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會要/卷二十八

諸色料錢下 编辑

後唐同光三年二月十五日,租庸院奏:

諸道州縣官并防禦團練副使、判官等俸料,各據逐處具到事例、文帳内點檢舊來支遣則例,錢數不等,所請折支物色,又加錢數不定,難為勘會。今除東京管内州縣官見支手支課錢且依舊外,其三京并諸州,於舊日支遣錢數等第,重定則例,兼切循本朝事體。防禦團練副使、判官外,其餘推巡以下職員,皆是本處自要辟請圓融,月俸贍給,亦乞依舊規繩,省司更不支給錢物,謹具如後:

防禦團練副使、判官,副使逐月料錢三十千貫;判官逐月二十千貫;刺史州元無副使,有者請廢。其軍事判官所有月俸,亦是刺史已俸内支贍。三京少尹支料錢,逐月三十千貫。

赤縣,令每月正受支料錢二十五千貫,考滿并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料錢一十二千貫,考滿并攝比正官支一半。

畿縣,令每月正授支料錢二十千貫,考滿并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支料錢一十千貫,考滿并攝比正官支一半。

司錄參軍每月正授支料錢一十三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諸曹判司官每月正授支料錢一十二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文學每月正授支料錢五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參軍每月正授支料錢五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諸州府録事參軍,各依逐州上縣令支;州判司各依上縣主簿支。

一萬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料錢二十三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料錢一十二千五百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九千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料錢二十二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料錢一十二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八千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二十一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一千五百貫,考滿並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七千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二十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一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六千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九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千五百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五千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八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四千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七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支九千五百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三千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六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九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二千五百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五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八千五百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二千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四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八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一千五百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三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七千五百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一千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二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七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五百戶以上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一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六千五百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五百戶以下縣,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六千貫,考滿并差攝比正官支一半。

右租庸使奏重定料錢州例如前。如諸道舊有取田處,今後不得占留開破,並依百姓例輸稅。

奉敕:「宜依。」

長興二年閏五月,起居郎曹琛奏:「文武兩班,或請假歸寧,或卧疾未損,才住班簿,便住料錢。伏乞特降敕命者。」敕:「今後文武官請准式歸寧假及疾病者,并許支給本官料錢。」其月二十四日敕:「諸道行軍司馬、副使、判官以下賓寮等,考滿未有替人,宜令並全支俸料,元不在省司給俸者,不在此例。」

清泰元年七月敕:「洋王從璋,涇王從敏,每月各給料錢一百千,米、麥各五十石,傔人衣粮各五十分,馬五十五匹草粟。」二王自方鎮入朝,留洛陽私第,故有是給賜。

二年十月,將作監丞、襲封介國公宇文頡奏:「蒙恩襲封除官,無襲爵俸給。」詔:「特給本官俸。」

晉天福六年二月敕:「諸衛上將軍逐月加俸錢二萬。」

漢乾祐三年七月十六日敕節文:「諸道州府令錄、判官、主簿,宜令等第支與俸戶,逐戶每月納錢五百,與除二税外,免放諸雜差遣,不得更種職田。所定俸戶,於中等無色役人戶内置,不得差令當直及赴衙參。如有闕額及不逮,明申州府差填,不得衷私替換,若是令錄、判司、主簿,除本分人數外,剩占俸戶及令當直手力,更納料錢,並許百姓陳告。其陳告人與免戶下諸雜差徭,所犯人追毁告身,更加力役。如令佐、錄事參軍内有員闕,州府差攝,亦依例支與俸錢。差攝曹官,不得一例供破。定例如後:三千戶以上縣,令逐月一十二千,主簿六千;二千戶以上至三千戶以下縣,令九千,主簿五千;二千戶以下縣,令六千,主簿四千。錄事參軍、判司,依本部内戶口取最多縣分例支破。其録事參軍依縣令例,判司依主簿例。」

周廣順元年四月敕:「牧守之任,委遇非輕,分憂之務既同,制祿之數宜等。自前有富庶之郡,請給則優;或邊遠之州,俸料素薄。以至遷除之際,擬議亦難,既論資序之高卑,更患祿秩之升降,宜分多益寡,均利同恩,冀無黨偏,以勸勲效。今重定則例:諸州防禦使料錢二百千,祿粟一百石,食鹽五石,馬十匹草粟,元隨三十人衣糧。團練使料錢一百五十千,禄粟七十石,食鹽五石,馬十匹草粟,元隨三十人衣糧。刺史料錢一百千,禄粟五十石,食鹽五石,馬五匹草粟,元隨二十人衣糧。仍取今年五月一日後到任者,依前定例支,其以前在任者,所請如故。」

顯德五年十二月,中書奏:

諸道州府縣官及軍事判官,一例逐月各據逐處主戶等第,依下項則例所定料錢及米麥等,取顯德六年三月一日後起支,其俸戶並停廢。

一萬戶以上縣,令逐月料錢二十千,米麥共五石;主簿料錢一十二千,米麥共三石。

七千戶以上縣,令逐月料錢一十八千,米麥共五石;主簿料錢一十千,米麥共三石。

五千戶以上縣,令逐月料錢一十五千,米麥共四石;主簿料錢八千,米麥共三石。

三千戶以上縣,令逐月料錢一十二千,米麥共四石;主簿料錢七千,米麥共三石。

不滿三千戶縣,令逐月料錢一十千,米麥共三石;主簿料錢六千,米麥共二石。

五萬戶以上州,司錄事參軍及兩京司錄,每月料錢二十千,米麥共五石;司戶、司法每月料錢一十千,米麥共三石。

三萬戶以上州,司錄事參軍每月料錢一十八千,米麥共五石;司戶、司法每月料錢八千,米麥共三石。

一萬戶以上州,司錄事參軍每月料錢一十五千,米麥共四石;司戶、司法每月料錢七千,米麥共三石。

五千戶以上州,司錄事參軍每月料錢一十二千,米麥共四石;司戶、司法每月料錢六千,米麥共二石。

不滿五千戶州,司錄事參軍每月料錢一十千,米麥共三石;司戶、司法每月料錢五千,米麥共二石。

諸司軍事判官,一例每月料錢一十千,米麥共三石。

右諸州府、京百司、内諸司、州縣官、課戶、莊戶、俸戶、柴炭紙筆戶等,望令本州及檢田使臣依前項指揮,勒歸州縣,候施行畢,具戶數奏聞。仍差本州判官精細點數後,差使臣覆視,及有人論訴稱有漏落,抵罪在本州判官及干係官典。如今後更有人戶願充此等戶者,便仰本州勒充軍戶,配本州牢城服役。

從之。

六年十二月詔:「諸道州府攝官,起今後支給本所諸官俸錢之半。」

迴鶻 编辑

迴鶻,本牙在天德西北娑陵水上,距長安六千九百里。唐天寶中,安禄山犯闕,有助國討賊之功。累朝尚主,自號「天驕」。會昌初,其國為黠戛斯所侵,部族擾亂,乃移帳至天德、振武間,又為石雄、劉沔所襲,破之,復為幽州節度使張仲武所攻,餘衆西奔,歸于吐蕃,吐蕃處之甘州。其後時通中國,世以中國為舅,朝廷每賜書詔,亦嘗以甥呼之。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遣都督周易言等入朝進貢,太祖御朝元殿引對,以易言為右監門衛大將軍同正;弟畧麥之、石論思並為左千牛衛將軍同正;李屋珠、安鹽上並為右千牛衛將軍同正。仍以左監門衛上將軍楊沼為左驍衛上將軍,充押領迴鶻還番使,通事舍人仇玄通為判官,厚錫繒帛,押領歸國,又賜其入朝僧凝盧、宜年思、宜延籛等紫衣。

後唐同光二年四月,其本國權知可汗仁美遣都督李引釋迦、副使田鐵林、都監楊福安等共六十六人來貢方物,并獻善馬九匹,莊宗召對於文明殿。乃命司農卿鄭質、將作少監何延嗣持節冊仁美為英義可汗。至其年十一月,仁美卒,其弟狄銀嗣立,遣都督安千等來朝貢。狄銀卒,阿咄欲立,亦遣使來貢名馬。

天成三年二月,其權知可汗仁裕遣都督李阿山等一百二十人入貢,明宗召對於崇元殿,賜物有差。其年三月,命使冊仁裕為順化可汗。四年正月,又遣都督製撥等五人來朝貢,授製撥等懷化司戈,遣令還。

長興元年十二月,遣使翟米思三十餘人進馬八十匹,玉一團。四年七月,復遣都督李末等三十人入朝,進白鶻一聯。明宗復召對於廣夀殿,厚加錫賚,仍命解放其鶻。

清泰二年七月,遣都督陳福海以下七十人,進馬三百六十匹,玉二十團。至八月,敕迴鶻朝貢使、密録都督陳福海可懷化郎將,副使達奚相温可懷化司階,監使屈密錄阿撥可歸德司戈,判官安均可懷化司戈。

晉天福三年十月,遣使都督李萬全等朝貢。以萬全為歸義大將軍,監使雷福德為順化將軍。 

四年三月,又遣都督拽里敦來朝,兼貢方物。其月,命衛尉卿邢德昭持節就冊為奉化可汗。五年正月,遣都督石海金等來貢良馬一百匹,并白玉團、白玉鞍轡等,謝其封冊。

漢乾祐元年五月,遣使李屋等入朝貢方物,并白玉、藥物等。七月,以入朝使李屋為歸德大將軍,副使安鐵山、監使末相温並為歸德將軍,判官翟毛歌為懷化將軍。

周廣順元年二月,遣使并摩尼貢玉團七十七、白㲲、貂皮、氂牛尾、藥物等。先是,晉、漢以來,迴鶻每至京師,禁民勿私市易,其所有寶貨,皆中賣入官,私下市易者罪之。至是,太祖命除去舊法,每迴鶻來者私下交易,官中更不禁詰,由是玉之價直,十損七八。

