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社区规范化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
社区规范化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新江湾城街道办事处
2021年4月29日
发布机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政务公开

近年来,新江湾城街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区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总体要求,围绕宜居宜业宜创的示范社区建设目标,以“睦邻”文化为指引,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保持战略定力、创新思路方法、狠抓工作落实,环境品质迈上新台阶,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智慧社区呈现新面貌,自治善治实现新突破,创新创业取得新成效,国际化、生态化、智能化的宜居宜业宜创示范社区初具雏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2021年至2023年,是奠定“十四五”发展基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三年,是杨浦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建设“四高”城区的重要三年。对新江湾城而言,随着淞沪路以西部队地块管理服务权的全面移交、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一大批商业商务载体和住宅项目建成启用,城区人口持续集中导入,未来三年,新江湾城将处于“功能形象升级完善、区域发展优质均衡、‘三城’融合深化推进”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是打造“四高”城区“典型范本”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提高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创示范社区的决胜时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江湾城街道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对接杨浦发展主线,主动承载“四高城区”建设使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再创发展新奇迹。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和十届杨浦区委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一系列事关新江湾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新江湾城街道研究制定了《社区规范化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及杨浦滨江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围绕杨浦“三区一基地”和“四高城区”建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全面加强党对社区治理的领导为根本,以推进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建设为主线,以满足新江湾居民日益增长的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努力建设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中的先行社区,推动更高质量发展、创造更高品质生活、实现更高效能治理,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走出一条符合新江湾城街道特点和现代社区治理规律的特大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宜居宜业宜创品质达到国际出色水准,成为杨浦区乃至上海市社区规范化精细化治理的典型范本。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全面领导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进一步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将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新型社区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社区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创新作为引领社区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举创新旗、走创新路、打创新牌,坚持系统创新、协同创新,推动社区治理科技化、精细化、智能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绿色生态优先。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理念,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丽、生活美化,积极打造天蓝地绿的美丽家园,全力建设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中的先行社区。

(三)工作目标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以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典范社区为标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格局、城市发展新形态、产业发展新趋势、社区治理新走向、居民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成国际化、生态化、智能化的宜居宜业宜创示范社区的基础上,率先建成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中的先行社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城区环境品质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垃圾分类成为生活好习惯,城区景观亮点纷呈,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区环境面貌更加生态宜人。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弘扬,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健全,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得以涵养。

社区治理效能显著提高。社区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高效运转,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健全,社区治理成功实现向数字化转型。基层法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升。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德治教化更加彰显,自治基础更加稳固。

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淞沪路东西部发展更加均衡,交通出行更加便捷,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境外人士服务更加全面,一批居民“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得以解决。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四建融合”“三区联动”,打造“街校企党建共同体”

1.完善“四建融合”“三区联动”的党建工作体系。完善街道“1+2”党建领导体制,推进社区党委实体化运作,配齐配强专职党群工作者,形成街道党工委把关定向、行政组织党组协调解决、社区党委整合资源、居民区党组织发动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党建网格与城市管理网格、综合治理网格等网格的深度融合、“多格合一”,优化网格设置,健全网格架构,推动各类资源和力量下沉网格,完善党员干部包联网格、走访联系制度,做实做强网格党建。统筹推进居民区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党建和离退休干部党建“四建”融合发展,以党建小联盟为载体,以居民区党组织为轴心,通过居民区书记、专职党群工作者“双向进入”的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共建,最大程度释放党建效应。坚持社区、园区、校区“三区联动”的理念,坚持“融合、共建、共享”的方式,不断完善街校企党建共同体“1+1+N”的格局,促进街道和辖区内外高校、园区企业三方的资源整合、合作共赢,构建城市基层党建新模式。建立健全“一个平台、两项机制、三张清单”,推动街校企党建共同体有效运行。

