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吳紀聞
◀上一卷 卷第四 下一卷▶

卷第四

编辑

太公避地處

编辑

常熟海隅山有石室十所,昔太公避紂居之。孟子謂「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者,此也。常熟去東海止六七十里,故謂之海濱。楊備郎中嘗作詩紀其事。

范忠宣公

编辑

范純仁,字堯夫,為人寬厚長者。文正嘗使至鄉,還至京口,見石曼卿數喪未舉,盡以麥舟與之。蘇黃門稱其為佛地位中人,觀此亦可以見矣。元祐初,自慶帥召為給事中,遂執政柄。未幾,拜右僕射,凜然有父風烈。為宰相一年,出知潁昌府。既而復入相,坐元祐黨,散官安置。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復欲召為相,尋即下世。遺表有云:「蓋賞先天下而憂,期不負聖人之學,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所以事君。」後御筆題其墓碑云「世濟忠直之碑」。子正平,字子夷;正思,字子默;學行亦為士林所稱。

滕章敏公結客

编辑

滕章敏公,慷慨豪邁,不拘小節。少嗜酒,浮湛里市,與鄭獬毅夫為忘形友,議論風釆,照映一世。嘗與毅夫及楊繪元素同試京師,自謂必魁天下,與二公約,若其言不驗,當厚致其罰。已而鄭居榜首,楊次之,公在第三,二公責所約之金,答曰:「一人解,一人會,吾安得不居第三?」俱一笑而散。公平生不妄交遊,嘗作《結客詩》云:「結客結英豪,休同兒女曹。黃金裝箭鏃,猛獸畫旗旄。北閣芒星落,中原王氣高,終令賀蘭賊,不著赭黃袍。」其立志可見矣。

思賢堂

编辑

郡齋後舊有思賢堂,以祠韋、白,劉三太守,後更名「三賢」。紹興末,洪內相景嚴為郡,益以唐王常侍仲舒、本朝范文正之像,復號為思賢堂,今參政范公作記。(郡庠亦有三賢堂,繪文正范公,并安定胡先生,及光祿朱公像於其中。)

顧學正

编辑

顧襄,字公甫,為太學上舍生,名聲籍甚,士流皆推之。登熙寧九年第,調潤州丹徒尉。召還,為太學正。元豐五年,卒於京師,時二親猶在。鄭達夫太宰與公甫為同舍生,以詩挽之云:「可惜病相如,誰尋封禪書?(公病渴而卒。)雙親千里外,一葉九秋餘。風露翻歸旐,塵埃鎖故廬。虎丘山下路,會葬有鄉車。」「廣文官舍冷如冰,幾歎朝衫脫未能。忽買春田埋玉地,猶懸絳帳讀書燈。佳名空綴仙都石,妙偈爭傳海寺僧。一幅粉旌春水漫,惜君誰不涕奔騰。」

鄭希尹

编辑

鄭景平,字希尹,居帶城橋。為人剛正不詭隨,蒞官有廉聲。嘗為大理,每有疑獄,中夜焚香露拜,蘄得其情,以故人無寃死者。既而請老家居,朝廷以其精力有餘,落職致仕,守鄱陽。到官未半歲,拂袖而歸。先君與公厚善,因問其故,答曰:「天子命景平為郡守,當以撫字為職,乃不得行其志,今日須金錢百兩,明日須銀幾千兩,枯骨頭上打不出也,景平後世要人身在。」其志竟不可奪也。時朱勔用事,勢可炙手,士大夫俛節從之者甚多,惟公終始無阿附意。子絪,字天和。

執爨詩

编辑

程光祿自幼穎悟,年五六歲時,戲劇竈下,家奴嫚之曰:「汝能狹劣爾,豈解為文章邪?」公怒曰:「吾豈不能!」家奴曰:「試為我吟一燒火詩。」即應聲曰:「吹火鶯脣斂,投柴玉腕斜。回看煙裹面,恰似霧中花。」甫冠登第。

