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的胜利凯歌

人民战争的胜利凯歌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修改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北京京剧团 红光
1970年1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从开始改编到现在,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这期间,江青同志对这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并亲自参加了创作实践。最近,在江青同志的亲自指导下,经过精益求精的加工,戏的质量又有所提高。

《沙家浜》是表现革命人民的武装斗争的,几年来的修改加工,也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武装斗争的主题。

以武装斗争为主 编辑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沙家浜》反映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一个侧面。战斗在阳澄湖畔的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取得的胜利,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然而,在京剧改编本的初稿里,却没有准确地反映这一人民战争的主题。

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伟大领袖毛主席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演出后指出:要以武装斗争为主。江青同志根据这一指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加强了新四军指挥员郭建光的英雄形象,突出了武装斗争的主题。

一、刻画英雄人物与群众的血肉关系。

“转移”一场,郭建光一上场就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和乡亲们一起收割庄稼,亲自把沙奶奶的稻子运回来,收藏好,十分熟练地顺手操起一把扫帚打扫场院。这几个动作,既显示了郭建光勤劳朴实的本色,又表现了人民军队关心群众生活的优良作风。这个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指挥员,在沙奶奶面前,就象晚辈对待长辈一样,既调皮又亲切。郭建光和沙奶奶的一段对唱,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亲如一家的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郭建光对沙家浜的乡亲们有着极其深厚的无产阶级阶级感情。当他在芦荡里听见对岸枪声时,首先想到的是“村镇上乡亲们要遭祸殃”(江青同志对这句唱腔十分重视,多次地嘱咐演员:这一句要唱出激情来),充分体现了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血肉关系。

郭建光对自己的同志关怀备至。“坚持”一场,被困在芦苇荡里,粮缺药尽,敌情不明。面对着眼前的艰苦局面,郭建光乐观坚定,分给他的一点点干粮,还让给重伤员吃了;当战士们情绪焦躁的时候,他耐心地用毛泽东思想鼓励战士“察全局,等指示,坚守待命紧握手中枪”。他以身作则,带领战士们与大自然搏斗,表现了人民军队藐视一切困难的硬骨头精神。

所有这些细节的描绘,都为了说明一个问题:英雄人物扎根在群众中,与群众血肉相连。

二、表现革命的乐观主义。

《沙家浜》所反映的年代,是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的时期。日寇抽调主力“扫荡”游击根据地。阳澄湖一带的新四军主力转移至外线作战,沙家浜只留下十八个伤病员,处境相当困难。但是,以郭建光为首的十八个伤病员,坚定无畏,他们对“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的胜利前景,有着无比的信心。当敌人开始“扫荡”的时候,沙奶奶担心“芦荡里无遮无盖,伤员同志可怎么受得了啊!”郭建光满怀豪情地说:“我们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传统,什么也难不倒我们!”他沉着地给阿庆嫂布置了任务,率领伤员从容转移。

芦荡里的环境更困难了。在这里,我们没有着意刻画由于缺粮缺药所造成的困难细节,而是用主要篇幅表现郭建光如何关心同志们的生活、思想,如何分析情况,作判断,争取变被动为主动。当战士小王晕倒时,郭建光除了给以亲切的关怀外,还抓紧向战士们作宣传鼓动工作,把战士们的斗争情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由于有着坚强的政治工作,十八个伤病员就能在浪激水淹的艰苦情况下,巍然屹立,犹如“蓬勃旺盛,倔强峥嵘”的青松。

革命斗争的艰苦性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但在革命者看来,人的因素第一,任何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因此,革命的乐观主义永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英雄人物必然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

三、正确地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林副主席说:“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这个基本点上。我们承认必须的走,是在首先承认必须的打的条件之下的。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为着最后彻底消灭敌人。”郭建光根据县委指示转移红石村,是必须的走;当大部队回兵东进,十八个伤愈归队的战士组成突击排,配合大部队奇袭沙家浜,这是必须的打。以后的“奔袭”、“突破”、“聚歼”三场都是直接表现打的,是表现新四军大部队、游击队、民兵配合消灭日寇汉奸的战斗场面。

