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麦丰收看辩证唯物论的威力

从三麦丰收看辩证唯物论的威力
江苏省盐城县大冈公社解放大队党支部
1970年11月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我们大队位于里下河下游,是个稻麦两熟地区。但是历史上三麦(大麦、元麦、小麦)产量很低。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唯物辩证法,在大搞思想革命化的同时,大搞思想科学化,破除“三麦低产论”,通过实践,摸索三麦高产途径,今年终于在六百一十六亩三麦地上,实现了平均亩产六百三十七斤的高产纪录。其中第四、第五两个生产队一百六十四亩三麦平均亩产八百五十一斤。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千胜利,万胜利,是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的伟大胜利!

破除“三麦低产论” 编辑

一九六九年秋播时,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提出了“三麦赶水稻,为革命夺高产”的战斗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多数社员积极拥护,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三麦这种“小熟”作物,要想赶上“大熟”(指水稻),难上难。

三麦能不能赶水稻?“小熟”能不能变成“大熟”?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地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引导大家辩证地看待“小熟”和“大熟”的关系,使大家认识到:在旧社会,广大贫下中农受尽压迫和剥削,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越种越薄,排灌仅靠几条小沟,肥料也很少,造成三麦产量低,因而被称为“小熟”。但是,现在是社会主义大农业,广大群众依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水利、肥料、地力等生产条件起了根本的变化,许多田块的三麦产量已经赶了上去,所谓三麦“低产”、三麦是“小熟”作物的论调,已被客观事实所打破。经过学习,社员们提高了认识,便自觉地、主动地去争取三麦高产。

积极浇水,认真防水 编辑

在我们这里,群众中长期流传着“麦干不要怕,三棵打一斗”、“大麦长在火坑里也能收”的习惯说法,存在着三麦越旱越好的形而上学观点,因而不管天多旱,从来没有灌水的习惯。

三麦到底要不要灌水?能不能灌水?毛主席教导我们:“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识到,三麦的主要特性是耐旱、怕涝,但是耐旱不等于不怕旱,怕涝不等于不需要水。三麦既有怕水的一面,也有要水的一面。从三麦生长的全过程和本地区雨水分布的情况来看,冬季和初春的雨水往往不能满足三麦生长的需要;而三麦生长后期,雨水又比较集中,容易受涝。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打破常规,普遍对三麦采取积极浇水、认真防水的措施。去年秋种时,天气干旱,我们就毫不迟疑地浇水种麦,保证适时播种,一次齐苗。接着又遇冬旱,麦苗发黄,我们又充分发动群众,上鲜河泥和浇水粪抗旱,保苗越冬。今年二月间,正当三麦返青需水的时候,天气又久旱不雨,我们就针对三麦后期生长要水、怕渍的特点,采取快灌、速排、晚上灌半夜排的办法。灌水后麦苗很快返青,生长旺盛。

合理密植 编辑

过去,我们这里三麦习惯稀植,并且有“稻打稠,麦打头”的说法,认为水稻要密植,麦稀才能丰收。

稀麦丰收的说法究竟对不对呢?我们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进行分析,认识到“麦打头”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三麦增产的客观规律。因为三麦产量是由穗多、穗大、粒饱三个因素组成的,要夺取三麦高产,主要靠穗多,在穗多的基础上,再争穗大,粒饱。“麦打头”只看到穗大的一面,却忽视了穗多、粒饱的一面,因而不能高产。“麦打头”的说法也是小农经济思想的反映。过去由于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土质差,肥料少,种子劣,管理又跟不上,所以,往往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争几棵大穗上。现在是社会主义大农业,集体经济力量大,田越种越肥,肥料越来越多,又推广了高产良种,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既抓“头”又抓“稠”,达到穗多、穗大、粒饱,充分发挥三麦增产的潜力。这几年,我们大队根据品种、土质、肥料等条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坚持三麦合理密植,对促进三麦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晚茬精管促早发 编辑

这几年,我们大队由于两熟改三熟,扩种双季稻,晚茬麦的面积逐年增加。去年秋播三麦六百一十六亩,晚茬麦就有二百二十亩,占百分之三十五点七。能不能保证晚茬麦高产,对三麦丰收关系很大。有人认为:晚茬麦不能高产。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的教导,发动群众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找到了过去晚茬麦不能高产的三个原因:一是播种过迟,晚茬麦比早茬麦一般迟播二十多天;二是由于播种迟,幼苗生长不壮,过冬易受冻害;三是春季迟发,延长了生长期,后期易受高温影响,逼熟早衰。我们就在适时播种争早苗和晚茬精管促早发上狠下功夫,促进晚茬麦稳产高产。

为了保证晚茬不晚种,去年秋播前我们组织广大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不失时机地掌握生产环节”的教导,联系实际,狠批过去“种麦种到年”的忽视季节的陋习,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狠抓晚茬麦的早播。全大队二百二十亩晚茬麦普遍改晚茬耕种为稻田寄种,播种期比往年提早十五天左右,基本做到适时播种,一次全苗。晚茬精管促早发,主要是保证麦苗过好“三关”:一是立苗关,晚稻离田后突击施灰铺盖,开沟压板,及时追施提苗肥,保证全苗壮苗;二是防冻关,晚茬麦过冬前,普遍施一次灰肥,浇一遍稀河泥,点一遍水粪,既防寒又防旱;三是返青关,重施返青肥,每亩用粪肥四十担左右。同时,防涝防渍、防虫灭病等工作都相应跟上。这样,就有力地促进了壮苗过冬,春季早发和早熟高产,夺得了丰收。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