2.加强“四建融合”“三区联动”的党建阵地载体建设。做精做细做实湾谷科技园党建服务分中心(湾谷驿站),重点将其打造为面向街校企三方的多功能党群服务主阵地,发挥其项目运作中心、政治功能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和服务保障中心的“四大中心”功能。整合资源,探索党建中心、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多中心合一。做强“心家湾”和“夕阳辉映党旗红”离退休干部党建品牌,推动形成“广泛动员亮身份、创新设置建组织、开展活动有特色、发挥作用出成效”的“四部曲”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模式。完善新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运作机制,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二)完善街道体制机制,进一步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3.健全街道组织体系。按照突出街道党工委“加强党的建设”首要职能、加强街道优化营商环境职能、强化街道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职能等的要求,根据区统一部署,优化街道内设机构“6+2”办公室设置。整合设置街道事业单位,明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心4个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定位。优化调整派驻机构设置,将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统一纳入街道统一指挥协调,强化对由派驻机构转为属地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将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和人员纳入街道日常管理和考核,争取派驻机构对街道工作的专业支持。

4.整合街道执法体系。完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的基础上,组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以街道名义统一行使辖区内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职责,实现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街道行政执法事项职责任务、理顺工作机制、推进队伍融合,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不断提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5.完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加快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规范机构设置,完善指挥体系,加强流程重塑,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体化运行机制。赋予街道城运中心相应指挥权力,明确城运中心是统筹、协调、处置辖区内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事项的牵头责任主体,把城运中心建设成为连通上下、衔接左右的系统枢纽和实战平台。深化联勤联动机制,完善联席指挥机制,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高街道城运中心运行实效。

(三)加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6.加大高品质“家门口”文化服务供给。立足社区人群“年轻化、高知识层次化、高社会阶层化”特点,以睦邻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数字化为手段,提供覆盖面广、精准度高、可达性强、品质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修缮升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深化与上海爱乐乐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市级文化院团的合作共建机制,完善政青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运营管理机制,保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市的一流水准地位。争取市、区级重大文化设施在新江湾城落地,打造新的“文化地标”。推广“全民阅读”理念,积极创建上海市示范图书馆。深化“品质新江湾城,文化四季行”活动,持续办好新江湾城风筝节、国际半程马拉松、社区体育大联赛、睦邻文化节、新城“好声音”、社区文体沙龙等品牌活动。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赋予社区文化以创新创业、年轻时尚的元素,不断增强“新城四季”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活力。

7.持续提升交通出行服务品质。加强地铁站、交通枢纽、商务楼宇集聚区等重点区域的交通组织和环境整治,规范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确保人流集中区域安全、整洁、有序。积极向市、区有关部门呼吁,争取更多地铁站点规划在新江湾落地。与区职能部门、巴士公司合作开展调研,以淞沪路以西区域为重点,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和运行间隔,合理设置公交站点,适当延长部分线路运行时间,有效疏解公共交通线路配置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摸排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标线设置不合理道路,联合交通管理部门,优化调整单行道、双黄线及人行横线等交通标线设置,畅通居民交通出行的最后“100米”。

8.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为核心,打造“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睦邻中心+老年活动室”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睦邻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整合设置,形成功能集聚效应。争取“十四五”期间新建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推广综合照护服务模式,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为基点,深入探索“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加快推进“睦邻小厨”建设,优化助餐服务场所布局,扩大助餐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助餐服务质量,更好满足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需求。力争2023年底前全街道至少建成社区长者食堂1家、老年助餐点4家。积极创建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推广养老顾问制度,建立覆盖全街道所有居民区的养老顾问网络。

