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通志卷十一

  六書略一

  ○六書略一

  (臣)等謹按周官六書之義康成所釋前志載之詳矣顧其源流條貫足以證古今誦習之同而未足罄乾坤橐籥之妙欽惟我國家肇造區夏列聖天亶神靈刱制文字用垂久遠實得天地之中聲其理根於律呂損益還宮之法故其用實總乎音韻之全聖祖仁皇帝考文制度既已定為清文鑑一書復以音韻闡微與康熙字典實相表裏頒示訓行薄海暨訖一掃諸家之陋俾陽開陰闔洞啟機緘五均七始互相樞紐蓋漢文之言六書者至於魏晉而始有聲類南北朝而始有切韻後遂執所謂切韻者以上檢六經旁覈百氏究未得其要領   國書則諧韻生聲探源星宿於是聲之所在而形成焉洪纖鉅細無不指之事疾徐俯仰無不會之意十二字頭生生不已以聲為轉注也人名地名閒用對音以聲為假借也錯綜變化之中實於六書之義無不賅備此真恃源而往之道也至於篆降而隸隸降而楷偏旁穿鑿不免影響依附我皇上沿流溯源定為清篆三十二體符璽印章昭回雲漢其餘各體並會萃於御製盛京賦蟲魚鳥獸草木山川陶鎔萬象歸於一冶又直追古皇仰觀俯察之心以神而明之則國書為諧聲之祖何嘗非象形之祖與外如蒙古舊語天竺梵音以及西番譯語回準方言莫不並蓄兼收登於策府按之欽定西域同文志同文韻統三合清文鑑五譯合璧集要諸書譬之百川赴壑趨海朝宗列宿經天向辰拱極(臣)等謹將國書首載簡端次列清篆用昭皇朝制作之盛其蒙古西番回準各部亦依次登載餘如塞垣別部海島名藩言不雅馴無關訂證均略而不載焉