王元之畫像

编辑

虎丘御書閣下,有王黃州畫像。東坡過蘇日見之,自謂想其遺風餘烈,願為執鞭而不可得,因為之作贊。今猶書其上。

雙蓮堂

编辑

雙蓮堂在木蘭堂東,舊芙蓉堂是也。至和初,光祿呂大卿濟叔,以雙蓮花開,故易此名。楊備郎中有詩云:「雙蓮倒影面波光,翠蓋風搖紅粉香。中有畫船鳴鼓吹,瞥然驚起兩鴛鴦。」政和中,盛密學季文作守,亦產雙蓮,范無外賦《木蘭花》詞云:「美蘭堂晝永,晏情暑,晚迎涼。控水檻風簾,千花競擁,一朶偏雙。銀塘,盡傾醉眼,訝湘娥、倦倚兩霓裳。依約凝情鑑裏,竝頭宮面高粧。蓮房,露臉盈盈,無語處,恨何長。有翡翠憐紅,鴛鴦妒影,俱斷柔腸。淒涼,芰荷暮雨,褪嬌紅、換紫結秋房。堪把丹青對寫,鳳池歸去攜將。」

孫若虛滑稽

编辑

孫實,字若虛。早年英聲籍甚,性好滑稽。郡庠有同舍生牛其姓者,因作《牛秀才賦》嘲之云:「腰帶頭垂,尚有田單之火;幞頭脚上,猶聞寗戚之歌。」又作《書》、《語》集句,譏一老生云:「孜孜為善雞鳴起,先王之道斯為美。四十五十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時樂圃先生為教授,知之,命其父訓敕。孫由此發憤游太學,不數歲登第而歸。嘗入朝為寺丞,後守台州卒。

慧感夫人

编辑

慧感夫人,舊謂之聖姑,或以為大士化身,靈異甚著。祝安上通守是邦,事之尤謹,每有水旱,惟安上禱祈立驗。後以剡薦就除台守,既至錢唐,詰旦欲絕江,夢一白衣婦人告之曰:「來日有風濤之險。」既覺,頗異之,卒不渡。至午,颶風倏起,果覆舟數十,獨安上得免。一夕,盜入祠中,竊取其幡。平旦廟史入視之,見一人以幡纏其身,環走殿中,因執以問,答曰:「某實盜也,夜半幸脫,已踰城至家矣。今不知潛制於此,神之威靈使然,敢不伏辜。」建炎間,賊虜將至城下,有一居民平昔謹於奉事,夢中告之曰:「城將陷矣,速為之所。謹勿以此告人,佛氏所謂劫數之說,不可逃也。」不數日,兵果至。其它神驗不一。後加封慧感顯祐善利夫人,今參政范公作記。

