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防治法 (民國104年6月)

傳染病防治法 (民國103年) 傳染病防治法
立法於民國104年6月2日(非現行條文)
中華民國104年(2015年)6月2日
中華民國104年(2015年)6月17日
公布於民國104年6月17日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400070781號令
傳染病防治法 (民國104年12月)

中華民國 33 年 11 月 18 日 制定35條
中華民國 33 年 12 月 6 日公布1.國民政府制定公布全文 35 條
中華民國 37 年 12 月 3 日 修正第31, 32條
中華民國 37 年 12 月 28 日公布2.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31、32 條條文
中華民國 72 年 1 月 11 日 修正全文40條
中華民國 72 年 1 月 19 日公布3.總統令修正公布全文 40 條
中華民國 88 年 6 月 4 日 修正前[傳染病防治條例]為本法
並修正全文47條
中華民國 88 年 6 月 23 日公布4.總統(88)華總(一)義字第 8800142740 號令修正公布名稱及全文 47 條
(原名稱:傳染病防治條例;新名稱:傳染病防治法)
中華民國 91 年 1 月 8 日 修正第27, 37條
中華民國 91 年 1 月 30 日公布5.總統(91)華總一義字第 09100020670號令修正公布第 27、37 條條文
中華民國 92 年 12 月 16 日 修正第5, 31條
中華民國 93 年 1 月 7 日公布6.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200248391號令修正公布第 5、31 條條文
中華民國 93 年 1 月 2 日 修正全文75條
中華民國 93 年 1 月 20 日公布7.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300010081號令修正公布全文 75 條;並自公布日施行
中華民國 95 年 5 月 23 日 修正第4條
中華民國 95 年 6 月 14 日公布8.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500085221號令修正公布第 4 條條文
中華民國 96 年 6 月 14 日 修正全文77條
中華民國 96 年 7 月 18 日公布9.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600091011號令修正公布全文 77 條;並自公布日施行
中華民國 97 年 12 月 19 日 修正第27條
中華民國 98 年 1 月 7 日公布10.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700288181號令修正公布第 27 條條文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31 日 修正第4, 9, 27, 32, 39, 46, 50, 59, 62, 67, 69條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19 日公布11.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200113981號令修正公布第 4、9、27、32、39、46、50、59、62、67、69 條條文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十九日行政院院臺規字第1020141353號公告第 2 條所列屬「行政院衛生署」之權責事項,自一百零二年七月二十三日起改由「衛生福利部」管轄
中華民國 103 年 5 月 20 日 修正第2, 23, 51條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4 日公布12.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300085321號令修正公布第 2、23、51 條條文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2 日 修正第38, 67, 70條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17 日公布13.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400070781號令修正公布第 38、67、70 條條文
中華民國 104 年 12 月 11 日 修正第32, 33, 67至69條
中華民國 104 年 12 月 30 日公布14.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400151501號令修正公布第 32、33、67~69 條條文
中華民國 107 年 5 月 18 日 修正第28, 30, 39條
中華民國 107 年 6 月 13 日公布15.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700062421號令修正公布第 28、30、39 條條文
中華民國 108 年 5 月 24 日 增訂第64之1條
修正第63, 64, 65, 66條
中華民國 108 年 6 月 19 日公布16.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800060021號令修正公布第 63、64、65、66 條條文;並增訂第 64-1 條條文
中華民國 112 年 5 月 30 日 增訂第74之1條
中華民國 112 年 6 月 21 日公布17.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1200052341號令增訂公布第 74-1 條條文
中華民國 112 年 5 月 30 日 增訂第61之1, 61之2條
中華民國 112 年 6 月 28 日公布18.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1200053931號令增訂公布第 61-1、61-2 條條文

第一章 總則

编辑

第一條 (立法目的)

  為杜絕傳染病之發生、傳染及蔓延,特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主管機關)

  本法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第三條 (傳染病之分類)

