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第十八

 第十七 肺臟方 備急千金要方
第十八 大腸腑方
第十九 腎臟方 

(凡七類)

大腸腑脈論第一 编辑

論曰︰大腸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氣於大腸。大腸者,為行道傳瀉之腑也,號監倉掾。重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六寸,當臍右回疊積還反十二曲,貯水穀一斗二升。主十二時,定血脈,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難經》云,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若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刺手太陰。治陰,在魚際間。

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若腸中切痛如針刀所刺,無休息時,刺手陽明。治陽,在手腕中瀉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腸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盲之原,巨虛、上廉、三裡。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大腸有寒 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 發熱,有時如瘧狀。

肺前受病移於大腸,肺咳不已,咳則遺矢便利,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

肺應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扁鵲云︰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裡。大腸若病實則傷熱,熱則脹滿不通,口為生瘡。食下入腸,腸實而胃虛,食下胃,胃實而腸虛,所以實而不滿,乍實乍虛乍來乍去,虛則傷寒,寒則腸中雷鳴,泄青白之痢而發於氣,水根在大腸,(方在治水篇中。

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而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頰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 不複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腸虛實第二 编辑

(脈二條 方二首 灸法七首)

大腸實熱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腸滿善喘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名曰大腸實熱也。

生薑泄腸湯 编辑

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為生瘡者方。

生薑 橘皮 青竹茹 白朮 黃芩 梔子仁(各三兩) 桂心(一兩) 茯苓 芒硝(各二兩) 地黃(十兩) 大棗(十四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腸中臚脹不消方︰

灸大腸俞四十九壯。

大腸有熱,腸鳴腹滿挾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

大腸虛冷,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虛渴,唇乾目急,善驚泄白,名曰大腸虛冷也。

黃連補湯 编辑

治大腸虛冷,痢下青白,腸中雷鳴相逐方。

黃連(四兩) 茯苓 川芎(各三兩) 地榆(五兩) 酸石榴皮(五片)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

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方︰

灸承滿五十壯。穴在挾巨闕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挾巨闕兩邊各二寸半。

治腸中常鳴,時上沖心方︰

灸臍中。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腹脹腸鳴,氣上沖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游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挾臍急,天樞主之。

腸鳴而痛,溫溜主之。

肛門論第三 编辑

(論一首)

論曰︰肛門者,主大行道,肺、大腸候也,號為通事令史。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二分。應十二時。若臟傷熱,則肛門閉塞大行不通,或腫縮入生瘡。若腑傷寒,則肛門開大行洞泄,肛門凸出,良久乃入。熱則通之,寒則補之,虛實和平,依經調理(方見二十四卷中。)

皮虛實第四 编辑

(論一首 方二首)

論曰︰夫五臟六腑者,內應骨髓,外合皮毛膚肉。若病從外生,則皮毛膚肉關格強急。

若病從內發,則骨髓痛疼。然陰陽表裡,內髓外皮,其病源不可不詳之也。皮虛者寒,皮實者熱。凡皮虛實之,應主於肺大腸。其病發於皮毛,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蒴蒸湯 编辑

治皮虛主大腸病,寒氣關格方。

蒴 根葉(切三升) 菖蒲葉(切三升) 桃葉皮枝(三升) 細糠(一斗) 秫米(三升)

上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為度,大盆器貯,於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周回四面將席荐障風,身上以衣被蓋覆。若氣急時,開孔對中泄氣,取通身接汗可得兩食久許。如此三日,蒸還溫藥足汁用之。若盆裡不過熱,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膚一切勞冷悉治之。

梔子煎 编辑

治皮實主肺病熱氣方。

梔子仁 枳實 大青 杏仁 柴胡 芒硝(各二兩) 生地黃 淡竹葉(切各一升) 生元參

上十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咳嗽第五 编辑

(論二首 方五十五首 灸法十四首)

論曰︰經云︰五臟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於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獨易為咳也。邪客於肺,則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喉鳴,甚則唾血。肺咳經久不已,傳入大腸,其狀咳則遺糞。腎咳者,其狀引腰背痛,甚則咳涎。腎咳經久不已,傳入膀胱,其狀咳則遺尿。

肝咳者,其狀左脅痛,甚者不得轉側。肝咳經久不已,傳入膽,其狀咳則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狀引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甚者喉痺咽腫。心咳經久不已,傳入小腸,其狀咳則矢氣。脾咳者,其狀右脅痛陰陰引肩背,甚者不得動,動則咳劇。經久不已,傳入胃,其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滿,不能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若順時有風寒冷人觸冒解脫,傷皮毛間入腑臟為咳上氣如此也。有非時忽然暴寒,傷皮膚中與肺合,則咳嗽上氣,或胸脅支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熱得非時之寒,暴薄之不得漸散,伏結深,喜肺癰也。因咳服溫藥,咳尤劇及壯熱吐膿血,汗出惡寒是也。天有非時寒者,急看四時方也。

問曰︰咳病有十,何謂也?師曰︰有風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腎咳,有膽咳,有厥陰咳。問曰︰十咳之証以何為異?師曰︰欲語因咳言不得竟,謂之風咳。飲冷食寒因之而咳,謂之寒咳。心下堅滿,咳則支痛,其脈反遲,謂之支咳。

