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小史/第十一章

 第十章 中華民族小史
第十一章 朝鮮日本中國歷史上之關係
第十二章 

  朝鮮日本與近中國,受我國之文化較深,世稱同種同文之國,以今觀之二國種族雖未必與我相同,而文化則甚一致也。

茲述二國受我文化薰陶之次第如次:

(一)朝鮮獨立建國時代(自初至初)
(二)朝對朝鮮經營時代(自漢武帝時至南北朝)
(三)高麗日本發生交涉時代(
(四)朝鮮中國屬國時代(
(五)日本勃興兼幷朝鮮時代(末至現代)

第一節 朝鮮古文明之發在 编辑

  朝鮮半島爲三民族根據地,相傳當中國時,有神人降於其地而君臨之,號曰檀君,國號朝鮮,定都於,是爲朝鮮開國之始。檀君王儉,故其都城亦曰王儉。至中國商高宗武丁時,檀君始仙去,享國一千零四十八年。此等傳說其爲神話自不待言。至見諸史者則當以箕氏爲始。箕氏始祖傳爲相中國末之子,因亡後避地至朝鮮遂王其地。此說果信,制諸夏文化於三千年前已輸入朝鮮矣。氏傳至戰國時爲所敗,喪地二千里。至衛滿亡命至朝鮮,遂襲據其國,於是氏亡而氏代興焉。

  古朝鮮之版圖與今之朝鮮異,其他槪指鴨綠江流域而言,西起遼東,包有中國奉天省之東南境,及朝鮮半島之西北境。半島之東部爲東胡族之濊貊所據。半島南部則爲純粹三民族所建之辰韓馬韓弁韓三國,各統小部落數十餘。以上皆非朝鮮勢力所及焉。

第二節 代對朝鮮之經營 编辑

  朝鮮建國當紀元前一九四年——漢惠帝元年,時初定天下不欲干涉之,乃與約外臣,不相侵犯。衛滿死後傳至其孫右渠常誘略逃人,又阻止蠻夷之欲朝爲中國者,漢武帝乃使涉河往諭之,右渠不奉詔,又攻殺涉河武帝乃於前一〇九年——元封元年——遣樓船將軍楊僕率海軍從山東渤海,左將軍荀彘率陸軍出遼東往攻朝鮮。初軍多敗,後圍攻不已,前一〇八年朝鮮人殺其王右渠以降。收爲直轄區域,設樂浪玄莬臨屯眞番,四郡以治之,於是半島北部遂歸中國版圖。惟南部則三韓割據如故。至漢昭帝時罷臨屯眞番二郡,以其地併入樂浪玄莬而幅隕之廣仍如故。至東漢時,烏桓鮮卑高句驪諸國相繼勃興,屢寇東北諸郡,形勢始一變焉。

