踢倒燒天鼎,掀翻煮海爐。虛空擘拶碎,獨露一真如。
丹
家破人亡,了得一箇,萬事全畢。徹底瑩然,虛空突兀。咄,獨角火龍飛上天,驚起一聲春霹靂。
了時真了了,無後實無無。了了無無了,身多混太虛。
釋曰圓覺
编辑心經直指
濟菴居士奉持《般若心經》,一日訪余,請益解義。余曰:夫此一卷經,未舉先知,何須解說,若強添注腳,是頭上安頭也。濟菴曰:然如是初機之人,未能深解義趣,兼之諸家解多有,同學者不能無疑。望師慈憫,開我余曰:當來世尊,宣說此經,誘化群品,直指玄要。自起初一句,至末後一句,都不出一箇空字。其間語言三昧,再四叮嚀,反覆自解,使學者易為曉會。奈何後人着在文字上,或泥形體,或著空見,到底不通玄要。前代宗師不獲已,下箇注腳,設立種種方便,隨機應物,使世人隨其所解而入。只為老婆心切,反使上乘之人,疑上添疑。正所謂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今公有疑求解義,即是悟底根本。余今不兔饒舌,諦聽諦聽。
且如《摩訶般若〈大智慧也〉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心性本也〉經》〈徑路也。總而言之,大智慧而到彼岸也,是為見性法門,眾所通行之截徑也。行斯道者,向日用常行處,觀諸己,常切照顧,念玆在玆,忽令間斷,久久純熟,得大自在,四通八達,造化難拘。故名〉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則是行斯道之時也。功深力到,智慧圓通,合和本來,入於圓頓,超凡越聖,是謂到彼岸也。當此之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既空,萬象何有,所以能〉度一切苦厄〈者也。〉舍利子〈者,舍中之利子。子者,猶屋中之主人,是謂清浄法身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經上文五蘊皆空色,〉舍〈中之〉利子。是諸法空相,〈與虛空同體,歷劫不壞,所謂〉不生不滅〈者,無往來也;〉不垢不淨〈者,無染着也;〉不增不減〈者,無餘欠也。〉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此謂空相元無五蘊,亦無六識,豈有六塵。識者由眼界,而所染有眼界便有五蘊,有五蘊便有六根,有六根便有六識,有六識便有六塵也。〉無眼界、〈塵識何有,故曰〉乃至無意識界;〈意識界者,前十八界也。無此意識,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謂無無明盡者,只是無明不起也。若盡無無,則落頑空矣。丹書云:息念為養火,此之謂也。無明者,生死之根本。丹書云:念頭起處為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豈非生死之根本乎。所以無無明則〉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亦〉無智〈慧而無愚癡,〉亦無得。以無所得,〈以無所得,亦無所失。〉故〈是以心法皆空也。了得心法,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薩埵,〈初機之人〉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堅礙。〈此謂自有入無,從粗達妙,發大智慧而破愚癡,常清淨而合和本來,且於圓滿極則,心同太虛,廓然無礙也。既〉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夢想心者,昏迷之為也。既無昏亂,則法身清淨,所以能〉究竟涅槃〈也。〉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正學佛者,依是而行,發六慧智,以清淨合和本來,故證無上至真正等正覺也。以此之〉故〈方〉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四呪也。摩訶〉是大神呪,〈謂四大堅固身,神通莫測也。般若〉是大明呪,〈謂智慧圓通,精進明妙也。波羅〉是無上呪,〈謂合和本來,是最上一乘也。蜜多〉是無等等呪。〈謂圓滿極則,無上可上也。了此四呪者,然後〉能除一切苦,〈是〉真實不虛〈妄也。〉故〈世尊〉說〈此〉般若波羅蜜多呪,即〈是解〉說〈前四句〉呪〈之義也。故〉曰:揭諦〈謂人空也,又〉揭諦,〈謂法空也。〉波羅揭諦,〈到彼岸心法俱空也。〉波羅僧揭諦,〈到岸不須船也。此四揭諦神呪,即身中四大也。四大俱空,真常獨露,故曰〉菩提薩婆訶。〈菩提為始也,薩婆訶謂終也。始終如一,則抱本還虛,超返佛祖。〉