咳則引脅下痛,謂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少腹,謂之脾咳。咳引頸項而唾涎沫,謂之肺咳。咳則耳無所聞,引腰並臍中,謂之腎咳,咳而引頭痛口苦,謂之膽咳,咳而引舌本,謂之厥陰咳。風咳者,不下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沖。心咳,刺手神門。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淵。腎咳,刺足太溪。膽咳,刺足陽陵泉。厥陰咳,刺手大陵。

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吐之。乃可吐耳。

咳家,其人脈弦為有水,可與十棗湯下之(見下第十二方)。不能臥出者,陰不受邪故也。

留飲咳者,其人咳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縱狀。夫酒家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極飲過度所致也。其脈沉者,不可發汗。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上氣汗出而咳,屬飲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發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寒家咳而上氣,其脈數者死,謂其人形損故也。脈大而散散者,為氣實而血虛,名曰有表無裡。上氣面 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加

小青龍湯 编辑

治咳逆倚息不得臥(方見第九卷傷寒上。)

小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熱如醉狀,因複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複冒者,與桂苓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方︰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苓甘五味薑辛湯以治其咳滿方︰

茯苓(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滿即止而更複渴沖氣複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複納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薑辛半夏湯方︰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兩) 細辛 乾薑 甘草(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應用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納麻黃,納杏仁、茯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方︰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兩) 細辛 乾薑 甘草(各三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若逆而納麻黃,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利之。芩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方︰

大黃 細辛 乾薑 甘草(各三兩) 茯苓(四兩)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脅下痛引缺盆,設若有實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方︰

石膏 乾薑 桂心 細辛(各二兩) 麻黃(四兩) 芍藥 甘草(各三兩) 半夏(半升)五味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下藥,煮取二升半,強者服一升。羸者減之,小兒服四合。(仲景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射干麻黃湯 编辑

治咳而上氣,喉中如水雞聲者方。

射干 細辛 款冬花 紫菀(各三兩) 麻黃 生薑(各四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大棗

上九味 咀,以東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濃朴麻黃湯 编辑

治咳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方。

濃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三兩) 細辛 乾薑(各二兩) 小麥(一升)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麥熟,去麥納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澤漆湯 编辑

治上氣而脈沉者方。

澤漆(三斤細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 半夏(半升) 生薑 紫菀(一作紫參) 白前(各五兩) 黃芩 甘草 桂心 人參(各三兩)

上九味納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麥門冬湯 编辑

下氣止逆,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方。

麥門冬汁(三升) 半夏(一升) 粳米(二合) 人參 甘草(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

麻黃石膏湯 编辑

治上氣胸滿方。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濃朴(五兩) 小麥(一升) 杏仁(半升)

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小麥熟,去麥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師用此治久逆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咳者,加半夏、五味子各半升,乾薑三累)。

十棗湯 编辑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可與此方。

大棗(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等分) 上大戟、甘遂、芫花搗為末,以水一斗五合,煮棗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者一錢匕,羸者半匕,頓服。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半匕。下後自補養。咳而引脅下痛,亦十棗湯主之。

溫脾湯 编辑

治食飽而咳者方。

甘草(四兩) 棗(十枚)

上二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咽中痛而聲鳴者,加乾薑一兩。

百部根湯 编辑

治嗽不得臥兩眼突出方。

百部根 生薑(各半斤) 細辛 甘草(各三兩) 貝母 白朮 五味子(各一兩) 桂心(四兩) 麻黃(六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錄驗》有杏仁四兩,紫菀三兩)。

海藻湯 编辑

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氣,心中時悸,四肢不欲動,手足煩不欲食,肩背痛,時惡寒方。

海藻(四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生薑(一兩) 細辛(二兩) 茯苓(六兩)杏仁(五十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無五味子、生薑。

白前湯 编辑

治水咳逆上氣,身體浮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咽中作水雞鳴方。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治九種氣嗽欲死百病方︰

乾薑 半夏 細辛 紫菀 蕘花(一作芫花) 吳茱萸 茯苓 甘草 甘遂 防葵 人參 烏頭 大黃 杏仁(各一分) 葶藶(二分) 巴豆 濃朴 白薇(各三分) 遠志 菖蒲 五味子前胡 枳實 蜀椒 皂莢 當歸 大戟 桂心(各半分)

上二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二服,以知為度,不知增之。

麻黃散 编辑

治上氣嗽方。

麻黃(半斤) 杏仁(百枚) 甘草(三兩) 桂心(一兩)

上四味治,下篩,別研杏仁如脂,納藥末和合,臨氣上時服一方寸匕。食久氣未下,重服

蜀椒丸 编辑

治上氣咳嗽,太醫令王叔和所撰御,服甚良方。

蜀椒(五分) 烏頭 杏仁 石菖蒲 石(一云礬石) 皂莢(各一分) 款冬花 細辛 紫菀 乾薑(各三分) 麻黃 吳茱萸(各四分)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臥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嗽,不過二十丸。

通氣丸 编辑

治久上氣咳嗽,咽中腥臭,虛氣攪心痛眼疼,耳中嘈嘈,風邪毒疰時氣,食不生肌肉,胸中膈塞,嘔逆多唾,惡心,心下堅滿,飲多食少,惡疰淋痛病方。

蜀椒(二升) 飴糖(三斤) 杏仁(一升) 天門冬(十分) 乾薑 人參(各四分) 烏頭(七分) 桂心(六分) 大附子(五枚) 蜈蚣(五節)