第三節 代對朝鮮之經營 编辑

  當朝鮮半島北部時,半島南部三辰韓其中分十二部落,有一部落曰斯盧者,其酋長姓赫居世,號居世居世千語王之意也。其後三姓互相揖讓,逐漸蠶食隣近部落,遂據有朝鮮半島東南部,改稱新羅。又有高句驪國者本東胡民族,紀元前卅七年——漢元帝建昭三年——據鴨綠江上流建國,其始祖曰鄒牟鄒牟之子溫祚因得罪南奔,至半島西南部,於紀元前十八年——漢成帝鴻嘉三年——建百濟國,並有馬韓故地,於是朝鮮半島遂成新羅高句驪百濟三國對峙之局。後高句驪東漢衰亂,向北擴張國境,爲公孫度父子所敗,。其勢能發展。及西晉末,中國大亂,高句驪遂盡幷鴨綠江流域,西與慕容氏之前接壤,而南凌新羅百濟二小國。自是以來,歷南北朝時代,三國互相競爭,莫能相下,而高句麗爲最强焉。至隋文帝統一中國高麗——卽高句麗——侵中國,紀元五九八年——開皇十八年——隋文帝使王世積並爲行軍總管率兵卅萬伐之,未能有功。隋煬帝卽位後,高麗仍不賓服,帝乃自將大兵百一十三萬人號稱二百萬分廿四軍,於六一一年——大業七年——伐高麗,卒未能成功,而天下因以騷亂。越二年,煬帝又徵天下兵赴涿郡,自將擊高麗,未克而楊玄感起兵作亂,師遂罷。及得天下後,高麗大人泉蓋蘇文弒其王建武,立其弟,自爲莫離支輔政。屢阻新羅之路,遣使喻之不聽。六四四年————太宗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自將伐高麗,仍無功而還。時半島三國中新羅,而高麗百濟二國相結,又與日本通使,屢夾攻新羅。六六〇年——唐高宗顯慶五年——蘇定方率師十萬伐百濟以救新羅,遂滅百濟,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以統之,其地遂歸於百濟遺臣求救於日本,六六三年——唐高宗龍溯三年——日本遣將上毛野稚子阿倍比羅夫率兵二萬七千人來援,爲劉仁軌所敗,百濟終不能復。六六八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麗內亂,乘勢遣李勣等伐之,執其王,國遂滅。安東都護府於平壤,統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於是半島大部皆爲所有,惟新羅獨存。武后以後,國家多亂,無暇東顧,新羅遂乘勢蠶食唐之領域,浿江——卽大同江——以南皆爲新羅,所有半島又統一於一國。其浿江以北之高麗故地則爲渤海王國所據,非新羅勢力所及焉。

  自三國六國以來朝鮮半島諸國與中國之交涉日繁,中國文化因之輸入,教,教皆傳布於朝鮮半島,遂爲間接開化日本之機緣焉。

第四節 日本之輸入中國文化 编辑

  日本建國相傳始於紀元前六六〇年,卽中國周惠王十七年,而日本之紀元元年也。其始祖名神武天皇,卽今皇室之祖。其國獨處東海島中,與大陸諸國,素無干涉。紀元後二百年——漢獻帝建安五年——有神功皇后者曾出師伐新羅,入其都城,約稱臣納貢而還,是爲日本亞洲大陸發生關係之始。爾後與朝鮮半島三國之往來日密,紀元二八五年——晉武帝太康六年——百濟王使博士王仁日本獻《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是爲中國書籍輸入日本朝廷之始。然前此當東漢日本已與中國有朝貢關係,。特非由帝室直接者耳。又當西晉中國蠶桑已輸入日本,至南北朝時,日本雄略天皇封爲倭王,遣使至南朝求縫工織工,中國工人頗有東渡者,日本社會之開化實由於此。自後朝鮮半島三國對立,爭欲引日本爲援,彼此交通益繁。教亦於此時由百濟輸入日本,漸蒙尊信。及隋煬帝時,中國統一,國勢威赫,日本推古天皇乃於六〇七年——大業三年——遣使臣小野妹子教,書辭用平等體裁,煬帝不悅,然以其遠人優容之,使裴世淸往報聘,自後兩國使臣來往不絕。而日本學者僧侶之來中國學及法者亦甚多。興後日本百濟新羅所敗,百濟遺民多東渡,日本遂益開化。自是以後歷代對派遣使臣,朝貢不絕,名曰遣使,本其選者皆一時名人。每屆遣使出發皆隨帶多數學生,來留學,最多者至五百餘人。其中如吉備之創《片假名》,名僧空海之作《平假名》,尤於日本文字由重大之關係也。至唐朝末年,中國擾亂,遣使始罷。關係遂絕,惟僧侶商人尙時有往來者。

