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一篇

第十篇 唐之傳奇集及雜俎 第十一篇 宋之志怪及傳奇文
作者:魯迅
第十二篇 宋之話本

  宋既平一宇內,收諸國圖籍,而降王臣佐多海內名士,或宣怨言,遂盡招之館閣,厚其廩餼,使修書,成《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各一千卷;又以野史傳記小說諸家成書五百卷,目錄十卷,是為《太平廣記》,以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三月奉詔撰集,次年八月書成表進,八月奉敕送史館,六年正月奉旨雕印板(據《宋會要》及《進書表》),後以言者謂非後學所急,乃收版貯太清樓,故宋人反多未見。《廣記》采摭宏富,用書至三百四十四種,自漢晉至五代之小說家言,本書今已散亡者,往往賴以考見,且分類纂輯,得五十五部,視每部卷帙之多寡,亦可知晉唐小說所敘,何者為多,蓋不特稗說之淵海,且為文心之統計矣。今舉較多之部於下,其末有雜傳記九卷,則唐人傳奇文也。

  神仙五十五卷 女仙十五卷 異僧十二卷 報應三十三卷 征應(休咎也)十一卷 定數十五卷 夢七卷 神二十五卷 鬼四十卷 妖怪九卷 精怪六卷 再生十二卷 龍八卷 虎八卷 狐九卷《太平廣記》以李昉〔1〕監修,同修者十二人,中有徐鉉〔2〕,有吳淑,皆嘗為小說,今俱傳。鉉字鼎臣,揚州廣陵人,南唐翰林學士,從李煜入宋,官至直學士院給事中散騎常侍,淳化二年坐累謫靜難行軍司馬,中寒卒於貶所,年七十六(九一六——九九一),事詳《宋史》《文苑傳》。鉉在唐時已作誌怪,歷二十年成《稽神錄》六卷,僅一百五十事,比修《廣記》,常希收采而不敢自專,使宋白〔3〕問李昉,昉曰,「詎有徐率更言無稽者!」遂得見收。然其文平實簡率,既失六朝誌怪之古質,復無唐人傳奇之纏綿,當宋之初,誌怪又欲以「可信」見長,而此道於是不復振也。

  廣陵有王姥,病數日,忽謂其子曰,「我死,必生西溪浩氏為牛,子當贖之,而我腹下有『王』字是也。」頃之遂卒,其西溪者,海陵之西地名也;其民浩氏,生牛,腹有白毛成「王」字。其子尋而得之,以束帛贖之以歸。(卷二)

  瓜村有漁人,妻得勞瘦疾,轉相傳染,死者數人。或云:取病者生釘棺中,棄之,其病可絕。頃之,其女病,即生釘棺中,流之於江,至金山,有漁人見而異之,引之至岸,開視之,見女子猶活,因取置漁舍中,多得鰻鯬魚以食之,久之病愈,遂為漁人之妻,至今尚無恙。(卷三)

  吳淑,徐鉉婿也,字正儀,潤州丹陽人,少而俊爽,敏於屬文,在南唐舉進士,以校書郎直內史,從李煜歸宋,仕至職方員外郎,咸平五年卒,年五十六(九四七——一○○二),亦見《宋史》《文苑傳》。所著《江淮異人錄》三卷,今有從《永樂大典》〔4〕輯成本,凡二十五人,皆傳當時俠客術士及道流,行事大率詭怪。唐段成式作《酉陽雜俎》,已有《盜俠》一篇,敘怪民奇異事,然僅九人,至薈萃諸詭幻人物,著為專書者,實始於吳淑,明人鈔《廣記》偽作《劍俠傳》又揚其波,而乘空飛劍之說日熾;至今尚不衰。