  國書

  △國書

  太祖初命額爾德尼巴克什同噶蓋扎爾固齊將【蒙古字】創立滿文   (臣)等謹按此創立滿文之始所云□□□□□ 【 無圈點檔案】 是也誠萬世臣民所當遵守者   太宗命達海巴克什等繙譯書籍庫爾禪等記注政事諭達海增加圈點   (臣)等謹按此即今所遵用國書如□□□之□字即加點之始□□□之□字即加圈之始大抵十二字頭率以三字或二字蟬聯成句自加圈點而□ 【 雨】 不至混於□ 【 奴僕】 □ 【 戶口之戶】 不至混於□ 【 泥土之土】 □ 【 魚刺】 不至混於□ 【 男子】 之類朗若列眉於是字無遁聲聲無遺字於文字通行信為明晰   阿額伊鄂烏諤 □□□□□□   (臣)等謹按十二字頭實為國書生生不已之母而第一字頭又為十一字頭之母至此六字則更為第一字頭之母阿 【 讀如六麻韻】 額 【 平聲讀】 伊怡宜義 【 義字平聲讀】 鄂 【 平聲讀】 烏伍武務渥 【 伍字以下俱平聲讀】 鄂 【 平聲讀】 陰陽闔闢上本律元以下合音切韻諸法詳見七音略餘倣此   愛 額依 伊依 □ □ □   (臣)等謹按此第二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成音如阿加依呼成愛餘倣此   阿哷 額哷 伊哷 □ □ □   (臣)等謹按此第三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應以哷字帶音餘倣此   安 恩 音 □ □ □   (臣)等謹按此第四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成音如阿加安成安餘倣此   昂 鞥 英 □ □ □   (臣)等謹按此第五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成音如阿加昂成昂餘倣此   阿克 額克 伊克 □ □ □   (臣)等謹按此第六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其音之屬從陰則加一□字以克字帶音餘倣此   阿斯 額斯 伊斯 □ □ □   (臣)等謹按此第七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以斯字帶音餘倣此   阿特 額特 伊特 □ □ □   (臣)等謹按此第八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以特字帶音餘倣此   阿補 額補 伊補 □ □ □   (臣)等謹按此第九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以補字帶音餘倣此   敖 歐 優 □ □ □   (臣)等謹按此第十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成音如阿加傲成敖餘倣此   阿勒 額勒 伊勒 □ □ □   (臣)等謹按比第十一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以勒字帶音有向用爾字對音者仍通用爾字餘倣此   阿穆 額穆 伊穆 □ □ □   (臣)等謹按此第十二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字以穆字帶音有應讀作第四字頭之音者仍照第四字頭對音餘倣此   十二字頭正字之外增添外字   (臣)等謹按增添外字以補十二字頭之未備如□□□□□□之類為外單字如□ □之類為外聯字   兩字連寫切成一字   (臣)等謹按切音清字用漢字一字對音如□為聶□為年之類其一字未能切當用漢字二字對音如□為尼雅□為費揚之類   太祖欲以【蒙古字】製為國語頒行國中令額爾德尼巴克什與噶蓋扎爾固齊酌定之二人辭曰蒙古文字(臣)等習而知之相傳久矣未能更製也大祖諭之曰漢人讀文凡習漢字與未習漢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讀蒙古文雖未習【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國之語必譯為蒙古語讀之則未習蒙古語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國之語製字為難反以習他國之語為易耶   額爾德尼巴克什與噶蓋扎爾固齊同對曰以我國語製字最善但更製之法臣等未明故難耳   太祖因諭之曰阿字下合一麻字非阿麻乎額字下合一墨字非額墨乎吾籌此已悉爾等試書之何為一可額   爾德尼巴克什遂與噶蓋扎爾固齊遵諭將【蒙古字】編輯連寫製為成語創立滿文頒行通用滿文傳布自此始今所用滿文數字連為一字者皆額爾德尼巴克什與噶蓋扎爾固齊擬製奉太祖欽定俾國人習之者也   (臣)等謹按滿文製字之法以十二字頭為極紐因而有外字又因而有切音單字切音雙字至為簡易顧操至約以馭至繁要以聯字一法為準今恭繹   