  蒙古興後,東西各國俱爲臣屬,惟日本以孤處海中不肯降服。元世祖屢遣使諭之亦不聽。一二八一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范文虎等帥師十五萬進攻日本,時日本政權握於北條氏之手,議拒敵,會師元遭颶風,喪失甚多,遂爲日本所敗。爾後方經營南洋,遂不復東顧。至時其國人爲流寇者頻擾中國沿海諸省,人謂之寇,爲患者鉅,又其權臣豐臣秀吉於一五九二年——明神宗萬歷二十年——率兵十三萬大舉攻朝鮮,屢敗援兵,會秀吉卒,乃還。至亡後,中國遺民有至日本乞師者,然無成功。有一代中日之關係遂暫絕。直至日本變法後始又與我國發生交涉焉。

第五節 爲中國屬國時代之朝鮮 编辑

  朝鮮半島自武后以後統一於新羅後,歷代新羅君主皆英明有爲,臣事朝,提倡教,制度文物,卓然可觀,故朝鮮之開化最著,受中國之文化亦最深,凡以此也。至紀元八九〇年左右,眞聖女王在位,內行不修,國政紊亂,盜賊紛起。弓裔,據半島北部稱摩震國,甄萱據半島西南稱後百濟國,與新羅對峙仍爲三國。弓裔部將王建而自立改號高麗。九三五年——後廢帝淸泰二年——新羅受後百濟之攻,降於後高麗。九三六年後百濟亦爲高麗所滅。於是朝鮮半島又統一於氏,而號爲高麗矣。自後高麗屢代爲中國屬國,事奉三朝,彼此相安。氏傳國四百四十二年,至初其君恭愍王被殺,立氏子爲君。又傳二代十五年至一三九二年——明太宗洪武廿五年——爲其臣所篡,又改國號爲朝鮮,於是半島主權又入於氏。氏歷代仍遵舊制,服事二代朝貢不絕。直至末,日本勃興始受其侵略焉。

第六節 日本之兼幷琉球朝鮮台灣 编辑

  日本末其政柄操於權臣之手,號曰幕府,天皇毫無實權。歷代操政柄者有氏,氏,北條氏,足利氏,織田氏,豐臣氏,德川氏等。德川氏柄政,取鎖國政策,不與外國交通,而尤禁止人。一八五四年——淸文宗咸豐四年——國人以海軍迫日本開埠通商,等繼之訂種種不平等條約。人始知國家之危險,乃起變法運動以尊王,攘幕,廢藩討夷爲口號。明治天皇立後,改國會,布憲法,國勢漸固,遂謀發展。一八七一年——淸穆宗同治十年——與我國訂約通商。次年因台灣生番殺琉球國商人,琉球東海中小國,自以來久受中國册封,至是日本以保護琉球爲名,派兵入台灣,我國抗議,乃結約退兵,而琉球於一八七九年——淸德宗光緖五年——卒爲日本所滅,改爲沖繩縣。繼又與朝鮮結約,援助其獨立。時朝鮮分事大獨立二黨,互相攻擊。一八九四年——光緖廿年——朝鮮東學黨之亂,俱派兵平之,亂平而軍不退,乘中國不備襲擊我軍,戰事遂開。結果我海陸兩軍皆大敗衄,遂亂《馬關條約》,初以遼東半島及台灣均割讓於,本以三國干涉乃退還遼東,惟割台灣,賠軍費二百兆兩,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長沙爲通商港,朝鮮爲獨立國。台灣本海外孤島,中葉爲荷蘭人所據,鄭成功荷蘭人而據之立國,人多移居者。氏後收歸中國版圖。一八八六年——十二年——改爲行省,方謀經營,至是遂失於矣。一八九七年朝鮮王稱大韓皇帝,自爲獨立國,其實全受日本之支配,而俄國亦乘勢與朝鮮政府訂約,獲得種種權利。一九〇五年日本反戰勝俄國,獲得南滿洲各種利益,于是在朝鮮之主權遂確定。一九一〇年日本中國之統監伊籐博文國志士安重根所刺,遂合並朝鮮。自此以後,日本利用朝鮮爲經營東亞大陸之根據地,而我國之禍乃益迫眉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