9.着力提升境外人士综合服务水平。在境外人士比较集中的区域,试点设立境外人士综合服务站,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为境外人士提供临时住宿登记、相关咨询办事指引、协助其他部门处理涉外事务、协调处理涉外纠纷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以社区学校为载体,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民俗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主题活动,激发境外人士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外籍居民主动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围绕境外人士普遍关心的共同问题,搭建社区事务的协商平台、社区矛盾的调解平台和社区自治的示范平台,引导境外人士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加快推进国际学校和国际医院建设,不断提升境外人士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持续深化睦邻中心建设。根据便捷可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兼顾服务可及性、有效性、经济性、互补性等要求,优化调整睦邻中心规划布局,推动睦邻中心功能升级,将其打造成为集“综合服务空间、社区治理平台”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按照“系统集成、互补共享”原则,配置党群、助老、卫健、政务、文体、便民、自治共治、社工与志愿服务等内容以及居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部分政务服务,加强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睦邻中心的社区治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居民群众交往交融、挖掘培育治理达人领袖、推动自治共治联动衔接、促进社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睦邻中心社会化、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项目的引入和退出机制,不断提升睦邻中心活力和运营能级。与区相关部门共同启动睦邻中心打造计划,力争创建以特色项目和品牌为重点,主题鲜明的区级示范型睦邻中心。

11.营造区域良好营商环境。发挥街道领导班子服务企业作用,建立领导干部走访联系园区、楼宇重点企业机制。开展组团式企业服务,整合市场监管、安监、消防、劳动监察、工会、团工委、妇联等各部门力量共同联系走访企业,“一揽子”解决企业的需求问题。探索加强与业主方、经营方、管理方等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朋友圈。探索推进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拓展“家门口的政务服务”服务功能和内涵,推动高频事项能够不出园区、楼宇便可办成。办好湾谷科技园高中端双创人才招聘服务活动,为双创提供人才支撑。加强与区投促六分中心等部门沟通合作,加强与拟外迁企业的交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千方百计留住企业。梳理街道各类载体资源和活动信息,面向白领开放和推送,积极引导白领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继续推进早餐工程,力争三年内在交通枢纽、大型居住区及其他公建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区域按需设立流动早餐车;在国霞路沿线试点推进早餐点进便利店运行模式,努力让居民和企业员工“既能吃到还能吃好”。

(四)持续改善城区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生活交相融合的美丽新江湾

12.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强化河长制,系统推进水安全、水清洁、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全面提升河道水质。积极落实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沟通水系、调和水体等措施,开展河道沿岸“三违一堵”和“清网行动”,打造河畅、水清、面洁、岸绿的水环境。积极创建全市中心城区首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强民间河长队伍建设,促进全民治水、全员行动。完善一体化综合巡查整治模式,加大河道巡查力度,加强无人机等智能化巡河手段应用,把河道巡查、河道治理等工作纳入“一网统管”范围,确保辖区内12条河流及中央湖泊、50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管理不留死角。

13.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继续深化社会动员,注重正面宣传引导,适当曝光反面典型,重点提高小区租户、家庭保姆(钟点工)和个体工商户等重点群体的垃圾分类意识,巩固强化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完善测评考核办法,将生活垃圾分类考核结果纳入居民区“两委”年度绩效考核、业委会规范化运作评估及物业管理满意度考核体系,夯实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责任。建立健全长效常态机制,优化街道、居民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完善以居住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多位一体”协调推进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积极探索无定点指导员的生活垃圾分类“减员增效”新模式。积极创建国安路等区沿街商户干湿垃圾上门收运示范街,从沿街商户和收运人员两方面入手,规范上门收运体制。加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重点加大对拒不履行分类义务的人群和单位的执法力度,督促单位和个人自觉垃圾分类。改善投放环境,进一步完善分类投放点设备配套,全面落实污水纳管,在有条件的居住区和单位探索高温季节垃圾房低温储存模式。

14.打造城区景观亮点。着力推进绿地品质提升,以“生态、人文、睦邻、共享”为理念,打造一批景观亮点突出、园艺水平精湛、创新技术集成的美丽街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新建或改造一批具有花园景观、游憩服务和文化底蕴等功能的街心花园。联合区相关部门,加强生态走廊建设管理,融入高校、创新、体育、社区元素,打造可供居民运动健身、户外游憩、绿色呼吸并兼顾日常通勤的城市生态廊道。配合区科创集团建好“大创智绿轴”城市公共空间。积极创建全国园林城镇。加强市级林荫道、落叶不扫道路、绿道等社区“绿色动脉”的精细化养护,更新“城市家具”,让居民和游客有“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的感受。