太祖阿麻額墨之訓已示聯字之大凡當時承旨編輯踵事加詳如□字在聯字內作□□字在聯字內作□□字在聯字內作□之類則聯字變體之在首者如□字聯字內在首則變體作□在中則變體作□在下則變體作□之類則聯字變體之分上中下者以下諸字皆倣此如第二字頭之□字在聯字內則改作□之類則字體之全變者以下諸字頭皆倣此參伍錯綜擬議變化而規矩謹嚴毫髮不爽聯字之法因以大備至於結體之分合用筆之先後如 【 字之牙】 □ 【 字之圈】 □ 【 字之點】 □ 【 字之尾】 之類心手了然纎悉必較上自祝版   內廷宮殿門榜以及諸司章奏必以□□ 【 楷書】 為主則尤與心正筆正之旨為脗合焉   命分別滿文語氣   (臣)等謹按滿文演繹字求實義解證虛神往往有漢文所不能疏通者證以滿文而脈絡分明神理畢現則尤在助語虛字輕重之別如□□□三字上用□則下用□上用□則下用□上用□則下用□等字以韻相從此則語氣之未然者也□□□□□□六字上用□則下用□上用□則下用□上□下□上□下□上□下□等字亦以韻相從此則語氣之已然者也如同一□字上用□則為令詞上用□則為被詞同一□字上用□則為可字上用□則為為字之類此則語氣之以承應而異者也如□之上必用□□之下必用□□□□之上必用□□之上必用□之類此則語氣之以承應而全者也外如□□□□等字則又有單用聯用之分提寫不提寫之別諸如此類不可枚舉絲聯繩貫洵為細入無聞矣   康熙八年聖祖諭達海巴克什通滿漢文字於滿書加添圈點俾得分明又照漢字增造字樣於今賴之   十二年聖祖特諭傅達禮曰滿漢文義照字繙繹可通用者甚多後生子弟漸至差謬爾任翰林院掌院可將滿語照漢文字彙發明某字應如何用某字當某處用集成一書使有益於後學此書不必太急宜詳慎為之務期永遠可傳其書斟酌周詳後二十餘年始脫稿刊行即今清文鑑也   (臣)等謹按滿文字畫辨析微芒製為國語其中有可相通者有不可相通者不容稍混如同中之異則同一壽字而□ 【 福壽之壽】 與□ 【 壽數之壽】 異同一恩字而□ 【 恩澤之恩】 與□ 【 施恩之恩】 異同一氣字而□ 【 人生之氣】 與□ 【 氣血之氣】 異同一火字而□ 【 無焰之火】 與□ 【 水火之火】 異他如□ 【 顏色之色】 之異於□ 【 彩色之色】 □ 【 是非之是】 之異於□ 【 是之也】 無論已如異中之同則□為南而亦可解為前字□為北而亦可解為後字□為東而亦可解為上字□為西而亦可解為下字他如□ 【 甲子之甲又解為青色之青】 □ 【 甲乙之乙又解為淺綠色】 以下為十千而五方之色亦如之□ 【 子時之子又解為鼠】 □ 【 丑時之丑又解為牛】 以下為十二支而十二相亦如之無論已故語之不得不分者如□ 【 父】 之與□ 【 亦解為父】 □ 【 母】 之與□ 【 亦解為母】 □ 【 利益之利】 之與□ 【 元亨利貞之利】 □ 【 造次】 之與□ 【 緩急】 之類是也語之不妨於合者如□為方而亦可為面□為視而亦可為火□為智而亦可為精能之精賢才之賢□為義而亦可為行次之行部院之部之類是也實字之可以虛用者如□ 【 誠】 □ 【 理】 之類是也虛字之可以實用者如□為疑問之詞而又解為兄弟之弟□為使令之詞而又解為車轅橫木之類是也虛字之疑似而不容不辨者如□之與□□之與□□之與□□□之類是也實語之疑似而不容不辨者如□ 【 初】 之與□ 【 作事之始】 □ 【 節省之節】 之與□ 【 奢儉之儉】 □□ 【 不和】 之與□□ 【 不睦】 □ 【 清】 之與□ 【 明】 □ 【 約】 之與□ 【 簡】 之類是也至於語解精微義蘊奧妙又有觸處旁通而愈研愈出者即如五經之字均為對音今改為□ 【 易】 □ 【 書】 □ 【 詩】 □ 【 春秋】 □ 【 禮記】 按之各經本義洵為確切不移其餘清文鑑中續入新定國語五千餘句以此類推咸歸諦當我皇上因列祖之刱垂遠宗近守益昭大備國書之制不更如揭日月而行哉   清語改音不改字   (臣)等謹按運筆貴乎清晰語音貴乎瀏亮此翻切諸字緩讀本有二音急讀則成一字也   國書成語讀法如□□□□□□六字於聯字清語內從無用在句之中間者間有讀阿字者皆係□字讀額字者皆係□字讀伊字者皆係□字讀鄂字者皆係□字讀烏字者皆係□字又□□□字頭下用□字讀作呢□□□字頭下用□字在別字頭下用□字仍作衣之類□□□字頭下聯用□□字俱作啊□□字俱作窩□□□字俱作烏□字作哦□字作伊之類聯話清語內遇□□字俱作傲□□字俱作哈□□字俱作豁之類又如□ 【 眾兄】 之□字讀作匝□等之□字讀作則疊字句內如□ 【 並】 讀作薩匝□ 【 金錢】 讀作塞則之類以上諸字單字原本音聯字必須改讀庶幾施之應對曲折如意斯又善學者所宜究心者矣   乾隆三十七年命清漢對音字式   (臣)等謹按滿漢文義凡句櫛字比上下承應之法斷不能同是以有繙譯以通之至對音之無義可尋誠如   聖諭漢文天字以國書合音字當云梯煙決不得援謬解以立義從來以字義之優劣強為分別軒輊如金史書烏珠為兀朮貝勒為勃極烈或為孛堇又同一蒙古人名於膺世爵者則書羅卜藏於隸讞牘者則書羅卜贓實與蒙古語鄂博而以鄂為嵯峩之峩博為較祭之軷皆為強作解說卒之求其義而不得遂并其音而失之故向來對音字式訛誤相沿我皇上特命依國書十二字頭酌定對音自一字至數字不等以備行文酌用於對譯之法更歸簡易謹略述梗槩用昭法守焉

