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圖志/卷26
目錄 | 元和郡縣圖志 | |
◀上一卷 | 卷二十六·江南道二 浙東觀察使 | 下一卷▶ |
越州
编辑,會稽。都督府。開元十萬七千六百四十五。鄉二百一十。元和戶二萬六百八十五。鄉百四十五。今為浙東觀察使理所。
管州七:越州,婺州,衢州,處州,溫州,台州,明州。縣三十八。都管戶一十萬四千三百六十七。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周禮「吳越星紀之分」。夏少康封少子無餘以奉禹禮,號曰於越,越國之稱,始於茲矣。後代句踐稱王,與吳王闔閭戰,敗之槜音醉。李,故城在今嘉興縣南三十七里。夫差立,句踐復伐吳滅之,並其地。遂渡淮,遷都琅邪,朝貢周,周錫命為伯。至六代,王無彊為楚所滅。秦以其地並吳立為會稽郡。後漢順帝時,陽羨令周喜上書,以吳、越二國,周旋一萬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險絕,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為吳郡,東為會稽郡。自晉至陳,又於此置東揚州。隋平陳,改東揚州為吳州,大業元年改為越州。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六年陷輔公祏,七年平定公祏,改總管為都督。
州境:東西六百四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五百三十里。西北至東都二千六百七十里。東至明州二百七十五里。東南至台州四百七十五里。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杭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甘橘,甘蔗,葛根,石蜜,交梭白綾。自貞元之後,凡貢之外,另進異文吳綾,及花<皮>歇單絲吳綾、吳朱紗等纖麗之物,凡數十品。
管縣七:會稽,山陰,諸暨,於姚,蕭山,上虞,剡。
會稽縣,望,郭下。山陰,越之前故靈文園也。秦立以為會稽山陰。漢初為都尉。隋平陳,改山陰為會稽縣,皇朝因之。吳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會計修國之道,因以會計名山,仍為地號。」山陰縣,秦舊地,隋改為會稽。垂拱二年,又割會稽西界別置山陰,大曆二年刺史薛兼訓奏省山陰並會稽。七年,刺史劉少遊又奏置,今復並入會稽。宋略云:「會稽山陰,編戶三萬,號為天下繁劇。」
重山,大夫種葬處。會稽山,在州東南二十里。蘭亭山,在州西南一十一里。大海,在州東四十里。
鏡湖,後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創立,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築塘蓄水,水高丈餘,田又高海丈餘,若水少則泄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凶年。隄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頃。
山陰縣,望。同會稽。
諸暨縣,望。東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秦到也,界有暨浦諸山,因以為名。越王允常所居。鳥帶山,在縣北五十里。出紫石英。
餘姚縣,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舊縣。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餘姚。隋平陳廢。武德四年復立,仍置姚州,七年廢州。四明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
大海,在縣北三十里。
蕭山縣,緊。東北至州一百里。本曰餘暨,吳王弟夫槩邑。吳大帝改曰蕭山,以縣西一里蕭山為名。浙江,在縣西二十五里。浦陽江,在縣南一十五里。
上虞縣,上。西至州九十六里。故城西枕上虞江。隋平陳廢,貞元元年刺史王密復奏置。上虞江,在今縣西二十八里。
剡縣,望。西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漢舊縣,故城在今縣理西南一十二里,吳賀齊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於李子通。武德中以縣為嵊州,六年廢州,縣依舊。
天姥山,在縣南八十里。剡溪,出縣西南,北流人上虞縣界為上虞江。
婺州
编辑,東陽。上。開元戶九萬九千四百九。鄉一百八十九。元和戶四萬八千三十六。鄉二百。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之西界。秦屬會稽郡。今之州界,分得會稽郡之烏傷、太末二縣之地,本會稽西部,常置都尉。孫皓始分會稽置東陽郡。陳武帝置縉州。隋開皇九年平陳置婺州,蓋取其地於天文為婺女之分野。隋氏喪亂,陷於寇境,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置婺州。六年,輔公祏叛,州又陷沒。七年平定公祏,仍置婺州。
州境:東西三百三里。南北四百五十六里。
八到:西北上都三千九百九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三十五里。正北微西至睦州一百六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正北微東至越州三百九十西至衢州一百九十里。東南至處州二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藤,紙。賦:紵布。元和貢:纖纊,白藤,細紙。管縣七:金華,義烏,永康,東陽,蘭溪,武義,浦陽。