元少保

编辑

元絳,字厚之,居第在帶城橋。登天聖五年進士甲科,初任金陵幕官,尋即進用,屢為藩郡帥。時有傳儂智高餘黨寇二廣者,遂以公知廣州,而所傳乃妄,因改知越州。公謝上表云:「忽聞羽檄之音,謂有龍編之警。橫水明光之甲,得自虛聲;雲中赤白之囊,倡為危事。」「橫水明光之甲」,乃唐時誤傳寇至,事見李德裕《獻替記》。人服其工。公在金陵時,王荊公之父益為通守,與公厚甚。荊公既相,神宗一日欲謹選翰林學士,公久在外,老於從官,荊公對曰:「有真翰林學士,但恐陛下不能用爾。況已作龍圖閣學士,難下遷知制誥。」遂自外遷翰林學士,中外大驚。既就列,有稱職之譽。公最長於四六,多取古今傳記佳語為之。神宗友愛嘉、岐二王,不許出閣,二王固辭,後因改封,先召公謂之曰:「可於麻詞中勿令更辭。」公遂草制,其略云:「列第環宮,彌聳開元之盛;側門通禁,共承長樂之顏。」神宗甚愛之,自是二王不復辭。未幾,參大政。元豐中,罷政知潁州。時以藩邸升為順昌軍節度。公作謝表云:「燾土立社,是開王者之風;乘龍御天,厥應聖人之作。案圖雖舊,錫命惟新。」又曰:「興言駿命之慶基,宜升中軍之望府。謂文武之德順而聖,唐虞之道明而昌。合為嘉名,以侈舊服。」士大夫皆傳誦之。後以太子少保致仕,歸吳中。公既還鄉,與程光祿諸公為九老會,日以詩酒自娛,年七十餘卒,有《玉堂集》三十卷。初,公知荊南,嘗夢至仙府,與三人連書名,旁有告之曰:「君三人,蓋兄弟也。」覺而思之,不知所謂。既入翰林為學士,韓持國維、楊元素繪在院。一日因書奏列名,三人偏傍皆從「糸」,始悟夢中「兄弟」之意。既而持國、元素皆補外,公亦尹京兆。後三年,復與元素還職,而鄧文約綰相繼為直院,則三人之名又皆從「糸」,蓋始終皆同。以此知升沈進退,決非偶然者。許大夫選嘗作《四翰林》詩紀其事,公和云:「聯名適似三株樹,傳玩驚看五朶雲。」此亦一時之異也。

仲殊

编辑

仲殊,字師利,承天寺僧也。初為士人,嘗與鄉薦,其妻以藥毒之,遂棄家為僧。工於長短句,東坡先生與之往來甚厚。時時食蜜解其藥,人號曰「蜜殊」。有《寶月集》行於世。慧聚寺詩僧孚草堂,以其喜作豔詞,嘗以詩箴之云:「大道久凌遲,正風還陊隳。無人整頹綱,目亂空傷悲。卓有出世士,蔚為人天師。文章通造化,動與王公知。囊括十洲香,名翼四海馳。肆意放山水,灑脫無羈縻。雲輕三事衲,缾錫天下之。詩曲相間作,百紙頃刻為。藻思洪泉瀉,翰墨清且奇。惜哉大手筆,胡為幽柔詞?願師持此才,奮起革澆漓。騖彼東山嵩,圖祖進豐碑。再續輔教編,高步凌丹墀。它日僧史上,萬世為蓍龜。迦葉聞琴舞,終被習氣隨。伊予浮薄人,贈言增忸怩。倘能循我言,佛日重光離。」老孚之言雖苦口,殊竟莫之改。一日造郡中,接坐之間,見庭下有一婦人投牒立於雨中。守命殊詠之,口就一詞云:「濃潤侵衣,暗香飄砌,雨中花色添憔悴。鳳鞋溼透立多時,不言不語厭厭地。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鱗鴻寄?想伊只訴薄情人,官中誰管閑公事?」後殊自經於枇杷樹下,輕薄子更之曰:「枇杷樹下立多時,不言不語厭厭地。」

如村

编辑

胡嶧,字仲達,五柳之子。文與行皆能繼其父,與方子通為忘年交。後以年格推恩調安遠尉,非其志也,乃取老杜「諸孫貧無事,宅舍如荒村」之句,自號「如村老人」。治圃築室,遺外聲利,自放於閑適,而終不出仕。有文集二十卷,號《如村冗稾》,唯室先生及參政周公葵皆為作序。子伯能,登進士第。

鄭毅夫吳江橋詩

编辑

鄭獬,字毅夫。嘗作吳江橋詩寄劉孜叔懋,云:「三百闌干鎖畫橋,行人波上踏靈鼇。插天螮蝀玉腰闊,跨海鯨鯢金背高。路直鑿開元氣白,影寒壓破大江豪。此中自與銀河接,不必仙槎八月濤。」劉時為吳江尉,亦有和篇,皆刻之石。鄭詩題云《寄同年叔懋祕校》,劉於詩前具位,加「榜下」二字於其上,乃原父之弟也。