毛主席教导我们:“游击队的作战,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郭建光正是根据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来指挥战斗的。“奔袭”一场,通过舞蹈动作,表现突击排“穿过了山和水、沉睡的村庄”,飞奔在田间崎岖不平的小路上。在最近的修改中,按照江青同志指示,郭建光一上场时先亮一个相,左右巡视,目光炯炯,然后一招手,战士们紧紧跟上。这就突出了郭建光身先士卒、敏捷矫健的形象。下场时,由原来的“龙摆尾”跑下,改成突击排组成一个前进的画面,亮相、闭幕。这里,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组以郭建光为首的英雄群像,不再是一个个战士的背影了。

“聚歼”一场,根据江青同志指示,又作了重要改动。在开打时,把原来被郭建光踩在脚下的刘副官,改成了日军大佐黑田。这样更符合历史的真实。虽然戏中主要的反面人物是汉奸胡传葵、刁德一,但大的历史背景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黑田这个侵略者应该得到中国人民的惩罚。

郭建光是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指挥员。在这次修改中,我们按照江青同志的指示,突出了毛泽东思想对他的哺育。例如“坚持”一场,在郭建光的〔二黄慢板〕中,增加了“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鼓舞着我们奋战在水乡”两句,直接点明了郭建光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也正确地反映了我国人民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事实。最后,郭建光为了鼓励战士们坚守待命,又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接着,他豪迈地唱道:“困难吓不倒英雄汉,红军的传统代代传。毛主席教导记心上,坚持斗争胜利在明天。”这样,人物的思想境界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摆正秘密工作与武装斗争的关系 编辑

毛主席说:“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又说:“大部分中国领土内党的组织工作和民众运动工作是直接联系于武装斗争的,没有也不能有单独的孤立的党的工作或民众运动。”毛主席的教导,深刻地阐明了武装斗争与党的秘密工作的关系。武装斗争是革命的最高形式,秘密工作是“直接联系于武装斗争的”。前者起决定作用,后者起配合作用。联络员阿庆嫂在前半场的主要任务是掩护伤病员,“斥敌”一场的任务主要是深入敌人的司令部作军事侦察,是为了配合新四军的反攻,这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武装斗争服务的。《沙家浜》里的阿庆嫂,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是,由于她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直接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因此,塑造好这一女共产党员的形象,对于烘托主要英雄人物,完成人民战争的主题,都有很大关系。

江青同志指出:这是另一种斗争方式,是迷惑敌人,这样就能保存自己,发展自己。联络员要有好的群众关系,能利用敌人的矛盾。这就给阿庆嫂这个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轮廓。按照这一指示,我们在塑造阿庆嫂这一人物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她是以公开身份——茶馆老板娘来与敌人周旋的。低声下气会损害英雄形象,趾高气扬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因此,在敌人面前要表现得:不流气,不小气,落落大方。例如“智斗”一场,当胡传葵、刁德一追问新四军伤病员下落时,阿庆嫂处在被动的地位,但她若无其事,对答如流,使刁德一这个老奸巨滑的家伙也觉得“点水不漏”,无懈可击。这样,她就能经常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

二、她必须随时探询、侦察,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借以保存自己,战胜敌人。胡传葵和刁德一都是汉奸、卖国贼,是人民的敌人,但是他们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在“勾结”一场中,刁德一说:“用不了多久这支队伍就得我说了算!”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争夺反革命军权。例如“智斗”一场,当刁德一怀疑新四军伤病员是阿庆嫂藏起来的时候,她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但是,她抓住刁德一说的一句话:“就拿胡司令来说,当初还不是被你阿庆嫂往草垛里一藏,不就藏起来了吗?”立刻进行反击:“照这么说,胡司令,我当初不该救你哪!倒落下话柄啦!”紧接着就借题发挥,利用敌人的矛盾,逼着刁德一不得不赔礼道歉。正气压倒了邪气,人物形象也显得高大了。

