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卷19

 卷十八 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
卷十九
卷二十 
本作品收錄於:《乾隆西安府志

 西安府志卷第十九

   學校志

 三代之學備於成周其後三雍立於漢四門肇於唐皆國

 學也郡邑之有學自宋代始元明而後逮曁我

朝敎澤深厚積累涵濡班固所謂庠序盈門爼豆莘莘下舞

 上歌蹈德詠仁者庻幾見之作學校志首列辟雍者葢以

 諸君子豈弟作人薪槱棫樸期與三代同風也若書院所

 以造士貢院所以興賢皆學校所有事依次書之附巳廢

 之績冀修復於來者凡二卷

  西安府

 三代學禮記注周立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典謨

 之敎所以興也學舞於夏后氏之學文武中也學禮樂於

 商之學功成治定與已同也

 周辟雍詩大雅靈臺於樂辟雍文王有聲鎬京辟雍張子

 曰靈臺辟雍文王之學也鎬京辟雍武王之學也黃圖文

 王辟廱在長安西北四十里馬志在鄠縣東三十里

 漢學長安志靈臺明堂辟癰武帝造長安城南水經注昆

 明故渠東有明堂南辟雍漢禮樂志武帝時犍爲郡水濵

 得古磬十六枚劉向說帝宜興辟雍黄圖武帝元光五年

 冬十月河間王德來朝獻雅樂武帝對之三雍宮應劭曰三雍者

 靈臺明堂辟雍也平帝元始四年王莾奏修復明堂辟雍又曲臺

 如淳曰行射禮於曲臺晉烰曰曲臺天子射宮也西京無

大學故於此行射禮又大學漢書王莾爲宰衡復大學弟

子書舍萬區起市郭上林苑中其門東曰修仁之門南修

禮之門西守義之門三輔舊事漢大學中有市有獄關中

記漢大學在長安誠南安門之東杜門之西

前秦學晉書苻堅親臨太學考試諸生問難五經

後秦學晉書姚萇立太學以禮賢士又律學姚興所立

唐學長安志在務本坊監中有孔子廟貞觀四年立領國

子監太學四門律書筭六學

宋學通志在府治東南景祐二年中書劄子侍郞范雍奏昨知永興軍前資寄住官員頗

多子弟軰不務肯構惟恣輕薄葢由别無學校勵業之所致到任後奏建府學兼賜九經書差官主掌每日講授據

本府分析見有修業進士一百三十七人在學關中風氣稍變權節度掌書記陳諭管勾乞降勅命令常遵守

因之

元學通志至正間行省平章廉希憲卽宋學重修元虞集重修奉

元路廟學記集聞之兹土也昔者周公嘗治而敎之矣禮樂其具也出於宗廟朝廷之上行之乎學校井田之間因

其秉𢑱好德之懿而詠歎夫天命之不已因夫卦畫示人之藴而發揮乎變通之無窮致嚴於閨門袵席之微而推

至乎天地神明之著致察乎時物衣食之末而究極乎輔成化育之功耕禄之均施之四海而無不凖也祭祀之逹

傳之子孫而無不保也三代以降人文莫過焉世移俗易漢唐之遺跡無復存者至宋程子得周子之傳而起於洛

横渠張子特起於關中其學一原也而尤有意於制作之事程子言有關睢麟趾之意而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此