上十味為末,別治杏仁如脂,稍稍納藥末,搗千杵,烊飴乃納藥末中令調和,含如半棗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溫為度。若夢與鬼交通乃飲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門冬、杜仲。有風加烏頭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後勿加也。有停飲加葶藶三兩。

治咳逆上氣方︰

蜀椒 桂心 海蛤(各四分) 昆布 海藻 乾薑 細辛(各六分) 麥冬(十分)

上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風虛中冷,胸中滿上氣,喉中如吹管聲,吸吸氣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治咳嗽胸脅支滿,多唾上氣方︰

石(一作礬石) 烏頭(一方不用) 菖蒲(各一分) 細辛 黃環(各二分) 杏仁款冬花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丸,著牙上咽汁,日五六服。劇者,常含不止。

又方 薑汁(一升半) 砂糖(五合)

上二味煎薑汁減半,納糖更煎服之。

又方 白糖(五合) 皂莢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先微暖,糖令消,納皂莢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三丸。

又方 酒一升半,浸肥皂莢兩挺,經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藥法。若吐多,以醋飯三四口止之。

又方 巴豆炮去皮,勿傷破肉白,飲吞下,初日二枚,二日三枚。

又方 服芥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射干煎 编辑

治咳嗽上氣方。

生射干 款冬花(各二兩) 紫菀 細辛 桑白皮 附子 甘草(各二分) 白蜜 竹瀝 生

上十一味,先以射干納白蜜、竹瀝中,煮五六沸去之, 咀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飴糖、薑汁煎如,服如酸棗一丸,日三。劇者,夜二。不止加之,以止為度。

杏仁煎 编辑

治冷嗽上氣,鼻中不利方。

杏仁(五合) 五味子 款冬花(各三合) 紫菀 乾薑(各二兩) 桂心(三兩) 甘草(四兩) 麻黃(一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麻黃取四升,治諸藥為末,又納膠飴半斤,白蜜一斤,合納汁中,攪令相得,煎如飴,先食服如半棗許,日三服。不知者加之,以知為度。

又方 治忽暴嗽失聲語出方。

杏仁 薑汁 砂糖 蜜(各一升) 紫菀 五味子(各三兩) 通草 貝母(各四兩) 桑皮(五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杏仁脂、薑汁、蜜、糖和攪,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後稍加之。

通聲膏方 编辑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兩) 人參 青竹皮 細辛 桂心 菖蒲(各二兩) 杏仁 薑汁(各一升) 白蜜(二升) 棗膏(三升) 酥(五升)

上十三味 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納薑汁、棗膏、酥、蜜,煎令調和,酒服棗大二丸。

杏仁飲子 编辑

治暴熱嗽方。

杏仁(四十枚) 紫蘇子(一升) 橘皮(一兩) 柴胡(四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蘇子煎 编辑

治上氣咳嗽方。

蘇子 杏仁 生薑汁 地黃汁 白蜜(各二升)

上五味,搗蘇子,以薑汁,地黃汁澆之,以絹絞取汁澆,又絞令味盡,去滓,熬杏仁令黃黑,治如脂,又以向汁澆之,絹絞往來六七度,令味盡,去滓納蜜合和,置銅器中,於湯上煎之,令如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崔氏無地黃汁。)

又方 乾薑末(五兩) 膠飴(一升)

上二味和令調,蒸五升米下,冷,以棗大含化,稍稍咽之,日五夜二。

芫花煎 编辑

治新久嗽方。

芫花 乾薑(各二兩) 白蜜(一升)

上二味為末,納蜜中令相合,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棗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為度。欲利者多服。(深師以治冷凍飲料嗽,又治三十年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納薑加蜜合煮,如糜服之)。

款冬煎 编辑

治同前。

款冬花 乾薑 紫菀(各三兩) 五味子(二兩) 芫花(一兩熬令赤)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納芫花、乾薑末,加蜜三升合,投湯中令調,於銅器中,微火煎,令如飴,每服半棗許,日三。

治三十年咳嗽,或飲或咳,寒氣嗽雖不同悉主之方︰

細辛 款冬花 防風 紫菀(各三兩) 藜蘆(二兩) 蜀椒(五合)

上六味咀,取藜蘆先著銅器中,次紫菀,次細辛,次款冬,次椒,以大棗百枚間著諸藥間,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盡,出棗曝令燥,雞鳴時服半棗,不知明旦服一枚,以胸中溫溫為度。若強人欲嗽吐者,可小增服之,便吐膿囊裹結,吐後勿冷凍飲料食,咳愈止藥,藥勢靜乃食,不爾,令人吐不止。

治三十年久嗽方︰

百部根二十斤,搗取汁,煎如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和飴一斤煎成煎,以

又方 紫菀(二兩) 款冬花(三兩)

上二味治,下篩,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又方 白蜜(一斤) 生薑(二斤取汁)

上二味,先秤銅銚斤兩訖,納蜜複秤知數,次納薑汁,以微火煎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乃止,旦服如棗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

治久嗽不瘥方︰

兔屎(四十九枚) 砂(二分) 胡桐律(一分)

上三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以粥飲下,日三服。吐令物盡,即瘥。

紫菀丸 编辑

治積年咳嗽,喉中呀聲一發不得坐臥方。

紫菀 貝母 半夏 桑白皮 百部 射干 五味子(各五分) 皂莢 乾薑 款冬花 細辛 橘皮 鬼督郵(各四分) 白石英 杏仁(各八分) 蜈蚣(二枚)

