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久庵集
卷二
作者:金就文
1791年
卷三

雜著 编辑

伍子胥論 编辑

當不共戴天之讎。而必報必復者。義也。當死而不死。以報父之讎者。亦義也。當復讎也。不死也之地。而名順事正者。義之盡也。義不盡。事未正。則不可謂賢也。伍員。亦義士也。義能盡於正。而事出於正耶。義因事而能盡。則事因義而能正。胥之於事。義旣不能以盡。則事亦難出於正也。盖當無忌行讒之初。太子奔宋之始。胥之父已致死地矣。特以不死者。欲以父爲質。而並除二子也。二子之來不來。於父之一死無益。而生父殺父。直以來不來爲决。而以父命爲辭。則爲其子者。寧可不趍其死耶。然而召之者。非所以活我父也。則父子俱死。死非義也。胥之不死於此者。亦欲以報吾殺父之讐也。故伍尙之死也。亦曰。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不可。而謂員以可去。員亦以雪父之耻自期。則當於是死之者爲父死。而不死者亦欲以爲父死也。則員之奔宋奔鄭。是亦爲父求死之日也。何也。員可死而所以不死者。將以報吾讎。則生之者。爲父而非爲身也。爲父而非爲身。則生是報吾讎之日也。吾讎已報。則是吾死之日也。員苟以死爲心。則不肯一日安於所不死之地。而焦心竭力。身動心竦。報吾讎於今日。則死於今日。報吾讎於明日。則死於明日。奔此往彼。以求可報之地。而明吾所以生者只爲讎也。鄭侯,吳王。亦當以大義擧法。而誅楚之無道也。奈何旣亡之日。不知借力雪耻之君以爲之歸。而奔宋之鄭。只以脫身免死爲幸。而歸吳之日。又値公子弑王之亂。則又當奔他以求報也。而耕於吳國之野者五年。則是可謂以死爲生者乎。及其闔廬旣立。員得志。則興師伐楚。員之求報之秋也。吳師入郢五戰。而昭王出奔。則楚已滅矣。乃得以掘王之墓。鞭王之尸。則員之讎已復也。員之志已遂也。員之義已盡也。而員之所不死者。有待今日。則可决一死。以報吾父吾兄於九泉之下。可也。奈何鞭尸之後。猶爲吳之謀臣。復見讒於太宰。而終死於屬鏤之劒。則死何名也。義何在也。然則前之不死者。不能無爲身之謀也。何也。張良爲漢帝師。爲韓報仇於秦也。而秦已滅。則燒絶棧道而東歸。無復爲漢意也。而及項籍殺橫陽君。則復從漢而滅項。項已滅。則亦復辟糓。而從赤松子遊也。此良之平生事節。只以報韓之仇爲心。故良之仇秦也。秦滅則東歸。良之仇項也。項滅則辟糓。此豈有他哉。報仇之外。無餘事也。頃當滅秦之後。不復有項。則東歸之志定。而必無爲漢之謀也。况良之於韓君臣也。非如員之父子也。良苟有可死之事。則雖君臣之際。亦當視死如歸。博浪之擧。亦豈畏死也哉。員之初亡也。父在死地。兄歸死域。貫弓執矢。而免死者。豈爲生耶。亦當擇剛强有爲之君以事之。一日二日。不離於此。而讎已復義已盡。則當如兄之趍父之死可也。何乃遷延吳越之興敗。而死於已事耶。則員之事。不可不謂之義。而亦不可謂之義也。矧夫太子建。平王之子也。建雖爲王之所棄。而子無讐父之理。則非員所可共義之人也。相從於宋鄭之間。一無及於圖報之義。而及建爲定公之誅。則又與其子勝俱逃。其意果何在耶。員旣讐平王。而又讐楚之先王。使故國社稷。遂成丘墟。則楚之先王。是員之先王。而並讐之。獨於楚之子孫。不讐之乎。建爲王之愛子。則是吾讐也。爲王之黜。無故而不赴父命。則逆父者。非員所可悅也。又况欲報仇於其父。而從其子以行。則其報仇之心之未切。亦可知也。後之鞭尸以報者。亦只以得其時故也。然而報仇之義。亦有未盡。伍之於楚。自伍擧。以直諫事莊王。則伍擧之後。有名於楚者舊矣。員之父。爲太傅。員亦親北面事之。則君臣之分。已定也。以君殺臣。縱以非道行之。不可謂仇也。至於僇死人以報之。果可謂義耶。君父無二。各於所事而致死。報父讎於舊君。抑可謂正耶。平王雖可仇。而並絶祖宗之血食。使父母之國。爲他人之有。則又可謂順耶。况夫信讒。庸君之常事。則禍非出於君。實由費無忌之讒。則無忌是員之仇也。報之當於無忌之身。而不於舊主可也。於舊主而不至於僇尸可也。不至於滅國可也。則將何以處其義也。員苟以義擧事。則當招納英雄。務結人心。募聚十萬精兵。而上告天子。明楚父子亂常。無以復存宗祀。而歸兵於楚。以天子之命。誅平王。擇宗室之賢者以爲王。佐成伯業。則仇可報而故國亦可存。惜乎。徒知求昭王之急。鞭舊主之尸。而未及乎此也。非徒不及乎此也。曾未聞報無忌之仇。則抑不知讎之當報也。當仇而不仇。當不仇而仇。當死而不死。當無名而死。是可謂擇義以精者耶。雖然。棄小義。雪大耻。名垂於後世。非烈丈夫。能致此哉。愚故曰亦義士也。