雖然如是,傳濟菴者,要在豎起脊急着眼力,莫教蹉過,誠能於日用常行中,築着磕着,認得自家底,方信此經不從外得。不惟此卷《心經》,至於釋老一大藏教典,諸子百家,只消一喝,徹頭徹尾都竟。其或未然,參○只此便是。休更疑惑。
引儒釋之理證道,使學者知三教本一,不生二見。
陰符經〔直指〕
编辑陰符經,陰陽符合之機,眾所通行之義。
觀天之道,〈天垂象,示吉凶,聖人則之。〉執天之行,盡矣。〈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有五賊,〈五炁生萬物,五炁盜萬物。〉見之者昌。〈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賊在心,〈盜機在內。〉施行於天。〈天理弗違。〉宇宙在乎手,〈執天之行。〉萬化生乎身。〈天地即我。〉天性人也,〈天付之與人者,性也。〉人心機也。〈人發其機者,心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立天垂統,設教化人。〉天發殺機,〈天機發泄本無心,故殺中有生意者存。〉龍蛇起陸,〈龍蛇之墊,至靜無欲,故能應機順時而起。〉人發殺機,〈人心發泄本由心,故能隱而顯。〉天地反覆。〈神機妙用,故反覆莫測。〉天人合發,〈人機合天機。萬〉變定基。〈以心立基,萬變俱定。〉性有巧拙,〈物之不齊,〉可以伏藏。〈巧拙不分。〉九竅之邪,〈一竅不定,九竅俱邪。〉在乎三要。〈身心意定,九竅俱通。〉火生於木,〈猶五賊在心,〉禍發必剋。〈心為五賊害。〉奸生於國,〈萬化生身,〉時動必潰。〈身為萬化機。〉知之修鍊,〈善禦冠者,謹火防奸。〉謂之聖人。〈富國安民,是謂聖人。〉天生天殺,〈鼓萬物不與聖人同憂,〉道之理也。〈生生化化,道之常理。〉天地,萬物之盜;〈天生萬物,亦殺萬物。〉萬物,人之盜;〈萬物養人,亦能盜人。〉人,萬物之盜。〈人成萬物,亦盜萬物。〉三盜既宜,〈人能轉物,三盜俱化。〉三才既安。〈人循天理,三才俱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飲食有節,百骸俱理。〉動其機,萬化安。〈動靜應機,萬化俱安。〉人知其神而神,〈認賊為子,〉不知不神之所以神。〈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日月有數,〈日月虧盈,因有定數。〉大小有定。〈大小不齊,自有定體。〉聖功生焉,〈大小不分,聖功生。〉神明出焉。〈日月合德,神明著矣。〉其盜,機也。〈不離方寸。〉天下莫不見,〈物物全彰,〉莫能知,〈對面不相識。〉君子得之固躬、〈君子時中。〉小人得之輕命。〈小人無忌憚。〉瞽者善聽,〈聲色專於耳。〉聾者善視,〈絳色專於目,〉絕利一源,〈絳色潛於心。〉用師十倍。〈心專於一,剋功十倍。〉三反晝夜,〈反視反聽,反身而誠。〉用師萬倍。〈旦夕不忘,剋功萬倍。〉心生於物,〈心生種種法生。〉死於物。〈心滅種種法滅。〉機在目。〈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天之無恩,〈天發殺機,〉而大恩生。〈萬物遂其生。〉迅雷烈風,〈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莫不蠢然。〈恐致福也。〉至樂性餘,〈常樂我靜,〉至靜則廉。〈極於靜,儉於動。〉天之至私,〈有生有殺。〉用之至公。〈無黨無偏。〉禽之制在氣。〈禽盜之制,在乎御氣。〉生者死之根,〈氣盛則神冥。〉死者生之根。〈氣泯則神活。〉恩生於害,〈停日長智,〉害生於恩。〈擒盜獲功。〉愚人以天地之文理聖,〈愚者不能循天理,文理以為聖。〉我以時物文理哲。〈達者以天地備乎身,故以時物文理以為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