上十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無半夏、射

款冬丸 编辑

治三十年上氣咳嗽唾膿血,喘息不得臥方。

款冬花 乾薑 蜀椒 吳茱萸 桂心 菖蒲 人參 細辛 蕘花(各五分) 紫菀 甘草 桔梗 防風 芫花 茯苓 皂莢(各三分)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

又方 款冬花 紫菀 細辛 蜀椒 桂心 菖蒲 人參 甘草 防風 石斛 川芎 當歸 本 白朮 半夏 天雄 鐘乳 麻黃(各三兩) 獨活(二兩) 烏頭 附子 芫花(各一兩) 桃仁(二十枚) 大棗(二十五枚)

上二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加之。酒漬服亦得。

又方 款冬花 紫菀 乾薑 桂心(各三兩) 細辛(二分) 杏仁 皂莢 石菖蒲 烏頭(各一分) 川椒(五合) 吳茱萸(六合)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過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鳴上氣,服一劑永瘥。

治肺傷咳唾膿血,腸澀背痛不能食,惡風目暗□□,足脛寒冷方︰

白膠 生薑(各五兩) 桂心 人參 紫菀(各二兩) 地黃(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川芎 大麻仁 飴糖(各一升) 大麥(二升) 大棗(二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麥,取一斗,去麥納藥,煮取三升,分五服。

五味子湯 编辑

治唾中有膿血,牽胸脅痛方。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 川斷(各三兩) 桑皮 地黃(各五兩) 竹茹(三兩) 赤小豆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竹皮湯 编辑

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兩) 紫菀(二兩) 飴糖(一斤) 生地黃(切,一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百部丸 编辑

治諸嗽不得氣息,唾膿血方。

百部根(三兩) 升麻(半兩) 桂心 五味子 甘草 乾薑 紫菀(各一兩)

上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以知為度。

治上氣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生薑汁 杏仁(各二升) 豬膏(二合) 蜜 飴糖(各一升)

上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色黃出之,以紙拭令盡,搗如膏合薑汁、糖蜜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核大一枚,日夜六七服,漸漸增加之。

治一切肺病咳嗽膿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三十斤三遍煉,停取凝,當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一切藥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 三煉酥如雞子黃,適寒溫灌鼻中,日二夜一。

鐘乳七星散 编辑

(一名吸散) 治寒冷咳嗽上氣,胸滿唾膿血方。

鐘乳 礬石 款冬花 桂心(等分)

上四味治,下篩,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止加之。數試大驗。又云︰臨臥吸服之。

又方 鐘乳 細辛 款冬花 天雄 紫菀 石膏(等分)

上六味治,下篩,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太多。

七星散 编辑

治三十年咳嗽方。

款冬花 紫菀 桑白皮 代赭 細辛 伏龍肝(各一兩)

上六味治,下篩,作七星聚如扁豆者,以竹筒口當藥上,一一吸咽之,令藥入腹中,先食日三丸,凡服四日,日複作七星聚,以一臠肉炙令熟,以展轉藥聚上,令藥悉遍肉上,仰臥咀嚼肉,細細咽汁,令藥力歆歆割割然毒气入咽中,藥力盡,總咽即取瘥止。(未瘥,作之如初,羊、牛、鹿肉皆可,勿用豬肉)。

治嗽熏法 编辑

以熟艾薄敷布紙上。紙廣四寸,後以硫黃末敷布艾上,務令調勻,以荻一枚,如紙長,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燒纏下去荻,煙從孔退場門吸煙,咽之取吐,止。明旦複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餘皆忌。

又方 熏黃一兩研令細,以蠟紙並上熏黃相入,調勻卷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為度。七日將息後,以羊肉羹補之。

又方 爛青布廣四寸,上布艾,艾上布青礬末,礬上布少熏黃末,又布少鹽,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燒令著,納燥罐中,以紙蒙頭,便作一小孔,吸取煙,細細咽之,以吐為度。

若心胸悶時,略歇煙盡止。日一二用,用三卷不盡,瘥。三七日慎油膩。

論曰︰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者,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灸法 编辑

嗽,灸兩乳下黑白際各百壯,即瘥。又以蒲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後正平,當脊骨解中,灸十壯。又以繩橫量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頭邊各八十壯,三報,三日畢。兩邊者是口合度。灸從大椎數下行,第五節下第六節上,穴在中間(即神道穴)。隨年壯。並主上氣。

灸手屈臂中橫紋外骨捻頭,得痛處十四壯。

上氣咳嗽,短氣氣滿,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

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肩井二百壯。

上氣短氣,咳逆胸背痛,灸風門熱府百壯。

上氣咳逆,胸滿短氣牽背痛,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

上氣胸滿咳逆短氣,灸雲門五十壯。

上氣咳逆,胸痺背痛,灸胸堂百壯,不針。

上氣咳逆,灸膻中五十壯。

上氣氣閉,咳逆咽冷聲破喉猜,灸天瞿五十壯(一名天突)。

逆氣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心中咳逆,泄疰腹滿,喉痺頸項強,腸痔痔血,陰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澀,鼻中干,煩滿狂走易氣,凡二十二病,皆灸絕骨五十壯。穴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

痰飲第六 编辑

(論一首 方四十一首 灸法一首)