徐市論 编辑

欲知人之事。當觀人之意。欲知人之意。當觀意之所在。以意觀事。則事無逃其情也。謹按史。徐市上書秦皇。請入海求不死藥。嗚呼。其意豈無所在乎。夫市。智者也。智可以有爲。而以智謀之力所未及。而以術濟之。故意有出於事之外。而意之所在者有大焉。何也。方士求藥之事。果其志也。則不死之藥。非三神山之所可必得。而天下。又安有不死之理乎。市之爲此。决不在於求藥。而上書請之者。亦欲行其術而已。盖市齊之人。而齊之滅。在於始皇之手。則秦其讎也。爲齊報仇。市之意也。而力有所未及。故歸秦上書者。用其智而事未著。請與童男女入海者。售其術而事未形。事未形未著。而其意則顯。其意以爲六國旣平。秦之所欲已遂。而其所大欲者。長生也。此可以長生之術進。而有所爲矣。此張良爲韓之意。而博浪之擧。非其事也。則勢孤力弱。不可以獨立。故其與童男女。入海者。亦句踐生聚十年之意也。而意成事立。則爲齊報之。事不得其意。則亦不欲臣乎秦矣。夫事發於意。而意主於事。事成則意著。事未成則意未形。故人見市之意。只欲求神藥。而不知所以求藥者。乃所以用術也。若只求藥而已。則不必與童男女行。而不死之詭說。非市之所可惑也。若欲遯世而避難者。不必上書于秦而請行也。矧夫入海不返。則其意尤著矣。苟於其初。只欲售其方士之術。則當如五利之金丹。文成之九節。而盡心力於調劑。以求長生也。何必謾求三神山乎。其意亦可知也已。然則何以見其意也。盖智術之深者。非可以常情度也。意有定於此。而有用術於彼者。子房非爲漢也。實爲韓也。可與報之者漢也。故歸之。而及其意成名遂。爲漢之臣。而爲韓之跡。無矣。市之術。非爲秦也。實欲報秦之仇。而不以此。則無立事之勢。故用術於是。而意未成。事未遂。則名跡亦無矣。當是時也。苟欲顯其跡。則其意不可施。苟欲顯其名。則其身不可保。何足爲智也。智深而慮遠。故意形而跡未顯。計定而名猶掩也。其意終未遂。其計終未成。則亦能遯名於海上。莫能窺其端倪也。而驪山之塚已發。軹道之降斯迫。而亡齊之仇。亦報矣。則其意亦足以少酬。而更無卧薪之憂矣。推是說而論其事。其事似涉於荒誕之術。而惑人主於長生。溺天下於詭術。至使封禪頌功。困苦生民之極。則其誕僞之甚者。而後世尤害生民者亦多。則詭誕之大者也。推是事而論其意。其意亦有所有爲也。可以報舊仇而勢未立。可以討一秦而力未及。則不可以一匕首。徒死於秦庭如荊軻之爲。故上書請行。亦欲有爲於句踐,子房之爲也。然則事與意相反。而不相同者也。知其意。則知其事。不知其意。焉知其事。故先審徐子之意。然後當知徐子之事。徐子之意未顯於蹟。則徐子之事。亦隨而不明。故愚曰。欲知人之事。當觀人之意。