  成幼文為洪州錄事參軍,所居臨通衢而有窗。一日坐窗下,時雨霽泥濘而微有路,見一小兒賣鞋,狀甚貧窶,有一惡少年與兒相遇,鞋墮泥中。小兒哭求其價,少年叱之不與。兒曰,「吾家且未有食,待賣鞋營食,而悉為所汙。」有書生過,憫之,為償其值。少年怒曰,「兒就我求食,汝何預焉?」因辱罵之。生甚有慍色;成嘉其義,召之與語,大奇之,因留之宿。夜共話,成暫入內,及復出,則失書生矣,外戶皆閉,求之不得,少頃復至前曰,「旦來惡子,吾不能容,已斷其首。」乃擲之於地。成驚曰,「此人誠忤君子,然斷人之首,流血在地,豈不見累乎?」書生曰,「無苦。」乃出少藥,傅於頭上,捽其發摩之,皆化為水,因謂成曰,「無以奉報,願以此術授君。」成曰,「某非方外之士,不敢奉教。」書生於是長揖而去,重門皆鎖閉,而失所在。

  宋代雖云崇儒,並容釋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故徐鉉吳淑而後,仍多變怪讖應之談,張君房之《乘異記》〔5〕(咸平元年序),張師正之《括異志》,〔6〕聶田之《祖異志》〔7〕(康定元年序),秦再思之《洛中紀異》,〔8〕畢仲詢之《幕府燕閑錄》〔9〕(元豐初作),皆其類也。迨徽宗惑於道士林靈素,篤信神仙,自號「道君」,而天下大奉道法。至於南遷,此風未改,高宗退居南內,亦愛神仙幻誕之書,時則有知興國軍歷陽郭彖字次象作《睽車志》〔10〕五卷,翰林學士鄱陽洪邁字景盧作《夷堅志》四百二十卷,似皆嘗呈進以供上覽。諸書大都偏重事狀,少所鋪敘,與《稽神錄》略同,顧《夷堅志》獨以著者之名與卷帙之多稱於世。

  洪邁幼而強記,博極群書,然從二兄試博學宏詞科獨被黜,年五十始中第,為敕令所刪定官。父皓曾忤秦檜,憾並及邁,遂出添差敕授福州,累遷吏部郎兼禮部;嘗接伴金使,頗折之,旋為報聘使,以爭朝見禮不屈,幾被抑留,還朝又以使金辱命論罷,尋起知泉州,又歷知吉州,贛州,婺州,建寧及紹興府,淳熙二年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年八十(一○九六——一一七五)〔11〕,謚文敏,有傳在《宋史》。邁在朝敢於讜言,又廣見洽聞,多所著述,考訂辨證,並越常流,而《夷堅志》則為晚年遣興之書,始刊於紹興末,絕筆於淳熙初,十餘年中,凡成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三甲至三癸備一百卷,四甲四乙各十卷,卷帙之多,幾與《太平廣記》等,今惟甲至丁八十卷支甲至支戊五十卷三誌若干卷,又摘鈔本五十卷及二十卷存。奇特之事,本緣希有見珍,而作者自序,乃甚以繁夥自憙,耄期急於成書,或以五十日作十卷,妄人因稍易舊說以投之,至有盈數卷者,亦不暇刪潤,徑以入錄(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十一雲),蓋意在取盈,不能如本傳所言「極鬼神事物之變」也。惟所作小序三十一篇,什九「各出新意,不相重復」,趙與旹嘗撮其大略入所著《賓退錄》〔12〕(八),嘆為「不可及」,則於此書可謂知言者已。

  傳奇之文,亦有作者:今訛為唐人作之《綠珠傳》〔13〕一卷,《楊太真外傳》〔14〕二卷,即宋樂史之撰也,《宋志》又有《滕王外傳》《李白外傳》《許邁傳》〔15〕各一卷,今俱不傳。史字子正,撫州宜黃人,自南唐入宋為著作佐郎,出知陵州,以獻賦召為三館編修,又累獻所著書共四百二十餘卷,皆記敘科第孝弟神仙之事者,遷著作郎,直史館,轉太常博士,出知舒州,知黃州,又知商州,復職後再入文館,掌西京勘磨司〔16〕,賜金紫,景德四年卒,年七十八(九三○——一○○七),事詳《宋史》《樂黃目傳》首。史又長於地理,有《太平寰宇記》〔17〕二百卷,征引群書至百餘種,而時雜以小說家言,至綠珠太真二傳,本薈萃稗史成文,則又參以輿地誌語;篇末垂誡,亦如唐人,而增其嚴冷,則宋人積習如是也,於《綠珠傳》最明白:

  ……趙王倫亂常,孫秀使人求綠珠,……崇勃然曰,「他無所愛,綠珠不可得也!」秀自是譖倫族之。收兵忽至,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獲罪。」 綠珠泣曰,「願效死於君前!」於是墮樓而死。崇棄東市,後人名其樓曰綠珠樓。樓在步庚裏,近狄泉;泉在正城之東。綠珠有弟子宋袆,有國色,善吹笛,後入晉明帝宮中。今白州有一派水,自雙角山出,合容州江,呼為綠珠江,亦猶歸州有昭君村昭君場,吳有西施谷脂粉塘,蓋取美人出處為名。又有綠珠井,在雙角山下,故老傳云,汲此井飲者,誕女必多美麗,里閭有識者以美色無益於時,因以巨石鎮之,爾後有產女端妍者,而七竅四肢多不完具。異哉,山水之使然!……

  ……其後詩人題歌舞妓者,皆以綠珠為名。……其故何哉?蓋一婢子,不知書,而能感主恩,憤不顧身,誌烈懍懍,誠足使後人仰慕歌詠也。至有享厚祿,盜高位,亡仁義之性,懷反復之情,暮四朝三,唯利是務,節操反不若一婦人,豈不愧哉?今為此傳,非徒述美麗,窒禍源,且欲懲戒辜恩背義之類也。……

  其後有亳州譙人秦醇〔18〕字子復(一作子履),亦撰傳奇,今存四篇,見於北宋劉斧所編之《青瑣高議前集》及《別集》〔19〕。其文頗欲規撫唐人,然辭意皆蕪劣,惟偶見一二好語,點綴其間;又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則仍由士習拘謹之所致矣,故樂史亦如此。一曰《趙飛燕別傳》,序雲得之李家墻角破筐中,記趙後入宮至自縊,復以冥報化為大黿事,文中有「蘭湯灩灩,昭儀坐其中,若三尺寒泉浸明玉」語,明人遂或擊節詫為真古籍,與今人為楊慎偽造之漢《雜事秘辛》所惑正同。所謂漢伶玄撰之《飛燕外傳》亦此類,但文辭殊勝而已。二曰《驪山記》,三曰《溫泉記》,言張俞不第還蜀,於驪山下就故老問楊妃逸事,故老為具道;他日俞再經驪山,遇楊妃遣使相召,問人間事,且賜浴,明日敕吏引還,則驚起如夢覺,乃題詩於驛,後步野外,有牧童送酬和詩,雲是前日一婦人之所托也。四曰《譚意歌傳》,則為當時故事:意歌本良家子,流落長沙為倡,與汝州民張正字者相悅,婚約甚堅,而正字迫於母命,竟別娶;越三年妻歿,適有客來自長沙,責正字負義,且述意歌之賢,遂迎以歸。後其子成進士,意歌「終身為命婦,夫妻偕老,子孫繁茂」,蓋襲蔣防之《霍小玉傳》,而結以「團圓」者也。

  不知何人作者有《大業拾遺記》〔20〕二卷,題唐顏師古撰,亦名《隋遺錄》。跋言會昌年間得於上元瓦棺寺閣上,本名《南部煙花錄》,乃《隋書》遺稿,惜多缺落,因補以傳;末無名,蓋與造本文者出一手。記起於煬帝將幸江都,命麻叔謀開河,次及途中諸縱恣事,復造迷樓,怠荒於內,時之人望,乃歸唐公,宇文化及將謀亂,因請放官奴分直上下,詔許之,「是有焚草之變」〔21〕。其敘述頗陵亂,多失實,而文筆明麗,情致亦時有綽約可觀覽者。

