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集編 (四庫全書本)

儀禮集編 卷首上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四
  儀禮集編       禮類二儀禮之屬提要
  等謹案儀禮集編四十卷
  國朝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龍里縣知縣是書成於乾隆丁夘裒輯古今説儀禮者一百九十七家而斷以己意浙江遺書總録作十七卷且稱積帙共二千餘翻為卷僅十七者按經篇數分之不欲於一篇之中横隔也然此本目録列十七卷書則實四十卷葢終以卷軸太重不得已而分之矣總録又稱末附勘正監本石經補顧炎武張爾岐之缺此本亦有録而無書豈總録但據目錄載之歟其書謂朱子儀禮經傳通解析諸篇之記分屬經文葢編纂之初不得不權立此例以便尋省惜未卒業而門人繼之因仍不改非朱子之本意呉澄亦疑其經傳混淆為朱子未定之稿故是編經自為經記自為記一依鄭氏之舊其士冠士相見喪服等篇經記傳注傳寫混淆者則從蔡沈考定武成之例别定次序於後而不敢移易經文其持論頗為謹嚴無淺學空腹髙談輕排鄭賈之錮習又揚復儀禮圖久行於世然其説皆本注疏而時有併注疏之意失之者亦一一是正至於諸家謬誤辨証尤詳雖持論時有出入而可備參考者多在近時説禮之家固不失為根據之學矣乾隆四十四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儀禮集編原序
  禮古經篇五十六漢出孔壁為完書劉歆欲列諸學宫諸博士荒固莫置對唐時猶存後亡之所存十七篇尚賴明經學究專科經注並習未庋閣也王氏新經眩亂設科專小戴而禮古經益否晦然禮古經為經而禮記訓故之特重於他禮經學者抱守殘闕十七篇中獨軍禮亡耳吉凶賔嘉小大於是焉稽通辨而推行之有周盛時之宏典斌斌如矣且所存原不止士禮融貫精腴可上下行於世吕柟嘗偕其僚合公侯伯及士子習行於太學人識是經之寳貴其行於今盖寡特不之行耳予曏友教南屏山禾之盛生來從事是經不輟寒暑昏曉生精敏送難鈎𤣥暗與古合多抒特見𤼵前箋之所未嘗經奥之抉疏訛之糾砉中理解刃之㳺且恢恢然既數年生用功益勤而專倣何晏范𡩋臚先説而𮕵之已意褎然成編分卷如經之舊前卷綱領其凡後卷附錄勘正監本石本補顧炎武張爾岐之闕鄭賈楊氏之圖之失胥正之髙識炯炯辨經與記之參錯熊朋來目儀禮經後即記惟士相見諸篇無之敖繼公疑有之而逸生則謂士冠禮舊自記冠義已下為記然此乃戴記郊特牲文耳凖諸例自若不醴則醮用酒以下即記矣士相見禮舊無記凖諸例自士見於大夫已下即記矣其注或連傳經為傳隔之類悉與更定諒哉言乎庶乎經之功臣已昔范祖禹奏陳祥道注解儀禮乞下兩制看詳備禮官討論詔從之
  今上崇右經術世豈無范祖禹其人而生為陳祥道詎忝乎抑此自論實獲固百世之業也韓子曰獨抱遺經究終始歐陽子曰學者當師經生其務篤於經是師求意得心定道純而充實盡終始之究得聖人之意次第釐訂羣經而周官大小戴本是經表裏當先就緒予老矣猶及為生續序之乾隆丁夘陽月錢塘桑調元書


  凡例
  歐陽子曰學者跡前代之所聞而校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不見先儒中間之説欲特立一家之學吾未之信斯言誠釋經之圭臬也是編采自先秦迄於本朝凡百九十七家就中有全解行世者僅十數家文集語類雜説及他經解苟有與此經相發明者務摭而錄之志在博收兼存異義不專主一家言