周公之遺意而張子之志也與正䝉之書學者受讀訂頑之銘推極乎事親事天之誠程子以爲其智勇所造非振

古之豪傑孰能與於此而其言曰貧富不均敎養無法雖欲言治皆苟而已議與學者買田畫井而其疆界不失公

家之賦而立歛法廣儲蓄救災恤患厚本抑末以見先王之遺意而當今可行也又曰今欲以正經爲事自古聖賢

莫不由此而始遠者大者有所未及而可於家庭見之又曰學者且須識禮可以滋養德性集義養氣葢有所據依

   卽有常業可以見諸行事其端緖可見如此方是時關洛相望表裏經緯孟子以來未有盛於此時者世祖皇帝初

   年覃懷文學許文正公尚書與師友講明斯道儒者之效遂大見於當時矧風氣四塞之地土厚水深其生人也質

   直而忠厚文王四公之敎尤易推行學於斯者思周公之爲治以極於孔子之道因横渠之學而博通乎濂洛之原

   則化行俗美賢才衆多豈不於吾雍學而見之乎詩曰南山有臺北山有萊樂只君子邦家之基請以諸大夫君子

   而與其都人士共講焉中有成德堂馬志府學成德堂高敞雄壯元

   末毁明宣德中建爲明倫堂

   明學通志成化九年廵撫馬文升卽宋元學修萬歴二十

   一年長安令沈聼之咸寧令李得中重修

  本朝西安府學通志順治十年提學田厥茂卽明代舊阯增

   修學制大門前有坊內有泮池儀門内當甬道爲魁星樓

   中爲明倫堂兩旁四齋曰志道據德依仁游藝東西號舍

   各三十六楹堂後爲尊經閣閣後神器庫射圃亭在長安

   縣學右敎授訓導廨在明倫堂後㑹典敎授一員復設訓

   導一員又通志陰陽學在府治東醫學在府治西

  文廟通志在府治東南建自宋初元至正間行省平章廉希

   憲修明成化間廵撫馬文升嘉靖間廵撫王堯封萬歴癸

   巳長安令沈聼之咸寧令李得中先後增修前有坊內爲

   𣠄星門次㦸門次兩廡各十七間中大成殿殿内

   㳟懸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十月

御書萬世師表額雍正四年三月

御書生民未有額咸寧學之東爲崇聖祠各州縣學如制不具載

 關内周咨錄正殿後爲碑林俗稱碑洞碑林經始于宋元祐庚

 午龍圖閣學士吕大忠見黎持京兆府學新移石經記明成化癸巳中丞

 馬又升修見商輅重修儒學碑萬歴癸巳首令沈聼之李得中復修

 見周宇重修儒學碑

本朝康熙庚子候補令徐朱 重加輯治盛熙祚重修西安府學碑林記唐文

 開成二年宰相鄭覃判國子祭酒勘定九經勒於太學先是大歴間司業張參撰五經文字歲久傳寫㸃晝參差

 翰林待詔唐元度依司業舊本復撰九經字様旣成表請附五經之末兼請於國學創立石經是石經雖鄭覃軰成

 之而其議實始於元度當韓建築新城石經棄於野矣朱梁劉鄩守長安幕吏尹玉羽請輦入城得置尚書𥍊省宋

 元祐五年龍圖呂大忠領漕陝西始置於此學官黎持作新移石經記曰分爲東西比次成列明皇注孝經及建學

 碑立于中央顔褚歐陽徐柳之書下迨偏旁字源之類則分布于庭之左右今歴考之惟建學碑及褚書不存然其

 遺規宛然元祐之舊是知碑林端自龍圖始又曰金石之固不得其人以䕶持之亦難必其可久此呂公爲有功于

 聖人之經又曰使後之君子知古人之用心而不廢前功庻斯人之有寄推其意直欲千百世下好古之士相與寶

 此翰墨之淵藪也嗟乎關中漢唐碑版不可枚舉宋天聖間詔建浮圖姜遵知永興軍取漢碑之堅好者以代甎甓

 有縣尉具言不可遵以故隔朝命按罷之時何斯舉作詩云長安古碑用樂石蠆尾銀鈎擅精宻缺訛橫道已足哀

 况復鐫裁代甎甓有如天吳與紫鳯顚倒在衣吁可惜則元祐以前碑版之厄亦不知凡幾而九經巋然靈光屢厄

 不磨所謂神物呵護洵不誣矣今名十三經者在唐惟九經并孝經論語爾雅康熙七年中丞賈漢復補刻孟子七

 卷遂合爲十三經   今上天縱多能精摩古人書法群工勒石建   御書之亭琬琰之光超越今古此又

 當代之文明也自金元以來好事者又往往重勒舊本而能書家亦各摹片石於其中棟宇雖存元祐之舊而朽于

 風雨殆不可支吾里徐君來遊于秦摩挲其側仰而嘆曰石經行且委瓦礫龍圖之功于斯廢矣斯文所寄予且新

 之遂傾其橐鳩工焉三閱月而吿成故都壯觀復在于目其有功于聖人之經龍圖之後又何多讓余樂觀其成不

 可不書也君名朱 字孚尹浙之秀水人博學好古負才貝將令縣云乾隆壬辰中丞畢公

 復𪔂新焉陝甘資政錄西安郡學後舊有碑林置唐宋以

   來石刻歲久未修牆宇傾圯兼以俗工日事捶拓貞珉將

   有日損之勢余簡任封圻蒞止斯土釋奠之始議加攺建

   不一歲而工畢爲堂五楹㳟奉我

  朝

列聖御書貞石南爲敬一亭又南建庭並左右廊廡數十楹砌置

   開成石經及宋元以前碑版又南置石臺孝經以上屋宇

   並周以䦨楯其鎻鑰有司掌之帖估不得恣意摹榻庻舊

   刻得以埀諸永久至明代及近人碑刻則汰存其佳者別

   建三楹于敬一亭之西爲之安置兼以資搨工口食焉

   入學額數㑹典西安府大學歲科試額進文生員二十名

   歲試額進武生員二十名

   學田通志府學廪餼及貧生銀兩俱於長安咸寧二縣學

   租內支給不另設田

   貢院通志在府治西北明景泰間左布政使許資奏建嘉

   靖四年廵撫王藎廵按鄭氣以號舍舊爲蓆棚悉易以木

   又拓增數百間築內外繚垣又引通濟渠于五星堂下十

   九年廵按張光祖興修明遠樓在中北爲至公堂又北爲

   外簾又北爲聚奎堂又北爲主考𠫇五經房列左右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布政使薩穆哈增建南號舍雍正元年

