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五十六 冊府元龜卷四百五十七
臺省部
作者:王欽若 北宋
卷四百五十八

總序

编辑

三代之前,職官之制罕存於載籍,靡得而周詳。然考於遺文,觀其大指,卨作司徒以敷五教,即周之地官也;伯夷作秩宗以典三禮,䕫典樂以和人神,即周之春官也;咎繇作士以正五刑,即周之夏官、秋官也;埀作共工以利噐用,即周之冬官也;龍作納言出入帝命,即周之内史也。雖其名未正,然其職已同。周之天官曰冡宰,地官曰司徒,春官曰宗伯,夏官曰司馬,秋官曰司寇,冬官曰司空,是為六卿。方於後世,冡宰即今之吏部也,司徒即今之户部也,宗伯即今之禮部也,司馬即今之兵部也,司寇即今之刑部也,司空即今之工部也。

秦漢之制,以丞相、御史大夫領朝政,九卿分庶職。其御史屬官有二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刺史,内領侍御史員外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事具憲官門又有符節御史,主符璽,位次御史中丞。郎中令屬官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掌論議,皆無員,多至數十人。後改太中大夫為光禄大夫,比二千石;中大夫比千石;諫大夫比八百石。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少府屬官有尚書。武帝以逰宴後庭,以中官主中書,遂罷尚書之官。至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為四曹,通掌圖秘記章奏之事,各有其任: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國事;其三曰民曹,主吏民上書事;其四曰主客曹,主外國夷狄事。後又置三公曹,主斷獄,分為五曹。又置丞四人,郎四人,其一主匈奴單于,其一主羌夷吏民,其一主户口墾田,其一主財帛委輸。又以左右曹、諸吏平分尚書奏事。又以大將軍事、騎將軍、大司馬領尚書事,皆為樞要。又有中書謁者,又有侍中、中常侍,入直禁中,諸吏舉非法,散騎騎而散從,無常職,給事中侍從左右,無常員,皆列侯、將軍、卿大夫、博士已下加官焉。又有議郎,掌顧問應對,侍中、尚書、謁者皆有僕射。古者重武官,故有主射以督課之。後漢以御史大夫為司空,中丞遂為御史臺率,其屬有治書侍御史二貟。事具刑法部侍御史十五員。事具憲官門

蘭䑓令史六百石,掌奏及印工文書。又有尚書令一員,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衆事,秩千石,故公為之者,秩二千石,朝會不陛奏事,咸銅印墨綬。屬官有僕射一人,秩六百石,置尚書事。至景帝分置左右僕射尚書六人,秩六百石,初分六曹:一曰三公曹,主歲盡考課諸州郡事;二曰吏部曹,改前漢常侍曹為之,主選舉祠祀事;三曰民曹,主繕修工作鹽池園苑事;四曰客曹,主䕶駕羌胡朝賀事;五曰二千石曹,主辭訟事;六曰中都官曹,主水火盗賊事。凡六曹,并令、僕二人,謂之八座。尚書雖有曹名,不以為官號。靈帝以侍中梁鵠為選部,於此始見曹名。置左右丞各一人,郎三十四人,秩四百石,郎主作文書起草,更直五日於建禮門内。初從三署郎詣䑓試守尚書郎中,歲方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選有吏能者為之。

又和帝以太傅録尚書事,尚書始有録名,其後以三公為之,蓋唐虞大麓之職。又置侍中、給事黄門侍郎、散騎給事中,前後同兩漢。尚書而下,皆文隸少府而已。魏置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皆如漢制。又置侍御史凡八人,又置治書執法,掌奏劾。又置殿中侍御中禁防御史。事具邦憲部又置尚書令一人,尚書僕射或一人或二人,置二人則為左右,若令闕則左為省主。又有選部、左民、客曹、大兵、度支五尚書,又置二丞。又置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課凡二十三郎。青龍二年,又置都官、騎兵二郎。每一郎缺,白試諸孝亷能結文案者五人,謹封奏具姓名補之。凡尚書令、僕射、尚書三品,左右丞、郎中六品。又置謁者十人,僕射一人,四品。又置侍中四人,其加官則非數,掌儐贊威儀,大駕出則次在侍中䕶駕,正直侍中負璽陪乘,餘不𢃄劍,皆騎從登殿,與散騎常侍對仗。侍中居左,常侍居右,偹切問近對,拾遺補闕。又置給事黄門侍郎四人,又置散騎常侍無員,掌規諌不典事。貂璫侍中左挿,散騎右挿。又置員外散騎常侍無員,散騎侍郎四貟,與侍中、給事黄門侍郎共平尚書奏事。又置給事中無員。凡侍中、散騎常侍三品,給事中、給事黄門侍郎、員外散騎常侍、散騎侍郎五品。