  ……長安貢御車女袁寶兒,年十五,腰肢纖墮,騃冶多態,帝寵愛之特厚。時洛陽進合蒂迎輦花,雲得之嵩山塢中,人不知名,采者異而貢之。…… 帝令寶兒持之,號曰「司花女」。時虞世南草征遼指揮德音敕於帝側,寶兒註視久之。帝謂世南曰,「昔傳飛燕可掌上舞,朕常謂儒生飾於文字,豈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寶兒,方昭前事;然多憨態,今註目於卿,卿才人,可便嘲之!」世南應詔為絕句曰,「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帝大悅。……

  ……帝昏湎滋深,往往為妖祟所惑,嘗遊吳公宅雞臺,恍惚間與陳後主相遇。……舞女數十許,羅侍左右,中一人迥美,帝屢目之。後主雲,「殿下不識此人耶?即麗華也。每憶桃葉山前乘戰艦與此子北渡,爾時麗華最恨,方倚臨春閣試東郭皴紫毫筆,書小砑紅綃作答江令『璧月』句,詩詞未終,見韓擒虎躍青驄駒,擁萬甲直來沖人,都不存去就,便至今日。」俄以綠文測海蠡酌紅粱新醞勸帝,帝飲之甚歡,因請麗華舞「玉樹後庭花」,麗華辭以拋擲歲久,自井中出來,腰肢依拒,無復往時姿態,帝再三索之,乃徐起終一曲。後主問帝,「蕭妃何如此人?」帝曰,「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

  又有《開河記》一卷,敘麻叔謀奉隋煬詔開河,虐民掘墓,納賄,食小兒,事發遂誅死;《迷樓記》一卷,敘煬帝晚年荒恣,因王義切諫,獨居二日,以為不樂,復入宮,後聞童謠,自識運盡。《海山記》二卷,則始自降生,次及興土木,見妖鬼,幸江都,詢王義,以至遇害,無不具記。三書與《隋遺錄》相類,而敘述加詳,顧時雜俚語,文采遜矣。《海山記》已見於《青瑣高議》中,自是北宋人作,余當亦同,今本有題唐韓偓〔22〕撰者,明人妄增之。帝王縱恣,世人所不欲遭而所樂道,唐人喜言明皇,宋則益以隋煬,明羅貫中復撰集為《隋唐誌傳》〔23〕,清褚人獲又增改以為《隋唐演義》〔24〕。

  《梅妃傳》一卷亦無撰人,蓋見當時圖畫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因造此傳,謂為江氏名采蘋,入宮因太真妒復見放,值祿山之亂,死於兵。有跋,略謂傳是大中二年所寫,在萬卷朱遵度〔25〕家,今惟葉少蘊〔26〕與予得之;末不署名,蓋亦即撰本文者,自雲與葉夢得同時,則南渡前後之作矣。今本或題唐曹鄴〔27〕撰,亦明人妄增之。


  〔1〕 李昉(925—996) 字明遠,北宋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官至右僕射、中書侍郎平章事。曾參與編修《舊五代史》,並監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據《太平廣記·進書表》所記,同修《太平廣記》之十二人為呂文仲、吳淑、陳鄂、趙鄰幾、董淳、王克貞、張洎、宋白、徐鉉、湯悅、李穆、扈蒙。

  〔2〕 徐鉉(916—991) 北宋揚州廣陵(今江蘇江都)人。仕南唐,後隨李煜入宋為太子率更令。下文李昉語見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上。所撰《稽神錄》,《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卷。已散佚,元末明初陶宗儀編《說郛》卷三、卷十四有輯本。

  〔3〕 宋白 字太素,宋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吏部尚書。曾參與編撰《太平廣記》、《文苑英華》。

  〔4〕 《永樂大典》 明永樂年間解縉等所輯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更廣收各類圖書七八千種,輯成二二八七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定名《永樂大典》。已散佚,今有影印出版的佚文七三○卷。

  〔5〕 張君房 參看本卷第79頁註〔23〕。他曾主持修校秘閣所藏道書,摘要編成《雲笈七籤》一二二卷。所撰《乘異記》,《宋史·藝文志》著錄三卷。

  〔6〕 張師正 字不疑,宋熙寧年間為辰州帥。所撰《括異志》,《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卷。