15.打造低碳社区样板。总结成功创建上海市低碳社区经验,巩固创建成效,扩大低碳社区覆盖范围,打造低碳社区样板。注重低碳理念的宣传、培育,积极倡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消费观念。引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外部力量参与,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低碳发展机制。继续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办事处大楼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项目。大力推广家居用品循环使用和节能低碳产品的应用,推进绿色低碳照明、新能源汽车、垃圾减量和分类、二手交换集市等产品应用和项目活动,促进社区全面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16.积极争创绿色社区。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使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加强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体系的有机结合。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营造社区宜居环境。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成果,在全区率先推广,基本实现社区创建达标全覆盖。

(五)推进治理提质增效,促进社区治理向规范精细转变

17.大力推进“三微治理”。以《杨浦区“三微治理”工作导则》为指引,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续推进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总结“玺乐园”睦邻客厅微改造、“芳苗e家”邻里融合微更新经验,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推出一批“三微治理”项目。积极引导居民、第三方专业组织深度参与项目策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积极发挥社区规划师在“三微治理”中的作用,推动形成多元力量参与“三微治理”的工作格局。

18.积极探索分类治理。结合社区云平台积累的大数据以及居民区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分析总结普通商品房、高档商品房、别墅、公租房、租赁房等不同类型小区居民的行为模式和需求特点,分类建立需求清单、问题清单和资源清单。编制住宅小区分类治理指导手册,指导各居民区根据不同类型小区的治理特点和实际,开展分类治理。总结提炼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社区工作方法,率先在全区探索形成住宅小区分类治理的“新江湾”模式。

19.持续提升淞沪路以西地区建管水平。积极配合区相关职能部门和部队方,有序承接好淞沪路以西市政交通、园林绿化、管道管线、学校、菜场、商业网点等约二十余万平方米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权。推动城市管理方式从“分块施策、托底保障”向“统筹管理、能级提升”转变,明确建设单位、接收管理单位以及维护单位的权利与义务,确保交得了、管得住、用得好。加大淞沪路以西地块监控等技防设施建设,提高智能安防监控覆盖率,实现对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全覆盖。着力“攻薄弱、治顽症、抓长效”,推动整体环境品质再上新台阶。

20.着力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坚持平战结合,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编制、修订社区应急预案,建立完善风险隐患和重大突发事件排查、发现、报告制度。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健康生活等科普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科学素养、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结合世界卫生日、全民防灾减灾日等,有序组织开展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升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建立完善街道对居民区应急物资的统筹保障支持机制,因地制宜建设有场地设施、有储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的居民区应急避灾点。

(六)强化智慧管理赋能,推动社区治理向数字化转型

21.大力推进“一网统管”建设。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真正实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优化调整网格划分,推动实现基础网格、警务网格、综治网格“多格合一”。依托“1+3+N”网格化系统,以街道城运中心为载体,打造公安、城管执法、市场监督等部门共同参与的7×24小时全天候综合响应和应急处置队伍,打造全天候高效处置的网格作战单元。完善城区管理神经元系统布局,完成三项必选(微卡口、门磁、无人值守车棚)和鹰眼探头等可选应用的安装,夯实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数据采集基础。结合公安“雪亮工程”建设,铺设连接光纤,打通从小区到居委会再到城运中心的视频信号汇集,实现高清视频的互联互通。依托信息化手段和市、区大数据资源平台,聚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督、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创新治理模式、重塑治理方式、重构治理体系,实现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聚焦消防、停车、高空抛物、外墙脱落、垃圾分类、电梯运行等社区治理难题,推出一批符合新江湾实际的“一网统管”应用场景,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提供支撑,确保“一网统管”建设始终走在全区前列,力争进入全市先进街镇行列。