  皇朝通志卷十一

  ●皇朝通志卷十二

  六書略二

  ○六書略二

  清篆

  △清篆

  乾隆十三年諭我朝國書音韻合乎元聲體製本乎聖作分合繁簡悉協自然惟篆體雖奮有之而未詳備寶璽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筆為各體篆文儒臣廣搜載籍援據古法成三十二類且請以朕製盛京賦繕成清漢篆文既廣國書併傳古篆足以昭示來許著允所請即以傅恒汪由敦充總裁官阿克敦蔣溥充副總裁官慎簡校對繕寫人員速竣厥事   (臣)等謹按清字篆文傳自太宗文皇帝時是清篆原與國書先後並出特以各體未備傳習尚稀我皇上本原聖作製為三十二體命繕寫御製盛京賦以昭覲揚光烈傳示無疆之意六書之道尤為深切著明今據各體標目依類登載併分系緣起於每條之下資考鏡焉   (滿文)   玉筯篆舒元輿云李斯變倉頡史籀文為之體尚太古葢小篆外別剏一家也或即以小篆為玉筯其說見於唐元度論書十體然豐坊言小篆變而為玉筯則固各自為書後李陽水最善其體   (滿文)   芝英篆書纂漢武帝有靈芝三本植殿前乃歌芝房曲又命陳遵作是書亦曰靈芝按六國時已有芝英書用之符信則遵蓋有所仿章俊卿所謂析六國芝英之派也體用小篆而岐其首尾若芝初生狀   (滿文)   上方大篆未知出於何人按蒙恬筆經李斯刪取其文為小篆則秦以前早有之韋續又言程邈所述後人飾之以為法祝素先并謂邈飾斯之法當是斯改定古人邈又潤色之也體與填書略同   (滿文)   小篆書斷云李斯改省籀文作衞恆論四體書勢有謂程邈作於雲陽獄中非也但按斯以前已有小篆韋續書纂謂漢武得周時汾陰鼎即其文又宣和譜論秦穆時詛楚文熊朋來論黃帝刀布已皆是小篆字體或傳自古人斯更為改定遂獨擅其名耶亦曰八分小篆者比籀文十存其八也   (滿文)   鐘鼎篆墨籔云大禹象鐘鼎形作按熊朋來謂古禮器頫為鐘仰為鼎自皇祐間命太常摹歷代鐘鼎欵為圖宣和以後此書遂廣薛尚功所集鐘鼎欵識多三代時篆刻也   (滿文)   垂露篆僧夢英云漢曹喜作以書章奏字如縣鍼而不纎若濃露之垂故名章帝嘗重此書比之金盤瀉珠風篁雜兩蔡邕所謂建初稱善者也   (滿文)   柳葉篆僧夢英云晉衞瓘作筆勢明勁莫得而學按衞氏三世攻書善師模古字上古以竹挺點漆書畫不能行故頭麤尾漸細瓘以筆墨擬之復頭尾俱細真妙於脫胎者   (滿文)   殳篆撰人無考書纂云伯氏所職文記笏武記殳葢君有命則書其上後人因法其書為殳篆非形象殳也漢印中丁欽私印及李狀等刻皆可玩何雪漁文三橋嘗仿之   (滿文)   縣鍼篆書纂漢曹喜作後世多以題五經篇目河洛遺誥云小篆為質垂露為紀題署五經印其三史者即此也   (臣)等謹按明史禮志諸司印信俱用九疊篆文惟監察御史八疊篆征西等將軍柳葉篆我皇上乾隆十三年初製清篆自玉筯芝英以下文武官司印信一年改鐫左清篆右漢篆皆以品秩為序文職一二品尚方大篆內三品外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提督學政小篆內四五品外三四品鐘鼎篆內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武職一二品柳葉篆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縣鍼篆其為體凡九文武有別大小有章謹臚列於前以昭億萬年之法守凡御製上諭有關符寶印章足以信今傳後以及諸司議定章程亦依次具載焉   