   廵撫噶世圖續建易以瓴甓

   關中書院通志在府治東南明萬歴三十七年布政使汪

   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叅政能應占閔洪學副使陳宁叚猷

  顯爲馮從吾講學建一統志

 本朝康熙二年重修乾隆二十一年

皇上賜額曰秦川浴德

   按西安舊有正學書院李東陽記云在府治西南葢宋

   横渠張子倡道之地呂大鈞等皆得其傳元許魯齋主

   學事亦多造就省臣建議爲書院合祀横渠魯齋及鄉

   賢楊元甫入明百餘年遺址無存宏治九年提學楊一

   淸卜地重建賈志宏治中提學王雲鳳於正學書院建

   樓廣收書藉以資諸生誦覽嘉靖中士趨詭異督學唐

   龍復新書院選士肄習其中剗其竒靡而約諸理道其

   所登進多爲名臣關學編萬歴乙酉許孚遠督關中學

   聘禮三原王之士多士興起

 本朝廵撫賈漢復重修至關中書院舊爲督學使署康熙六

   十一年督學攺駐三原舊行署此地仍爲書院其正學

   書院亦併入焉今中丞畢公乾隆辛卯蒞任伊始卽念

   移風易俗敎化爲先因重事修建延致經師江寧戴進

   士祖啓主席其間復于通省生徒中選其有德造者俾

   潛心斆學共獲觀摩旬有試日有課不數載關中鄉曾

   中式膺舘選者大半皆書院之士一時稱盛事顧中丞

   之意則惟願諸生講求經術道逹事理出可以仔肩鉅

   任處可以佑啓後人于以仰副

 國家稽古右文造士作人之至意焉昔范文正經略西事時

  一見横渠張子卽授中庸其後坐擁臯比開來繼往自

  藍田諸呂後以汔

本朝二李諸君關學之傳希蹤濂洛然其原實文正有以啓

  之故爲詳著於卷俾各屬之州牧令長咸能克廣德心

  振興文敎則班固所云洪化惟神永觀厥成者其在此

  時歟

 風俗周禮職方氏雍州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穀

 宜黍稷詩含神霧秦處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高膫白色身

 音中商其言舌舉而抑聲淸而揚春秋說題辭秦金積堅

 故泰俗亦堅朱子詩傳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

 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于與起而篤于仁義

 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敢之資亦足以彊兵力農而成富

 強之業管子水道篇秦之水泔而稽淤滯而雜故其民貪

 戾罔而好事吳子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

 不讓皆有鬬心史記貨殖傳文王作豐武王治鎬其人猶

 有先王遺風好稼穡植五穀地重重爲邪漢都長安四方

 輻輳地小人衆其民玩巧而事末又都國諸侯所聚㑹故

 其民纎儉習事商鞅傳商君定變法之令行之十年家給

 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鬪李斯傳撃甕叩缶彈筝搏髀

 而歌嗚嗚者秦之聲也漢地里志漢都長安徙齊諸田起

 昭屈景及功臣吏二千石高訾富人豪桀并兼之家於諸

 陵是故五方雜厝風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

賈爲利豪桀則遊俠通姦又郡國輻輳浮食者多民去本

就末列侯貴人車服僣上衆庻倣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

侈靡送死過度賈誼陳政事疏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

貧子壯則岀贅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抱哺其子與公倂倨婦姑不相悅則反唇而相稽匡衡政