  本法所稱傳染病,指下列由中央主管機關依致死率、發生率及傳播速度等危害風險程度高低分類之疾病:
  一、第一類傳染病:指天花、鼠疫、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等。
  二、第二類傳染病:指白喉、傷寒、登革熱等。
  三、第三類傳染病:指百日咳、破傷風、日本腦炎等。
  四、第四類傳染病:指前三款以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有監視疫情發生或施行防治必要之已知傳染病或症候群。
  五、第五類傳染病:指前四款以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傳染流行可能對國民健康造成影響,有依本法建立防治對策或準備計畫必要之新興傳染病或症候群。
  中央主管機關對於前項各款傳染病之名稱,應刊登行政院公報公告之;有調整必要者,應即時修正之。

第四條 (名詞定義)

  本法所稱流行疫情,指傳染病在特定地區及特定時間內,發生之病例數超過預期值或出現集體聚集之現象。
  本法所稱港埠,指港口、碼頭及航空站。
  本法所稱醫事機構,指醫療法第十條第一項所定醫事人員依其專門職業法規規定申請核准開業之機構。
  本法所稱感染性生物材料,指具感染性之病原體或其衍生物,及經確認含有此等病原體或衍生物之物質。
  本法所稱傳染病檢體,指採自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或接觸者之體液、分泌物、排泄物與其他可能具傳染性物品。

第五條 (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之權責)

  中央主管機關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以下簡稱地方主管機關)執行本法所定事項權責劃分如下:
  一、中央主管機關:
   (一)訂定傳染病防治政策及計畫,包括預防接種、傳染病預防、流行疫情監視、通報、調查、檢驗、處理、檢疫、演習、分級動員、訓練及儲備防疫藥品、器材、防護裝備等措施。
   (二)監督、指揮、輔導及考核地方主管機關執行傳染病防治工作有關事項。
   (三)設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等有關事項。
   (四)執行國際及指定特殊港埠之檢疫事項。
   (五)辦理傳染病防治有關之國際合作及交流事項。
   (六)其他中央主管機關認有防疫必要之事項。
  二、地方主管機關:
   (一)依據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傳染病防治政策、計畫及轄區特殊防疫需要,擬定執行計畫付諸實施,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二)執行轄區各項傳染病防治工作,包括預防接種、傳染病預防、流行疫情監視、通報、調查、檢驗、處理、演習、分級動員、訓練、防疫藥品、器材、防護裝備之儲備及居家隔離民眾之服務等事項。
   (三)執行轄區及前款第四目以外港埠之檢疫事項。
   (四)辦理中央主管機關指示或委辦事項。
   (五)其他應由地方主管機關辦理事項。
  地方主管機關辦理前項第二款事項,必要時,得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支援。
  各級主管機關執行港埠之檢疫工作,得委託其他機關(構)或團體辦理之。

第六條 (中央主管機關配合及協助辦理傳染病防治事項)

  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配合及協助辦理傳染病防治事項如下:
  一、內政主管機關:入出國(境)管制、協助督導地方政府辦理居家隔離民眾之服務等事項。
  二、外交主管機關:與相關外國政府及國際組織聯繫、持外國護照者之簽證等事項。
  三、財政主管機關:國有財產之借用等事項。
  四、教育主管機關:學生及教職員工之宣導教育及傳染病監控防治等事項。
  五、法務主管機關:矯正機關收容人之傳染病監控防治等事項。
  六、經濟主管機關:防護裝備供應、工業專用港之管制等事項。
  七、交通主管機關:機場與商港管制、運輸工具之徵用等事項。
  八、大陸事務主管機關: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或香港、澳門之人員往來政策協調等事項。
  九、環境保護主管機關:公共環境清潔、消毒及廢棄物清理等事項。
  十、農業主管機關:人畜共通傳染病之防治、漁港之管制等事項。
  十一、勞動主管機關:勞動安全衛生及工作權保障等事項。
  十二、新聞及廣播電視主管機關:新聞處理與發布、政令宣導及廣播電視媒體指定播送等事項。
  十三、海巡主管機關:防範海域、海岸、河口與非通商口岸傳染病媒介物之查緝走私及非法入出國等事項。
  十四、其他有關機關:辦理傳染病防治必要之相關事項。

第七條 (主管機關之防治義務)

  主管機關應實施各項調查及有效預防措施,以防止傳染病發生;傳染病已發生或流行時,應儘速控制,防止其蔓延。

第八條 (流行疫情疫區之認定、發布及解除機關)