  宋太學生遺書時宰論服制稱嚴陵方氏説而不知其出於正義衛正叔嘗引以為戒見所著禮記集説謂其遺本而宗末也是書編次衆説一以時代為序二説畧同則錄前而置後後足以發前所未備始兼錄之或有襲用先儒之説而没其姓氏者必與追正庶不使伯宗郭象之流得售其攘善之技
  記曰毋𠞰説毋雷同韓子亦曰自古於辭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有明中葉以後經解之書徃徃隠没古人名字将為已説顧炎武嘗病之不揣弇陋思表章微學潛心是經㡬十年始克成編間有一得之愚附於先儒之説之後隨時劄記見有先我而得之者則削之惟恐不盡雖未必盡得遺經之㫖要蘄無蹈昔人所譏云是經遭王安石廢罷之後讀者絶少宋人陳祥道張淳李如圭輩之講説多不傳明國子監所刻十三經注疏此經譌脱特甚或欲據闗中石經刋正之見顧炎武所作儀禮句讀序不知唐之石經在當時已譏其蕪累又况碑板剝落補字荒陋惡可據為定本邪張爾岐參校為正誤嘉惠後學不淺惜其所據止石本監本吳𪷁本而已未嘗博考宋元人舊本及其論著故從違容有未當今更取朱子通解楊氏圖敖氏集説諸本辨其異同務歸至當注疏闕誤可考者亦與補正庶不至謬種流傳疑誤後學康成祖䜟緯兼有牽率附㑹之病同時通人已有譏其多臆説者見太平御覽孔融與諸卿書然其家世習禮身復博通羣籍故其為文簡嚴該洽先王之制度賴以不墜其功居多王子邕雖力排之而卒不能掩賈公彦等作疏芟除異議鄭注遂孤行至今有宋而後説經者夥矣他經舊説多遭擯棄而此書獨以罕習故得完朱子及其門弟子著經傳通解裒集禮書垂千古不刋之典至於詮釋多仍舊文敖繼公集説出間發新義以易之而於制度文為反多闕而未備記其優劣蓋與陳澔之禮記集説等京山郝氏尤好立異所著節解一書掊擊鄭賈不遺餘力而考據未精穿鑿已甚今並錄諸家之説斷以已意亦欲講去其非而求是耳非敢與先儒角短長也朱子嘗謂儀禮疏説得不甚分明故通解所引用徃徃加以潤色後儒因之於賈疏各有删改今掇其勝於原文者著於篇而分注其下曰從某書節本蓋不没其所自也若其未經删改者及他講師之説則但去其冗長而已不敢妄加增損致乖本㫖
  鄉射禮文有與鄉飲酒禮同者大射儀有與燕禮鄉射禮同者鄭氏各為之注未免前後複出今遇此等處概從節去
  分節法昉於通解而後之説儀禮者多遵之以其便於讀者也顧其分合之處參錯不符人各有見今斟酌衆本擇善而從務使經文血脉流貫條理秩然覽者幸勿以割裂見誚記文舊不分章張氏句讀始分之今於諸長篇亦用其法若寥寥數語讀者易了毋庸過為離析也
  以記分屬於經文每條之下亦通解例也而以為釋是經之例則其勢有不可行者敖氏論之詳矣或謂朱子於易之彖象文言為費鄭王諸儒所亂者方且離之以復於古豈有著禮書而反合其所本離者乎蓋編纂之初不得不權立此例以便尋省惜未卒業而門人繼之因仍不改非朱子本意也呉草廬亦疑通解經傳混淆為朱子未定之稿此言未知然否要之通解一書規模濶大原不為詮解禮經而設而讀者亦不可以釋經之例繩之也是編一依鄭本經自為經記自為記不敢學歩邯鄲失其故歩漢唐人説經皆慎重守師説不敢變宋初猶然當時儒者不敢議鄭康成毋論經傳後來名儒輩出人心不安於舊而新是圖於是有黜退傳注改竄經文者千百相傳之遺經靣目為之一變雖其廓清釐正之功誠非拘墟者所及而逞一己之私見以滋紛更者亦不能保其必無矣愚於是經士冠士相見䘮服等篇經記傳注相汩處心知其非聖經之舊然不敢輙為改易倣蔡氏書傳例别為考定以附於後僭妄之罪後之君子其有以諒之
  古人之制度不可見矣信齋楊氏繪為圖以著之而其門户牖堂室之制升降揖譲之容如在目前後人嘆其明便然以圖釋經毫釐之差便有千里之謬楊氏一遵注疏無所是正時復有并注疏之意而失之者不無遺憾焉今其書世多有之不須備錄惟揆之於理而未安稽之於古而未協者則舎其舊而别搆之細流土壤仰禆髙深諒亦先儒所不棄也
