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四庫全書本)/卷059

卷五十八 元史 卷五十九 巻六十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五十九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十一
  地理二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七府一屬州十二屬縣十徒存其名而無城邑者不在此數本省計站一百二十處
  遼陽路唐以前為髙句騼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貞明中安巴堅以遼陽故城為東平郡後唐升為南京石晉改為東京金置遼陽府領遼陽鶴野二縣後復改為東京宜風澄復葢瀋貴徳州廣寧府來逺軍並屬焉元初廢貴徳澄復州來逺軍以廣寧府博索府懿州葢州作四路直𨽻省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降廣寧為散府𨽻之十五年割廣寧仍自行路事直𨽻省十七年又以博索府懿州葢州來屬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東京為遼陽路後廢博索府為巡檢司户三千七百八口三萬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抄籍數領縣一州二
  縣一
  遼陽下倚郭至元六年以鶴野縣警巡院入焉
  州二
  葢州初為葢州路至元六年併為東京支郡併熊岳陽池二縣入建安縣八年又併建安縣入本州
  懿州初為懿州路至元六年為東京支郡所領豪州及同昌靈山二縣省入順安縣入本州
  廣寧府路金為廣寧府元封布爾古特為廣寧王舊立廣寧行帥府事後以地逺遷治臨潢立總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單寡降為東京路總管府屬郡十五年復分為路行總管府事有醫巫閭山為北鎮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至順錢糧戸數四千五百九十五領縣二閭陽下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夥復立行千戸所後復為閭陽縣望平至元六年省鍾秀縣入焉十五年為望平軍民千户所今復為縣肇州按哈喇巴圖爾傳至元三十年世祖謂哈喇巴圖爾曰昔納延故地曰阿巴拉者産魚吾今立城而以元蘇爾葛哈努森竒爾濟蘇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魚九尾皆千斤來獻又成宗紀元貞元年立肇州屯田萬戸府以遼陽行省左丞阿薩爾領其事而元一統志與經世大典皆不載此州不知其所屬所領之詳今以廣寧為納延分地故附注於廣寧府之下納延布爾古特之孫也
  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
  大寧路本奚部唐初其地屬營州貞觀中奚酋克都内附乃置饒樂郡遼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領興中府及義瑞興髙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統三年割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至元五年併和州入利州為永和鄉七年興中府降為州仍𨽻北京改北京為大寧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戸四萬六千六口四十四萬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數領司一縣七州九
  錄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録事司
  縣七
  大定中統二年省長興入焉龍山下初屬大定府至元四年屬利州後復來屬富庶至元三年省入興中州後復置和衆金源惠和武平
  州九
  義州
  興中州元初因舊為興中府後省至元七年又降府為州
  瑞州至元二十三年巴延奏准以索多哈達等拘收戸計種田立屯於瑞州之西撥瀕海荒閒地及時開耕設打捕屯田總管府仍以索多哈達等為屯田官
  髙州  錦州  利州
  惠州  川州  建州
  東寜路本髙句驪平壌城亦曰長安城漢滅朝鮮置樂浪𤣥莬郡此樂浪地也晉義熙後其王髙璉始居平壤城唐征髙麗㧞平壤其國東徙在鴨緑水之東南千餘里非平壤之舊至王建以平壤為西京元至元六年李延齡崔垣𤣥元烈等以府州縣鎮六十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為東寧府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設録事司割静州義州麟州威逺鎮𨽻博索府本路領司一餘城堙廢不設司存今姑存舊名
  録事司 土山縣 中和縣 鐵化鎮
  都䕶府自唐之季地入髙麗置府州縣鎮六十餘城此為都䕶府雖仍唐舊名而無都䕶府之實至元六年李延齡等以其地來歸後城治廢毁僅存其名屬東寧路
  定逺府 郭州 撫州 黄州領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五縣長命一鎮  靈州 慈州 嘉州 順州 殷州宿州 徳州領江東永清通海順化四縣寧逺柔逺安戎三鎮 昌州鐵州領定戎一鎮 泰州 价州 朔州 宣州領寧朔蓆島二鎮 成州領樹徳一鎮 熙州 孟州領三登一縣椒島椵島寧徳三鎮 延州領陽巖一鎮 雲州