  傳染病流行疫情、疫區之認定、發布及解除,由中央主管機關為之;第二類、第三類傳染病,得由地方主管機關為之,並應同時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中央主管機關應適時發布國際流行疫情或相關警示。

第九條 (傳染病訊息錯誤或傳播媒體報導不實應立即更正)

  利用傳播媒體發表傳染病流行疫情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防治措施之相關訊息,有錯誤、不實,致嚴重影響整體防疫利益或有影響之虞,經主管機關通知其更正者,應立即更正。

第十條 (保密義務)

  政府機關、醫事機構、醫事人員及其他因業務知悉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之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

第十一條 (人格權益)

  對於傳染病病人、施予照顧之醫事人員、接受隔離治療者、居家檢疫者、集中檢疫者及其家屬之人格、合法權益,應予尊重及保障,不得予以歧視。
  非經前項之人同意,不得對其錄音、錄影或攝影。

第十二條 (不得拒絕就學、工作、安養、居住或其他不公平之待遇)

  政府機關(構)、民間團體、事業或個人不得拒絕傳染病病人就學、工作、安養、居住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但經主管機關基於傳染病防治需要限制者,不在此限。

第十三條 (視同傳染病人之規定)

  感染傳染病病原體之人及疑似傳染病之病人,均視同傳染病病人,適用本法之規定。

第二章 防治體系

编辑

第十四條 (建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

  中央主管機關得建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區,並指定醫療機構設傳染病隔離病房。經指定之醫療機構對於主管機關指示收治傳染病病人者,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區指揮官及副指揮官若干人,統籌指揮、協調及調度區內相關防疫醫療資源。
  第一項指定之醫療機構,中央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
  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區之劃分方式、區指揮官與副指揮官之任務及權限、醫療機構之指定條件、期限、程序、補助內容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十五條 (防疫隊之設置)

  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主管機關得組機動防疫隊,巡迴辦理防治事宜。

第十六條 (主管機關之指揮監督)

  地方主管機關於轄區發生流行疫情或有發生之虞時,應立即動員所屬各相關機關(構)及人員採行必要之措施,並迅速將結果彙報中央主管機關。
  前項情形,地方主管機關除應本諸權責採行適當之防治措施外,並應依中央主管機關之指示辦理。
  前二項流行疫情之處理,地方主管機關認有統籌指揮、調集所屬相關機關(構)人員及設備,採行防治措施之必要時,得成立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中央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邀集相關機關召開流行疫情處理協調會報,協調各級政府相關機關(構)人員及資源、設備,並監督及協助地方主管機關採行防治措施。

第十七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之成立)

  中央主管機關經考量國內、外流行疫情嚴重程度,認有統籌各種資源、設備及整合相關機關(構)人員之必要時,得報請行政院同意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指定人員擔任指揮官,統一指揮、督導及協調各級政府機關、公營事業、後備軍人組織、民間團體執行防疫工作;必要時,得協調國軍支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之編組、訓練、協助事項及作業程序之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十八條 (全民動員相關防疫措施)

  主管機關於國內、外發生重大傳染病流行疫情,或於生物病原攻擊事件時,得結合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實施相關防疫措施。

第三章 傳染病預防

编辑

第十九條 (各機關之防治訓練及宣導)

  各級政府機關(構)及學校平時應加強辦理有關防疫之教育及宣導,並得商請相關專業團體協助;主管機關及醫療機構應定期實施防疫訓練及演習。

第二十條 (防治藥品器材之儲備)

  主管機關及醫療機構應充分儲備各項防治傳染病之藥品、器材及防護裝備。
  前項防疫藥品、器材與防護裝備之儲備、調度、通報、屆效處理、查核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一條 (水源之保護)

  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暫行封閉可能散布傳染病之水源。

第二十二條 (公私廁所之改良)

  各級政府機關應加強當地上、下水道之建設,改良公廁之設備與衛生,宣導私廁之清潔與衛生;必要時,得施行糞便等消毒或拆除有礙衛生之廁所及其相關設施。

第二十三條 (傳染病媒介之處理)