田橫論 编辑

所貴乎義者。爲其存社稷也。而盡其存社稷之義。爲其死社稷也。而盡其死社稷之義。爲其義而不能存社稷。又不能死社稷。則雖義士歸死。天下稱服。不足爲貴也。田橫。齊之君也。其爲國也。能盡其存社稷之義者耶。能盡其死社稷之義者耶。嗚呼。將於齊。相於齊。不知其幾世也。相榮而榮爲項氏滅。立廣而廣爲漢襲破。則齊已滅。而橫自立爲王者。爲社稷也。爲社稷而爲王。則當盡其義。而橫之不能盡其義者。何。齊之爲田氏有者。久矣。滅於秦而再造於儋。如綫之緖僅存。而至於橫。則橫當守之以死。明其忠義。使一齊之人。皆當效死而勿去。如入海之徒。則社稷可存也。齊國可復也。脫有不能者。則亦可以死目許。勢至於不可復。然後抱祭器。歸漢以存齊祀。可也。而橫反假項氏之救而距漢。懼漢氏之誅而逃遁。孑孑與五百人。避死海濱。可謂義耶。况復餓死松栢。齊之百世之讐也。擊殺田儋。齊之當世之仇也。而項氏親刃田榮者也。橫爲將。當如子房報韓仇於秦。報橫陽之讎於項。建明大義。以報仇爲事。而卒無一事及之。抑可謂義耶。當是時。楚暴漢仁。人之歸楚者死。士之歸漢者生。國之從漢者昌。民之從楚者滅。雖愚夫愚婦。亦知隆準之寬厚。重瞳之殘虐。天命人心。向背已决。而懷王天下之義帝也。亦使長者入關。則漢之爲帝。橫獨不念耶。橫擧一國。稱藩於漢。盡其忠勇。共滅秦楚。而歸功於漢。以服事之。則齊祀可存也。橫乃仗楚。以爲之主。而龍且一兵。不能當易與之韓信。以至國亡。社稷丘墟。而齊地遂爲漢有。則區區逃竄。不能死其國。及項之滅。而遂入海島。則海島豈存社稷之地耶。及夫帝之召也。恐其爲亂而赦其罪。則非招之以禮也。大王小侯。適足以利啗之。則君子可以利就乎。慮其不來。而懼之以兵誅之。則知帝之招非出於誠。而將以脅之耳。寧可赴召以避死耶。使橫苟有義烈。則不待乘傳。而已有自剄之心矣。矧夫橫之死。非特弗在於洛陽。當在入島之前。非特不在於入島之前。當在齊之亡也。橫。齊之孫也。當與國共休戚。生則如微子歸周以存宗祀。死則如北地王哭廟以報齊。豈可奔走。死於道路耶。設使橫不死。亦必爲漢之誅也。何也。旣憂其亂而招之。則非賢之也。特忌之耳。忌橫而橫亦無功於漢。則不必待以侯王也。不待以侯王。則橫亦歉然。而相猜相疑矣。雖以三傑之功。亦或葅醢之。繫械之。獨惜乎一橫耶。橫之死於洛陽。特幸耳。然則橫之義烈無可取。而能使五百人。視死如歸者。何。當是時。好名之士。亦有輕生如戰國之習者。如荊軻不勝燕丹豢養之恩以就死者。豈以殺身成仁之道者耶。橫之徒五百人。亦橫平日豢養者也。死於橫無難矣。又况世之稱橫者。皆以五百人輕生就義。爲橫之德。而不知稱五百人之義者。何哉。五百人死於義。固可善矣。而橫不能死於義。則亦可以五百人之義。掩橫之非義耶。雖然。橫。烈士也。當楚漢之際。終不奴顔婢膝。屈於人下。而殺身洛陽。亦有不挫之志。雖非中節。要非俗人之所能望也。以橫之烈。豈僕僕乞憐。而求人之譽者耶。想其心。必欲盡其義。而不知義之精者也。故備以責之。