  瀋陽路本挹婁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瀋定二州此為瀋州地契丹為興遼軍金為昭徳軍又更顯徳軍後皆燬於兵火至元初平遼東髙麗國麟州神騎都領洪福源率西京都䕶龜州四十餘城來降各立鎮守司設官以撫其民後髙麗復叛洪福源引衆來歸授髙麗軍民萬戸徙降民散居遼陽瀋州初創城郭置司存僑治遼陽故城中統二年改為安撫髙麗軍民總管府及髙麗舉國内附四年又以質子淳為安撫髙麗軍民總管分領二千餘户理瀋州元貞二年併兩司為瀋州等路安撫髙麗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轄總管五千户二十四百户二十五至順錢糧户數五千一百八十三
  開元路古肅慎之地隋唐曰黒水靺鞨唐初渠長阿固郎始來朝後乃臣服以其地為燕州置黒水府其後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又其後渤海浸弱為契丹所攻黒水復擅其地東瀕海南界髙麗西北與契丹接壤即金鼻祖之部落也初號女真後避遼興宗諱改曰女直太祖阿古達既滅遼即上京設都海陵遷都於燕改為㑹寧府金末其将布希萬努據遼東元初癸巳嵗出師伐之生禽萬努師至開元率賔東土悉平開元之名始見於此乙未嵗立開元南京二萬戸府治黄龍府至元四年更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開元路領咸平府後割咸平為散府俱𨽻遼東道宣慰司至順錢糧户數四千三百六十七
  咸平府古朝鮮地箕子所封漢屬樂浪郡後髙麗侵有其地唐滅髙麗置安東都䕶以統之繼為渤海大氏所據遼平渤海以其地多險隘建城以居流民號咸州安東軍領縣曰咸平金升咸平府領平郭安東新興慶雲清安歸仁六縣兵亂皆廢元初因之𨽻開元路後復割出𨽻遼東宣慰司
  海蘭府碩達勒達等路土地曠闊人民散居元初設軍民萬户府五撫鎮北邊一曰屯距上都四十里一曰呼爾哈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有呼爾哈江并混同江又有海蘭河流入于海一曰烏圖哩一曰托果琳一曰布古江各有司存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碩達勒達女直奚人各仍舊俗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故設官牧民隨俗而治有海蘭府碩達勒達等各以相統攝焉有俊禽曰海東青由海外飛来至尼魯罕土人羅之以為土貢至順錢糧户數二萬九百六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十二府七州一屬州三十四屬縣一百八十二本省陸站一百六處水站九十處
  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汴梁路唐置汴州總管府石晉為開封府宋為東京建都於此金改南京宣宗南遷都焉金亡歸附舊領歸徳府延許裕唐陳亳鄧汝潁徐邳嵩宿申鄭鈞睢蔡息盧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令歸徳自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𨽻之升申州為南陽府割裕唐汝鄧嵩盧氏行襄樊𨽻之九年廢延州以所領延津陽武二縣屬南京路統蔡息鄭鈞許陳睢潁八州開封祥符倚郭而屬邑十有五舊有警巡院十四年改録事司二十五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二十八年以瀕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衝要又新入版圖置省南京以控治之三十年升蔡州為汝寧府屬行省割息潁二州以𨽻焉本路戸三萬一十八口一十八萬四千三百六十七壬子年數領司一縣十七州五州領二十二縣
  録事司
  縣十七
  開封祥符下與開封俱倚郭中牟原武下舊以縣𨽻延州元初𨽻開封府後復為延州縣如舊至元九年州廢復來屬鄢陵滎澤下舊𨽻鄭州至元二來屬封丘中金大定中河水湮沒遷治于新城元初新城又為河水所壤乃復因故城之 遺址稍加完葺而遷治焉扶溝陽武下舊𨽻延州至元九年州廢來屬杞縣中元初河決城之北面為水所圮遂為大河之道乃於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築新城置縣戀又修故城號南杞縣葢黄河至此分為三其大河流於二城之間其一流於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東流俗稱三叉口延津下舊為延州𨽻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廢以縣來屬蘭陽通許尉氏太康洧川陳留
  州五
  鄭州唐初為鄭州又改滎陽郡宋為奉寧軍金仍為鄭州元初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隂原武新鄭密滎澤八縣及司𠉀司後割新鄭密屬鈞州滎澤原武𨽻開封府併司𠉀司入管城領四縣管城下倚郭滎陽汜水河隂
  許州唐初為許州後改潁川郡又仍為許州宋升潁昌府金改武昌軍元初復為許州領五縣長社長葛郾城襄城臨潁
  陳州唐初為陳州後改淮陽郡又仍為陳州宋升淮寧府金復為陳州元初因之舊領宛丘南頓項城商水西華清水六縣至元二年南頓項城清水皆廢後復置南頓項城領五縣宛丘 西華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頓項城入焉後復置南頓 項城