御題交泰殿寶譜序後曰寶譜成於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為清文各篆體書因思向之國寶官印漢文用篆書而清文則用本字者以國書篆體未備也今既定為篆法當施之寶印以昭一按譜內青玉皇帝之寶本清字篆文傳自太宗文書帝時自是而上四寶均先代相承傳為世守者不敢輕易其檀香皇帝之寶以下二十有一則朝儀綸綍所常用宜從新製因敕所司一律改鐫與漢篆文相配並紀之寶譜序後云   皇太后金寶用玉筯篆   皇后金寶制與皇太后同   皇貴妃金寶制與皇后同   貴妃金寶制與皇貴妃同   妃金印制與貴妃同   皇太子金寶用玉筯篆和碩親王金寶芝英篆親王世子金寶芝英篆多羅郡王飾金銀印芝英篆朝鮮國王金印芝英篆琉球國王安南國王暹羅國王俱飾金銀印尚方大篆公侯伯俱銀印柳葉篆衍聖公銀印尚方大篆   十四年禮部奏理藩院堂印【蒙古字】應否仍照本文鐫刻奉旨理藩院印文之【蒙古字】不必篆書外藩扎薩克盟長喇嘛並蒙古西藏一應滿洲蒙古唐古特文亦不必篆書其在京扎薩克大喇嘛印滿文用篆書蒙古文不必篆書   更鑄經略大將軍印   諭曰近用新定清文篆書鑄造各衙門印信所司檢閱庫中所藏經略大將軍將軍諸印凡百餘顆皆前此因事頒給經用繳還未經銷燬者會典復有命將出師請旨將庫中印信頒給之文遂至濫觴朕思虎符鵲紐用之軍旅所以昭信無取繁多庫中所藏其中振揚威武建立膚功者具載歷朝實錄班班可攷今擇其克捷奏凱底定迅速者經略印一大將軍將軍印各七分匣收貯稽其事亦始末刻諸文笥足以傳示奕禩即仍其清漢舊文而配以今製清文篆書如數重造遇有應用具奏請旨頒給一併藏之皇史宬其餘悉交該部銷燬此後若遇請自皇史宬而用者蕆事仍歸之皇史宬若遇因一事特行頒給印信者事完交部銷燬將此載入會典   (臣)等謹按以上二項印文一則俯從舊俗重譯會同之至意一則光昭聖武不忘功臣之盛心至於首玉筯以明九五之尊次芝英以定王侯之辨而尚方柳葉以下無不階級秩然永垂典則斯誠我聖朝制作明備之隆規萬世臣民讀皇上御製序文德足重寶而寶以愈重之言於聖人緝熙宥密之學庶幾得以仰窺萬一已   (滿文)   龍篆書纂庖犧氏獲景龍之瑞命臣飛龍氏造六書其文戶疏戶密趨長形短亦有天矯空際之狀   (滿文)   穗書韋續墨藪神農氏因上黨生嘉禾八穗乃倣其形作書以頒時令體如穗之纍纍欲墜故名   (滿文)   島跡篆書纂云倉頡作論者以其體如鳥足步塵纎悉畢見故名但據蔡邕篆勢云字畫之始因於鳥跡梁武帝云倉頡觀鳥跡之意則當日或實有所見而仿者書斷即以此為古文按孔壁中科斗書亦曰古文是古文不獨此一種郭忠恕所謂島跡科斗皆是也若六國傳信島跡書則又非此   (滿文)   垂雲篆書纂黃帝時卿雲常見乃作是書晉衞恒善之論者謂其筆動若飛字張如雲   (滿文)   鸞鳳篆書纂少昊時作鳳鳥適至爰象其體以成書古人作事往往有所兆輒志之故官以鳥記   (滿文)   科斗書吾衍字原謂倉頡意度為之韋續則言不知何代釋適之金壼記言高陽氏狀科斗形然按衞恒篆論漢武時得孔壁書人已無能知者徒以形似科斗遂名之則并科斗名亦後人所加矣故費氏亦但言書有二十法科斗是其一並不著撰人名氏晉汲冢竹書南齊楚冢攷工記皆是此體   (滿文)   龜書墨藪云陶唐氏因軒轅靈龜負圖乃作是書按龜圖在軒轅時何以至堯始制字其亦如周初有二鳥祥迨史佚而仿為鳥書耶   (滿文)   倒薤篆論書十體云務光作光辭湯隱清泠陂植薤為食時清風欻至葉交偃成文乃象為此書寫太上紫經三卷遂遠去時人偶得其書亦謂之薤葉篆   (滿文)   鳥書論書十體周文王有赤雀武王有丹烏用作此體以書幡信韋續但言寫二鳥祥不載撰人名氏唐元度則云史佚作也體與鳥跡不同彼仿其跡此象其形   (滿文)   墳書祝素先云周媒氏配合男女令各書以為證按媒氏又有填篆亦用之姻字頗不同葢填以表信此則其作證者   (滿文)   大篆呂氏春秋云倉頡作按漢藝文志史籀著大篆書斷亦言籀損益頡文為大篆則係籀作無疑至其字體周越趙宦光等謂即石鼓文而書斷又謂石鼓乃籀篆虞世南書旨述并有大篆即籀篆之語諸書各相牴牾意籀所作原有此數種以石鼓籀篆為即大篆者均誤也漢書藝文志凡十五篇建武時已亡六篇   (滿文)   麟書書纂魯西狩獲麟仲尼感焉弟子申為作是書墨藪又云紀瑞也   (滿文)   轉宿篆書纂宋景公時熒惑守心公有德言三遂徒三舍司星子韋仿其退縮象作是書每字首用三星墨藪所謂蓮花未開形即此   (滿文)   雕蟲篆書纂云即戰筆書按夢英載魯秋胡宦遊其妻桑時浣蠶作體遒律屈曲如蟲故又名蟲書或又云蟲鳥書張表臣非之謂蟲鳥各自為書不相混也晉郭巨山最善之   (滿文)   刻符篆書纂李斯趙高並善用之按秦廢古文定八體此其一也文用柳葉小篆雙鉤成字俗呼為飛白誤矣   (滿文)   金錯篆書纂云古錢文也周泉府漢銖兩刀布所製皆是胡正言摹秦漢印章每於用筆注頭處作兩丫形葢本此   (滿文)   鵠頭篆亦名鶴頭撰人無攷韋續云詔版所用漢家尺一之簡是也起筆輕如鳥喙繼筆重如鵠頭論者比之遠帆無波秋山一抹   (滿文)   飛白書書纂蔡邕作時方飾理源都門邕適撰聖皇篇待詔門下見役人以堊帚成字歸而作是書後王子猷父子並造其極又梁武帝謂蕭子雲曰獻之書飛而不白卿書白而不飛可為斟酌之子雲乃以篆文為之極精妙歐陽詣得其傳   (滿文)   龍爪篆夢英云王右軍還天台還至會稽適風月清朗夕上桐亭偶題柱作一飛字形若龍爪遂以為名後王僧虔仿其意加以稜角為虎爪書亦著名   (滿文)   奇字甄豐六體書之一張懷瓘書斷云即籀篆也其跡有石鼓文在焉蕭子良又謂豐定大篆為奇字葢豐有六體改定古書而成原當時或本大篆籀篆而稍變其體故於籀篆既異於大篆亦不甚同也揚雄最好之劉棻從學焉其傳遂廣   (滿文)   纓絡篆僧夢英云漢劉作升夜觀星象作存古之梗概變隸之規矩體類科斗而不真勢同回鸞而較逸後漢儒士多學之   (滿文)   剪刀篆韋誕作其形似剪故名僧夢英云剪刀亦名金錯書按二書不同體此當是誕又從金錯中悟出也   (滿文)   碧落篆段成式謂碑有碧落字故名李肇董逌則謂碑在絳州龍興宮本舊碧落觀故名按歐陽修集古錄龍興宮有碧落尊像篆文即刻其背未濂潛溪志唐韓王元嘉子訓為其母造此尊像爰有是碑但不知何人書李璿之玉京宮記曰陳惟玉李漢黃公記曰李訓弟譔洛中記異乃謂有二鴿仙來刻者皆不可強為之說要其字法到秦漢人深處李陽冰見之寢處其下數日不能去   (臣)等謹按各體清篆攷古證今文章炳燦彧彧皇皇允垂極軌昔唐李陽冰之論古篆謂得方圓流峙之形於天地山川得經緯昭回之度於日月星辰得霏布滋蔓之容於雲霞草木得屈伸飛動之理於蟲魚禽獸隨手萬變任心所成通三才之氣象備萬物之情狀我皇上聖神天縱囊括圖書新模既廣古篆益昭洵足稱考文敷典之鉅觀垂法無疆之盛遘矣