論曰︰夫飲有四,何謂?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之証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過多,水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汗不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其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凡心下有水者,築築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先寒即為虛,先熱即為實。故水在於心,其人心下堅,築築短氣,惡水而不欲飲。水在於肺,其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於脾,其夫病患卒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虛耳。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喜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氣,其脈平也。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脈微,煩滿不能食,脈沉滑者留飲病。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嗽轉甚。其人咳而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狀。夫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其脈沉者,有留飲也。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患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飲在胸中。久者缺盆滿,馬刀腫有劇時,此為氣飲所致也。膈上之病,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惡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劇,必有伏飲。病患一臂不遂,時複轉移在一臂,其脈沉細,此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脈虛者為微勞,營衛氣不周故也,冬自瘥(一本作久久自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小半夏湯 编辑

病心腹虛冷游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者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橘皮(四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納桂心四兩。若腹滿痛,納當歸三兩,羸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參二兩(仲景無橘皮、人參。)。

又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桂心(三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甘草湯 编辑

治心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方。

甘草(二兩) 桂心 白朮(各三兩) 茯苓(四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宿漬,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當利。

十棗湯 编辑

治病懸飲者,若下後不可與也。凡上氣汗出而咳者,此懸飲也。(方見本卷咳

小青龍湯 编辑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小青龍湯主之(方見本卷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龍湯)。

木防己湯 编辑

治膈間有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者,用此方。

木防己(三兩) 桂心(二兩) 人參(四兩) 石膏(雞子大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複發,發則複與,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微下利即愈。(一方不加茯苓。)

濃朴大黃湯 编辑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飲過度所致。其脈虛者必胸滿,胸中有支飲,此方主之。

濃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兩)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分二服。

嘔家不渴,渴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又有先渴即嘔者,此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 编辑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目眩悸方。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分再服。(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兩。)

五苓散 编辑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癲眩,水也,此方主之。(方見前九卷傷寒上

椒目丸 编辑

治腹滿,口乾燥,此腸間有水氣,此方主之。

椒目 木防己 大黃(各一兩) 葶藶(二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後稍增,口中有津液止。渴者,加芒硝半兩。

甘遂半夏湯 编辑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之。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 芍藥(三枚) 甘草(一枚如指大,上四味以蜜半升,納二藥汁合一升半,煎取八合,頓服之。

大茯苓湯 编辑

主胸中結痰飲 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方。

茯苓 白朮(各三兩) 半夏 桂心 細辛(一作人參) 生薑(各四兩) 橘皮 附子 當歸(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劑。良。

茯苓湯 编辑

主胸膈痰滿方。

茯苓(四兩)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桂心(八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極者加大附子四兩,若氣滿者加檳榔三七枚。

大半夏湯 编辑

治冷痰飲 胸膈,中氣不運方。

半夏(一升) 白朮(三兩) 茯苓 人參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兩) 生薑(八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湯 编辑

治痰飲 氣吞酸方。

半夏 吳茱萸(各三兩) 生薑(六兩) 附子(一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少各半,日三。

乾棗湯 编辑

治腫及支滿 飲方。

大棗(十枚) 大戟 大黃 甘草 甘遂 黃芩(各一兩) 芫花 蕘花(各半兩)

上八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為度。

當歸湯 编辑

治留飲宿食不消,腹中積聚轉下方。

當歸 人參 桂心 黃芩 甘草 芍藥 芒硝(各二兩) 大黃(四兩) 澤瀉 生薑(各三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痰飲飲食不消乾嘔方︰

人參 旋複花 橘皮 細辛(各一兩) 澤瀉 白朮 杏仁 枳實(各一兩) 茯苓 半夏 生薑 柴胡 芍藥(各三兩)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二。

治胸中痰飲腸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方︰

檳榔(十二枚) 生薑 杏仁 白朮(各四兩) 半夏(八兩) 茯苓(五兩) 橘皮(三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吳茱萸湯 编辑

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

吳萸(三兩) 半夏(四兩) 人參 桂心(各二兩) 甘草(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來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半夏 生薑(各五兩) 芍藥(三兩) 茯苓(四兩) 旋複花 細辛 橘皮 桂心 人參 甘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時喜水下者,用白朮三兩,去旋複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黃二兩。須微調者,用乾地黃。

治冷熱久 實,不能飲食,心下虛滿如水狀方︰

前胡 半夏 茯苓 生薑(各四兩) 枳實 白朮 甘草(各三兩) 桂心二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湯 编辑

治胸中久寒 實,隔塞胸痛,氣不通利,三焦冷熱不調,飲食減少無味,或寒熱身重臥不欲起方。

前胡(三兩) 人參 當歸 半夏 甘草(各二兩) 大黃 防風 麥冬 吳萸 黃芩(各一兩) 生薑(四兩) 杏仁(四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師方云︰若脅下滿,加大棗十

旋複花湯 编辑

治胸膈痰結唾如膠,不下食者方。

旋複花 細辛 前胡 茯苓 甘草(各二兩) 生薑(八兩) 桂心(四兩) 半夏(一升)烏頭(三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薑椒湯 编辑

治胸中積聚痰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咳逆嘔吐方。

薑汁(七分) 川椒(三合) 桂心 附子 甘草(各一兩) 橘皮 桔梗 茯苓(各二兩)半夏(三兩)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薑汁,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三劑止。