治道策丁酉。別試試券。 编辑

王若曰。治道雖曰多端。必有其要。自古明君誼辟。孰不欲得其要以盡治化。而三代以下治不古若者。何歟。間有致小康之治者。是果得古昔治道之要歟。旣曰得其要。則竟不至大猷之盛者。何歟。予以寡德。臨阼多年。凡所設施。見於治具者。務欲詳備。而猶不及後世之小康者。何歟。若大道之行世。雖亘古一貫。而所以酬酢之要。隨時或異。當今之世。施措低昂。適於道而宜於時者。其要安在。子大夫預養有日。其於治道之要。講之已素。無混擧蒭狗之說。必提其要。詳著于篇。

臣對。臣聞道之存於心者明。然後道之見於治者正。故明其道於心。則治得其要而政治修。失其道於心。則雖欲立其治道。而亦莫能以得其要。終至於亂而已。是以欲善其治者。必提其要。欲提其要者。必明其道。欲明其道者。必先明其心。誠以心爲道之本。道爲心之正也。爲人上者。存此心而發此道。則於致治之要何有。古昔哲王之爲天下國家者。亦不外乎是而已。恭惟主上殿下。持盈守成。勵精圖治。爲治之要旣立。爲治之用亦張。猶慮王猷未煕。政事多缺。賜臣之策。乃切切於經國致治之要。而明君誼辟。欲其思齊。世治不古。欲其更化。而終以大道。爲當今酬酢之要。而詢適道宜時之要。其明道求治之意。誠三代以下。未有之聖也。顧臣愚昧。何足以承聖問之高而及之哉。雖然。敢不一竭管見。以對揚休命之萬一。臣伏讀聖策。曰。治道雖曰多端。必有其要。臣謂治本於道。道源於心。萬化非此心則不興。庶政非此道則不行。故致治之道無他。在知其要而已。庶事之繁。若未可以能禦。萬目之張。若未可以能紀。而使之一一底于治安。而毋至於亂者。豈非執其要而爲其化耶。然則萬事必根於一心。先明一心之道。以爲出治之本。則明通萬變。而無毫髮之弊。裁制事物。而各得其宜。以之立法制度。則動合中正。以之革弊化俗。則能得其機。凡萬事萬理。皆由是心而發。則其致治之要。豈外乎此哉。苟不知存心之妙。而徒欲望其致化之隆。則是猶却行而求前。終有不可得者矣。臣伏讀聖策。曰自古明君誼辟。止竟不至於大猷之盛者。何歟。臣有以見殿下歎世治之不古。薄漢唐之小康。而振起大化之盛心也。三代以上。求治道於心。故能盡治化。三代以下。求此道於冶。故不能盡其要。求之心。故堯舜有唐虞之治。求之治。故漢祖,唐宗。僅得以小康。若使其君。能求諸心。則其治化。豈止漢,唐而已哉。然而以治化。指漢,唐而美之。則言其末也。以政法。指漢,唐而鄙之。則見其外也。美其末。而不知其本之不正。則自施者。必不能以立堯,舜之王道也。見其外。而不知其內之不正。則自施者。必不能以免漢,唐之雜霸也。必也求堯舜之心而爲法。察漢,唐之霸而去之。然後治至於大猷可期。而世無能者。則况可以得其要也哉。雖有一二之可稱。亦曰是才是能而已。臣伏讀聖策。曰予以寡昧。止其要安在。臣竊觀殿下。以神聖文武之資。備陽剛中正之德。爰自潛邸。仁聲仁聞。洽於民心。卽位以來。銳精求治。一政一事。一號一令。無非聖心英毅之發。何有一二之未盡耶。然而猶以不及後世之小康爲歉。此則聖不自聖之心也。臣聞設施貴於詳備。而無其道則苟而已。法具貴於畢張。而無其本則霸而已。故設施鋪置。必以是心爲先何也。有堯,舜之心。則雖以漢,唐之法度。亦可成皥皥之治也。然則但求是心而已。其於設施治具。不足爲貴。而旣得是心。又得治具。則是亦堯,舜而已。彼漢,唐之徒有法具。無以尙之也耳。今也殿下。得精一之學。而傳堯,舜之心。得純王之政。而布唐,虞之化。設施詳備而有其道。治具畢張而有其本。則其治化。可與堯,舜幷肩於唐,虞之上。而斯民之化。反在於唐,虞之下者何歟。臣謂道之於世。亘古不泯。隨事卽理。莫不有義。而事必因時而異。法必因勢而變。不可拘於一而制作之。故必以道而爲酬酢之要而變通之。然後施爲措事。斟情酌宜。低之昂之。自適於道。而合於時也。苟能以是心明是道。而酬酢之於一身。則發政得其道。而不傷於煩苛。制度盡其詳。而允合於時中。爲治之具化。化於皥皥煕煕之中。而不見其跡。可以六五帝而四三王矣。其於漢,唐之小康也。臣不敢以望焉。嗚呼。國家以一人爲主。人君以一心爲主。以一人視國家。則國家似大。一人似寡也。以一心視國家。則國家雖大。而君心愈大也。大不難以運大也。然則有天下國家者。可不思所以實其心乎。其心實。然後道能實有於己。而措之於天下國家。則萬機雖多。而一一可底於治矣。庶官雖衆。而一一得其理矣。何莫非實心之所致也耶。堯之兢兢。舜之業業。皆能實此心也。湯之栗栗。文王之翼翼。亦皆實此心也。而所以爲治者。亦自實心中施措之耳。何也。實心卽誠也。天無是誠。則不得以主生成之道。人無是誠。則不得以主治化之要。故中庸以是誠爲九經之本。周子以是誠爲聖人之本。伏願殿下用此誠。以求二帝三王之心。則可以致二帝三王之化矣。臣伏讀聖策。曰子大夫止詳著于篇。臣學無淵源。未有致知之實。何能得其樞要而陳之耶。臣嘗論漢之賈蕫。而謂賈曰不識治體者。以其極論當時之弊。而不明其本也。謂蕫子有經濟之才者。以一心。爲正朝廷之本也。臣於治之弊。不敢屑屑。而獨於大本累明之者。竊欲以蕫子自許也。伏願殿下正其心。以澄出治之源。則其於治道之要。何患不得。臣無任戰栗之至。昧死謹對。