張幾道挽詩

编辑

張僅,字幾道,居萬壽寺橋。與顧棠叔思,皆為王荊公門下士,荊公修《三經義》,二公與焉。幾道登第,未幾捐館,方子通作挽詩云:「吳郡聲名顧與張,龍門當日共升堂。青衫始見登華省,丹旐俄聞入故鄉。含淚孤兒生面垢,斷腸慈母滿頭霜。嗟君十載人間事,不及南柯一夢長。」至今誦其詩者為之出涕,吳人目子通為「方挽詞」。幾道官至著作郎。

范文正不取燒煉方

编辑

范文正少養於朱氏,朱,南京人。文正幼年肄業京學,同舍有病者,親為調藥以療。病亟,屬文正曰:「吾無以報子,平生有一術,遊遠方未嘗窮乏者,用此術也,今以遺子。」因授藥一囊,方書一小冊。文正不得已留之,未嘗取視。後二十餘年,得其子還之,封記如故。

夜航船

编辑

夜航船,唯浙西有之,然其名舊矣。古樂府有《夜航船》之曲。皮日休答陸龜蒙詩云:「明朝有物充君信,㰂酒三瓶寄夜航。」

俗語

编辑

吳人稱「來」為「釐」,始於陸德明。「詒我來牟」、「棄甲復來」,皆音「釐」,蓋德明吳人也。又吳人言「罷」,則以「休」繼之,始於吳王。昔吳王語孫武曰「將軍罷休」,亦吳語也。

方子通詩誤入荊公集

编辑

方子通一日謁荊公,未見,作詩云:「春江渺渺抱牆流,煙草茸茸一片愁。吹盡柳花人不見,春旗催日下城頭。」荊公親書方冊間,因誤載《臨川集》,後人不知此詩乃子通作也。

盧發運

编辑

公諱秉,擢皇祐元年進士第。元豐中,為發運使。其父太中公退老,公每歲上計,得請歸鄉。後帥涇原,懇辭歸養,特賜手詔慰勉,時以為榮。

大雲翁

编辑

林宓,字德祖,旦之子。擢進士第,為常州教授。在職六年,學者益信服。大觀二年大比試,決科者四十餘人,於是賜詔曰:「閱前日賓興之數,較其試中多寡,惟常州為最。苟依常格推恩,非古人進賢受上賞之意。」特改宣德郎。郡守因以「進賢」揭坊名於學之南,郡人榮之。後除河北路提舉學事,任滿,除開封府左司錄。居數月,浩然有歸志,優詔如所請。公既勇退,屏置朝服,足不踐州縣。舊隱在大雲坊,因自號「大雲翁」。卒年六十六,葬博士塢。平生好古嗜學,有《大雲集》一百卷、《神宗皇帝聖訓錄》一十卷。

花客詩

编辑

張敏叔嘗以牡丹為貴客,梅為清客,菊為壽客,瑞香為佳客,丁香為素客,蘭為幽客,蓮為淨客,酴醿為雅客,桂為仙客,薔薇為野客,茉莉為遠客,芍藥為近客,各賦一詩,吳中至今傳播。

中吳

编辑

平江本吳國,在秦屬會稽郡。東漢分會稽置吳郡。陳為吳州。隋為蘇州,大業末,復為吳郡。唐武德中,復為蘇州;乾寧中,錢氏據錢塘,蘇、湖之南,悉其奄有。後唐為中吳軍節度。皇朝興國中,置平江軍節度,又復為蘇州;州嘗為徽宗潛藩,遂陞為府。

祖姑教子登科

编辑

予之祖姑,適知泉州德化縣李處道。祖姑甚有文,讀書通大義,賦詩書字皆過人。其子援登進士第,乃祖姑所親教也。晚而事佛,誦《蓮經》皆千過,嘗問法於圓照禪師,師名之曰守安。年幾七十而卒。既得疾,即屏藥餌,書《佛頂呪》焚之,灰為丸,并以然燈法授援,曰:「我死置灰丸懷中,然燈如法也。」因起坐誦大士名號,久之而化。既小殮,視其手指屈結,皆成印相,佛徒歎服,以為不可及。張文潛學士為墓志,首記其事。