22.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畅通受理渠道,推动网上办、掌上办,提升在线办理率和全程网办率,促进“能办”向“好办”转变。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建设,真正实现“跑一个窗、办所有事”。优化调整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事项范围,推进“一网通办”线上办理专区建设,推动政务服务整体联动、全流程在线。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当日达”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居民“急办”事项“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入推进“家门口政务服务”工作,打造“AI+政务服务”平台,完善自助服务“智能终端”在园区和居民区布局,探索无人干预自动办理模式。抓细抓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提升服务对象窗口办事“好评”率,切实增强居民群众办事的便捷度和获得感。

23.加快推进“社区云”建设。根据统一数据标签,做好人口、住房、户籍、行政区划、社区机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基础数据采集和动态更新工作,提高基础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完善“社区云”平台问题收集、处置制度,拓展更多符合新江湾社区特点的应用场景,加强对“社区云”平台使用的培训指导,切实发挥其减负增能的效应。加强“居社互动平台”板块运营管理,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用户群体数量和黏合度,真正将其打造成为居民诉求表达的通道、了解社情民意的平台。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将“社区云”平台的应用纳入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24.着力推进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5G网络、千兆光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等的深度覆盖,夯实智慧社区数字底座。聚焦社区生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合理布设社区智能末端配送设施、社区智能安防设施、社区智慧停车设施、社区智慧能源设施、社区智慧养老设施、社区智慧健康服务设施,构建高效智能的智慧终端设施网络,健立健全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配套管理制度,以社区准入机制和日常维护机制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探索形成规范有序的智能设施管理机制。

(七)深化居民区“三驾马车”建设,着力提升住宅小区物业治理能级

25.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功能实体化建设。完善“四个‘一’”框架结构,以“明责、增能、赋权”为重点,全面加强居民区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凸显党组织领导居民区“三驾马车”建设的核心地位。把党建引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居民区“三驾马车”建设始终,全面加强党对“三驾马车”建设的组织领导。理顺居民区党组织与社区治理各主体间的关系,打造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同心圆。进一步明确业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的权利与义务,夯实业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稳定的铁三角关系。打造“一个‘四’”支撑平台,深化“新红湾”党建工作站建设,吸纳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具有一定党群工作经验、具有较好群众基础的业主党员加入新红湾党建工作小组,推动“新红湾”党建工作站实体化运行,培育1至2名有一定影响力的基层党组织典型人物。开发居民参与自治的组织载体和活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活动吸引更多离退休干部和年轻人加入业委会。加强“三驾马车”“人才库”建设,挖掘和吸纳各类技术类人才和治理类人才,完善“人才库”运作机制,切实发挥各类人才在“三驾马车”建设中的作用。完善业委会“小助手”项目运作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充分释放其对“三驾马车”建设的支撑动能。

26.持续深化业委会规范建设。按照应建尽建、应换必换的原则,持续推进业委会组改建工作。加强居民区党组织对业委会选举的组织领导,居委会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协助,把好业委会筹备组、换届选举小组以及业委会委员候选人推荐关、审核关和选举组织关。持续推进红色业委会和红色物业建设,确保符合条件的业委会和物业实现红色业委会和红色物业全覆盖。积极推进交叉任职,鼓励符合条件的居民区党组织委员和居委会委员通过合法程序兼任业委会成员。全面推进业委会规范化运作评价工作,力争到2023年实现符合条件的业委会规范化运作达标率达到100%。总结尚浦名邸等小区青年人参与业委会建设的经验,完善青年人参与业委会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业委会规范化运作的新机制,力争在全区率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业委会规范化运作模式。