  國內發生流行疫情時,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各種已經證實媒介傳染病之飲食物品、動物或動物屍體,於傳染病防治之必要下,應切實禁止從事飼養、宰殺、販賣、贈與、棄置,並予以撲殺、銷毀、掩埋、化製或其他必要之處置。
  主管機關基於傳染病防治必要,對於有媒介傳染病之虞之動物,準用前項禁止、處置之規定。
  為防治傳染病之必要,對發生重大人畜共通動物傳染病之動物,中央主管機關應商請中央農業主管機關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相關規定為必要之處置。

第二十四條 (補償費)

  前條之飲食物品、動物或動物屍體,經依規定予以撲殺、銷毀、掩埋、化製或其他必要之處置時,除其媒介傳染病之原因係由於所有人、管理人之違法行為或所有人、管理人未立即配合處理者不予補償外,地方主管機關應評定其價格,酌給補償費。
  前項補償之申請資格、程序、認定、補償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五條 (病媒之撲滅、病媒孳生場所之清除)

  地方主管機關應督導撲滅蚊、蠅、蚤、蝨、鼠、蟑螂及其他病媒。
  前項病媒孳生源之公、私場所,其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應依地方主管機關之通知或公告,主動清除之。

第二十六條 (建立疫情監視、預警及防疫資源系統)

  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傳染病通報流程、流行疫情調查方式,並建立傳染病流行疫情監視、預警及防疫資源系統;其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七條 (疫苗採購及預防接種之基金來源)

  中央主管機關為推動兒童及國民預防接種政策,應設置基金,辦理疫苗採購及預防接種工作。
  前項基金之來源如下:
  一、政府編列預算之補助。
  二、公益彩券盈餘、菸品健康福利捐。
  三、捐贈收入。
  四、本基金之孳息收入。
  五、其他有關收入。
  前項第三款之任何形式捐贈收入,不得使用於指定疫苗之採購。
  疫苗基金運用於新增疫苗採購時,應依據中央主管機關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建議之項目,依成本效益排列優先次序,並於次年開始編列經費採購。其相關會議應錄音,並公開其會議詳細紀錄。成員應揭露以下之資訊:
  一、本人接受非政府補助之研究計畫及金額。
  二、本人所屬團體接受非政府補助之疫苗相關研究計畫及金額。
  三、所擔任與疫苗相關之事業機構或財團法人董、監事或顧問職務。
  兒童之法定代理人,應使兒童按期接受常規預防接種,並於兒童入學時提出該紀錄。
  國民小學及學前教(托)育機構對於未接種之新生,應輔導其補行接種。

第二十八條 (預防接種施行人員)

  主管機關規定之各項預防接種業務及因應疫情防治實施之特定疫苗接種措施,得由受過訓練且經認可之護理人員施行之,不受醫師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之限制。
  前項預防接種施行之條件、限制與前條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補行接種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九條 (醫療機構之防治措施)

  醫療機構應配合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預防接種政策。
  醫療機構對於主管機關進行之輔導及查核,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第三十條 (救濟補償之請求)

  因預防接種而受害者,得請求救濟補償。
  前項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受害情事日起,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受害發生日起,逾五年者亦同。
  中央主管機關應於疫苗檢驗合格封緘時,徵收一定金額充作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前項徵收之金額、繳交期限、免徵範圍與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之資格、給付種類、金額、審議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三十一條 (病人應據實陳述病情)

  醫療機構人員於病人就診時,應詢問其病史、就醫紀錄、接觸史、旅遊史及其他與傳染病有關之事項;病人或其家屬,應據實陳述。

第三十二條 (執行感染控制措施)

  醫療機構應配合主管機關之規定執行感染控制工作,並應防範機構內發生感染;對於主管機關進行之輔導及查核,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醫療機構執行感染控制之措施、主管機關之查核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三十三條 (安養機構等場所之防治措施)

  安養機構、養護機構、長期照顧機構、安置(教養)機構、矯正機關及其他類似場所,對於接受安養、養護、收容或矯正之人,應善盡健康管理及照護之責任。
  前項機關(構)及場所,應防範機關(構)或場所內發生感染;對於主管機關進行之輔導及查核,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第三十四條 (生物材料之持有保存及管理)

  中央主管機關對持有、使用感染性生物材料者,應依危險程度之高低,建立分級管理制度。
  持有、使用感染性生物材料者,輸出入感染性生物材料,非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為之。
  第一項感染性生物材料之範圍、持有、使用者之資格條件、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方式、陳報主管機關事項與前項輸出入之申請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四章 防疫措施