武帝初為魏王,又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文帝黄初初,改為中書,置監、令各一人。秘書事具卿監門又置通事郎,次黄門郎。黄門郎已署事過,通事郎乃置名色,署奏入,帝省讀書可。其給事黄門侍郎並如漢制。凡中書令三品,中書侍郎五品,中書通事舍人七品。符節御史别為一臺,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晉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如魏制,侍御史置九人,殿中侍御史四人,江左減二人,又有檢校御史。事並具憲官門又置尚書令,秩千石,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納言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食俸月五十斛,受拜則册命之。賈充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蓋自此始也。僕射與魏同,又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六尚書。

咸亨二年,省駕部;四年,省一僕射。又置駕部。太康中,改置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書。又置右民、度支五尚書。祠部常與右僶射通職,不置祠部,則以右僶射攝之;闕右僶射,則以祠部攝知其事。又以左丞主臺内禁令、宗廟祠祀、朝儀禮制、選用署吏、急假;右丞掌臺内庫藏、廬舍凡諸噐物及廪振租布、刑獄兵噐、督録逺道文書章表奏事。又置直事、殿中、祠部、儀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士、駕部、車部、庫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騎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凡三十四曹。後又置運曹。凡置郎二十三人,更相統攝。及江左,罷直事、左民、屯田、車部、别兵、都兵、騎兵、左右士、運曹。其後,罷虞曹、二千石,有殿中、祠部、吏部、儀曹、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駕部、庫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後又省主客、起部、水部,共十五曹。又咸康中,分置三録:王導、荀崧、陸暐為之。又有四録郎四人,參録。又西朝張華,江左庾亮,並闕尚書七條。又何充參闕尚書。自漢而後,八座及郎初拜,並集都座交禮,遷職又解官焉。西朝八座丞郎,朝晡詣都座,江左唯朝而退。凡尚書令、僶射、尚書並三品,左右丞、郎並六品。又置侍中如魏制。哀帝興寧四年,省二人,後復舊。又置給事黄門侍郎四人。又置通直散騷常侍二人,並令員外散騷常侍與正員散騷常侍通直,故謂之通直。又置員外散騷常侍、侍郎。元帝又置通直散騷侍郎二人,後増置四人。散騷常侍、給事黄門、散騷侍郎皆如魏制。江左始罷其平尚書奏事。又置中書令、監而已,下皆如漢制。

改通事郎為中書侍郎。江左初,復曰通事郎,俄復為中書侍郎。又武帝初置舍人、通事各一人。江左合為通事舍人,掌呈奏案。後省之,以侍郎直西省。凡侍中、散騷常侍、中書監、令並三品,給事中、給事黄門、散騷中書侍郎並五品,門下中書舍人第七品。宋置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如晉制。事具憲官門

又置謁者臺,謁者僕射一人,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謁者十人,掌小拜授及報章。先是,晉省謁者僕射,以謁者隸蘭臺。江左復置,俄省。大明中復置。尚書寺有尚書令,任總樞衡;僕射、尚書,分領諸曹。僕射領殿中、主客,凡二曹。吏部尚書領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凡四曹。祠部尚書領祠部、儀曹,凡二曹。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凡四曹。左民尚書領左民、駕部,凡二曹。都官尚書領都官、水部、庫部、論功,凡四曹。五兵尚書領中兵、外兵,凡二曹。若營宗廟宫室,則置起部,事畢省之。又高祖置騎兵、主客、起部,凡四曹,合晉十五,為十九郎。文帝元嘉十年,省儀曹、主客、比部、騎兵四郎。十一年,並十八年,增删定郎。事見刑法部

三十年,置功論郎。明帝省騎兵,凡二十郎。比部主法制度,支主算,都官主軍事刑獄,其餘諸郎所掌,各如其名。自漢已後,尚書官上朝及下朝,禁斷行人。丞郎見尚書,呼曰明時;郎見二丞,呼曰左君、右君。其屬有都令史、令史、書令史、書吏之名,或減或益,其制不常,但八座解交,丞郎已下不復解交也。孝武不欲威權外假,故罷錄焉。其後或置或否。凡尚書令、僕射、尚書,並三品;丞郎,並六品。又置侍中而下,皆如晉制。初,散騎常侍與侍中通官,其後漸替。大明雖革選比侍中,而人情久習,終不見重。

又置中書令、中書舍人各一人,中書侍郎四人,中書通事舍人四人。初,以中書侍郎掌呈奏案,及置通事舍人,則侍郎之任輕。舍人直内閣,隸中書。其下有主事,本用武官,宋改用吏。凡侍中、散騎常侍、中書監、令,並三品;給事黄門、散騎中書侍郎,並五品。南齊之制,置御史丞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十人,謂之蘭臺。事見憲官門

