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中山傳信録
卷第五
作者:徐葆光
卷六

册封琉球國王副使賜正一品麟蟒服翰林院編修加二級徐葆光纂

官表 编辑

官表
正一品 從一品 正二品 從二品 正三品 從三品 正四品 從四品 正五品 從五品
元侯 郡/邑侯 郡/邑伯
柱國 正卿 亞卿 總尹 庶尹 協尹
官職 特晉封祿大夫 永祿大夫加元侯 隆德大夫 隆勲大夫加正卿 宣詢大夫 進顯大夫 精繹大夫 官侯大夫 奉宣大夫 供直大夫
封祿大夫 永祿大夫 秉憲大夫 親奉大夫 正議大夫 中議大夫
總宗正 總觀察 天曹法司 度支正 司賓耳目官 謁者贊議 各司司正 長史司 遏闥理贊
右宗正
地曹法司 右虞衡 各所督正
副觀察 典寶耳目官 監撫使 主翰侍史
王相 左宗正 人曹法司 儲傅亞卿
書院供奉 宮尹 典茗內史
大美殿總理 法宮侍直 司刑耳目官 加銜謁者 度支贊議 殿尹 宣納遏闥理 良醫師
官殿副理 端尹 贊善
左虞衡 內治宮總理 紫金大夫 管泊耳目官 家令
三平等右尹
總虞衡 三平等左尹 內懿宮總理 理梵正 三平等少尹 供奉遏闥理
儲傅正卿 各司督正 同知度支正 那霸官左堂 那霸官右堂
元侯家傅 經歷
正六品 從六品 正七品 從七品 正八品 從八品 正九品 從九品 未入流
官職 承直郎 從務郎 承事郎 從職郎 內使郎 內使佐郎 登仕郎 登仕佐郎 凡上朝,
照品立,
不論職。
凡在任,
照職坐,
不論品。
凡職官,
上下兼
攝相,
通不拘
品級。
如有
功績者,
陞授
上銜,
無一定
之格。
敘德郎 敘功郎
儀衛使 主稿外史 綜器內司 灑掃內司 贊司大使 貼翰內史 點班使 理問 司花內使
使者 典簿廳主簿 帖茗內司 掌翰史
東苑監 掌翰侍史 貼苑監 業轡 內使官生
都通事 和羮令 官舍使 貼醫師 法官贊度內使 大筆帖 各筆帖 秀才
才府使 寅賓館守 法司家贊 議政堂筆帖
審理大使 軍噐監 副通事 承應官 書院贊度內使 通事 小筆帖 若秀才
倉庾使 筆帖式 各倉大使 膳夫 若筆帖
主事 鷹把式 侯府家贊 和羮丞 儲府贊度內使 宗正府筆帖 使贊 首里大使 小筆帖
圉師 雜長加銜 司曆通事 雜長

官制 编辑

官制,品級畧彷中國,分爲正、從九等;大僚重職,亦有加官協理。大小官,皆領地方爲采地。王弟、王叔、國相,皆稱某地王子;領一府者,稱某地按司。【舊制:毎府一按司涖治之,權重兵爭。尚眞王改制,令聚居首里,遥領其地。歳遣察侍紀官一員知其府事,歳終上其成於按司。】王舅、法司及紫巾官,稱某地親方。三品以下黄帽官,皆稱某地親雲上;未有地方者,稱某里之子親雲上、或稱某筑登之親雲上。從六品敍徳郎、從七品敍功郎,皆稱某掟親雲上。八品紅帽官,稱某里之子;領地方者,稱某地里主。九品紅帽官,稱筑登之。未入流,稱某子:皆不稱姓名也。具列如左:

國相,一員,正一品;王叔有才略者任之。

元侯,正一品;王子弟膺此封。

郡侯、邑侯,從一品;元侯子孫膺此封。有功者,加晉爵元侯,品同。

法司,三員,正二品;王舅、勳戚任之。天曹,司禮;地曹,司農;人曹,司元;輪値王宮。大事,集議上之國相。加銜法司,品同。

紫巾官,從二品;或郡伯、或邑伯,散秩大臣爲亜卿,無定員;亦有加法司銜者。

耳目官,四員,正三品;司賓耳目官【土名御鎖側。】一員;典賓耳目官【土名御雙紙庫理。】一員、司刑耳目官【土名平等側。】一員、管泊耳目官【土名泊地頭。】一員,皆預議政事,皆稱謁者。【土名申口衆。】加銜謁者【土名申口座】從三品,無定員職掌。

贊議官,正四品;佐謁者、度支官,議諸政事。

那覇官,二員,從四品。左堂,首里人;右堂,那覇人:爲之分掌錢穀。

察侍紀官,【國人讀爲「座敷」;讀「察侍紀」三字音如「座敷」也。下倣此。】從四品,無定員。侍直王宮,分理諸職。

遏闥理官,【國人讀爲「當職」。】十二員;國書院遏闥理官,三員:皆正五品,入直王宮。加銜遏闥理官,從五品,無定員。

承直郎、儀衛使【土名勢頭】九員,正六品;掌王儀仗及扈從。徒屬,又有敍徳郎【土名加勢頭。】,從六品;吏員授此銜。

承務郎,從六品。承事郎、【土名牌金】里之子親雲上,正七品。又有從職郎,從七品;儒士授此銜。

敍功郎,【土名掟牌金。】吏員授此銜;筑登之親雲上,從七品。

内使郎,【土名察度奴示,譯爲「里之子」。】正八品,亦稱贊度内使;輪班供王宮内役。内使佐郎,【土名里之子座。】從八品。

登仕郎、【土名筑登之。】點班使九員,掌朝儀行列,正九品。登仕佐郎,【土名筑登之座。】從九品。

首里、泊村、那霸三府人出身,名筑登之;如久米之秀才也。其管錢穀、米薪、雜職之人,皆稱庫官。大者察侍紀官、下至筆者、若筆者,倶爲之。

以上,皆首里、泊、那覇本國之人任其職。

久米協理府官,凡六等:

紫金大夫一員,從二品。加協理法司銜,名總理唐榮司,轄久米村事,爲最尊,主朝貢禮儀、往復文移諸事。

正議大夫,正三品;加謁者,亦名申口座,從三品。中議大夫,正四品:皆無定員。長史二員,正五品;【或從四品。】隨紫金大夫,同知諸事。

都通事,從四品。加遏闥理副通事,從五品。副通事,正七品:皆無定員。專司朝貢;有留福建福州琉球館者,名存留通事。

以上,皆久米府秀才出身者任其職。

職官員額 编辑

國相府:家傅紫巾亞卿,一員;【以下稱日攝政下大親官。】家令察侍紀官,三員;家贊,三員;掌翰史,一員。

法司:三司家贊,各三員。

謁者耳目官:司賓,一員;屬官贊司大使,一員;典寶,一員;司刑,一員;管泊,一員;屬管泊筆帖,一員;贊議官,五員;議政堂主稿外史,一員;掌筆帖,六員;貼筆帖,三員。

度支官:度支正紫巾亞卿,一員;同知度支正,二員;贊議官,三員;典簿廳主簿,一員;核省廳核減,二員;羨餘所大使,二員;掌筆帖,十員。

王法宮:侍直紫巾亞卿,無定員;侍直察侍紀官,無定員;宣納遏闥理官,十二員;贊度内使,十二員;司花内司,十二員;内使官生,十二員。

九引官:奉引儀衛使,九員;奉引點班使,九員。

内宮:總理宮事法司正卿,一員;副理宮事紫巾亞卿,三員;宮尹察侍紀,三員。

近習:中涓舎人,三員。【不拘品級。】

内廚:烹調膳夫,一員。

國書院:供奉紫巾亞卿,三員;遏闥理官,三員;遏闥理贊,二員;主翰侍史,一員;掌翰侍史,三員;貼翰侍史,三員;【以上三項侍史,土稱右筆;有正、副、貼三項。】典茗内司,三員;貼茗内司,三員;綜器内司,二員;灑掃内司,三員;贊度内使,十二員;司花内司,六員;内使官生,六員。

典膳所:和羹令,三員;和羹丞,三員;大使,二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

調祿所:大使,二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烹調膳夫,三員。

宴器局:大使,一員;掌筆帖,一員。

良醫所:良醫師,六員;貼醫師,二員。

貯藥局:大筆帖,二員;小筆帖,二員。

宗正府:總宗正元侯,一員;左宗正郡侯,一員;右宗正紫巾亞卿,一員;經歴,三員;掌筆帖,三員。

賦税司:督正賦税紫巾亞卿,一員;同正賦税勸農使,三員;大使,三員;掌筆帖,六員。

覈實司:覈實督正紫巾亞卿,一員;覈實同正察侍紀,二員;大使,六員;掌筆帖,九員。

典樂所:典樂正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造金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承運左庫: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驗金法馬使,一員。

承運右庫:大使,二員;掌筆帖,一員。

廣豐倉: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

典廐署:圉師,一員;掌筆帖,一員。

大美殿:總理殿事法司正卿,一員;副理殿事紫巾亞卿,二員;殿尹察侍紀,一員。

内懿宮:總理宮事法司正卿,一員;副理宮事紫巾亞卿,三員;宮尹察侍紀,三員。

世子府:儲傅法司正卿,一員;【以下稱爲世子下大親官。】儲傅紫巾亞卿,三員;

端尹察侍紀,四員;贊善,六員;掌翰侍史,二員;贊度内使,三員;内使官生,三員;鷹把式,一員。

世孫府:儲傅法司正卿,一員;儲傅紫巾亜卿,三員;端尹察侍紀,四員;贊善,六員;掌翰侍史,二員;贊度内使,三員;内使官生,三員;圉師,一員。

元侯府:家傅紫巾亞卿,一員;家令察侍紀,三員;家贊,三員;掌翰史,一員。

進爵元侯府:家令察侍紀,一員;家贊,二員。

東苑監:監令,一員;貼監,一員。

寅賓館:館守,一員。

虞衡司:總虞衡元侯,一員;左虞衡郡侯,一員;右虞衡紫巾亜卿,一員;副虞衡察侍紀,三員;掌筆帖,三員。

觀察司:總觀察郡侯,一員;副觀察紫巾亜卿,一員;掌筆帖,一員。

首里三平等各郷分巡察官:眞平等,左大尹郡侯,一員;右大尹紫巾亞卿,一員;少尹察侍紀,四員。南平等,左大尹郡侯,一員;右大尹紫巾亜卿,一員;少尹察侍紀,四員。西平等,左大尹郡侯,一員;右大尹紫巾亞卿,一員;少尹察侍紀,四員。