顯德六年二月,又遣使朝貢,獻玉并硇砂等物,皆不納,所入馬量給價錢。時上以玉雖珍寶,無益國用,故因而却之。

吐渾 编辑

吐渾,本吐谷渾也。唐咸通中,其酋長有赫連鐸者,從太原節度使康承訓平徐方有功,朝廷授振武節度使,復盜據雲中。後唐太祖逐之,乃歸幽州李匡儔。其部族散居蔚州界,互為君長,其氏不常。有白承福者,自同光初代為都督,依中山北石門為柵。莊宗賜其額為寧朔、奉化兩府,以都督為節度使,仍賜承福姓李,名紹魯。其畜牧就善水草,丁壯常數千人,羊馬生息,入市中土,朝廷常存恤之。

後唐天成三年二月,其都督李紹魯等遣使進馬一百二十匹,明宗嘉之,賜紹魯竭忠建策興復功臣、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至四年八月,其首領念公山來朝貢。其年十月,别部首領薛冀堆進狀,乞授嵐州刺史。明宗在藩時,常與冀堆有舊,欲許之。樞密使安重誨力諫乃止。至長興元年三月,竟以冀堆為嵐州刺史,仍賜名萬通。

清泰三年二月,以寧朔、奉化兩府留後白可久超授檢校司徒,副使赫連海龍檢校尚書左僕射,兩府大夫李鐵匱檢校尚書右僕射。

晉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賂之,由是吐渾部族皆隸於契丹。其後苦契丹之虐政,部族皆怨之,復為鎮州節度安重榮所誘,乃背契丹,率車帳、羊馬,取五臺路歸國。契丹大怒,以朝廷招納叛亡,遣使責讓。至六年正月,晉高祖命供奉官張澄等率兵二千搜索并、鎮、忻、代四州山谷吐渾,還其舊地,然亦以契丹誅求無厭,心不平之,命漢高祖出鎮太原,潛加慰撫。其年五月,其大首領白承福及麾下念虎里、赫連功德等來朝。九月,又遣首領白可久來朝。少主嗣位,絶契丹之好,數召其酋長入朝,厚加宴錫,每大讌會,皆命列賜坐於勛臣之次。至開運中,捍虜於澶州,召承福等率其部衆從行,屬歲多暑熱,部下多死,復遣歸太原,移帳於嵐、石州界。然承福馭下無法,多干軍令。其族白可久,名在承福之亞,因牧馬率本帳北遁,契丹授以官爵,復遣潛誘承福。承福亦思叛去,事未果,漢祖知之,乃以兵環其部族,擒承福與族白鐵匱、赫連海龍等五家,凡四百有餘人,伏誅。籍其牛馬,命别部長王義宗統其餘屬。

编辑

奚,本匈奴别種,即東胡之地,人物風族與突厥同。族有五姓:一曰阿薈部,管縣六;二曰啜米部,管縣四;三曰奧質部,管縣六;四曰奴皆部,管縣四;五曰黑訖支部,管縣三。每部有刺史,每縣有令,酋長號奚王。唐制,兼饒樂府都督,居陰凉川,東去營府五百里,南去幽州九百里。幽州置饒樂府長史一人以監之。人馬約二萬,後徙居琵琶川,在幽州東北數百里,出古北口。地宜羊馬,羊則純黑,馬則前蹄堅善走。以馳獵為務,逐獸高山,自下而上,其勢若飛。語與契丹小異。㸑以平底瓦鼎,煮穄為粥,既餁,以寒水解之而食。每春借邊民之荒田種穄,秋熟乃來,持穫畢,則窖於山下,人莫知其處所。以木為碓,斷椽為臼,所受不過一斗。自天祐初,契丹兵力漸盛,室韋、奚、霫皆受制焉。故奚之部族為契丹代守邊土,暨虜人虐其首領,去諸怨之,以别部内附,徙於媯州,依北山而居,漸至數千帳,故有東、西奚之號。去諸卒,其子掃剌代立,後唐莊宗破幽州,賜掃剌姓李,名紹威。

後唐同光元年十二月,遣使朝貢。三年九月,以莊宗誕節至,遣使表貢方物。

天成四年,掃剌因翦瓜傷,乃卒。其子素姑代立,亦時遣使入朝。

清泰三年七月,其首領逹剌干遣通事介老奏:「其王素姑謀叛,欲附契丹,已處置訖,權知部落。」廢帝降詔,以慰撫之。

晉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賂之,繇是奚之部族復隸於契丹。自後常為契丹之所役屬。開運三年十二月,契丹犯闕,其王拽剌以所部兵屯於洛陽,及虜主死,隨衆北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