金華縣,望。郭下。本漢烏傷縣地,獻帝初平三年,分烏傷置長山縣,屬會稽郡。隋平陳,改為吳寧縣,十二年又改為東陽縣,十八年又改為金華縣。其長山一名金華,故取名焉。
東陽江,有二源,一南自永康縣界流入,一東自義烏縣流入,至縣界南合為一,謂之東陽江。金華山,在縣北二十里。赤松子重道處。出龍須草。
義烏縣,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一里。三秦烏傷縣也,孝子顏烏將葬,群烏銜土塊助之,烏口皆傷,時以為純孝所感,乃於其處立縣曰烏傷。武德四年,於縣置綢州,縣屬焉,又改烏傷為義烏。
永康縣,望。西北至州一百九里。三溪烏傷縣地,吳大帝分烏傷之南界置,隋廢。武德四年於縣置麗州,八年廢州,縣屬婺州。
東陽縣,望。西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烏縣地,垂拱二年分義烏縣置,取舊東陽郡名也。蘭溪縣,緊。東南至州五十里。咸通五年割金華縣西界置。
蘭溪,在縣南七里,東北流入東陽江,
武義縣,上。北至州九十里。天授二年,分永康西界以為武義縣。
浦陽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二里。天寶十三年,分義烏縣北界置。浦陽縣,在縣西北四十里。出雙溪山嶺,東入越州諸暨縣。
衢州
编辑,信安。上。開元戶六萬二千二百八十八。鄉一百二十四。元和戶一萬七千四百二十六。鄉一百七。
本舊婺州信安縣也,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置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為名。六年,陷輔公祏廢州,垂拱二年復置。州境:東西六百一十里。南北二百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九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三十五里。南至建州七百里。西至信州二百五十里。東至婺州一百九十里。東南至處州四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綿紙。賦:紵布。元和貢:紙,黃連,葛粉,簟,扇,龍須席。管縣五:信安,常山,龍丘,須江,盈川。
信安縣,望。郭下。本春秋姑蔑之地,漢太末縣也,獻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新安縣,屬會稽郡。晉太康元年,以弘農有新安,故改名信安。皇朝置州,縣屬焉。
常山縣,上。東至州八十里。本太末縣地,隋初置定陽縣,隋末廢。咸亨三年,於今縣東四十里置常山縣,因縣南有常山為名。廣德二年本道使薛兼訓奏,移置於舊縣西四十里,卻今縣是也。
龍丘縣,緊。西至州七十二里。本春秋姑蔑之地,越西部也,杜注雲「今東陽太末縣」。越絕書謂之姑婺州。晉改太末為龍丘,因縣東龍丘山為名。隋末廢,貞觀八年又置。
須江縣,上。北至州九十五里。武德四年置衢州,分信安縣南境置須江縣,八年並廢。永昌元年秋復置,以縣南有須江溪,因以為名。
處州
编辑,縉雲。上。開元戶三萬三千二百七十八。鄉七十六。元和戶一萬九千七百二十六。鄉三十六。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國。秦滅楚,置會稽郡。後越王無彊七代孫閩君搖佐漢有功,立為東越王,都東甌,今溫州永嘉縣是也。後以甌地為回浦縣,屬會稽。後漢回浦為章安。晉立為永嘉郡,梁、陳因之。隋開皇九年平陳,改永嘉為處州,十二年又改為括州,大業三年復改為永嘉郡。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復立括州,仍置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廢。天寶元年為縉雲郡,乾元元年復為括州,大曆十四年以與德宗廟諱同音,改處州。貞元六年,刺史齊抗以舊州湫隘,屢有水災,北移四里就高原上。
州境:東西南北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一百五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北至婺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衢州四百五十里。東北至台州四百九十里。西北至建州水路九百里,陸路四百九十里。東南水路至溫州二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葛,紵布,蜜,綿。元和貢:綿,紵布,麻布,樹皮布,小綾,紗,絹,綿綢。管縣六:麗水,鬆陽,縉雲,遂昌,青田,龍泉。
麗水縣,上。郭下。本後漢鬆陽縣地,隋平陳,乃分鬆縣之東鄉立括蒼縣,取括蒼山為名,屬處州。後因之不改。大曆十四年改為麗水。麗水本名惡溪,以其湍流阻險,九十里閒五十六瀨,名為大惡,隋開皇中改為麗水,皇朝因之,以為縣名。
鬆陽縣,上。東至州二百九十二里。本漢回浦縣之地,屬會稽,後漢分立此縣,有大鬆樹,大十八圍,因取為名。隋開皇九年廢,十二年復置。皇朝因之。
縉雲縣,上。西南至州八十五里。萬歲登封元年分麗水縣東北界、婺州永康縣南界置,因山為名。縉雲山,一名仙都,一曰縉雲,黃帝練丹於此。
遂昌縣,上。東至州三百四十里。吳赤烏二年分太末縣置平昌縣,晉太康元年改為遂昌。武德八年廢,景雲二年刺史孔琮復奏置。
青田縣,中。東至州一百五十里。本麗水縣之鄉名也,景雲二年刺史孔琮奏於此分置青田縣。青田溪,在縣西南十八里。
龍泉縣,中。東至州三百五十里。乾元二年,越州刺史獨孤峻奏割遂昌、鬆陽二置。龍泉洞,在縣南二里。