理梵司:理梵正紫巾亜卿,一員;理梵副察侍紀,二員;掌筆帖,二員。

綜石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鐵冶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司窖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三員。

嵌螺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二員。

貯材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二員。

工正所:督工察侍紀,一員;大使,一員;掌筆帖,二員。

審理所:大使,三員;掌筆帖,三員。

中山徵課使:主事,一員;掌筆帖,五員。山南、山北、古米山徴課使,員同。

協理府:紫金大夫,一員;正議大夫、中議大夫,皆無定員;長史,二員;屬官大筆帖,一員;都通事、副通事,皆無定員;司暦通事,一員;筆帖式,一員;講解師,一員;訓詁師,一員;【皆不拘品級。】通事、秀才、若秀才等,皆無定員。

那霸官:左堂贊議官,一員;右堂察侍紀,一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理問所理問,四員;承應所承應,一員;業轡所業轡,一員。

武備司:軍器監,一員;掌筆帖,一員。

彌世公館:大使,三員;掌筆帖,三員;若筆帖,六員;烹調膳夫,一員。

董舟所:大使,二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

那霸庫:大使,一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

麻姑倉: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

轉運所:大使,二員;掌筆帖,三員。

糖團:主事,一員;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

奉監司:麻姑山監撫使,一員;監撫掌筆帖,二員。八重山監撫使,一員;監撫掌筆帖,二員。各府、各島監撫,不拘品級。

祝長:七社神樂祝,七員;神歌長,一員;神歌協長,三員;巫覡長,二員。

各郡土官:協尹治土泰,一員;首里大使,一員。

麻姑山土官:頭目比郎欏,一員;芝茂治,一員;烏路嘉,一員;首里大使,五員。

八重山土官:頭目彝師加紀,一員;烏巴麻,一員;椰椰欏,一員;首里大使,四員。

葆光案:「舊録」官制舛畧,「汪録」頗正其訛而未備。今從蔡大夫温得其品秩大概;程大夫順則示以官制,其進啓云:『中山設官分職,已非一日。恭逢聖天子聲教誕敷,本國官爵敢不仰遵翻正。因照原銜,首定秩、勳,次列官、職。大小官工,盡由資格;冠簪、服色,畫一不刊。論名,則同而異;列品,則異而同。總以符舊制,諧正音;雖班爵,實尊王也。其書表列條晰,彬彬可觀。但立國建官,文武並重。今按儀衛使、武備司外,武職太略;軍制、兵仗,亦未詳載。當俟後續攷備列云。

冠服 编辑

國王,側翅烏紗帽,盤金朱纓,龍頭金簪;蟒袍,帶用犀角、白玉,皆如前明賜衣制。王妃,鳳頭金簪。宮人,亦分爲五等,約百人。命婦,頭簪皆視其夫品秩。正一品以下,帽八等、簪四等、帶四等。具列如左:

正、從一品:金簪,彩織緞帽,錦帶,緑色袍。

正、從二品:正二品金簪、從二品金花銀柱簪,紫綾帽,【有功者,賜綵織緞帽。】龍蟠黄帶,【有功者,賜錦帶。】深青色袍。【下至八、九品,朝服皆同。】

正、從三品:銀簪,黄綾帽,龍蟠黄帶。

正、從四品:簪、帽、袍同三品,龍蟠紅帶。

正、從五品:簪、帽、袍同三品,雜色花帶。

正、從六七品:簪、袍同三品,黄絹帽,帶同五品。

正、從八九品:簪、袍同三品,大紅縐紗帽,帶同五品。

雜職:簪、袍同三品,紅絹帽,帶同五品。

里、保長:銅簪,藍袍,紅布帽或緑布帽。

蔭、官生:簪、帽、服、帶倶同八品。

外有青布帽,百姓頭目戴之。

凡官員外衣,長過身;大帶束之腰間,提起三、四寸:令寛博,以便懷納諸物。紙夾、烟袋皆自貯胸次,以時取用。大僚、幼童,無不皆爾。賤役執事,則反結其袖於脊上。幼童,衣袖脅下令穿露三、四寸許;年長,剃頂中髪,即縫屬之。僧衣,兩脅下皆穿;其他皆連衽,無隙漏處。首里人衣,年小者皆用大紅爲裏,外五色紬錦;亦反覆兩面著之。官員,紬緞作衣,諸色不禁。毎製一衣,須大緞三丈五、六尺,其費殆倍於中國云。

女人外衣,與男無別。襟皆無帶,名之曰衾;披身上,左右手曳襟以行。前「使録」云:『男婦皆無裏衣』。今貴官裏衣,亦有如中國者。女衣,貴家衣襟上,即本色紬紗作鱗比五層状。男衣,無是。女比甲背後下垂處,或作燕尾形。

寢衣,比身加長其半;有袖及領,厚絮擁之。國人呼衣曰衾,此則衾又如衣也。

各色錦帽;錦帶,本國皆無之,閩中店戸另織布與之。本國惟蕉布,則家家有機,無女不能織者;出首里者,文采尤佳。自用,不以交易也。

國王烏紗帽,雙翅側衝,上向;盤金朱纓,結垂頷下三、四寸許:蓋前所賜舊制也。云有皮弁爲朝祭之服,而未之見。

帽,糊紙爲骨。帕蒙之式,如僧毘盧帽,中空無頂,絹方幅覆髻之半,口互交。前簷著額處,鱗次七層;後簷十二層。彩織帽以下,紫最貴、黄次之、紅又次之,中又以花素爲等別;青、緑帽爲下。