  鈞州唐宋皆不置郡偽齊置潁順軍金改潁順州又改鈞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鄭州密縣來屬三縣陽翟新鄭密縣
  睢州唐屬曹州宋改拱州又升保慶軍金改睢州元因之領四縣襄邑下倚郭考城儀封柘城
  河南府路唐初為洛州後改河南府又改東京宋為西京金為中京金昌府元初為河南府府治即周之王城舊領洛陽宜陽永寧登封鞏偃師孟津新安黽池九縣後割黽池𨽻陜州户九千五百二口六萬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數領司一縣八州一州領四縣錄事司
  縣八
  洛陽 宜陽永寧登封下中嶽嵩山在焉鞏縣孟津新安 偃師
  州一
  陜州唐初為陜州又改陜府又改陜郡宋為保義軍元仍為陜州領四縣陜縣靈寳至元三年省入陜縣八年廢虢州為虢畧𨽻陜州併虢畧治靈寶以虢畧為巡檢司併朱陽縣入焉閿鄉至元二年省湖城縣入焉黽池下金升為韶州置黽池司𠉀司元至元三年省司𠉀司八年省韶州復為縣𨽻河南府路後割以來屬
  南陽府唐初為宛州而縣名南陽後州廢以縣屬鄧州厯五代至宋皆為縣金升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為南陽府以唐鄧裕嵩汝五州𨽻焉二十五年改屬汴梁路後直𨽻行省户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數領縣二州五州領十一縣
  縣二
  南陽下倚郭鎮平
  州五
  鄧州唐初為鄧州後改南陽郡又仍為鄧州宋屬京西南路金屬南京開封府舊領穰縣南陽内鄉淅川順陽五縣元初以淅川順陽省入内鄉舊設錄事司至元二年併入穰縣領三縣 穰縣下倚郭内鄉至元二年以順陽來屬新野
  唐州唐初為顯州後改唐州宋屬京西南路金改裕州元初復為唐州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廢湖陽比陽桐栢三縣領一縣泌陽倚郭
  嵩州唐為陸渾伊闕二縣宋升順州金改嵩州領伊陽福昌二縣元初以福昌𨽻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陽入州領一縣盧氏至元二年𨽻南京路八年屬南陽府十一年來屬
  汝州唐初為伊州又改汝州宋屬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廢郟城寳豐二縣入梁縣後復置郟縣領三縣梁縣魯山郟縣
  裕州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魯州後廢為縣屬唐州金升為裕州舊領方城舞陽葉縣元初即葉縣行隨州事就置昆陽縣為屬邑至元三年罷州併昆陽舞陽二縣入葉縣後復置舞陽領三縣方城下倚郭葉縣舞陽
  汝寧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確山遂平平輿為屬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輿入汝陽𨽻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巴延言蔡州去汴梁地逺凡事稽誤宜升散府遂升汝寧府直𨽻行省以息潁信陽光四州𨽻焉復置遂平縣抄籍户口闕至順錢糧戸數七千七十五領縣五州四州領十縣
  縣五
  汝陽下元初廢後置蔡州治此仍復置縣上蔡西平確山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陽後復置
  州四
  潁州唐初為信州後改汝隂郡又改潁州宋升順昌府金復為潁州舊領汝隂泰和沈丘潁上四縣元至元二年省四縣及錄事司入州後復領三縣太和沈丘潁上
  息州唐初為息州後為新息縣𨽻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復置息州舊領新息新蔡真陽褒信四縣元中統三年以李璮叛廢州四年復置至元三年以四縣併入州後復領二縣
  新蔡真陽
  光州唐初為光州後改弋陽郡又復為光州宋升光山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屬蘄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蘄黄等州直𨽻行省三十年𨽻汝寧府領三縣定城 固始下宋末兵亂徙治無常至元十一年復舊治光山下兵亂地荒至元十二年復立舊治
  信陽州唐初為申州又改義陽郡宋改信陽軍端平間兵亂地荒凡四十餘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陽府領羅山信陽二縣十五年改為信陽州二十年以羅山縣當驛置要衝徙州治此而移縣治於西南號曰羅山新縣今州治即舊縣户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萬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領二縣羅山倚郭信陽
  歸徳府唐宋州又為睢陽郡後唐為歸徳軍宋升南京金為歸徳府金亡宋復取之舊領宋城寧陵下邑虞城穀熟碭山六縣元初與亳之酇縣同時歸附置京東行省未幾罷歲壬子又立司府州縣官以綏定新居之民中統二年審民户多寡定官吏員數至元二年以虞城碭山二縣在枯黄河北割屬濟寧府又併穀熟入睢陽酇縣入永州降永州為永城縣與寧陵下邑𨽻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並𨽻焉壤地平坦數有河患府為散郡設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員直𨽻行省抄籍户數闕至順錢糧户數二萬三千三百一十七領縣四州四州領八縣