编辑

第三十五條 (傳染病發生時之限制、禁止或措施)

  地方主管機關於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對轄區一定地域之農漁、畜牧、游泳或飲用水,得予以限制、禁止或為其他適當之措施;必要時,並得請求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協助。

第三十六條 (民眾應配合檢查、治療、預防接種或其他防疫檢疫)

  民眾於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應配合接受主管機關之檢查、治療、預防接種或其他防疫、檢疫措施。

第三十七條 (傳染病發生時之採行措施)

  地方主管機關於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應視實際需要,會同有關機關(構),採行下列措施:
  一、管制上課、集會、宴會或其他團體活動。
  二、管制特定場所之出入及容納人數。
  三、管制特定區域之交通。
  四、撤離特定場所或區域之人員。
  五、限制或禁止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出入特定場所。
  六、其他經各級政府機關公告之防疫措施。
  各機關(構)、團體、事業及人員對於前項措施,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第一項地方主管機關應採行之措施,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應依指揮官之指示辦理。

第三十八條 (防疫工作之施行)

  傳染病發生時,有進入公、私場所或運輸工具從事防疫工作之必要者,應由地方主管機關人員會同警察等有關機關人員為之,並事先通知公、私場所或運輸工具之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到場;其到場者,對於防疫工作,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未到場者,相關人員得逕行進入從事防疫工作;必要時,並得要求村(里)長或鄰長在場。
  前項經通知且親自到場之人員,其所屬機關(構)、學校、團體、公司、廠場,應依主管機關之指示給予公假。

第三十九條 (醫師報告義務)

  醫師診治病人或醫師、法醫師檢驗、解剖屍體,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時,應立即採行必要之感染控制措施,並報告當地主管機關。
  前項病例之報告,第一類、第二類傳染病,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完成;第三類傳染病應於一週內完成,必要時,中央主管機關得調整之;第四類、第五類傳染病之報告,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及規定方式為之。
  醫師對外說明相關個案病情時,應先向當地主管機關報告並獲證實,始得為之。
  醫事機構、醫師、法醫師及相關機關(構)應依主管機關之要求,提供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疫苗接種後產生不良反應個案之就醫紀錄、病歷、相關檢驗結果、治療情形及解剖鑑定報告等資料,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中央主管機關為控制流行疫情,得公布因傳染病或疫苗接種死亡之資料,不受偵查不公開之限制。
  第一項及前項報告或提供之資料不全者,主管機關得限期令其補正。

第四十條 (醫事人員報告義務)

  醫師以外醫事人員執行業務,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或其屍體時,應即報告醫師或依前條第二項規定報告當地主管機關。
  醫事機構應指定專責人員負責督促所屬醫事人員,依前項或前條規定辦理。

第四十一條 (通知義務)

  村(里)長、鄰長、村(里)幹事、警察或消防人員發現疑似傳染病病人或其屍體時,應於二十四小時內通知當地主管機關。

第四十二條 (通知義務)

  下列人員發現疑似傳染病病人或其屍體,未經醫師診斷或檢驗者,應於二十四小時內通知當地主管機關:
  一、病人或死者之親屬或同居人。
  二、旅館或店鋪之負責人。
  三、運輸工具之所有人、管理人或駕駛人。
  四、機關、學校、學前教(托)育機構、事業、工廠、礦場、寺院、教堂、殯葬服務業或其他公共場所之負責人或管理人。
  五、安養機構、養護機構、長期照顧機構、安置(教養)機構、矯正機關及其他類似場所之負責人或管理人。
  六、旅行業代表人、導遊或領隊人員。

第四十三條 (主管機關報告義務)

  地方主管機關接獲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報告或通知時,應迅速檢驗診斷,調查傳染病來源或採行其他必要之措施,並報告中央主管機關。
  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及相關人員對於前項之檢驗診斷、調查及處置,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第四十四條 (傳染病病人之處置)