墓碣 编辑

先考贈嘉喜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府君墓碣。 编辑

先府君姓金氏。諱匡佐。字彥忠。善山人。考諱磾。贈通政大夫戶曹參議。妣贈淑夫人薛氏。內資寺判官晳之女。祖諱有瓚。通政大夫行定平府使。妣淑夫人郭氏。縣監廷寶之女。曾祖諱可銘。奉列大夫金山郡事。妣令人沈氏。大提學孝生之女。高祖諱起。仕高麗。官至正順大夫廣州牧使。妣貞夫人金氏。宰臣元老之女。府君生于成化丙戌閏三月辛丑。承祖蔭。屬忠武衛。嘉靖乙巳七月己巳。以病卒于家。享年八十。男就文。以修撰。參衛社原從功臣一等。明年丙午。例贈朝散大夫,戶曹正郞。隆慶戊辰夏。就文又拜江原道觀察使。追贈今官。府君性慈詳。與物無競。平心處世。人無皺眉之怨。皆以積善目之。撫諸孤。俱知讀書。嘗令受業於松齋門下。而誦公明宣三年不讀之語。以勖之曰。人之所學者。善行也。其不使迷其所嚮如此。旣屬疾。自知不起。揮婦女而却之曰。男子不絶於婦人之手。其死安其正又如此。間不一日。遂啓手足。嗚呼。尙忍言之哉。先妣贈貞夫人林氏。護軍珷之女。奉翊大夫版圖判書子栩之後。生于成化癸巳十月己巳。卒于嘉靖壬子三月丙戌。享年八十。男六女三。長男就成。爲儒。屢擧不中。時宰屢薦。亦不受。娶僉使都義文女。生一女。適李遵慶。無子。以姪戴爲嗣。次就器。歸厚署別提。娶進士李麟孫女。生三男二女。曰節。生員早歿。曰箴。濟用參奉。曰筇。女適郡守金宇弘。季適生員朴漢。次就硏娶李叔元女。無後。以姪箴爲嗣。次就鍊生員。娶萬戶崔後元女。生二男一女。曰載。曰戴早歿。女早歿。次就文文科。今江原監司。先娶部將李偁女。生二女。後娶判官李仁符女。生三男一女。男曰宗武,宗儒,宗翰。女長早歿。仲適徐浚。季適朴夢筆。次就彬。生員。今厚陵參奉。先娶參奉文世雍女。生一男三女。後娶生員李之薰女。生二男。長曰燾。餘幼。女適羅孝彦。仲適田大耳。季適金克信。長女適宋希奎。文科官至通政。生二男一女。曰鉉文科。銓早歿。女適崔應璧。次適田霽察訪。生二男。曰大年。大成。次適李公澤。生四男。曰伯强,仲强,叔强,希强。以乙巳年九月甲申。葬于府南坪城店峴大洞坤坐艮向之原。夫人同塋。戊辰八月丁酉立碑。弗孝諸孤。攀慕號殞。痛貫心骨。顧以無似。不能榮顯萬分。敢次叙姓系官閥。刻諸碑陰。昊天罔極。嗚呼痛哉。