  周禮周公未成之書大小戴記綴緝自漢儒手醇疵参半故禮書之存於今者惟此經稱完備惜古文增多三十九篇佚不傳然冠昏䘮祭鄉相見六禮脩之司徒以節民性為士大夫日用所不可闕者具在是矣所亡惟軍禮耳抑嘗思之孔子自謂未學軍旅而周禮夏官之職亦多闕文隋志言河間獻王得司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篇無敢傳之者豈以其書禁秘非儒者所素習故不傳於後與要不足為是經累也自漢以來人無異議張子朱子尤尊信此書世儒乃有疑其非盡於聖人者徐積説有疑其非髙堂生之書者張淳説少所見則多所怪其信然乎樂史𤼵五疑之論章山堂擇焉不精采其説而引伸之致令周公之所作孔子之所雅言者反不得與漢儒之傳義並惑莫甚焉夫今之儀禮在漢謂之禮經儀禮之名蓋起於唐初隋經籍志猶目十七篇曰古經出於髙堂生五傳弟子名著簡策班固藝文志鄭康成六藝論皆有確據何得云漢儒未嘗以教授邪禮古經出於古淹中及孔壁其十七篇與此同河間獻王孔安國皆嘗獻之而云諸儒不獻之朝妄矣漢志所謂經十七篇即髙堂生所傳也傳冩者倒其文誤以十七為七十清江劉氏已正之史乃謂七畧九種並不著儀禮何其弗深考也以是推之則其所謂五疑者皆捕風捉影之談耳又况徐積郝敬輩郝仲輿嘗謂作儀禮者未及親見古人又云儀禮作於衰世以私意窺聖人見其不合於俗而妄訾之何足與深辨哉愚既釋是經又撮其大要為綱領一卷上自制作之本原下逮授受源流先儒評論得失皆著之俾讀者有以考焉
  音義句讀小學之功亦説經者所不廢而是編未之及以其各有成書可考故也音義自説文字林而外有陸徳明釋文張參五經文字唐𤣥度九經字様等書句讀則近代郝氏張氏爾岐姜氏兆錫諸家之解皆有之其紕謬處已僭為駁正至於順文㑹意願讀者自得諸簡編



  儀禮集編
  引用姓氏
  周
  左氏丘明
  孟子
  荀氏
  公羊子
  穀梁子赤 一名淑字元始
  秦
  孔氏鮒 子魚
  漢
  伏氏
  韓氏
  毛氏
  賈氏
  戴氏徳 延君
  孔氏安國 子國
  戴氏聖 次君
  司馬氏遷 子長
  劉氏向 子政
  揚氏雄 子雲
  翼氏奉 少君
  匡氏衡 稚圭
  劉氏歆 子駿
  桓氏譚 君山
  杜氏子春
  班氏固 孟堅
  鄭氏興 少贛
  鄭氏衆 仲師
  賈氏逵 景伯
  馬氏融 季長
  許氏慎 叔重
  服氏䖍 子慎 初名重改名祇後定名䖍盧氏植 子幹
  鄭氏𤣥 康成
  孔氏融 文舉
  趙氏岐 邠卿
  何氏休 邵公
  應氏劭 仲逹 一字仲瑗一字仲援
  阮氏諶 士信
  劉氏熈 成國
  蔡氏邕 伯喈
  荀氏悦 仲豫
  魏
  徐氏幹 偉長
  王氏肅 子邕
  蘇氏林 孝友
  張氏宴 子博
  如氏
  張氏揖 稚讓
  孫氏炎 叔然
  何氏晏 平叔
  田氏
  吳
  韋氏昭 宏嗣
  射氏慈 孝宗
  晉
  傅氏𤣥 休奕
  杜氏預 元凱
  郭氏璞 景純
  賀氏
  束氏晳 廣㣲
  虞氏
  范氏宣 宣子
  臣瓚未詳姓氏一作傳瓚
  袁氏
  孔氏倫 敬序
  鄭氏
  葛氏洪 稚川
  賀氏
  范氏𡩋 武子
  徐氏邈 仙民
  宋
  范氏曄  蔚宗
  陳氏
  雷氏次宗 仲倫
  庾氏蔚之
  崔氏
  齊
  阮氏孝緒
  黄氏
  梁
  劉氏勰 彦和
  皇甫氏
  崔氏靈恩
  北齊
  熊氏安生
  隋
  王氏通 仲淹
  李氏孟悊