  主管機關對於傳染病病人之處置措施如下:
  一、第一類傳染病病人,應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
  二、第二類、第三類傳染病病人,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
  三、第四類、第五類傳染病病人,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防治措施處置。
  主管機關對傳染病病人施行隔離治療時,應於強制隔離治療之次日起三日內作成隔離治療通知書,送達本人或其家屬,並副知隔離治療機構。
  第一項各款傳染病病人經主管機關施行隔離治療者,其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支應之。

第四十五條 (隔離治療)

  傳染病病人經主管機關通知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時,應依指示於隔離病房內接受治療,不得任意離開;如有不服指示情形,醫療機構應報請地方主管機關通知警察機關協助處理。
  主管機關對於前項受隔離治療者,應提供必要之治療並隨時評估;經治療、評估結果,認為無繼續隔離治療必要時,應即解除其隔離治療之處置,並自解除之次日起三日內作成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送達本人或其家屬,並副知隔離治療機構。
  地方主管機關於前項隔離治療期間超過三十日者,應至遲每隔三十日另請二位以上專科醫師重新鑑定有無繼續隔離治療之必要。

第四十六條 (病人檢體之採檢、檢驗與報告、確定及消毒原則)

  傳染病檢體之採檢、檢驗與報告、確定及消毒,應採行下列方式:
  一、採檢:傳染病檢體,由醫師採檢為原則;接觸者檢體,由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採檢;環境等檢體,由醫事人員或經採檢相關訓練之人員採檢。採檢之實施,醫事機構負責人應負督導之責;病人及有關人員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二、檢驗與報告:第一類及第五類傳染病之相關檢體,應送中央主管機關或其指定之具實驗室能力試驗證明之地方主管機關、醫事機構、學術或研究機構檢驗;其他傳染病之檢體,得由中央主管機關委託或認可之衛生、醫事機構、學術或研究機構檢驗。檢驗結果,應報告地方及中央主管機關。
  三、確定:傳染病檢驗結果,由中央主管機關或其指定、委託、認可之檢驗單位確定之。
  四、消毒:傳染病檢體,醫事機構應予實施消毒或銷毀;病人及有關人員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前項第一款病人檢體之採檢項目、採檢時間、送驗方式及第二款檢驗指定、委託、認可機構之資格、期限、申請、審核之程序、檢體及其檢出病原體之保存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四十七條 (檢體之處理及研究)

  依前條取得之檢體,得基於防疫之需要,進行處理及研究。

第四十八條 (疑似被傳染人之處置及危險群及特定對象之檢查)

  主管機關對於曾與傳染病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得予以留驗;必要時,並得令遷入指定之處所檢查、施行預防接種、投藥、指定特定區域實施管制或隔離等必要之處置。
  中央主管機關得就傳染病之危險群及特定對象實施防疫措施;其實施對象、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四十九條 (病人住所之消毒或處置)

  傳染病病人移居他處或死亡時,其原居留之病房或住(居)所內外,應由醫事機構或該管主管機關視實際情況,施行必要之消毒或其他適當之處置。

第五十條 (傳染病致死之屍體之處置)

  醫事機構或當地主管機關對於因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致死之屍體,應施行消毒或其他必要之處置;死者家屬及殯葬服務業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前項之屍體,中央主管機關認為非實施病理解剖不足以瞭解傳染病病因或控制流行疫情者,得施行病理解剖檢驗;死者家屬不得拒絕。
  疑因預防接種致死之屍體,中央主管機關認為非實施病理解剖不足以瞭解死因,致有影響整體防疫利益者,得施行病理解剖檢驗。
  死者家屬對於經確認染患第一類傳染病之屍體應於二十四小時內、染患第五類傳染病之屍體應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內入殮並火化;其他傳染病致死之屍體,有特殊原因未能火化時,應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依規定深埋。
  第二項施行病理解剖檢驗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補助標準,補助其喪葬費用。

第五十一條 (藥品器材之專案採購)

  中央主管機關於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得緊急專案採購藥品、器材,惟應於半年內補齊相關文件並完成檢驗。
  無法辦理前項作業程序,又無其它藥品可替代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例外開放之,並向民眾說明相關風險。

第五十二條 (流行疫情及相關資訊之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各級政府機關得依指揮官之指示,優先使用傳播媒體與通訊設備,報導流行疫情及緊急應變相關資訊。