三、当她一个人在场或者和自己人在一起时,要充分展示她的共产党员的品质。例如“智斗”一场结尾,阿庆嫂冲至台中央愤怒地唱了一段〔西皮散板〕:“刁德一贼流氓,毒如蛇蝎狠如狼”,道出了她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再如在“授计”开场时的〔二黄慢板〕里,她既唱出了对亲人们的殷切怀念,又唱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最后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这些都展示了英雄人物的思想高度。

阿庆嫂所以能在敌人面前落落大方,成功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任务,这是由于她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共产党员。“斥敌”一场,当刁德一强把她留下时,阿庆嫂说:“好吧!那我就再坐坐!”转身走到椅子旁边坐下了。在这个舞台调度中,江青同志曾给演员规定了一段潜台词:大不了被捕坐牢,不被捕,不坐牢,我还要继续侦察。这样,就把这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英雄人物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刻画出来了。这次修改中把“风声紧”这段唱词中的“党啊!你给我智慧,你给我勇敢,你帮助我战胜顽敌度难关”改为“毛主席!有您的教导,有群众的智慧,我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这就明确地指出,阿庆嫂的必胜信念,来自群众的智慧,来自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为了塑造阿庆嫂这样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形象,我们曾经取消了原剧本中许多不必要的噱头。在这次修改中,又按照江青同志的指示,在“斥敌”一场结尾,作了一个小小的改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原来,在这场闭幕前,胡传葵骂了刁德一一句“神经病”,观众哄堂大笑,然而阿庆嫂的英雄形象却淹没在观众的笑声中了。这次,我们取消了“神经病”三个字,笑声没有了,观众的注意力从反面人物身上转到正面人物一边,阿庆嫂在红色光柱照射下,昂首挺立,胜利者的形象十分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编辑

毛主席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沙家浜》中所表现的人民战争,正是依靠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才取得胜利的。沙奶奶、七龙、王福根等,都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他们有的为掩护我新四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问,坚强不屈。在敌人面前,他们都表现了中国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沙奶奶这个贫农老妈妈,从自己的血泪家史里明白了一个道理:“无有党早已是家破人亡。”因此,她不仅对新四军伤病员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在生死关头,为了不说出新四军转移的地点,宁愿“粉身碎骨”。“斥敌”一场,当沙奶奶一上场,发现阿庆嫂也在的时候,她立刻知道这是敌人对阿庆嫂的试探,于是决心“掩护她,把天大的事儿一身担!”她怒斥汉奸走狗:“纵然把我千刀万剐也无妨!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且看你们这些走狗汉奸好下场。”这几句唱词,把沙奶奶对沙家浜必然要解放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七龙和王福根是民兵的代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送粮,送船,送情报,成为新四军的耳目和左右手。最近的修改中,又加强了七龙、王福根的形象。例如王福根在就义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毛主席、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再如“授计”一场末尾,七龙在跳水之前增加了四句唱,唱出了人物的豪情,使七龙在观众的印象中又加深了。特别是“转移”一场暗转后的反“扫荡”,根据江青同志指示,有了很大的变动。阿庆嫂亲自扶老携幼,组织群众转移,民兵负责掩护。王福根和七龙为救乡亲,杀死了一个鬼子,夺了一支枪。这样一改,不仅阿庆嫂与群众的关系更密切了,而且发挥了民兵的作用,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沙家浜》的全部修改过程,都是为了突出人民战争的主题。阶级敌人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疯狂地进行阻挠和破坏。以彭真为首的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出于他们的反革命目的,坚决反对把《芦荡火种》的主题改成以武装斗争为主,千方百计地从各方面进行破坏。最近,现代修正主义者又在开动他们的宣传机器,咒骂革命样板戏《沙家浜》。这丝毫也不足怪,国内外的修正主义分子原是一丘之貉,他们害怕革命,害怕人民战争。敌人的咒骂声,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革命样板戏在反帝反修斗争中的重大作用。我们决心以江青同志为榜样,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苦练两个基本功,改造世界观,继续革命,更好地表现人民战争的主题,让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永远在社会主义的舞台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