若飲服大散諸五石丸,必先服此湯,及進黃 丸,佳。(一方不用甘草。

薑附湯 编辑

治痰冷 氣嘔沫,胸滿短氣,頭痛,飲食不消化方。

生薑(八兩) 附子(四兩,生用四破)

上二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亦主卒風。

撩膈散 编辑

治心上結痰飲實寒冷心悶方。

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七枚) 人參 甘草(各一分)

上四味治,下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諸黃。

斷膈湯 编辑

治胸中痰 方。

恆山(三兩) 甘草 松蘿(各一兩) 瓜蒂(二十一枚)

上四味 咀,以水酒各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後漸減之,得快吐後,須服半夏湯。(方見本卷前篇。)

松蘿湯 编辑

治胸中痰積熱皆除方。

松蘿(二兩) 烏梅 梔子(各十四枚) 恆山 甘草(各三兩)

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浸一宿,平旦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頓服之。亦可分二服。一服得快吐,即止。

杜蘅湯 编辑

治吐百病方。

杜蘅 松蘿(各三兩) 瓜丁(二七枚)

上三味 咀,以酒一升二合漬二宿,去滓,分二服。若一服即吐者,止。未吐者,重服,相去如人行十裡久,令藥力盡,服稀糜一升即定。老小用之,亦佳。

蜜煎 编辑

主寒熱方。

蜜(五合) 恆山 甘草(各一兩,一方用半兩)

上三味取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納蜜,溫服七合,吐即止。不吐,更服七合,勿與冷水。

又方 蜜(二合) 醋(八合)

上二味調和,平旦頓服。須臾猥猥然欲吐, 之,若意中不盡,明旦更服,無不大嘔安穩。

治卒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氣沖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即瘥方︰

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適冷暖,飲二升,須臾 令吐,吐畢又飲,如此數過。劇者,須吐膽汁乃止。不損人而渴則瘥。

蔥白湯 编辑

治冷熱膈痰,發時頭痛悶亂,欲吐不得者方。

蔥白(二七莖) 桃葉(一握,一作枇杷葉) 真珠 恆山 烏頭 甘草(各半兩)

上六味 咀,以酒水各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納珠末,每服一升,吐即止。

大五飲丸 编辑

主五種飲︰一曰留飲,水停在心下;二曰 飲,水 在兩脅下;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夫五飲者,由飲酒後及傷寒飲冷水過多所致方。

蓯蓉 遠志 苦參 藜蘆 烏賊骨 白朮 甘遂 大黃 石膏 栝蔞根 桔梗 半夏 紫菀 前胡 五味子 芒硝 桂心 芫花 大戟 葶藶 黃芩 貝母 人參 茯苓 當歸 芍藥(各一兩) 甘草 恆山 山藥 濃朴 細辛 附子(各三分) 巴豆(三十枚)

上三十三味治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之,以知為度。

旋複花丸 编辑

治停痰 飲結在兩脅,腹脹滿,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乾嘔,大小便或澀或利,腹中搖動作水聲,腹內熱,口乾好飲水漿,卒起頭眩欲倒,脅下痛方。

旋複花 桂心 枳實 人參(各五分) 甘遂(三分) 吳茱萸 細辛 大黃 黃芩 葶藶 濃朴 芫花 橘皮(各四分) 乾薑 芍藥 白朮(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 烏頭 石(各八分)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二。後加以知為度。(《延年方》無白朮、野狼毒蜀椒、杏仁、防葵各三分,地黃四分。)

中軍候黑丸 编辑

治 飲停結,滿悶目暗方。

芫花(三兩),巴豆(八分) 杏仁(五分) 桂心 桔梗(各四分)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胡豆,每服三丸,稍增得快下止。

順流紫丸 编辑

治心腹積聚,兩脅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塞方。

石膏(五分) 桂心(四分) 巴豆(七枚) 代赭 烏賊骨 半夏(各三分)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胡豆,平旦服一丸,加至二丸。(胡洽有藜蘆、蓯蓉、當歸各三分。

《范汪方》無石膏、半夏,有當歸一分,蓯蓉二分,茯苓三分,藜蘆五分。)

治停痰 飲結在兩脅,腹滿羸瘦不能飲食,食不消,喜唾乾嘔,大小便或澀或利方︰

旋複花 大黃 附子 茯苓 椒目 桂心 芫花 野狼毒 乾薑 芍藥 枳實 細辛(各八分)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下三丸,日三服,後漸增。

治風氣膈上痰飲方︰

用不開口苦瓠一枚,湯煮三五沸,以物裹熨心膈上。

治結積留飲 囊胸滿,飲食不消方︰

灸通谷五十壯。

九蟲第七 编辑

(論三首 方四十五首)

論曰︰人腹中有尸蟲,此物與人俱生,而為人大害。尸蟲之形狀似大馬尾,或如薄筋,依脾而居,乃有頭尾,皆長三寸。又有九蟲,一曰伏蟲,長四分。二曰蛔蟲,長一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肉蟲,狀如爛杏。五曰肺蟲,狀如蠶。六曰胃蟲,狀如蝦蟆。七曰弱蟲,狀如瓜瓣。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九曰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狀。伏蟲,則群蟲之主也。