第五十三條 (醫療機構之指定徵用及相關人員之徵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指揮官基於防疫之必要,得指示中央主管機關彈性調整第三十九條、第四十四條及第五十條之處置措施。
  前項期間,各級政府機關得依指揮官之指示,指定或徵用公、私立醫療機構或公共場所,設立檢疫或隔離場所,並得徵調相關人員協助防治工作;必要時,得協調國防部指定國軍醫院支援。對於因指定、徵用、徵調或接受隔離檢疫者所受之損失,給予相當之補償。
  前項指定、徵用、徵調、接受隔離檢疫之作業程序、補償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五十四條 (防疫物資之徵用調用及補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各級政府機關得依指揮官之指示,徵用或調用民間土地、工作物、建築物、防疫器具、設備、藥品、醫療器材、污染處理設施、運輸工具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防疫物資,並給予適當之補償。
  前項徵用、徵調作業程序、補償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五十五條 (代售徵用或配銷之防疫物資免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各級政府機關依指揮官之指示,對於事業徵用及配銷防疫物資之行為,得不受公平交易法第十四條、商品標示法有關商品標示文字、標示方法及標示事項等規定之限制;各該事業受各級政府機關委託,依政府機關規定價格代售徵用或配銷之防疫物資,其出售收入全數交該委託機關解繳公庫者,免課徵營業稅。

第五十六條 (借用公有財產之規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各級政府機關得依指揮官之指示,借用公有財產,不受國有財產法第四十條及地方公產管理法規有關規定之限制。
  各級政府機關依前項規定借用公有財產時,管理機關不得拒絕;必要時,於徵得管理機關同意後,先行使用,再辦理借用手續。

第五十七條 (準用規定)

  地方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地方主管機關於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同意後,得準用第五十三條至前條之規定。

第五章 檢疫措施

编辑

第五十八條 (檢疫措施及徵收費用)

  主管機關對入、出國(境)之人員,得施行下列檢疫或措施,並得徵收費用:
  一、對前往疫區之人員提供檢疫資訊、防疫藥物、預防接種或提出警示等措施。
  二、命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詳實申報傳染病書表,並視需要提出健康證明或其他有關證件。
  三、施行健康評估或其他檢疫措施。
  四、對自感染區入境、接觸或疑似接觸之人員、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採行居家檢疫、集中檢疫、隔離治療或其他必要措施。
  五、對未治癒且顯有傳染他人之虞之傳染病病人,通知入出國管理機關,限制其出國(境)。
  六、商請相關機關停止發給特定國家或地區人員之入國(境)許可或提供其他協助。
  前項第五款人員,已無傳染他人之虞,主管機關應立即通知入出國管理機關廢止其出國(境)之限制。
  入、出國(境)之人員,對主管機關施行第一項檢疫或措施,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第五十九條 (防止傳染病傳入、傳出國(境)得採行措施)

  主管機關為防止傳染病傳入、出國(境),得商請相關機關採行下列措施:
  一、對入、出國(境)之人員、運輸工具及其所載物品,採行必要防疫、檢疫措施,並得徵收費用。
  二、依防疫需要,請運輸工具所有人、管理人、駕駛人或代理人,提供主管機關指定之相關文件,且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並應保持運輸工具之衛生。
  對於前項及前條第一項規定之相關防疫、檢疫措施與所需之場地及設施,相關主管機關應配合提供或辦理。
  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檢疫方式、程序、管制措施、處置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等規則;其費用徵收之對象、金額、繳納方式、期間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六十條 (檢疫結果應採行措施)

  主管機關對於入、出國(境)之運輸工具及其所載物品,有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者,應採行下列措施:
  一、對運輸工具採行必要管制及防疫措施,所受損失並不予補償。
  二、對輸入或旅客攜帶入國(境)之物品,令輸入者、旅客退運或銷毀,並不予補償;對輸出或旅客隨身攜帶出國(境)之物品,準用第二十三條及第二十四條規定處置。
  主管機關對於違反中央主管機關所定有關申報、接受檢疫或輸入之物品,得不經檢疫,逕令其退運或銷毀,並不予補償。

第六章 罰則

编辑

第六十一條 (囤積特定防疫物資或哄抬物價之處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對主管機關已開始徵用之防疫物資,有囤積居奇或哄抬物價之行為且情節重大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第六十二條 (明知染病卻傳染於人之處罰)