范祕丞

编辑

范世京,字延祖,龍圖公之子。登皇祐五年進士第,調應天府柘城簿、和州歷陽令。時龍圖公出守四明,公亟走膝下,曰:「人子者事親之日少,而事君之日多,豈忍曠年失定省邪?」既而龍圖公捐館,扶喪歸鄉,垢面跣足,晝夜哀號不絕,行道之人,莫不嗟惻。服除,知秀州海鹽縣,勸民孝友睦姻及耕桑之事,治聲動浙右。熙寧初,朝廷銳意改作,召公管勾湖北廣惠倉。至京師,論不合,乃辭歸舊治。海旁之民,聞公復來,驩呼鼓抃。已而有疾,乞以本官歸田里,乃卒,詔授祕書丞致仕,享年四十一。公居鄉,與樂圃先生甚厚。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徐朝議

编辑

徐師閔,字聖徒,仕至朝議大夫。退老于家,日治園亭,以文酒自娛樂。時太子少保元公絳、正議大夫程公師孟、朝議大夫閭丘公孝終,亦以安車歸老,因相與繼會昌洛中故事,作九老會。章岵為郡守,大置酒合樂,會諸老於廣化寺。又有朝請大夫王珫、承議郎通判蘇湜與焉。公賦詩為倡,諸公皆屬而和之,以為吳門盛事。元公少保和篇云:「五日佳辰郡政閑,延賓談笑豁幽關。閶門歌舞尊罍上,林屋煙霞指顧間。德應華星臨潁尾,年均皓髮下商顏。名花美酒疎鐘永,坐見斜暉隱半山。」方子通亦有和篇云:「使君蕭灑上賓閑,金地無人晝敞關。風靜簫聲來世外,日長仙境在人間。詩成郢客爭揮翰,曲罷吳姬一破顏。此際東南無此會,高名千古映湖山。」章守以五日開宴,故二詩皆及之。

顏夫子

编辑

顏長民,登元豐二年進士第。三子:釆、為、孚,亦相繼擢高科。釆字君用,終提舉常平;為字仲謙,終嚴陵守;孚字端中,崇、觀間有聲於太學。士行甚美,每試必居前列,皆目之為顏夫子,人欲識其面而不可得。既登第,滕樞密康許嫁以女,尋即下世。

信義縣

编辑

崑山在蕭梁時,分婁置縣號信義,屬信義郡。大同初,分信義置崑山焉。華亭,舊亦為蘇之屬邑,或云嘗割崑山之境以縣華亭,今華亭亦有崑山,時人嘗以片玉比機、雲兄弟,而以此為北崑山。縣舊有城,《古圖經》云,在縣東三百步,今謂之東城者是也。近歲耕者於薦嚴寺田中,得城磚甚多,及箭鏃以銅為之,識者疑其為春秋時物。今縣之西二十里許,有邨曰信義,如婁縣之存舊名也,俗遂訛為「鎮義」。汴人龔猗,仕至殿中侍御史,居於是邨之南,因插銀杏枝活,時人異之,目為遇仙云。

李無悔

编辑

李無悔,名行中,本霅川人,徙居淞江。高尚不仕,獨以詩酒自娛。晚治園亭,號「醉眠」。東坡先生與之游從,嘗以詩贈之。無悔有《讀顏魯公碑》詩云:「平生肝膽衛長城,至死圖回色不驚。世俗不知忠義大,百年空有好書名。」又《賦佳人嗅梅圖》云:「蠶眉鴉鬢縷金衣,折得梅花第幾枝。嗅盡餘香不回面,思量何事立多時。」其詩意尚深遠,大率類此。