  縣四
  睢陽下倚郭唐曰宋城亦曰睢陽金曰睢陽宋曰宋城元仍曰睢陽永城下邑寧陵
  州四
  徐州唐初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寧軍宋因之金屬山東西路金亡宋復之元初歸附後凡州縣視民多少設官吏至元二年例降為下州舊領彭城蕭永固三縣及錄事司至是永固併入蕭縣彭城并録事司併入州領一縣蕭縣至元二年併入徐州十二年復立
  宿州唐置宋升保静軍金置防禦使金亡宋復之元初𨽻歸徳府領臨渙蘄靈壁苻離四縣并司𠉀司至元二年以四縣一司并入州四年以靈壁入泗州十七年復來屬領一縣靈壁
  邳州唐初為邳州後廢屬泗州又屬徐州宋置淮陽軍金復為邳州金亡宋暫有之元初以民少併三縣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屬歸徳府十二年復置睢寧宿遷兩縣屬淮安十五年還來屬領三縣下邳下州治所宿遷睢寧
  亳州唐初為亳州後改譙郡又仍為亳州宋升集慶軍金復為亳州金亡宋復之元初領縣六譙酇鹿邑城父衛真榖熟後以民户少併城父入譙衛真入鹿邑榖熟入睢陽酇入永城其睢陽永城去𨽻歸徳後復置城父領三縣譙縣鹿邑下此邑數有水患厯代民不寧居城父
  襄陽路唐初為襄州後改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陽守臣吕文焕降罷宋京西安撫司立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更襄陽府為散府未幾罷省十一年改襄陽府為總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樞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書省後復罷本府領四縣一司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棗陽二縣來屬抄籍户口數開至順錢糧户數五千九十領司一縣六州二州領四縣錄事司
  縣六
  襄陽下倚郭南漳宜城穀城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設官置縣屬南陽十九年來屬棗陽至元十四年屬南陽十九年來屬
  
  均州唐初為均州又為武當郡宋為武當軍元至元十二年江陵歸附割𨽻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還屬襄陽領二縣武當下兵亂遷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鄖縣下兵後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
  房州唐初為遷州後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軍徳祐中知州黄思賢納土命千户鎮守仍令思賢領州事至元十九年𨽻襄陽路領二縣房陵竹山
  蘄州路唐初為蘄州後改為蘄春郡又仍為蘄州宋為防禦州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設録事司户三萬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萬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後至徳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蘄春中倚郭蘄水廣濟中宋嘉𤋮兵亂徙治大江中洲歸附後復舊治黄梅中嘉熙兵亂僑治中洲後復舊羅田下兵亂縣廢歸附後始立
  黄州路唐初為黄州後改齊安郡又仍為黄州宋為團練軍州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立總管府十八年又為黄蘄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𨽻行省户一萬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萬六千八百七十九領司一縣三
  録事司
  縣三
  黄岡中州治所黄陂下兵亂僑治鄭州青山磯歸附還舊治麻城下兵亂徙治什子山歸附還舊治
  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廬州路唐改廬江郡又仍為廬州宋為淮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設淮西總管府明年於本路立總管府𨽻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軍為縣來屬後升六安縣為州户三萬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七領司一縣三州三州領八縣
  録事司
  縣三
  合肥上倚郭梁縣舒城
  州三
  和州唐改歴陽郡後仍為和州宋𨽻淮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置鎮守萬户府明年改立安撫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為州𨽻廬州路舊設録事司後入州自治領三縣歴陽上倚郭含山烏江