  明知自己罹患第一類傳染病、第五類傳染病或第二類多重抗藥性傳染病,不遵行各級主管機關指示,致傳染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六十三條 (散布疫情謠言或傳播不實疫情消息之處罰)

  散布有關傳染病流行疫情之謠言或傳播不實之流行疫情消息,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六十四條 (罰則)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九萬元以上四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醫師違反第九條或第三十九條規定。
  二、法醫師違反第三十九條規定。
  三、醫師以外人員違反第九條或第四十條第一項規定。
  四、醫事人員及其他因業務知悉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有關資料之人違反第十條規定。
  五、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二項規定。

第六十五條 (罰則)

  醫事機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所屬醫師或其他人員,經依前條各款規定之一處罰者,得併處之。
  二、拒絕、規避或妨礙主管機關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指示收治傳染病病人。
  三、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三十九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

第六十六條 (罰則)

  學術或研究機構所屬人員違反第九條規定,經依第六十四條第三款規定處罰者,併罰該機構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第六十七條 (罰鍰)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除逕行強制處分外,並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二十條第二項規定之儲備、調度、屆效處理或拒絕主管機關查核、第三十條第四項之繳交期限、地方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五條規定所為之限制、禁止或處理。
  二、拒絕、規避或妨礙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九條第二項、第三十二條第一項所為之輔導及查核或第三十七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所採行之措施。
  三、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第四十三條第二項、第五十條第四項規定或違反主管機關依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四十五條第一項規定所為之處置。
  四、違反主管機關依第四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所為之留驗、檢查、預防接種、投藥或其他必要處置之命令。
  五、拒絕、規避或妨礙各級政府機關依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第二項或第五十四條第一項所為之優先使用、徵調、徵用或調用。
  醫療機構違反第三十二條第一項之執行或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二條第二項規定所定之辦法,經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按次處罰之。

第六十八條 (罰則)

  違反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三條規定所為禁止或處置之規定者,除逕行強制處分外,並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並得予以一年以下停業之處分。

第六十九條 (罰則)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並得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之:
  一、違反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三條第二項、第五十八條第三項、第五十九條第一項或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四條第三項授權所定辦法有關持有、使用感染性生物材料、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及陳報主管機關之規定。
  二、未依第四十二條規定通知。
  三、違反主管機關依第六十條規定所為之限制或禁止命令。
  四、違反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第四十九條、第五十條第一項規定,未配合採檢、檢驗、報告、消毒或處置。
  有前項各款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得逕行強制處分。

第七十條 (罰鍰)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必要時,並得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之:
  一、違反第二十五條第二項規定。
  二、拒絕、規避或妨礙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規定所定檢查、治療或其他防疫、檢疫措施。
  三、拒絕、規避或妨礙各級政府機關依第三十七條第一項第六款規定所定之防疫措施。
  四、違反第四十六條第二項檢體及其檢出病原體之保存規定者。
  有前項第一款情形,屆期仍未完成改善情節重大者,必要時,得命其停工或停業。

第七十一條 (處罰之執行機關)

  本法所定之罰鍰、停業,除違反第三十四條規定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處罰外,由地方主管機關處罰之。但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中央主管機關得處罰之:
  一、違反第九條、第五十八條至第六十條規定者。
  二、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違反本法規定。

第七章 附則

编辑

第七十二條 (經費之列入與補助)

  地方政府防治傳染病經費,應列入預算;必要時,中央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

第七十三條 (獎勵)

  執行本法防治工作著有績效之人員、醫事機構及其他相關團體,應予獎勵;其獎勵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七十四條 (執行防治工作致傷亡者之各項補助)

  因執行本法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身心障礙或死亡者,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各項給付或其子女教育費用等;其給付項目、基準、申請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費用,由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支應之。

第七十五條 (辦理事項代為執行)

  本法所定地方主管機關應辦理事項,地方主管機關未予辦理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命其於一定期限內辦理之;屆期仍未辦理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代為執行之。但情況急迫時,得逕予代為執行。

第七十六條 (施行細則)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七十七條 (施行日)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作品來自中華民國法律非現行條文,依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條,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