片帽,皆以黒色絹爲之。漫頂,下簷作六稜,寒時家居帽;醫官、樂工及執王宮茶潅之役,剃髪如僧者皆戴之。    笠,多以麦莖爲之。亦有皮笠,外加黒漆而朱其裏。

短髻簪,長三、四寸許;已冠,去頂中髮者簪之。花頭圓柱,亦有方柱、六稜柱。金最貴、金頭銀柱次之,銀又次之;銅爲下。

長簪,長尺餘;婦人、幼童大髻者簪之;亦以金銀三品分貴賤。民家女簪皆以玳瑁。

   衣,皆寛博無後,交衽。袖大二、三尺,長不過手指。右襟未作缺勢,無衣帶;多以蕉布、蕉葛爲之,綦文間采。男、女衣皆同呼之曰衾。

大帶,長一丈四、五尺,寛六、七寸,蟠腰間三、四圍。雜花錦地爲貴,大花錦帶次之,龍蟠黄地、紅地者又次之;下者皆雜色花帶。

襪,或布成革,短及踝以上;向外,中線開口交繋之。近足指處,別作一竇栖,將指以著草鞁中。

靸,以細席草編成。前有一繩,界大指之間,踵曳以行。男女皆著之。

儀從 编辑

國相,開棍二人、刀二人、鎗二人、旗二人,共五十人。緑紬傘板輿,二人肩。【外用倭縀銅釘,内加彩繪。轎式,與竹轎皆同。】

法司王舅,紅開棍人二、紅板二人、眞倭刀二人、眞倭鎗二人。【鎗上有大紅呢旗,長一尺、寛二寸許。】竹輿,二人肩。【下同。】

紫金大夫,紅開棍二人、紅板二人、假長倭鎗二人、眞倭刀二人。

正議、中議大夫,紅開棍二人、紅板二人、假長倭鎗二人。【以木爲之,上方下圓。】

法司以下,平日皆用緑地印花布傘。今見毎人皆用有花雨傘各一人、前踏鳴金一人。

坐褥 编辑

一品,紅褐心、青褐邊襯紅氊。

二品,青布心、紅布邉襯紅氊。

三品,青布面襯紅氊。

四品、五品,倶藍布面襯白氊。

六品以下,不用坐褥,惟用氊條。

氏族 编辑

首里四大姓:向、翁、毛、馬。向氏,即國王尚姓之別族少遠,則稱「向」以別之;故世世不與王家通婚姻。其本國人與王家婚姻者,惟翁、毛、馬三家,世爲王舅法司。今現爲法司者三人:馬獻圖、翁自道、向聖㢞;國丈毛邦秀。【今王尚敬之外祖;王妃,則馬氏也。】世系倶未詳,俟續考列譜。

久米三十六姓,皆洪、永兩朝所賜閩人。至萬暦中,存者止蔡、鄭、梁、金、林五姓。萬暦三十五年續賜者,阮、毛兩姓。毎姓子孫,皆不甚繁衍。餘寄籍起家貴顯者多有,然非賜姓之舊也。今閲九姓世譜中,多讀書國學及充歴年貢使之人;故並列其字、爵,以備考焉。

蔡氏,原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按「明史」、「實録」:成化五年,長史蔡璟入貢;自言其祖南安縣人。】宋端明學士襄之後。十二世,共八十一人。

蔡氏大宗系圖(始祖蔡崇,一世至五世)

蔡氏大宗系圖(五世至九世)

蔡氏系圖(大宗,九世至十二世;小宗蔡灼,十一世至十二世;小宗蔡燿,十一世至十二世)

蔡氏小宗系圖(蔡瀼,二世至三世;蔡譽,二世至三世;蔡清,二世至六世)

蔡氏小宗系圖(蔡邃,五世至七世)

蔡氏小宗系圖(蔡朝用,七世至十一世)

蔡氏小宗系圖(蔡文溥,十一世至十三世;蔡文漢,十一世至十二世;蔡文河,十一世至十二世)

蔡氏小宗系圖(蔡朝輔,七世至十一世;蔡朝俊,七世至八世)

蔡氏小宗系圖(蔡淵,十一世至十二世;蔡績,十一世至十二世)

鄭氏,原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十三世,共五十七人。

鄭氏大宗系圖(鄭義才,一世至五世)

鄭氏大宗系圖(五世至九世)

鄭氏大宗系圖(九世至十三世)

鄭氏小宗系圖(鄭繩,五世至九世;鄭藝,九世至十三世)

鄭氏小宗系圖(鄭禮,八世至十世;鄭禧,八世至十世)

鄭氏小宗系圖(鄭明良,十二世至十三世;鄭世良,十二世至十三世)

梁氏,原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十世,共六十九人。

梁氏大宗系圖(梁嵩,一世至五世)

梁氏大宗系圖(五世至九世)

梁氏小宗系圖(梁邦基,八世至九世;梁鏞,八世至九世;梁成楫,九世至十世)

梁氏小宗系圖(梁烱,九世至十世)

梁氏世系未考者四十五人:

通事湘、通事復、通事根、長史回【景泰元年貢使】、通事密祖、長史求保、通事振、通事德仲、通事袖、通事琦、長史賓、正議大夫應【成化十八年貢使】、正議大夫德【弘治五年、七年貢使】、通事信、通事正、正議大夫能【正德六年貢使】、通事澤順、秀才淵、正議大夫寬、都通事裕、秀才珀、通事敏、秀才洪、通事廣、通事俊、正議大夫椿【嘉靖十三年貢使】、秀才貴、秀才實、通事瓚、通事瀚、秀才瑞、通事仕、秀才敬、長史梓【嘉靖二年太學;十九年貢使】、正議大夫炫【嘉靖十五年入太學;三十二年貢使】、秀才明、秀才棟、正議大夫碩【嘉靖三十四年貢使】、正議大夫灼【嘉靖四十四年貢使;萬曆十一年貢使】、官生焌【嘉靖四十四年入太學】、官生炤【嘉靖四十四年入太學】、通事壁、通事煥、正議大夫燦【萬曆九年貢使】、通事順。

金氏,原福建□□人,十一世,共三十三人。

金氏大宗系圖(金瑛,一世至五世)

金氏系圖(大宗,九世至十世;小宗金應斗,七世至十一世)

金氏小宗系圖(金應魁,七世至十世;金元邃,九世至十二世)

林氏,原福建福州府閩縣林浦人,十二世,共二十一人。

林氏大宗系圖(林喜,一世至九世)

林氏大宗系圖(九世至十二世)

阮氏,原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五世,共十七人。

阮氏大宗系圖(阮國,一世至五世)

阮氏系圖(大宗,四世至五世;小宗阮璋,五世至六世;小宗阮廷章,四世至五世;小宗阮維華,四世至五世)

阮氏系圖(小宗阮維華,四世至五世)

毛氏,原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五世,共十八人。

毛氏大宗系圖(毛國鼎,一世至五世)

毛氏小宗系圖(毛文英,三世至四世;毛文哲,三世至四世)

取士 编辑

國中人入仕宦者,惟首里、泊、那霸、久米四村之人;餘皆村戸。其略識國字者爲酋長,曰掟;【土名山巴歸。】奉文檄,調遣村民任徭役。其次爲保長,曰作事者,【土名山劈姑。】皆任下役;戴青、緑帽,終身爲之,不升遷也。

首里、泊、那霸三村,民曰「仁也」。仕宦子弟未仕,呼爲「子」。子剃頂髪,陞筑登之,即登仕郎;次名筑登之座,爲登仕佐郎。又有名大筆者,副筆者;大官筆者如中國之筆貼式。又有名若筆者,如中國之官生,佐理村縣大小諸事,未入仕。其入仕者,授地爲筑登之親雲上,以漸升遷至察侍紀官。

此爲平民子弟入仕之始。

世官子弟,呼爲里之子,蓋言公子也;土名察度奴示。【土音讀「察度」二字如「里」字、「奴」字如「之」字、「示」字如「子」字。】年小者爲内使囗郎,名里之子囗;供内役,親侍從。年過十五至十八,剃頂中髪,易小髻,即不復入;授地,爲里之子親雲上,以漸升至親方。

此爲宦家子弟入仕之始。

久米村,皆三十六姓閩中賜籍之家。其子弟之秀者年十五、六歳,取三、四人爲秀才;其十三、四不及選者,名若秀才,讀書識字。其秀才,毎年於十二月試之;出「四書」題,令作詩一首,或八句、或四句。能者,籍名升爲副通事;由此漸升至紫金大夫。【紫金大夫,亦稱曰親方。】

此爲久米子弟入仕之始。

采地【祿】 编辑

王叔、王孫、勳舊大臣,皆授一府或二府爲采地;大夫以下有功者、三十六姓世襲者,皆授一縣爲采地。初賜者,世其祿,長子承受。其自致爵位所授采地,官已即除。歳收其地所出三分之二:如田一頃出米一百石,耕夫收五十石、祿主收五十石;祿主五十石内有公費、雜派等一十餘石,除此外,實收三十餘石,約當三分之二也。鷄、豕、薪樵之數,以米石多少爲凖;以時取之。其采地之人來受役者,視官秩爲多寡:國相、法司十六人,紫金大夫十一人,紫巾官十人,黄帽官四人,紅帽官二人;皆月更。

國相,采地一府【或二府】,祿六百石;有功者,加七、八、九百至千石止。世襲嗣子及孫賜祿三百石,采地一府;至曾孫,量功爲差。

法司,采地一府,祿四百石。例:世祿嗣子及孫賜祿八十石,采地一府;至曾孫,量功爲差。

國舅,采地一府【或一縣】,祿八十石或百石、二百石,皆量功賜之。世祿,視功之大小,賜祿、采地及子孫。

紫巾官,采地一府【或一縣】,祿三十石或四十、五十至八十石止,皆視功之大小賜之。世祿,量功爲差。

司賓、耳目官,采地亦一府,祿八十石;典寶、司刑、管泊耳目官並度支正、度支同知,皆四十石;贊議官,皆俸支給一十六石。

那霸官,采地一縣、祿八十石。

遏闥理官,俸支給十石。

以上首里、泊、那霸,本國職官采地、祿俸之數。

紫金大夫,采地邑,祿五十石或八十石、或百二十石,皆視功之大小賜之。世祿,賜嗣子采地,祿五十石或四十石;至孫,量功爲差。【明季有紫金大夫蔡堅者,祿三百石,賜嗣子一百石。康煕癸卯年以後,減爲五十石,孫四十石。今曾孫三十石。】