墓誌 编辑

伯氏眞樂堂先生墓誌辛亥 编辑

先生諱就成。字成之。姓金氏。高祖諱可銘。奉列大夫金山郡事。曾祖諱有瓚。通政大夫行定平府使。祖諱磾。贈通政大夫,戶曹參議。考諱匡佐。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妣林氏。護軍珷之女。先生生于弘治壬子三月某辰。性至孝。有高志大節。少從松齋朴先生英。聞大學中庸之學。首以存養省察之要爲問。松齋發無極太極之妙以敎之。先生脫然契悟。松齋亟稱之曰。君之才。應不下古人。自是潛心大業。䂓模根本已定矣。好讀宋儒書。爲文輒效之。不能屈意。用擧子尺度。晩因時相金正國李彦廸之薦。四擬參奉。皆不受。常以醫藥活人。無親疎。告之以疾。則便與之以藥。其所濟活者。不知其幾千人。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以病卒于正寢。年五十九。娶都氏。僉使義文之女。生一女無子。以弟之子節爲後。癸卯生員。女適李遵慶。生三男一女。男長曰明復。次煕復。次光復。女幼。先兄將沒。欲葬坪城大洞先府君塋東。卒之明年某月某辰。遂窆其原。弟怨痛號慕。心肝摧裂。重惟先兄不幸早世。旣未及用於世。其事業無得以稱。唯道德之懿。不可以不白。而知者益鮮。弟又無所肖似。不能承志卒業。顯揚萬分。敢次其志業梗槩如此。嗚呼痛哉。

執義宋公墓誌 编辑

公諱希奎。字天章。姓宋氏。陜川郡冶爐縣人。高麗諫議大夫孟英之後。遠祖諱吉昌。仕麗末。位至開城尹。封冶城君。高祖諱千佑。長興府使。曾祖諱守謙。鎭岑縣監。祖諱紹。通德郞直長。考諱邦賢。忠武衛。妣黃氏。檜山府院君裳之後。公生於弘治甲寅正月壬寅。正德八年。中進士。己卯。登文科。初除成均學諭。累遷爲典籍。戊子。轉工曹佐郞。己丑。爲親乞補玄風。癸巳。遷戶部禮部正郞。甲午。知興海郡守。秩滿。陞濟用監正。又拜尙州牧使。辛丑。遭外艱。服闋。除司宰監正。癸卯。遷金海府使。未二年。以病辭。乙巳春。除司憲府掌令。尋移宗簿寺正。五月。拜執義。七月。遭國變。兩司長官。會議于中學。公以爲不當奉行密旨。以此執義以下俱罷。是冬。還叙除成均司藝。丙午。以禮賓寺正。中重試第二人。陞通政。卽除大丘府使。丁未以執義時事。謫于高山。辛亥放還。優遊故園。餘八載。不幸悼亡哭子。悲哀成疾。嘉靖戊午四月乙未。卒于家。年六十五。娶我伯姊金氏。父贈朝散大夫,戶曹正郞匡佐。生二男一女。男長鉉。以丙午進士。捷丙辰文科。未登仕路。先公二歲卒。娶郡守朴繼祖之女。生二男。曰惟敬惟愼。次男銓夭。女適士人崔應璧。生四男。曰嶒崦。餘皆幼。卜以是秋九月某日某辰。葬于星州北遜谷坤坐艮向之原。與夫人同塋。從公志也。公天禀慈良。平心率物。人無怨惡。累典州郡。專尙謹簡。一以愛人及物爲心。所過。皆有去後之思。性又至孝。生事死葬。咸盡其禮。前後遭喪。日居墓側。不涉家事。奉兄撫弟。友愛亦隆。家傳田廬。悉推而與之。以周貧乏。鄕里咸服其孝義。事聞旌閭。