治得失疏太王躬仁邠國貴恕今長安習俗無以異於遠

方郡國來者無所法則或見侈靡而倣效之魏崔浩傳關

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欲以荆揚之化施之凾秦此無異

解衣包火張羅捕虎隋地理志京兆皇都所在俗具五方

人物混淆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游手爲事競錐刀之末

貴者崇侈靡賤者薄仁義豪強者縱横貧窶者窘蹙桴鼓

屢驚盗賊不禁宋地理志陝西其民慕農桑好稼穡鄠杜

南山土地膏沃二渠灌漑兼有其利大抵夸尚氣勢多游

俠輕薄之風甚者好鬬輕死廣皇輿考西安府其俗男耕

女桑先勇力尚氣槪王維禎與王南溟書關中故俗其人

質直尚氣鮮儇黠詭佞之習乃今漸澆古朴閭閻搆訟百

僞朋興薛敬之思菴野錄讀秦風喜得無滛奔之詩見得

秦俗好

 按古今致治之源在於人心風俗而所以整頓風俗轉

 移人心者其端先自學校始嚮見書冊所稱秦俗率謂

 其士習獧薄民俗剽悍余往來關中四載見其士則溫

 文而知禮讓其農則儉樸而安耕鑿樂事勸功尊君親

  上豐鎬之遺猶可想見其一二是非沐浴于

聖朝敎澤之深而能如是耶故以風俗著於學校後其槪言

  雍秦者不錄至若禮從宜施從俗通志於風俗內著禮

  儀化導二門立意殊善以束於卷帙不能具載昔唐醴

  泉令京兆馮伉有諭䝉書十四篇未見全本此外如張子所

  撰橫渠張氏祭禮呂氏鄉儀鄉約一卷宋史傳呂大防嘗爲鄉約

  陳氏書錄解題及宋藝文志稱呂大鈞撰編禮三卷宋吕大臨編正俗鄉約正世要

  言明藍田王之士撰家禮纂要十六卷明咸寧秦可貞撰婚喪泊隄一卷明蒲城李

  應策寧儉約仁里約明渭南史記事撰諭俗約言明商州邵可立撰

  禮寧儉二卷明鄠縣王心敬撰厚鄉錄申明敎化書崇雅三約

  謂喪𦵏婚姻宴㑹十議書一卷俱明三原王嗣美撰關中士夫約明長安馮從吾撰

  風俗志臨潼令趙于京撰崇儉書明韓城令左懋第撰正俗略明命陽令郭傳芳撰

  十約謂敎化蒙養冠昏喪往來宴㑹揖讓房室僕從明楊用晦撰諸書皆有關於秦

  中風敎有化導之責者苟能汰其冗複令切於日用今

  可行者彚爲一編俾閭師里長家喻而戸曉之未始非

  移風易俗之一助也

  長安縣

 縣學通志舊在縣治西明成化九年廵撫馬文升議徙府

 學西萬歴三十七年知縣楊鶴修

本朝順治八年知縣樊鴻訓導張宏業重修旁爲敎諭訓導

 廨會典教諭一員復設訓導一員

 入學額數㑹典長安大學歲科試額進文生員十五名歲

 試額進武生員十五名

 學田陝甘資政錄計三頃四畝五分八釐租一百二十二

 石九升九合又舊置按院學田一頃十六畝九分二釐九

 毫租四十六石一斗六升

 靑門學舍陝甘資政錄在西關內乾隆三十八年卽舊蠶

 舘攺建又社學六所通志在嚴家渠周家莊席房村灣村

 香積寺姜村堡各一區

 風俗魏書陸俟傳長安險絕之土民多剛強唐國史補長

 安風俗自貞元侈於遊宴其後或侈於書法圖畫或侈於

 博弈或侈於卜祝或侈於服食各有所蔽聞見前錄長安

 尚有秦漢遊俠之風縣志士尚氣節人多醇朴市交不欺

 多集商賈衣履布素屋宇質陋器用瓦瓷冠婚喪祭悉遵

 㑹典家禮

  咸寧縣

 縣學通志舊在縣治西明成化九年提學副使伍福奏徙

 府學東知府余子俊修嘉靖十一年知府李文極萬歴十

 三年知縣李生芳十八年知縣李得中繼修

本朝順治十二年知縣余國柱康熙三年知縣黃家𪔂增修

 旁爲敎諭訓導廨會典敎諭一員訓導一員

 入學額數會典咸寧大學歲科試額進文生員十五名歲

 試額進武生員十五名

 學田陜甘資政錄計六頃四畝七分三釐二毫租二百五

石八升六合又舊置按院學田地一頃二十九畝五分四

釐九毫租六十九石七斗六升六合

春明學舍陝甘資政錄在東關內乾隆四十年卽文昌祠

建又社學通志凡四所新住鎭香湖灣黄渠頭狄寨鎭各

一區

 按咸寕舊有魯齋書院元史仁宗紀延祐元年京兆爲

 故儒臣許衡立續文獻通考在縣治東北今廢其地尚

 名書院坊

風俗縣志薦紳鮮干謁無侈田廣宅士多兼農擇師遠遊

者鮮農勤耕作百工不尚技巧惟商賈多事奢侈外似富

而內無深藏至于性剛語直遵守法令徵稅易完則古今

如一轍焉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