  皇朝通志卷十二

  ●皇朝通志卷十三

  六書略三

  ○六書略三

  西域各部字體

  △西域各部字體

  乾隆四十四年欽定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   (臣)等謹按是書以國語與蒙古語漢語通貫為一使互相音釋凡國語一句必兼載蒙古語漢語以明其義併各以【蒙古字】漢字對音以定其聲其聲為漢字所無者則三合以取之為【蒙古字】所無者則分各種讀法寫法以取之自有譯語以來無如是之經緯詳明舉一即可知三者至【蒙古字】母考元史世祖中統元年命製新字其字僅千餘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關紐而成字者則有韻關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則有語韻之法而大要以諧聲為宗今考館書存目所載元朱宗文 【 又稱朱巴顏】 撰【蒙古字】韻二卷首列各本誤字及重入漢字次列總括變化之圖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則以各【蒙古字】分韻排列宗文生於至正年間自謂能通音譯附會推尋實多不能脗合即如陶宗儀輟耕錄載元國字以可侯字為首而是書又依韻會以見經堅■字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稱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此書乃用直對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數字以釋一音清濁輕重毫無分別其他錯互大概可知轉不若明金尼閣所撰西儒耳目資足以自伸其說第西儒耳目資殘缺頗多列音韻譜惟存第一攝至十七攝自十八攝至五十攝皆佚已非完書而【蒙古字】韻又踳駮過甚不足據為典要故均從略云   御製西域同文志序云歲庚午既定同文韻統序而行之蓋以梵音合國書切韻復以國書切韻叶華音字母於是字無遁音書皆備韻微特支■〈冉阝〉咒語窔奧可探而且寰■〈宀禹〉方言拘壚盡釋茲者西域既平不可無方略之書然準語回文非纂輯文臣所曉是宜示之綱領有所遵循俾無踳駮舛訛之虞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準部回部並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諸門舉凡提要始以國書繼以對音漢文復繼以漢字三合切音其蒙古西番托忒【回字】以次綴書又於漢文下詳註其或為準語或為回語于是兀格蟀自之言不須譯鞮象寄而凡識漢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瞭若列眉易若指掌書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志同文云者仍閘韻統之義而特加以各部方言用明西域記載之實期家喻戶曉而無魚魯毫釐之失焉然嘗思之天高地下人位乎其中是所謂實也至於文蓋其名耳實無不同文則或有殊矣今以漢語指天則曰天以國語指天則曰阿卜喀以蒙古語準語指天則曰騰格里以西番語指天則曰那木喀以回語指天則曰阿思滿令回人指天以告漢人曰此阿思滿漢人必以為非漢人指天以告回人曰此天則回人亦必以為非此亦一非也彼亦一非也庸詎知孰之為是乎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漢人以為天而敬之回人以為阿思滿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實既同名亦無不同焉達者契淵源於一是昧者滯名象於紛殊是志也將以納方俗於會極祛羣疑之分畛舉一例凡豹鼠易辨即世道人心豈云無裨益哉   (臣)等謹按切韻字母之學興於西域流傳中土夾漈鄭氏所謂雖重百譯之遠而音義可傳顧其論華梵書曰梵書左旋其勢向右華書右旋其勢向左華以正錯成文梵以偏纏成體要之鄭氏究未能洞悉原委故於聲經音緯之道雖得其大略而不能備晰夫梵音之傳布藉繙譯以行由天竺而西番由西番而震旦唐吐番相阿努親受天竺字法而仍譯以唐古特之字輾轉紆迴其勢然也前代輿圖未擴凡我朝重譯來同之地皆當日聲教所不通故晉唐以還徑僧伽婆羅沙門不空諸人之傳譯而緇流持誦逈非西僧梵韻譬之嚼飯與人重增嘔噦斯言良為不謬皇朝統一函夏疆索周環蒙古諸藩盡列版圖迄西陲平定凡回準各部落遠至二萬餘里擊壤鼓腹同於几席皇上既合纂蒙古清文鑑一書頒示中外又特立唐古特托忒回回諸學俾之通習流傳乾大坤廣久已示規模於無外今將御製西域同文志序恭載卷首其餘蒙古西番托忒回回諸字即按地山水人四門撮其要者綴書其下不特舉一例餘顛末略具即按之同文韻統之旨亦無不同條共貫所謂櫛之於髮績之於絲雖細且多而不亂者矣   □□   巴 【 爾】 庫 【 勒】 居天山北舊隸版圖西鄰準界故以為天山北路之首回語巴 【 爾】 有庫 【 勒】 池也城北有池故名轉音為巴里坤   【三合切音 巴呵 哷 枯□ 勒】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北路地名之首   □   哈密在天山之南舊隸版圖西接回部故以為天山南路之首回語哈 【 勒】 密 【 勒】 之轉音哈 【 勒】 瞭望之謂密 【 勒】 墩臺也地有瞭臺故名   【三合切音 哈密阿伊】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南路地名之首   □□□   汗騰格哩敖拉準語汗稱其君之詞騰格哩蒙古語準語謂天也敖拉準語謂山葢天山之主峯也   【三合切音 哈呵 安 特額 鞥 歌哩阿■〈王剌〉額伊傲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之主峯   □□   羅 【 布】 淖 【 爾】 羅 【 布】 回語匯水之區淖 【 爾】 為山南衆水所匯故名古泑澤一名鹽澤一名蒲昌海   【三合切音 羅鄂 □ 諾鄂 傲哷】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即蒲昌海自蔥嶺以東和闐葉爾羗諸水皆注焉   □□   博汗此綽羅斯始祖也自博汗至策旺多 【 爾】 濟那 【 木】 扎 【 爾】 並十八世相襲稱汗   【三合切音 