龍巖朴公墓誌 编辑

先生諱雲。字澤之。姓朴氏。密陽人也。號龍巖。高麗三重大匡僉議右政丞華之後。侍中尙溫之玄孫。曾祖諱云實。祖諱孝武。皆不仕。考諱宗元。成均進士。妣許氏。駕洛君敞之後。先生生於弘治癸丑六月晦日辛丑。性至孝。才俊質敏。年十八歲。已通諸經。不復存心於擧業。爲親强赴。中己卯進士。年逾弱冠。始見松齋先生。聞大學中庸之學。爲平生大業。庚辰。遭外艱。一循聖禮練禫之制。亦考禮直行。不拘於俗。奉母四十餘年。承顔養志。晨夕溫凊。備極誠孝。及丁母憂。年近六十。而啜粥啖蔬。如禮。一不至家。鄕人服其純誠。平居。一以進德修業爲事。嘗抄居敬窮理之要。爲擊蒙一編。又取紫陽心學至論爲一書。三侯傳,景行錄,衛生方之類。皆其所著也。居家祭祀。極其誠敬。至於饌具器皿。無不潔精。遇忌則悲慟如喪。傍人莫不感泣。晩年。聞退溪李相滉之學博。欲就正。而病未能焉。書疏問答。多所辨析。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正月初六日辛卯。以病卒于正寢。享年七十。先娶士人金栢之女。生二男一女。長灝。丙午秋生員。先公二年卒。次曰演。志操高邁。能追先志。女適生員李仁壽。後娶敎授金瓛之女。生一男。曰潭生員。娶忠武衛李宗諤之女。生一男。曰遂一。演娶著作裴淑綺之女。生一男。曰成一。尙幼。是年三月初六日庚寅。葬于善山屬縣之東上林洞北壠子坐午向之原。余惟亡兄眞樂堂。與先生同門友。就文亦受知者深。粗陳梗槩如此。

生員康公景善墓誌 编辑

公諱景善。字元卿。姓康氏。信川大姓。自先世。居善山。有諱仲珍。佔畢齋金相宗直之甥也。遊其門。學其學。與其兄伯珍。俱登甲科。官至承文院判校。是公之大父也。考諱顗。中武科。官至昌原府使。妣東萊鄭氏。司諫院獻納士傑之女。公生於正德甲戌三月丙子日。性至孝。生養以志。承順無違。死葬以禮。務盡聖制。鄕里咸服。禀質純茂。不事表襮。制行以方。不以非義間之。丁酉。中生員。仍奮業文詞。累占試額。不幸遭門陷禍坐罪。而屬于本府。痛念家業摧敗。縱酒傷性。遂至沈痼。嘉靖乙丑十月庚寅。卒于正寢。享年五十二。娶幼學崔希曾之女。生三男三女。長曰復純。次曰復粹。次曰復厚。復純娶晉州河萬川之女。生一女。幼。女長適幼學朴子儀。生男幼。是年十二月壬申日。葬于開寧縣東山官里兌坐震向之原。距先塋百餘步。噫。公之髫年。受業於家兄眞樂堂公門下。及壯。歸于京師。與一時名士洪仁佑應吉盧守愼寡悔等遊。多所啓發。丙午歲。奉親還鄕。復有志於卒業。講義質問。信之者深。而行之者篤矣。余亦同志共業。有三十年膠漆之契。固非一朝燕遊之好也。故於其葬也。略叙性行系閥如此。若其實記。以俟他日。嗚呼痛哉。

亡女趙氏婦壙銘 编辑

金氏女。梅其字。父府伯。母李氏。生五年。呱失恃。十五六。適笄珥。趙聘入。奄然逝。哀汝生。婉而慧。雖未學。得翁意。臨絶言。孝友悌。從母葬。亦其志。父汝銘。母汝視。汝有知。尙無畏。歲丙辰。月乙未。日庚子。泣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