正議大夫,采地一縣,祿二十石或三十石,量功爲差。未賜祿者,歳俸支給一十二石。

中議大夫,采地一縣,歳俸支給一十石。

長史,采地一縣,祿二十石。

都通事,俸支給八石;或有采地、或無采地。

副通事,俸支給五石。

通事,俸支給四石。

秀才,俸支給二石。【原有三石;康煕癸亥年以後,裁減爲一石。】

若秀才,一石。【原有二石;癸亥年以後,裁減爲一石。久米子弟自七歳爲若秀才,即有俸;首里、那霸子弟仕至庫官,始有俸。下此皆無俸也。】

以上久米村唐營職官俸祿之數。

耳目官以下大小官員,有功者世祿采地;傳及子孫,皆量功爲差。

土田 编辑

土田,皆於九月、十月耕種,五月收穫畢。各官分賜采地,皆親至其地,視耕視穫;有職官或子弟督之。十月、十一月,緑秧皆出水,科秧分藝;大雨時行,雷震發生。蚯蚓鳴,氣候如春;北風間作,亦不甚凛冽。十一月下旬,遣加謁者一員、察侍紀官二員分巡各村勸農,月餘始歸。六月中,大颶屡作,海雨横飛,果實皆落;歳以爲常。非收穫早畢,必多拔禾之患。故其國秋耕、冬種、春耘、夏收者,一就雨澤之利,一避颱颶之害。經年温燠,理宜兩熟;而六月後皆曠田不事者,以此。

编辑

暦,奉正朔。貢使至京,必候十月朔頒暦賫囘;及至國,已踰半年。故國人設司暦通事,官秩七品;豫推算,造暦應用。暦面書云:『琉球國司暦官謹奉教令,即造選日通書權行國中,以候天朝頒賜官暦,共得凛遵一王正朔』。是千萬億年「尊王歸化」之義也。

禮儀 编辑

冬至、元旦日,國王皮弁執珪,先拜歲德,【隨歲德所在之方向拜之。】乃北向遥賀皇上萬萬歲,三跪、九叩。禮畢,始登殿受百官賀。禮如明制:就班,一揖,跪,三拜,興;一揖,跪,又三拜,與;又一揖,禮畢:皆用樂。明夏子陽「使録」云:『元旦行禮後,各官易常服,王亦衣寛博錦衣、戴五色錦帽,坐閣二層,衆官跪階下,唱「太平曲」。卑者按拍和歌,尊者捧觴爲壽。王亦等級賜之酒餚』。毎月十五日,久米大夫以下朝王,賜茶、酒;本國諸臣,則止賜茶。

上元,國王登殿受賀;禮同元旦。

皇上萬壽聖誕,王率陪臣北向,祝如元旦禮。

國王誕日,登殿受賀;禮如上元。各官升遷,倶于此日計功定爵。

辨嶽行香,國王登位、受封,皆親祭。毎年正月、五月、九月,國王齋戒,擧行祭山海及護國神;或遣官行禮辨嶽之神,名祝祝;乃天孫氏第二女也。神牆四周,叢木尤擯密。小門内拒,南向。門外,木亭二所。左傍有小石塔及石燈案,左右各五。入門内,石磴北屈而東,數十階級。至頂,無所有,石爐上炷香數十枝而已;此爲祭本山神處。木亭前,平地方廣,南向見海。東南方有一石爐,炷香,爲祭海神處。國中凡叢木蒙密、短垣四周,有小門内拒者,皆名嶽,如中國土地之神;村村皆有之。

崇元寺、先王廟春秋二祭,或親祭、或遣官,三日齋。樂倶用「天孫太平歌」 ,歌祖宗功德神靈歴世綿遠之意。

圓覺寺本宗香火,有時祭、有月祭【名蘭盆祭】、三日齋。忌辰,有特祭。朔、望,獻茶。天王寺、天界寺,禮同。

先王廟神主昭穆圖 编辑

昭(十五)尚益
昭(十四)尚貞
昭(十三)尚豐
昭(十二)尚永
昭(十一)尚清
昭(十)宣威
昭(九)尚圓
昭(八)尚泰久
昭(七)尚思達
昭(六)尚巴志
昭(五)武寧
歴代有功王叔
昭(四)西威
昭(三)英慈
昭(二)英祖
昭(一)舜馬順煕
〇舜天
穆(一)義本
穆(二)大成
穆(三)玉城
穆(四)察度
穆(五)思紹
穆(六)尚忠
穆(七)尚金福
穆(八)尚徳
穆(九)尚眞
穆(十)尚元
穆(十一)尚寧
穆(十二)尚賢
穆(十三)尚質
穆(十四)尚純

先代王妃 编辑

前使汪楫「中山沿革志」,前圖序次少紊;今考正之。諸皆稱「神主」;惟寧、豐、賢、質四主稱「尊靈」,又加稱其字寧曰「康翁」 、豐曰「宗盛」 、賢曰「秀英」 、質曰「直高」。

圓覺寺右廡神主圖 编辑

圓覺寺右廡神主圖

佛殿,中一間供佛;左、右如夾室,藏已祧先王神主。佛殿前,右廡爲神殿,並列二堂;堂各三間,皆南向。上一堂三龕,中爲尚圓「龍慶雲君」;蓋其諡也,是爲國王始祖。左龕尚質,今王之高祖也;右龕尚貞,今王之曾祖也。下一堂三龕,爲尚眞,乃尚圓子,是爲國王太宗,與始祖尚圓皆爲不祧之主:故皆居正中一龕。左龕尚益,今王之父也;右龕尚純,今王之祖也。父反居左、祖反居右者,昭穆位定,不嫌同尊也。