  無為州唐初𨽻光州宋始以城口鎮置無為軍思與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八年降為州罷鎮巢州為縣以屬焉領三縣無為上倚郭廬江巢縣六安州唐以霍山縣置霍州後州廢仍為縣梁改灊山縣宋改六安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二十八年降為縣𨽻廬州路後升為州領二縣六安英山
  安豐路唐初為壽州後改壽春郡宋為壽春府又以安豐縣為安豐軍繼遷安豐軍於壽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豐路總管府十五年定為散府領壽春安豐霍丘三縣二十八年復升為路以臨濠府為濠州與下蔡蒙城俱來屬户一萬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一領司一縣五州一州領三縣録事司
  縣五
  壽春中倚郭安豐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言安豐之芍陂可溉田萬頃若立屯開耕實為便益從之於安豐縣立萬户府屯戸一萬四千八百有奇霍丘下蔡至元十三年𨽻壽春府廿八年罷府與蒙城皆來屬䝉城
  州一
  濠州唐初為濠州後改鍾離郡又仍為濠州阻淮帶山與壽陽俱為淮南之險郡名初從豪後加水為濠南唐置定逺軍宋為團練州初𨽻淮南路後𨽻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歸附設濠州安撫司十五年定為臨濠府二十八年復為濠州革懐逺為下縣來屬領三縣鍾離下倚郭定逺懐逺下宋為懐逺軍領荆山一縣至元二十八年以軍為縣𨽻濠州省荆山入焉
  安慶路唐初為東安州又改舒州又改同安郡又復為舒州宋為安慶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安慶路總管府屬蘄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𨽻行省户三萬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萬九千四百九十領司一縣六
  録事司
  縣六
  懐寧宿松望江太湖桐城灊山至治三年初立
  淮東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
  揚州路唐初改南兖州又改䢴州又改廣陵郡又復為揚州宋為淮東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十四年改為揚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淮東道宣慰司本路屬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總管府直𨽻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復立淮東道宣慰司止統本路屬淮安二郡而本路領髙郵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復遷宣慰司遂廢所屬如故後改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移治汴梁路復立淮東道宣慰司割出髙郵府為散府直𨽻宣慰司户二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四領司一縣二州五州領九縣
  錄事司
  縣二
  江都上倚郭泰興
  州五
  真州五代以前地屬揚州宋以迎鑾鎮置建安軍又升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真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復為州𨽻揚州路領二縣揚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録事司入焉六合滁州唐初析揚州地置又改永陽郡又復為滁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𨽻揚州路領三縣清流至元十四年省錄事司入焉來安全椒
  泰州唐更海陵縣曰吴陵置吴州尋廢南唐升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改為州𨽻揚州路領二縣海陵上倚郭如臯通州唐屬揚州南唐於海陵東境置静海鎮周平淮南改為通州宋改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復為州𨽻揚州路領二縣静海上倚郭海門
  崇明州本通州海濵之沙洲宋建炎間有昇州句容縣姚劉姓者因避兵於沙上其後稍有人居焉遂稱姚劉沙嘉定間置鹽場屬淮東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為崇明州
  淮安路唐楚州又改臨淮郡又仍為楚州宋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立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隂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録事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併淮安新城淮隂三縣入山陽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天長臨淮虹五河贛榆朐山沭陽各歸所𨽻二十七年革臨淮府以盱眙天長𨽻泗州户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縣四州三州領八縣至元二十三年扵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䖏立洪澤屯田萬户府