蛔蟲貫心則殺人。白蟲相生,子孫轉多,其母轉大,長至四五丈,亦能殺人。肉蟲令人煩滿。

肺蟲令人咳嗽。胃蟲令人嘔吐,胃逆喜噦。弱蟲又名膈蟲,令人多唾。赤蟲令人腸鳴。蟯蟲居胴腸之間,多則為痔,劇則為癩。因人瘡痍,即生諸癰、疽、癬、、、疥、齲,蟲無所不為,人亦不必盡有,有亦不必盡多。或偏有,或偏無,類婦人常多,其蟲凶惡,人之極患也。常以白筵草沐浴佳,根葉皆可用,既是香草,且是尸蟲所畏也。

論曰︰凡欲服補藥及治諸病,皆須去諸蟲,並痰飲宿 醒醒除盡,方可服補藥,不爾,必不得藥力。

治肝勞生長蟲,在肝為病恐畏不安眼中赤方︰

蠟 吳茱萸東行根皮(各二兩) 干漆(四兩) 雞子(五枚去黃) 粳米粉(半斤)

上五味搗吳茱萸皮為末和藥,銅器中煎可丸,如小豆大,宿勿食,平旦飲服一百丸,小兒服五十丸,蟲當爛出。(《集驗方》無吳萸根,名雞子丸。)

治心勞熱傷,心有長蟲名曰蠱長一尺,貫心為病方︰

雷丸 橘皮 桃仁(一作桃皮) 石蠶(各五分) 野狼牙(六分) 貫眾(二枚) 僵蠶(三七枚)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飲或酒下七丸,加至二七丸,日二服。(一方無石蠶。

治脾勞熱,有白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下蟲方︰

大麻子(八升) 東引吳茱萸根(一尺大者) 橘皮(二兩)

上三味 咀,以水煎,臨時量服,凡合,禁聲勿語道作藥,蟲當聞便不下,切忌之。

治肺勞熱生蟲,在肺為病方︰

野狼牙(三兩) 東行吳茱萸根白皮(五合) 東行桑根白皮(切一升)

上三味 咀,以酒七升,煮取一升,平旦頓服之。

治腎勞熱,四肢腫急,蟯蟲狀如菜蟲,在腎中為病方︰

蕪荑 胡粉 槐皮(各一兩) 干漆(二兩) 貫眾(三枚) 杏仁(四十枚) 吳萸(五十枚)

上七味治,下篩,平旦以井花水服方寸匕,加至一匕半,瘥止。

治蟯蟲方︰

以好鹽末二兩,苦酒半升合銅器中,煮數沸,宿不食,空心頓服之。

又方 真珠(二兩) 亂髮(如雞子大燒末。)

上二味治下篩,以苦酒調,旦起頓服之。(《肘後方》用治三蟲)。

蘼蕪丸 编辑

治少小有蛔蟲,結在腹中,數發腹痛,微下白汁,吐悶寒熱,飲食不生肌皮,肉痿黃四肢不相勝舉方︰

蘼蕪 貫眾 雷丸 山茱萸 天冬 野狼牙 (各八分) 蘆 甘菊(各四分)

上八味為末,蜜丸如大豆,三歲飲服五丸,五歲以上以意加之,漸至十丸。加 蘆六分名 蘆丸,治老小及婦人等萬病。腹內冷熱不通,急滿痛,胸膈堅滿,手足煩熱上氣,不得飲食,身體氣腫腰腳不遂,腹內狀如水雞鳴,女人月經不調,無所不治。

治蛔蟲方︰

蘆末以飲 和,服方寸匕不覺,加之。(《備急方》治蟯蟲)。

治熱患有蛔蟲懊惱方︰

蘆(十分) 干漆 扁竹(各二分)

上三味治,下篩,米飲和一合服之。日三。

治蛔蟲在胃中漸漸羸人方︰

干漆(《外台》作鹽) 醇酒 白蜜(各一升)

上三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令可丸如桃核一枚,溫酒中,宿勿食,旦服之,蟲必下。未下更服。(《外台》治蟯蟲)。

又方 取楝實納醇苦酒中浸再宿,用綿裹,納穀道中入三寸,一日易之(《集驗方》用治長

治蛔蟲攻心腹痛方︰

銼薏苡根三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先食服之,蟲即死出。

又方 鶴虱為末,苦酒空腹服方寸匕,佳。

又方 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陰乾燒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即瘥。

治寸白蟲方︰

吳茱萸細根(一握,熟搗) 大麻子(三升,熬,搗末)

上二味以水三升和搦取汁,平旦頓服,至巳時與好食令飽,須臾蟲出。不瘥,明旦更合服之。不瘥,三日服。(《肘後》治三蟲,以酒漬,取汁服)。

又方 蕪荑(六分) 野狼牙(四分) 白蘞(二分)

上三味治,下篩,以苦酒二合,和一宿,次早空腹服之。

又方 胡麻(一升) 胡粉(一兩)