天王寺内,亦有神主。佛殿南向、三間;中供佛。左一間,神主二:一書「歸眞尚稷神位」 ,乃始祖尚圓之父也;一書「歸眞尚久神位」,尚久,乃尚豐王之父、尚元第三子也。二人皆王父,未爲王;故另奉於此。旁二主,爲王妃:右一間四主,倶王妃也。天界寺内,有尚懿神主 乃尚寧王之父。寺中皆女主,供王妃及王姉妹;出嫁有家祠者,亦得祔。世子尚益卒,始葬後,神主在世子府;男女各官孝服,毎日哭臨。百日後,移主天界寺,男女亦毎日燒香、帛。迨除服三年遷祔後,内人不得與祭列矣。以前先王,禮皆如此。

聖廟,春、秋二祭。康煕五十八年正月,紫金大夫程順則啓請祭孔子,用大牢;祭啓聖公,用少牢。其爵、帛、粢盛、篷豆之數,具圖載之。其祭品,本國所無者,皆以土産代之。祭期前三日,與祭者皆齋戒。前一日,演禮省牲。丁日,王遣紫金大夫丑時祭啓聖祠、遣法司官寅時祭聖廟,皆行三跪九叩首、飮福受胙禮。是年二月,始行此禮。自此以前,以紫金大夫或長史官爲主祭,行八拜禮,不行飮福受胙禮;惟焚楮,不用帛,又無齋戒、省牲:禮似太簡,故啓請今禮如儀。

聖廟祭品圖[1][2]

啓聖祠祭品圖[3][4]

蜡祭,毎年五月、六月各地方收穫後,擧行報賽田神諸禮。「中山世鑑」云:『古初,未知稼穡。阿摩美久初,分種粟、菽於久高島【姑達佳】、知念、大川、玉城諸處,春稻夏熟。至今在所,春、夏四度祭神。二月,久高;四月,知念、玉城:是爲報本返始之大祭也』 。

請雨,毎於十月墾種後,先三日齋,各官皆詣龍王殿及天尊廟拜請;又請龍王神像升龍舟,至豐見城,設雨壇拜請。旱甚,國王親詣崎山雩壇躬祷,或詣雨城【在玉城村内。】躬祷。首里圓覺寺及波上護國寺,皆令僧衆人祈祷。

凡跪拜,皆合掌膜拜,伏地;久之乃起,搓手爲敬。婦女拜,先雙手左右三拂;膜拜、叩首,與男禮同。見舅姑、尊長始行之,平行無交拜等禮儀也。

凡拜佛,先膜拜,一叩頭、四拜,手九拂;再叩一首,起立,又三十三拂。父兄代病者許願求神者,共三百三十三拂。

编辑

聖廟,在久米村泉崎橋北門,南向。進大門,庭方廣十餘畝,上設拜臺。正堂三間,夫子像前又設木主,四配各手一經。正中梁上,亦辜御書「萬世師表」四大字榜書;前使汪、林各有記書木牌上,立左右。【文多,不録。】康煕十三年立廟,尚未有學。康煕五十六年,紫金大夫程順則因學宮未備,取汪、林二公廟記之意,啓請建明倫堂;又於堂中近北壁分小三間,奉祀啓聖併四配神主。五十七年秋七月起工,冬十月告成。明倫堂左右兩廡,蓄經書籍文畧備。國王又合紫金大夫程順則刊刻「聖諭十六條」演義數節,月吉講之。舊例,以紫金大夫一員司教,毎旬三、六、九日詣講堂稽察諸生勤惰,兼理中國往來貢典並參贊大禮;又於久米内大夫、都通事、秀才諸人中擇文理精通者一人爲講解師,又擇句讀詳明者一人爲訓詁師。講解師歳廩十二石,設學於啓聖祠内,以教通事、秀才之成業者;訓詁師歳廩八石,設學於上天妃宮,以教七歳以上之初學者。【首里亦有郷塾三所。其外村小吏、百姓之子弟,則以僧爲師。皆學國字,有草書、無楷字。】櫺星門内,庭中有石碑,大夫程順則記。其畧曰:『琉球遠在海外,去中國萬里。自明初,通中國,膺王爵。洪武二十五年壬子,洎陪臣子弟始入大學,復遣閩人三十六姓往鐸焉。萬暦間,紫金大夫蔡堅始繪聖像,率郷中縉紳祀於家。康煕十一年,前紫金大夫金正春啓請立廟,王允其議;迺卜地久米村,令匠氏庀材,運以斧斤、施以丹雘。迄康煕十三年,告竣。越明年,塑聖像於廟中,左、右立四配;王命儒臣於春、秋二仲上丁日,行釋奠禮。既新輪奐,復肅爼豆;猗歟!稱甚盛焉。臣順則恭奉教令,摛筆述興造始末;並勒之石,以垂不朽云。康煕五十五年丙申立』。程順則又有「廟學紀畧」,記建廟興學顚末并講解、訓詁師姓名甚備。大夫蔡文溥「中山學校序」云:『中山自通貢興文教三百餘年,今子弟遊觀通經甚少,是由父兄之訓不嚴,遂至子弟之業不修也。今我嗣君勤修學問,自王都以及郷邑各建學堂,選士之通經、善行者爲師以教子弟;又遣近使廵宣,諭勸諸生曰:「爾曹潛心肄業,孤甚嘉之!但學必以不惓爲功,積久而後有成;不可以旦夕效也。且學,不但誦讀章句而已;小而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大而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以至敦人倫、篤家族、和郷黨、美風俗,無非學也。爲師者當以此教,爲弟者當以此習。即國之取士,亦不外此;可不勉歟!鳴呼!吾君之所以振興文教者,至矣、大矣。由是,師之所教、弟子之所習,皆以實而不以文;凡所以致知力行之事、致君澤民之道,莫不盡心講求以養成徳器,躋中山於一道同風之治矣』。又云:『方今新嗣君聰明性成,爰開講席,用進儒臣;日講詩、書,以求治國之道。化及於下,首里、那霸皆立學校,以教子弟。文風大振,豈非盛事歟!我唐榮之人,自幼而冠,賜俸養育,立師教子,深蒙國恩;更當倍蓰其功,上不負教養之恩,斯無媿矣』。蔡文溥,康煕二十五年入太學讀書生之一也;故其言有次序如此。