吳之出蟹舊矣。《吳越春秋》云:「蟹稻無遺種。」又陸魯望集有《蟹志》,云:「漁者緯蕭,承其流而障之,曰蟹斷。」又曰:「稻之登也,率執一穗,以朝其魁,然後縱其所之,今吳人謂之輪芒。」

大本錢王後身

编辑

圓照在靈巖時,有一藍縷道人,自號「同水客」,往造其室中,守門者莫能遏。既而圓照屏侍者與語,有竊聽之者,聞圓照末後一語云:「汝今幾甲子矣?」答云:「八萬四千恒河沙數甲子。」圓照云:「八萬四千恒河沙數甲子以前,又作麼生?」道人拂袖而出,云:「錢大錢大,又待瞞人也。」當時疑圓照為吳越後身,道人為洞賓。

郟正夫失鶴詩

编辑

正夫童時作《失鶴詩》云:「久鎖沖天鶴,金籠忽自開。無心戀池沼,有意出塵埃。鼓翼離幽砌,凌雲上紫臺。應陪鸞鳳侶,仙島任徘徊。」其志已不凡矣。

黃姑織女

编辑

崑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古老相傳云:嘗有織女牽牛星降于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河水湧溢,牽牛因不得渡。今廟之西,有水名百沸河。鄉人異之,為之立祠。按《荊楚歲時記》,黃姑者,河鼓也。牽牛謂之河鼓,後人訛其聲為黃姑。潘子直云:「亦猶桑落之語,轉呼為索郎耳。」鄉人因以名其地。見於題詠甚眾,古樂府云:「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李太白詩云:「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李後主詩云:「迢迢牽牛星,杳在河之陽。粲粲黃姑女,耿耿遙相望。」劉筠內翰詩云:「伯勞東翥燕西飛,又報黃姑織女期。」其它不能盡載。雖非指此黃姑,然得名之由,亦可類推也。祠中舊列二像,建炎兵火時,士大夫多避地東岡,有范姓者經從祠下,題於壁間云:「商飈初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對斯人?」鄉人遂去牽牛像,今獨織女存焉。禱祈之間,靈蹟甚著。每遇七夕,人皆合錢為青苗會,所收之多寡,持杯珓問之,無毫釐不驗,一方甚敬之。舊有廟記,今不復存矣。