27.持续深化物业治理创新。落实对物业服务企业日常工作检查制度,逐步制定住宅物业服务履约质量评价规范标准。鼓励业主大会将物业服务履约质量评价结果纳入选聘物业的管理实绩要求、履行合同的主要内容,并向全体业主报告结果。用好《上海市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经理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赋予街道的权力,依法依规处理物业服务企业违规行为,记入诚信档案,规范经营行为,构建守法履约的市场环境。不断健全基于居民满意度的物业服务企业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结果排名、公开机制,倒逼物业服务企业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宣传“按质论价、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理念,引导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立足实际,协商确定合理的物业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物业管理应急处置机制,在业主自愿的前提下,依法帮助业主落实临时托管单位。

(八)推动法治、德治、自治深度融合,充分释放社区治理乘数效应

28.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区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江湾城街道基层法治建设实施方案》,使法治成为新江湾城基层建设、社区治理的核心内涵和重要标志。强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在住宅小区的行政执法,建立健全居委会对行政执法进小区响应度、处置率的评价监督机制。积极构建“居委法律顾问+网格法律顾问+街道法律顾问”的三级法律服务体系,推动法律顾问深入参与社区突出矛盾纠纷的化解,使其从“幕后”走向“台前”,从“配角”转变为“主角”。结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开展,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街道干部和居民区干部培训内容。加强对《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力度,提升居民群众“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意识。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发掘、培训、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支持东森涵碧社区作为上海市重点培育单位全力争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深化与复旦大学法学院的合作共建,加强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切实发挥联系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作用。设立人民建议征集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平台有机结合的方式,打造“零距离、无门槛”的人民建议征集渠道,真正实现人民建议的落地见效。

29.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睦邻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动将家园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生活。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试点推进“时间银行”项目,健全志愿者互助管理机制。聚焦制约文明城区创建的突出顽疾和难点,提升新一轮文明城区创建水平。通过“服务-关系-教化”进阶式路径,构建现代社区朋友圈,推动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区干部之间、居民与居民区各组织之间、居民区各组织之间结成社区友谊。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积极参与市区两级“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加强社区意识形态治理,推动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主导建立和管理“业主微信群”“租客微信群”等小区微信群,增强居民区干部对社区舆论的引导能力和把控能力,打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网上治理新空间。

30.充分发挥自治强基作用。确保圆满完成2021年居民区“两委”换届工作,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选优配强居民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按照要求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确保每个居民区“两委”班子中至少有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深入推进居委会去筹工作,每年至少完成一个居委会去筹。探索建立社区工作站,破解尚景园等公租房小区和宽庭等租赁房小区居委会筹建难题。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居民区治理架构。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立体制度体系,积极推动社区重大事务的决策由政府“定了办”向居民“商量着办”转变。指导各小区因地制宜制定《住户行为规范准则》,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强化运用执行,切实发挥其教育、引导、约束和惩戒作用。深入推进“一居一品”项目,完善自下而上的自治项目形成机制,不断提升自治项目的“含金量”。健全居民区“两个十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办法,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不断完善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居委会工作效能评价制度。进一步发挥社区监察员监督作用,提升社区监督监察治理效能。

(九)破解一批民生难题,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31.适度缓解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研究制定缓解住宅小区停车难的办法。充分利用住宅小区周边各类资源,推进停车错时共享,鼓励周边单位专用停车设施向小区居民开放。在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周边规划增建停车设施,探索利用住宅小区现有场地及空间资源增设停车位。以实事工程和惠民项目等形式,持续开展既有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施建设,力争到2023年年底前实现有条件的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施。指导业主建立车辆停放管理专项制度,规范停车资源使用和业主停车行为。完善停车矛盾疏解调处机制,预防和减少因停车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32.破解住宅小区专项维修资金续筹问题。研究建立专项维修资金日常续筹机制。推动专项维修资金余额不足首期专项维修资金的30%的小区,尤其是老商品房小区,再次筹集专项维修资金。研究对拒交专项维修资金业主的制约机制。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对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33.加快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总结本街道首部电梯成功加装的经验,制定本街道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指南。摸排符合加装电梯条件的楼栋,绘制街道“加装电梯地图”。按照“业主自愿、政府扶持、社区协商、兼顾各方、依法合规、保障安全”的原则,加快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市、区下达的加装电梯指标任务。