官生入國學讀書 编辑

本朝康煕二十三年,使臣汪楫、林麟焻代題:遠人嚮化,求遣子弟入學讀書。二十五年,尚貞王遣官生梁成楫、蔡文溥、阮維新入國學讀書。二十七年九月,入監;上爲特設教習一人,福建鄭某教習一年、寧波貢生徐振教習三年,徐振議敍以州同即用。官生三人,皆照都通事例,日給鷄一、肉二觔、茶五錢、腐一觔;椒、醤、油、菜等倶備。毎年春、秋,賜綿緞袍掛、紡絲紬袴各一,涼帽一,靴襪各一雙;夏,賜紗袍掛、羅衫袴各一,冬,緞面羊皮袍掛、綿襖袴各一,皮帽、皮靴、絨襪、被褥倶備。從人皆有賜。毎月紙墨、硃筆銀一兩五錢,皆鴻臚寺關給。二十九年,貢使耳目官温允傑、正議大夫金元達到京,國王請遣官生歸國;賜宴,各給賞雲縀、紬布等物,乘傳遣歸。

代請官生入學讀書疏 编辑

差囘琉球國翰林院檢討海寶、編修徐葆光等謹奏:爲奏請事。等奉旨册封琉球禮畢宴語,王令通事致詞云:「本國僻處海外,荒陋成風。於康煕二十五年奉旨,許遣官生阮維新、蔡文溥三人入學讀書。今得略知文教,皆皇上之賜也。自此三十年來,無從上請。今幸天遣使臣至國,求照前使汪楫代請入學讀書舊例,陳明遠人向化之意;倘蒙諭允,得照前例再遣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矣」。

禮部謹題:爲奏聞事。

禮科抄出差囘琉球册封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等奏,於康煕五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到部。該臣等議得:册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海寶、編修徐葆光等奏稱:「臣等册封琉球國王禮畢宴語,王令通事致詞云:本國僻處海外,荒陋成風。於康煕二十五年,奉旨遣官生阮維新等三人入學讀書,今得略知文教。自三十年來,無從上請。幸天遣使臣至國,求照前使江楫代請入學讀書舊例,陳明遠人向化之意;倘蒙再遣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矣」等因,具奏到部。査康煕二十三年,差往册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汪楫等將該國王尚貞所請令陪臣子弟赴京入監讀書等語轉奏到部,臣部照其所請議覆具題;奉旨「依議」 ,欽遵在案。今琉球國王尚敬傾心向化,既稱再請將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等語,應如所請,准其官生等赴京入監讀書。應行事宜,到日再議具題可也』。於康煕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本月初五日奉旨:『依議』。

禪宗 编辑

國無道士,釋有臨濟宗、眞言教二種。臨濟宗,爲禪門禮誦外,多學爲詩。眞言教,爲人祈祷,書符咒;正、五、九月尤多祈福,倶戒葷酒。居首里諸寺者,皆臨濟宗;在那霸者,惟東禪寺、清泰寺及廣嚴寺三處爲禪宗,餘倶眞言教也。

國自唐時,有佛智圓融國師渡海叅學,始有臨濟宗。藏經所有者,惟「法華經」、「維摩經」、「楞嚴經」、「法寶檀經」、「梁皇懺」、「臨濟録」、「中峯録」、「碧嚴録」等。又有「三籟集」,石屋、中峯、侑堂三僧所著。三僧皆元時人。又有高泉禪師,本朝初閩人;後居日本黄蘗山;著有「洗雲詩集」、「佛國詩偈」、「藏林集」。其弟天池,閩僧,能書。

國禁僧不得渡海入中國,惟至日本參學者有之。僧衣,多用朱黄色等紬絹爲之;袈裟外,更有一衣如背心状,名「斷俗」。帽多用氊,如中國笠帽然。

僧祿 编辑

僧披剃後,有名著籍上之理梵司,皆有廩米。圓覺寺僧,爲國王本宗香火所在,僧祿特重,歳八十石。天王寺、天界寺、崇元寺,【即先王廟。】歳二十四石。臨海寺,亦二十四石;護國寺,四十石:二寺在海濱,爲國王許愿獻佛之所,故祿石次之。其他有萬壽寺、神徳寺、聖現寺、龍福寺、安國寺,不論僧衆多少,毎年支米八石。【一云支口糧四名,毎名一石二斗五升;共五石四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