孫積中

编辑

孫載,字積中,其曾祖漢英仕錢氏,嘗為蘇州崑山鎮防遏使,故為崑山人。公幼岐嶷如成人,既學,為師友所推譽。治平二年,進士及第,為河中府戶曹。更三守,皆立威嚴者,公獨與之爭曲直,矯矯不少下,終以此見知,或稱薦之。中書撿正官察訪關中,辟公為官屬,公務佽助之,亦不苟與之合。乾祐縣去永興最遠,青苗法行,乾祐獨不以予民。察訪怒,移其令,檄公往案之。公還,言邑小民貧,其徒歲以禾麥博易為生,且立法之初,民未知稱貸於公家為利。令無罪,宜復其任。公用薦者遷官,知湖州德清縣。公聽斷精明,不專任刑罰,以開說其是非,出於至誠。訟有累年不決者,聞公一言,感悟相捨而去。熙寧八年,吳越饑,獨縣中熟,公勸大家乘時倍糴,得米十餘萬斛。明年春,米價翔踴,公平其直使糶,賴以全活者不可數計。其他便民者,別有數十事,德清人至今德公。又用薦者遷官,知考城懸。官制行,換奉議郎。其治考城,如德清於方田也,以最聞。縣四隣皆重法,地素饒盜,公明賞格,嚴保伍,姦無所囊橐。一日,都監與尉來告盜集境上,將以上元掠近郭。至期,公張燈與其僚樂飲,許民嬉游,不禁夜如故事。盜叵測,遂遁去。迄公受代,亦無復鼠竊者。府界提點薦公于朝,他使者亦相繼上公治狀。神宗出氏名付中書,蓋欲用公矣。未幾,除廣東路常平,召見便殿以遣之。二廣使者,春夏例簡出。公至,則犯隆暑,徧行所部,宣布德意。哲宗即位,轉承議郎。諸路常平官廢,公赴吏部,授通判陝州,移廣東轉運判官。於是公去嶺南五年矣。吏有嘗不快於公者,頗欲棄官,公聞而慰留之,乃舉焉。紹聖初,復諸路常平官,除公河北西路,改知海州。已而除沂州,興學養士,走書幣招禮宿儒,為學者師表,治務大體。遷朝奉大夫、知婺州,移河東路轉運判官,又移淮西路提點刑獄。徽宗即位,遷朝請大夫、知亳州。言者謂公嘗附薦元祐黨人,得提舉杭州洞霄宮,即歸崑山,日與親戚閭里置酒棊弈,道故舊為樂。任且滿,本路使者等言:「孫某先朝所選擢,名在循吏,年雖高,精力幸未甚衰,願使再任,以示優老之意。」詔從之。大觀中,遷朝議大夫。未幾,公亦自上章,乞守本官致仕。公體素無疾,先一月,至其先人墳壠,徧謁嘗所往來者,若將別然。既亟,呼妻子與訣,屬以後事,問日早晏,盥手焚香,即寢而逝,享年七十有五,葬高景山。公天資樂易,於吏治尤所長,使四路,典三大郡,咸著循蹟。每遇物,無忮害。所至汲引其屬,士大夫受薦者至四百餘人,多知名且貴顯於世者。自少喜讀《易》,慕唐人為詩。著《易釋解》五卷、文集五十卷,藏于家。

王主簿

编辑

王仲甫,字明之,岐公之猶子。風流翰墨,名著一時。後客于吳門,嘗有所愛。往京師,為岐公強留之,逾時不返,因作詩云:「黃金零落大刀頭,玉筯歸期劃到秋。紅錦寄魚風逆浪,碧簫吹鳳月當樓。伯勞知我經春別,香蠟窺人一夜愁。好去渡江千里夢,滿天梅雨是蘇州。」此詩效古樂府「藁砧今何在」體,人皆愛其巧。其歿也,丁永州注葆光祭之,有云:「爽秀英拔,出於天資。談經咏史,博識周知。文華自得,不務競時。古格近體,率意一揮。金玉鏘揚,組繡陸離。世俗所得,特其歌辭。」又云:「生習華貴,不見艱巇。徘徊鴟閣,出入鳳池。乘興南游,曠達不羈。朝賞夕晏,選勝搜奇。擺脫冠裳,卻去輪蹄。不驚榮辱,不罣是非。擾擾萬緒,付于一卮。頹然終日,去智忘機。」王之為人,於此可見矣。

著作王先生

编辑

著作王先生,程門高弟,諱蘋,字信伯,世居福之福清。父仲舉,徙平江,政和元年卒,葬吳縣橫山桃花塢。誌其墓者江公望,書其誌者陳瓘也。先生為人,清純簡易,達於從政,有憂時愛君之心,有開物成務之學。高宗駐蹕平江,守臣孫佑薦於朝,賜對,前後所上疏剳,類切于時宜,聖諭以通儒目之。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遷著作佐郎,受敕正朱墨史,官至左朝奉郎。與門人陳長方、楊邦弼講道于震澤,如楊龜山、尹和靖、胡文定皆深推讓,吳中道學之傳,莫盛于先生。紹興二十三年,卒于家,葬湖州長興縣和平鎮茅栗山,門人章憲撰誌,吳中、閩中皆祠于學。其子大本,兩浙安撫司參議。先生平生所註《論語集解》、《古今語說》,著作文集,并高宗所賜敕及遺像、《震澤記善錄》,至今藏于家。子孫世守府城德慶坊故居云。

◀上一卷 下一卷▶
中吳紀聞

 

本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