(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队伍能力和水平

34.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和下沉队伍建设。着重从政治信仰、工作理念、专业素养、能力水平等方面加强培训教育,提升机关干部和下沉力量指导社区治理、参与社区治理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深化“一线工作法”,推动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聚民智、听民意”。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鼓励街道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按程序到居民区“两委”交流任职,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完善“以下考上”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考评街道职能办公室、所队院办制度,进一步强化服务基层的工作导向。严格落实管党治党准则,健全“四责协同”机制,推进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从源头上规范权力、遏制腐败,严格干部监督管理。

35.加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持续深化“班长工程”,以2021年居民区党组织换届为契机,严把“程序关、结构关、质量关”,选优配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加强居民区书记后备队伍的梯队建设,积极推进“名书记、优秀书记、新秀书记”培育工程,健全“心湾工作室”运行机制,持续开展每月一次的“居民区书记交流学习会”和每周一次的“书记下午茬”,打造“名”带“优”、“优”带“新”、“新”促“优”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梯队培养模式。

36.深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充分用好街道在社区工作者招录中的自主权,进一步优化招录方式,拓宽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实施社工成长计划,抓好社区工作者培育管理、考核激励、职业发展等各环节,持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全岗通”工作,完善“全岗通”工作机制,开展全岗通擂台赛,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全岗通”社工。以法治能力和数字治理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培训核心课程体系,开展分类全员岗位培训,加强周期性、系统性、实战性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的力度,积极推荐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为牵引,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的激情。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退出机制。

37.发掘培育社区治理骨干力量。注重在社区治理中发掘、培育、楼组长、自治组织带头人、社会组织领军人物等成为社区治理骨干力量,充分发挥骨干力量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在场地、资金、资源、培训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高社区治理骨干力量项目策划、协商议事、融通资源、化解矛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丰富志愿服务载体,拓宽志愿服务内容,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推广,吸引更多青年人、离退休干部、全职妈妈加入志愿者队伍,更好实现社区治理需要、社区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

三、实施步骤

(一)工作启动阶段(2021年上半年)。各责任部门和单位按照《新江湾城街道社区规范化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方案,细化具体措施,全面启动相关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1年至2023年)。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聚焦居民需求,突出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层分级落实责任。

(三)总结评估阶段(2023年下半年)。总结经验,固化措施,形成系统化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街道党工委统筹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街道办事处负责任务分解、统筹指导、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和督促检查,街道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居民区根据职责分工抓好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分工和任务落实。

(二)加强考核评估。把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街道党政领导班子、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建立健全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三)加强典型宣传。深入挖掘和宣传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业委会委员、物业服务人员中的先进典型。组织开展先进优秀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先进社区工作者、优秀志愿者、优秀业委会主任、最美“物业人”评选表彰活动。及时总结和复制推广典型做法经验。

附件:

名词解释


“四高”城区:《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把杨浦建设成为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

三区一基地:是指杨浦区提出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更高品质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一个平台、两项机制、三张清单:其中“一个平台”是指湾谷驿站,“两项机制”是指街校企三方参与的沟通联系机制和项目化推进机制,“三张清单”是指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

四个“一”框架结构:是指新江湾城街道党建引领下的居民区“三驾马车”建设的四个“一”框架结构。其中第一个“一”是指一个“点”,即把党组织定位为领导居民区“三驾马车”建设的核心点;第二个“一”是指一条“线”,即把党建引领作为居民区“三驾马车”建设的红线;第三个“一”是指一个“圆”,即打造一个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同心圆;第四个“一”是指一个“三角”,即夯实业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稳定的铁三角关系。

一个“四”支撑平台:指的是居民区“三驾马车”建设的党建平台、活动平台、专业服务平台、专业组织平台。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