  唐
  陸氏徳明 元朗
  魏氏徴 𤣥成
  顔氏師古 籀
  孔氏穎逹 仲逹一作冲逺
  賈氏公彦
  李氏元植
  杜氏佑 君卿
  韓氏愈 退之 昌黎
  楊氏
  張氏
  梁氏
  後晉
  劉氏
  宋
  聶氏崇義   洛陽
  邢氏昺 叔明
  歐陽氏修 永叔 廬陵
  周子敦頥 茂叔 濓溪
  張子載 子厚 横渠
  劉氏敞 原父 公是 清江
  司馬氏光 君實 涑水
  程子顥 伯淳 明道
  程子頥 正叔 伊川
  周氏諝 希聖 延平
  周氏行已 恭叔 永嘉
  沈氏括 存中
  范氏祖禹 淳夫 華陽
  蘇氏軾 子瞻 東坡
  徐氏積 仲車
  吕氏大臨 與叔 藍田
  陸氏佃 農師 山隂
  陳氏祥道 用之 長樂
  陳氏賜 晉之
  胡氏安國 康侯 建安
  葉氏夢得 少藴 石林
  吕氏本中 居仁
  張氏淳 忠甫 永嘉
  董氏逌 彦逺
  方氏慤 性夫 嚴陵
  馬氏晞孟 彦醇
  鄭氏樵 漁仲 夾漈
  髙氏閌 抑崇 息齋 㑹稽
  鄭氏鍔 剛中 三山
  胡氏寅 明仲 致堂
  晁氏公武 昭徳
  朱子熹 元晦 考亭 紫陽 新安
  張氏栻 敬夫 南軒
  陳氏傅良 君舉 止齋
  吕氏祖謙 伯恭 東萊
  陳氏振孫 伯玉
  㳺氏桂 元發 廣安
  項氏安世 平甫 容齋
  李氏如圭 寶之
  陳氏騤 叔進
  葉氏適 正則 水心 龍泉
  黄氏幹 直卿 勉齋
  輔氏廣 漢卿 潛安 慶源
  蔡氏沈 仲黙 九峯
  陳氏淳 安卿 北溪
  陳氏師道
  李氏方子
  楊氏復 茂方 信齋 秦溪
  祝氏
  真氏徳秀 希元 西山
  魏氏了翁 華父 隺山
  虙氏名字未詳世次見衛湜禮記集説
  衛氏湜 正叔 櫟齋
  王氏名字未詳見王與之周禮訂義
  三禮正義
  禮圖説以上二書未詳撰人見王與之周禮訂義
  王氏與之 次點 東巖
  章氏如愚 俊卿 山堂
  林氏希夷 鬳齋
  王氏應麟 伯厚 深寧叟 浚儀
  熊氏禾 去非 退齋 又號勿軒
  黃氏震 東發
  馬氏廷鸞 翔仲 碧梧 畨陽
  家氏鉉翁 則堂
  李氏   㣲之 名未詳見敖繼公儀禮集説
  元
  熊氏朋來 與可
  敖氏繼公 君善一字長壽
  李氏俊民 用章
  吳氏𪷁 㓜淸 草廬 臨川
  虞氏集 伯生 道園
  馬氏端臨 貴與
  吳氏師道 正傳
  陳氏櫟 壽翁 定宇
  陳氏澔 可大 雲荘 東滙
  明
  宋氏濓 景濓
  曾氏魯 得之
  汪氏克寛 徳輔一字仲裕 環谷
  楊氏士竒 名寓以字行 東里
  曽氏棨 子啟
  劉氏績 孟熈
  程氏敏政 克勤
  王氏鏊 濟之 守溪
  何氏孟春 子元
  湛氏若水 元明 甘泉
  劉氏
  唐氏伯元
  童氏承敘 士疇一字漢臣
  桂氏
  何氏喬新 廷秀
  焦氏竑 弱侯 漪園
  李氏舜臣 懋欽一字夢虞
  李氏
  徐氏三重 伯同
  吳氏繼仕
  徐氏師曾 魯菴
  張氏萱 孟竒
  郝氏敬 仲輿 京山
  馮氏復京 嗣宗
  張氏采 受先
  顧氏炎武 寧人 亭林
  趙氏魏史
  國朝
  張氏爾岐 稷若 濟陽
  萬氏斯大 充宗
  朱氏彜尊 錫鬯 竹垞
  汪氏琬 苕文 堯峯
  毛氏竒齡 大可
  閻氏若璩 百詩
  姜氏兆錫 上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