  録事司
  縣四
  山陽至元十二年安東州歸附以本縣馬羅軍寨作山陽縣十三年淮安路歸附仍存淮安縣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鹽城桃園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軍至元十五年為縣
  州三
  海寧州唐海州宋𨽻淮東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復改為海寧府未幾降為州𨽻淮安路初設録事司二十年與東海縣併入朐山領三縣朐山沭陽贛榆
  泗州唐改臨淮郡後復為泗州宋𨽻淮東路元至元十三年降為下州舊領臨淮淮平虹靈壁睢寧五縣十六年割睢寧屬邳州十七年割靈壁入宿州以五河縣來屬二十一年併淮平入臨淮二十七年廢臨淮府以盱眙天長二縣𨽻焉領五縣臨淮虹縣五河下元𨽻臨淮府十七年來屬盱眙上宋昭信軍至元十三年行招信軍安撫司事領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明年升昭信路總管府十五年改為臨淮府十七年以五河縣在淮之北改屬泗州二十年併招信入盱眙二十七年廢臨淮府為盱眙縣天長
  安東州
  髙郵府唐為縣宋升為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髙郵路總管府領録事司及髙郵興化二縣二十年廢安宜府為寶應縣來屬又併録事司改髙郵路為府屬揚州路今𨽻宣慰司抄籍户口數闕至順錢糧户數五萬九十有八領縣三髙郵興化寳應上舊為寶應軍至元十六年為安宜府二十年廢府為縣來屬本府
  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中興路唐荆州復為江陵府宋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天厯二年以文宗潛藩改為中興路户一十七萬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四領司一縣七
  録事司
  縣七
  江陵公安石首松滋枝江潛江監利中宋末兵亂民散收附後始復舊
  峽州路唐改夷陵郡又為峽州宋𨽻荆湖北路後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七年升為峽州路户三萬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萬三千九百四十七領縣四夷陵中宋末隨州遷治不常歸附後復歸江北舊治宜都長陽逺安
  安陸府唐郢州又改富水郡又為郢州宋𨽻京西路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升為安陸府户一萬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萬三千五百五十四領縣二長壽京山中兵亂移治漢濵至元十二年還舊治
  沔陽府唐復州又改竟陵郡又為復州宋端平間移州治于沔陽鎮至元十二年歸附改為復州路十五年升為沔陽府户一萬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萬九百五十五領縣二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兵亂徙治無常歸附後還舊治荆門州唐為縣宋升為軍端平間移治當陽縣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四年升為府十五年遷府治于古城降為州户二萬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五領縣二長林當陽
  徳安府唐安州又改安陸郡又仍為安州宋為徳安府咸淳間徙治漢陽元至元十三年還舊治𨽻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罷宣慰司直𨽻鄂州行省為散府後割以來屬户一萬九百二十三口三萬六千二百一十八領縣四州一州領二縣
  縣四
  安陸孝感應城雲夢
  州一
  隨州唐初為隨州又改漢東郡又復為隨州宋為崇信軍又為棗陽軍後因兵亂遷徙無常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三年即黄仙洞為州治户一萬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萬二千六十四領二縣隨縣應山




  元史巻五十九
  元史巻五十九考證
  陳州宋升淮寧府 原文作懐徳府按宋史志淮寧府淮陽郡鎮安軍本陳州政和三年改輔為上宣和元年升府金志陳州本宋淮寧府淮陽軍均無懐徳之名自係史誤今據改
  鈞州金改潁順州 原文脱潁字按順州在管州南唐貞觀閒哭厥僑置又按遼志順州隋開皇中始置葢古范陽地本志東寧路之順州是也自唐季地入髙麗至元六年李延齡始以歸元故金無順州之名金志鈞州舊陽翟縣偽齊為潁順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是未改鈞州已前當稱潁順今據増
  房州宋置保康軍 原文訛保寧據宋志及寰宇記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