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以日抵日策

中國之以日抵日策
作者:李佳白
中華民國4年(1915年)3月1日
1915年3月1日
公布於東方雜誌1915年12卷第3期
本作品收錄於《東方雜誌

  中國今日而欲解免其外患。及保持其生存與獨立。自非賴各睦誼國及非睦誼國之個人相助不爲功。蓋立國於今日之世界。無論何國。原不能以孤立而謀存在。必互相往來。互有關係。始能收互相親和。互爲協助之益也。故使一國苟憑其武力。兼倂他國以圖自利。其結果實不如各守權限。互爲維持之較爲有利。此正如家人然。各自有其權利。而情誼又甚聯絡。夫是以成完美之家庭也。是故中國而設被滅亡。或被抑辱。而使其有永遠不忘之恨。實不如保其獨立。俾其永久自存之足以造福於各國。有斷然者。各國當庚子之役。旣早洞悉各國破壞中國所得之利益。遠不如扶助中國。使日進富強。所得利益之宏。則居今日之時局。各國自尤有保守此主義之必要。第各國對於中國。固以保存均勢之局。爲至要之事。若中國對於各國。要亦以保存均勢之局。爲必要之圖。此其間蓋有二大主義焉。一、中國旣以保存均勢爲利。則無論何國。萬不宜與之締結同盟。蓋同盟條約之性質。實爲此國承認彼國有特別權利之性質。正與均勢之理相反對者。二、中國雖以保存均勢爲利。不可締結同盟。然各國之中。孰爲吾敵。孰爲吾友。何項之交涉爲侵攘的。何項之交涉爲友誼的。最宜分別淸楚。不可始終含混。不然。則愛我者無所勸。害我者不知警。不特足以灰愛者之心。且適足以召害者之侮。第於政府間外著之禮儀。仍不可不一例待遇。免起外交上之惡感耳。中國之外患。旣必起於日本。則欲得消弭之法。亦仍惟於日本是求。日本之對華也。旣定有三大策略。其第一策之謀伸權力於山東者。現時已吿成功。成之者爲大隈內閣。而促成之者。則其武力派也。其第二策之謀屬中國而握其最上之主權。現雖未見實行。然其主張強硬之新聞家屢鼓吹之。武力派亦深贊成之。若其第三策之東亞大一統主義。則固爲大隈之夙自期許。而思想家亦嘗計及之。若武力派亦樂表同情者也。蓋自日俄戰後。日本之武力派。野心已勃不可遏。每挾持其上述之政策。強迫政府嘗試。甚至以全體之去就相爭。故有時政黨從之。而國會之全體不從。則政黨或至消滅。而武力派之勢力固如故。有時國會之多數從之。而政黨或有不從。則政黨或被解散。而武力派之勢力且益張。蓋無論內閣國會政黨若何變遷。而彼派終居於不可動搖之地。其勢力蓋有如是者。然於是而可知彼國之政黨中。固明明有反對三大策略之一派人物在。此派之人。其對華政策之主張。在於以親睦之態度。而發達其經濟實業之大原。不在於以強硬之態度。而擴張其領土主權之界限。是固無損於華。而實有利於華者也。

  前月餘。日本卸任財政大臣某氏。嘗因靑島戰事。發揮意見。略謂德國之強佔靑島。設置武備。其目的實欲據以爲軍事根據地。原足以惹東亞人民之恐懼。而妨害和平。故靑島之解除武裝。於實際上殆不可免。第不解何以必出於戰。而不求解決於和平。竊料德人之意見。使改靑島爲完全通商之口岸。撤去一切守備。或亦爲彼所願。卽我日本政府。或已經施其和平解決之法。亦未可知。但不幸而終歸無效耳。某氏之言雖如此。但吾人細按日德未戰以前。在日本實無求和平解決之手續。第某氏之言。則固爲和平派之聲口耳。某氏又謂靑島一隅。無論吾日當時曾否宣言交還。但終有不可不還之勢。蓋吾日外交。一以維持東亞和平。保全中國主權爲宗旨。故使中日間而稍形隔膜。卽足以妨此旨之進行。今日者。中國人民。多謂日本實有倂呑中國之志。故一般心理。非疑卽懼。設非卽此種之心理而掃除之。相與聯合以行事。則東亞之和平。終無永久保持之望。故交還靑島。實爲理勢之無可免云。由此以觀。則中國今日之外交。縱不可使以夷馭夷之策。要無妨用以日抵日之謀。蓋日本政界中。其不願使侵略之政策。而致中國於爲難者。實居多數也。

  除政界外。日本商界。對於中國。亦多欲乘時擴張其商業。而不欲彼政府以強橫手段。對待中國。致引起排日之惡情。以重爲彼商界累。蓋彼國商人之對於通商主義也恆重。而對於侵略主義則恆輕也。若夫普通之日人。則近日對英之心。尤日趨於忿懣。彼蓋以日人犧牲多數之生命。取得靑島。英人第出最少數之軍力。乃竟思平分其權利。殊非得事理之平。故頗有願以前時友英之心。轉而友德者。此其一類也。又日本各科學家。及海陸軍界之卓卓者。其生平學業。或游於德。或延德人爲師。大都以德系爲多。其對於德人敎育之夙感。迄未能忘。而其信仰英人之心。亦不敵信仰德人之誠摯。故對於攻擊靑島。本多反對。卽在事後。亦有願留德人在山東之權利者。此又一類也。此外日本之宗敎家及和平會中人。其所抱宗旨。不第欲以兄弟之誼待中國。幷欲以兄弟之誼待各邦。蓋純粹抱大同之想望。而以侵攘爲罪惡者。此又一類也。以上各類之人。其思想與言論。皆與武力派之旨趣不同。是又中國所樂得取以爲利用者。且也日本自強盛以來。對於名譽之保全。尤爲注意。甚不願以彼國之行動。被西人指爲有汚文明。故去年攻擊靑島之手續。其所以故爲曠日持久者。蓋欲坐困以待其降。不欲速破以甚殺戮。致被譏爲殘暴也。卽其後待遇德俘。亦甚優厚。擬之歐洲敵國。殊不見絀。此正如庚子之役。聯軍進京。日軍劃界保護。不留汚點。同一爲爭國家榮譽之表示也。故卽此意以觀。中日交涉之際。中國苟卽當日之情形。與所守之理法。纖悉畢舉。以爲天下吿。則於中國交涉之得手。影響當殊匪細耳。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