玻鄂 哈呵 安】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北路準噶爾部人名之首   □□□   青吉 【 斯】 汗回部之汗為第一世按回教相傳始墨克墨德那諸國今天山南路派噶 【 木】 巴 【 爾】 一支其的傳也青吉 【 斯】 汗族又為舊君其國者因首敘焉   【三合切音 □伊 英 基伊 斯 哈呵 安】   【蒙古字】 □□□□   【西番字】□ □ □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南路回部人名之首   □□□□   庫克淖 【 爾】 蒙古語庫克青色淖 【 爾】 水聚匯處即青海也以水名亦稱庫庫淖 【 爾】 音之轉也   【三合切音 枯珂烏額 諾鄂 傲哷】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青海地名之首   □□   阿 【 勒】 坦敖拉蒙古語阿 【 勒】 坦金也山色如金故名   【三合切音 阿勒 塔阿 安 阿■〈王剌〉傲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青海山名之首   □□   已見青海地名   此青海水名之首   □□□□   古實汗圖魯拜呼準噶 【 爾】 和碩 【 特】 哈尼諾雅 【 特】 洪郭 【 爾】 之子封遵文行義敏慧古實汗按古實汗舊居青海以全境來歸為青海諸王公受封之始故首紀之   【三合切音 沽施烏伊 哈呵 安 圖嚕烏烏 巴呵 衣 呼烏】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青海人名之首   □   拉薩西番語謂佛地也番俗尚佛故名   【三合切音 ■〈王剌〉薩阿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衞屬地名之首   □□   扎實倫博西番語吉祥山也地以山名   【三合切音 楂西阿伊 魯烏 穆 玻鄂】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藏屬地名之首   □□   普 【 克】 納 【 克】 西番語茂林也地多林木故名   【三合切音 □□ 克 納呵 克】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喀 【 木】 屬地名之首   □□   實德總西番語實德和平之謂總城也葢美其城風俗之詞   【三合切音 施德伊額 租烏 鞥】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阿里屬地名之首   □□   總噶 【 爾】 拉西番語噶 【 爾】 白色拉嶺也嶺石色白下有舊城故名   【三合切音 租烏 鞥 嘎呵 哷 ■〈王剌〉呵】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衞屬山名之首   □□   搏博拉西番語搏博高也嶺形高峻故名   【三合切音 咜鄂 安 玻■〈王剌〉鄂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藏屬山名之首   □□   多實拉西番語多謂石實四數拉嶺也嶺有四石峯故名   【三合切音 多施鄂伊■〈王剌〉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喀 【 木】 屬山名之首   □□□□   哩 【 克】 蘇 【 木】 衮博哩西番語哩 【 克】 蘇 【 木】 衮博謂文殊觀音及手持金剛也哩山也舊曾示現於此故名   【三合切音 哩伊 克 蘇烏 穆 錫鄂 安 玻哩鄂伊】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庇字】 □□□□   【回字】□□□   此西番阿里屬山名之首   □□   藏博楚西番語藏博清淨之謂楚水也河也取清淨無垢之義以名河其上流即藏地崖嚕臧博楚也   【三合切音 匝阿 昂 玻初鄂烏】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衞屬水名之首   □□□   崖嚕臧博楚西番語崖嚕謂西境藏在衞西與衞屬之臧博楚本一河此其西流也   【三合切音 阿 衣 嚕匝烏烏 昂 玻初鄂烏】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藏屬水名之首   □□   沙 【 克】 楚西番語沙 【 克】 水聲水流湍急有聲故名   【三合切音 沙阿 克 初烏】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喀 【 木】 屬水名之首   □□   斡康春西番語康空甸也河濱多狐旁有空甸故名   【三合切音 斡卡阿阿 昂 舒烏 鞥】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阿里屬水名之首   □□□□   總喀巴羅 【 布】 藏扎 【 克】 巴衞地始興黃教之祖生於東總喀至衞建噶 【 勒】 丹寺闡揚法教衣鉢開先一支八葉相傳為曼殊師利之呼必勒汗云   【三合切音 租烏 鞥 卡巴羅阿阿鄂 補 匝阿 昂 楂阿 克 巴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喇嘛之首   (臣)等又按東鶼西鰈風尚所同北轍南轅會歸有極欽惟我朝膺天眷命覆載之內悉主悉臣凡雕題漆齒之偕徠實疏仡循蜚所未有似宜附登卷末於以誌盛事於梯航闡遺經於山海第考館書存目所收如四譯館考八紘譯史二書要不過廣採異聞以資博覽間亦涉於鄒衍談天齊諧志怪之流考核之道槩乎未有聞焉至琉球國志一書曾經使臣周煌恭纂進御顧其所載琉球各字僅附之風俗門不過存什一於千百其餘四譯館中尚有存館雜字如暹羅緬甸百譯蘇祿八百回回西番高昌南掌西天凡十國零星錯雜其所載西天西番回回諸字考之欽定西域同文志五譯合璧集要諸書總未能窺其奧窔車則牴牾孔多恐各國諸字亦未免承訛襲謬之弊蓋羣言必衷諸聖館中所存皆未經欽定之書似未足以信今傳後母寧闕而不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