上二味為末,平旦空腹,以豬肉 汁啖盡,即瘥。

又方 以榧子四十九枚,去皮,月上旬平旦空腹服七枚,七日服盡,蟲消成水,永瘥

又方 以吳茱萸北陰根幹去土切一升,以酒一升浸一宿,平旦分二服。凡茱萸皆用細根東引北陰者良。若如指以上大,不任用。

又方 用石榴根如茱萸法,亦可水煮服。

又方 大麻搗取汁,五升分五服。亦治小兒蛔蟲。

又方 以好麻油二升煎令熟,納蔥白三寸令黑便熟,冷,頓服之。

又方 熬餳令十分燥作末,以方寸匕納羊肉 中,服之。

又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宿勿食,平旦空腹頓服之。

又方 檳榔二七枚治,下篩,以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納末,頓服。

暖臥蟲出,出不盡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旦服之。

論曰︰凡得傷寒及天行熱病,腹中有熱,又人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若齒齦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裡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當數看其上唇,內有瘡唾血,唇內如粟瘡者,心內懊惱痛悶。此蟲在上蝕其五臟;下唇內生瘡者,其人喜眠,此蟲在下蝕其下部,人不能知,可服此蝕蟲藥,不爾,蟲殺人。又曰︰凡患濕者,多是熱病後或久下不止,或有客熱結在腹中,或易水土溫涼氣著,多生此病。亦有干,不甚泄痢,而下部瘡癢。不問乾濕,久則殺人。凡濕得冷而苦痢,單煮黃連及艾葉、苦參之屬,皆可用之。若病患齒齦無色,舌上白者,或喜眠煩憒,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部為意。下部生瘡,蟲蝕其肛,肛爛見五臟便死,燒艾於竹筒熏之。

治傷寒 蟲病方︰

取生雞子小頭叩出白,入漆一合,熟和攪令極調,當沫出,更納著殼中,仰吞之,食頃或半日乃吐下蟲。劇者再服,蟲盡熱除病愈。

治濕 方︰

黃連(十分) 生薑(十分) 苦參(四分) 艾葉(八分)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久者服三劑。

懊惱散 编辑

治濕 瘡爛殺除蟲 方。

扁竹(半兩) 蘆 雷丸 青葙子 女青 桃仁(各三兩)

上六味治,下篩,粥飲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亦可酒服。

青葙散 编辑

治熱病有,下部生瘡方。

青葙子(一兩) 橘皮 扁竹(各二兩) 蘆(四兩) 甘草(一分) 野狼牙(三分)

上六味治,下篩,米飲和,每服一合,日三。不知,稍加之。(《短劇》無甘草)。

薑蜜湯 编辑

治濕 方

生薑汁(五合) 白蜜(三合) 黃連(三兩)

上三味以水二升,別煮黃連,取一升,去滓納薑、蜜更煎,取一升二合,五歲兒平旦空腹服四合,日二。

治 蟲蝕下部癢,穀道中生瘡方︰

阿膠 當歸 青葙子(各二兩) 艾葉(一把)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杏仁湯 编辑

治 方。

杏仁(五十枚) 苦酒(二升) 鹽(一合)

上三味和煮,取五合,頓服之,小兒以意量之。

桃皮湯 编辑

治蟯蟲、蛔蟲及痔, 蟲食下部生瘡方。

桃皮 艾葉(各一兩) 槐子(三兩) 大棗(三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半升,頓服之,良。

豬膽苦酒湯 编辑

治熱病有,上下攻移殺人方。

豬膽一具,苦酒半升和之,火煎令沸,三上三下,藥成放溫,空腹飲三滿口,蟲死便愈

治溫病下部有瘡,蟲蝕人五臟方︰

雄黃 皂莢(各一分) 麝香 朱砂(各二分)

上四味為末,蜜和搗萬杵,初得病,酒服如梧子大一丸,日二。若下部有瘡,取梧子大末納下部,日二。

雄黃兌散 编辑

治時氣病,下部生瘡方。

雄黃(半兩) 桃仁(一兩) 青葙子 黃連 苦參(各三兩)

上五味為末,綿裹如棗核大,納下部。亦可棗汁服方寸匕,日三。

治濕 方

青黛(二兩) 黃連 黃柏 丁香(各一兩) 麝香(二分)

上五味治,下篩,以小棗大納下部中,日一度。重者棗大和車脂二三合,灌下部中,日二度。

治下部生瘡方︰

濃煮桃皮煎如飴,取納下部,若口中有瘡含之。

治濕 方︰

取生薑刮去皮斷理切之,極熟,研取汁一升半,又以水一升半合和相得,平旦空腹服之。仍削生薑二枚如繭大,以楸葉、桃葉數重裹訖,於 灰火中燒令極熱,納下部中,食頃。

若濕盛者,三旦作頻服,無有不瘥。

治蟲蝕下部方︰

胡粉 雄黃

上二味等分為末,著穀道中,亦治小兒。

治病 蟲方︰

燒馬蹄灰作末,以豬脂和,敷綿繩上,納下部中,日五度。

治大孔蟲癢方︰

蒸大棗取膏,以水銀捻和長三寸,綿裹訖,宿納大孔中,明旦蟲皆出。水銀損腸,宜慎之。

治傷寒熱病多睡,變成濕,四肢煩疼不得食方︰

羊桃十斤切,搗令熟,暖湯三斗,淹浸之,日正午時入中坐一炊久,不過三度瘥。

治熱病蛄毒,令人喜寐,不知痛處,面赤如醉,下利膿血,當數視其人下部孔稷稷然(一云搜搜然),赤即 瘡也。劇因殺人,見人肝肺,服藥不瘥,可熏之方︰

以泥作小罌,令受一升,竹筒一枚如指大,一頭橫穿入罌腹中,一頭納入穀道中,淺入。

可取熟艾如雞子大,著罌中燃之,於罌口吹煙,令入人腹,艾盡乃止。大人可益艾。小兒減之。羸者勿多,多亦害人。日再熏,不過三作,蟲則死,下斷。亦可末燒雄黃,如此熏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