  〔7〕 聶田 生平不詳。《祖異志》,陶宗儀編《說郛》卷六有輯本,無卷數及撰人姓名。清陶珽重輯《說郛》卷一一八著錄《徂異記》一卷,題宋聶田撰。

  〔8〕 秦再思 生平不詳。所撰《洛中紀異》,《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卷。

  〔9〕 畢仲詢 宋元豐時為嵐州推官。所撰《幕府燕閑錄》,《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卷。

  〔10〕 郭彖 字伯象,北宋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人。由進士歷官知興國軍。所撰《睽車志》,《宋史·藝文志》著錄一卷,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作五卷。

  〔11〕 洪邁生卒年,據錢大昕《洪文敏公年譜》,洪邁生於一一二三年,死於一二○二年。

  〔12〕 趙與旹(1172—1228) 字行之,宋宗室,曾官麗水丞。所撰《賓退錄》,十卷。

  〔13〕 《綠珠傳》 《宋史·藝文志》著錄曾致堯《廣中臺記》八十卷,又《綠珠傳》一卷。但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等書則以為宋樂史撰。魯迅《唐宋傳奇集》曾輯錄。

  〔14〕 《楊太真外傳》 《宋史·藝文志》著錄《楊妃外傳》一卷,註雲「不作作者」。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指明「《楊妃外傳》一卷,直史館臨川樂史子正撰」。魯迅《唐宋傳奇集》曾輯錄。

  〔15〕 《滕王外傳》、《李白外傳》、《許邁傳》,《宋史·藝文志》均著錄,各一卷。前二者題樂史撰,後者不題撰者。

  〔16〕 勘磨司 據《宋史·樂黃目傳》作「磨勘司」。

  〔17〕 《太平寰宇記》 北宋樂史編撰的地理總誌,二百卷。成於太平興國年間,內容以敘述地區沿革為主,兼及風俗、人物、經濟、文化等。

  〔18〕 秦醇 北宋人。劉斧《青瑣高議》所收《趙飛燕別傳》署「譙川秦醇子復撰」,《溫泉記》署「亳州秦醇子履撰」。余事不詳。

  〔19〕 劉斧 約宋仁宗、哲宗時人,《青瑣高議》卷首孫副樞序稱之為「劉斧秀才」。余事不詳。《青瑣高議》,近人董康據士禮居寫本所刻,前後集各十卷,《別集》七卷。

  〔20〕 《大業拾遺記》 《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顏師古《隋遺錄》一卷,傳記類著錄顏師古《大業拾遺》一卷。關於《大業拾遺記》本文與跋撰者問題,魯迅《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曾雲,此書「本文與跋,詞意荒率,似一手所為。而托之師古,其術與葛洪之《西京雜記》,謂鈔自劉歆之《漢書》遺稿者正等。然才識遠遜,故罅漏殊多,不待吹求,已知其偽。」

  〔21〕 焚草之變 據《隋書·宇文化及傳》載,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時,司馬德戡曾集兵城內舉火與城外相應,隋煬帝聞聲問是何事,裴虔通偽稱:「草坊被焚,外人救火,故喧囂耳。」煬帝信以為真,未加提防,遂被殺。史稱此次兵變為「焚草之變」。

  〔22〕 韓偓(844—923) 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曾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

  〔23〕 羅貫中及《隋唐誌傳》,參看本書第十四篇。

  〔24〕 褚人獲及《隋唐演義》,參看本書第十四篇及其註〔11〕。

  〔25〕 朱遵度 南唐青州(今屬山東)人。好藏書,有「朱萬卷」之稱,隱居不仕。撰有《群書麗藻目錄》等。

  〔26〕 葉少蘊(1077—1148) 名夢得,號石林居士,南宋吳縣(今屬江蘇)人,曾任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撰有《避暑錄話》、《石林詞》等。

  〔27〕 曹鄴 字業之,一作鄴之,唐桂州(治所今廣西桂林)人,曾任祠部郎中、洋州刺史。撰有《曹祠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