溫州
编辑,永嘉。上。開元戶三萬七千五百五十四。鄉七十八。元和戶八千四百十四。鄉一十六。
本溪會稽東部之地,初閩君搖有功於漢,封為東甌王,晉大寧中於此置永嘉邯,隋廢郡地人處州。武德五年,杜伏威歸化,於縣理置東嘉州,尋廢。六年,輔公祏為亂於丹陽,永嘉、安固等百姓於華蓋山固守,不陷凶黨,高宗上元元年,於永嘉縣置溫州。
州境:東西二百四里。南北七百二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四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五里。正北微西至台州五百里。西北至處州二百七十里。東至大海八十里。西南至福州水陸路相兼一千八百里。
貢、賦:開元貢:綿,紵,布,鮫魚皮三十張。元和貢:鮫魚皮,管縣四:永嘉,安固,橫陽,樂成。
永嘉縣上。郭下。即漢回浦縣之東甌鄉,晉立為縣。一元二年於此置溫州,縣移在州東一百八十步。永嘉江,一名永寧江,在州東三里。華蓋山,在州東一里。
安固縣,上。北至州七十七里。本漢回浦縣地,後漢改回浦為章安,吳分章安於此立羅陽縣,少帝改曰安陽。晉太康元年更名安固,前上元二年自處州割入溫州。
安固山,在縣北一里。安固江,在縣南一里。
橫陽縣,上。北至州一百五里。本晉太康元年分安固南橫嶼屯置,隋平陳廢入安固縣,大足元年又分安固縣再置。橫陽山,在縣南二百七十里。東臨大海。
橫陽江,在縣南一百里。
樂成縣,上。北至州一百二十四里,本漢回浦縣地,東晉孝武帝分永寧縣置,隋廢,載初元年復置。大海,在縣東一十一里。
台州
编辑,臨海。上。開元戶五萬。鄉一百一十五。元和戶,鄉九十五。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地,秦並天下置閩中郡,漢立南部都尉。本秦之回浦鄉,分立為縣,揚雄解嘲「東南一尉,西北一候」,是也。後漢改回浦為章安縣。吳大帝時分章安、永寧置臨海郡,隋平陳廢郡為臨海縣。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於臨海縣置海州,五年改海州為台州,蓋因天台山為名。六年,輔公祏叛,州從陷沒。七年平定公祏,仍置台州。
州境:東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四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一百四十五里。正南微東至溫州五百里。東至大海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越州四百七十五里。正西微南至處州四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乾薑三百斤,鮫魚皮。元和貢:甲香三十斤,鮫魚皮一百張。管縣五:臨海,唐興,黃岩,樂安,寧海。
臨海縣,緊。郭下。本漢回浦縣地,後漢更名章安。吳分章安置臨海縣,屬會稽郡。武德五年改置台州,縣屬焉。
臨海江,有二水合成一水,一自始豐溪,一自樂安溪,至州城西北一十三里合。
唐興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一十里。三國時吳分章安置南始平縣,晉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為始豐。肅宗上元二年,改為唐興。天台山,在縣北一十里。
赤城山,在縣北六里。實為東南之名山。黃岩縣,上。北至州一百五里。前上元二年割臨海南界置。黃岩山,在縣西北二百三十里。大海,在縣東七十里。
樂安縣,上。東至州一百五里。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分始豐南鄉置樂安縣,屬臨海郡,歷代因之。隋開皇九年廢。武德五年改屬,前上元元年復置於孟溪之側,今縣是也。
樂安溪,源在縣西馮溪山,流經縣南,又東入臨海縣界。
寧海縣,上。西南至州二百五十里。晉穆帝永和三年分會稽之鄞縣置亭海縣,隋開皇九年廢並入章安縣。永昌元年,於廢縣東二十里又置,載初元年移縣東一十里。
大海,在縣東六里。
明州
编辑,餘姚。上。開元戶元和戶四千八十三。
本會稽之鄮縣及句章縣地也,春秋越王句踐平吳,徙夫差諡甬東,韋昭雲「即句章東浹口外洲」,是也,武德四年於縣立鄞州,八年廢。開元二十六年,采訪使齊齊浣奏分越州之鄮縣置明州,以境內四明山為名。句章故城,在州西一里。
州境:東西南北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百五里。西北至東都二千九百四十五里。東北至大海七十里,西至越州二百七十五里。西南至台州寧海縣一百六十里,至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元和貢:海肘子,橘子,紅蝦米,鰿子,紅蝦鮓,烏賊骨管縣四:鄮,奉化,慈溪,象山。
鄮縣,上。郭下。本漢舊縣也,屬會稽郡。隋平陳,省人句章。武德八年再置,仍移理句章城,後屬明州。大海,在縣東七十里。
翁洲,入海二百里,即春秋所謂甬東地也。越滅吳,請吳王居甬東,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乃縊。其洲周環五百里,有良田湖水,多麋鹿。
奉化縣,上。北至州六十里。本漢之鄞地,開元二十六年采訪使齊浣奏置。赤莧山,在今縣東一十里。
慈溪縣,上。東南至州七十里。本漢鄮縣地,開元二十六年齊浣奏置。慈溪,在縣南二十二里。大海,在縣北六十里。
象山縣,中。西北至州水陸相兼一百六十里。本漢鄞縣地,神龍元年,監察御史崔交奏於寧海縣東界海曲中象山東麗彭姥村置縣,東至大海二十里,南至大海三十五里,東北至大海四十里,正北至大海一十五里,唯西南有陸路接台州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