又置謁者僕射一人,謂之謁者臺。又置尚書令為内臺主,行遇諸王以下,皆禁駐,無令則左僕射為臺主,與令同。左僕射領殿中、客三曹,通關諸曹事。又置吏部尚書領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凡四曹。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凡四曹。左民尚書領左民、駕部,凡二曹。都官尚書領都官、水部、庫部、功論,凡四曹。五兵尚書領中兵、外兵,凡二曹。祠部尚書領儀曹,與右僕射通職,領祠部二官不並置。起部尚書興宫室宗廟,權置,事畢而省。左丞掌宗廟郊祠格制、案彈選用等事。右丞掌兵士百工庫藏、刑獄諍訟等事。白案,右丞上署,左丞次署。黄案,左丞上署,右丞次署。凡二十四曹,各置郎中、令史以下。又置都令史。又庫部領武庫令,駕部領車府令丞,起部領材官將軍司馬,是謂之尚書臺。又置侍中祭酒高功者稱之

侍中謂之門下,給事黄門侍中,世呼小門下焉。門下領公車令、太官、太醫令丞、内外殿中監、内外驊騮廐丞。又置散騎、通直散騎、員外散騎常侍,散騎通直散騍侍郎,給事中,奉朝請,駙馬都尉,謂之集書省。又置中書監、令各一人,侍郎四人,通事舍人無員,謂之中書省。梁御史臺初置御史大夫,天監元年復為中丞,屬官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事具憲官門

又有符節令史員。事見憲官門謁者臺署謁者僕射一人,掌朝覲賓饗之事,屬官謁者十人,掌奉詔出使、拜假、朝會儐贊等事。謁者僕射六班。尚書省置令、左右僕射、吏部、祠部、度支在户部官、五兵尚書、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儀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下、金部、倉部、左右戸、駕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庫部、功論、中兵、外兵、騎兵等郎二十三人。尚書掌出納王命,敷奏萬機,令總統之,僕射副焉。廢置之制,亦與齊同。凡尚書文書詣中書發者,密事皆以契嚢盛之,封左丞印。自晉以後,八座及郎多不奏事。

天監元年,始詔曹郎依舊奏事。三年,又置侍郎,詔通直郎。凡郎中在職勤能滿三歲者,遷為侍郎。又有五都令史,與左右丞共事,省中謂之尚書五都。用人常輕,九年革用士流,視奉朝請。駕部别領車府署,庫部别領南北武庫署。凡尚書令為十六班,尚書僕射為十五班,吏部尚書為十四班,列曹尚書為十三班,吏部郎為十一班,左丞為九班,右丞為八班,侍郎炽六班,郎中為五班。又門下省置侍中、給事黄門侍郎各四人,掌侍符從、左右儐相、威儀盡規、獻納紏正、違闕監合、嘗御藥、封璽書。侍中高功者在職一年,詔加侍中祭酒,與侍郎高功者一人對掌禁令。凡領公事、大官、太醫司令、驊騮廐丞。集書省置散騎、通直散騍常侍,散騎通直散騍侍郎各四人,又置員外散騍常侍、給事中、奉朝請無員,並侍從左右,獻納得失,省諸奏聞文書,意異者隨事為駁焉。諸優文策文平處諸文章詩頌,常侍高功者一人為祭酒,與侍郎高功者一人對掌禁令,紏諸逋違。

天監六年,又革常侍之選,分門下二局隸散騍常侍。又令尚書案分曹入集書,自是散騍視侍中,通直視中丞,員外視黄門郎。中書省置監、令各一人,掌出納帝命,侍郎四人,高功者一人主省事,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員。通事舍人入直内閣,以才而授,不限資,多以他官兼領。其後除通事,直云中書舍人。凡中書監為十五班,中書令為十三班,侍中、散騍常侍為十二班,通直散騍常侍為十一班,給事黄門、員外散騍常侍為十班,中書侍郎為九班,散騍常侍為八班,給事中、中書舍人、通直散騍侍郎為六班,員外散騍侍郎為三班,奉朝請為二班。陳承梁制,其國政事並繇中書省。中書有舍人五員,領主事十人,分掌二十一局,各受尚書諸曹,是為上同總國内機要,尚書聽受而已。被委此官,多擅權勢。後魏之初,官號多同於晉,而未具。建國初,置内侍長四人,若侍中、散騍常侍。後又置都統長,自侍中已下,中散已上,皆統之。皇始元年,始建省曹。天興元年,置八部大夫、散騍常侍、待詔等官。八部大夫,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常侍、待詔,侍直左右,出入王命。二年,分尚書三十六曹及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大人主之。四年,罷外蘭臺御史,總屬内省。又復尚書三十六曹,曹置代令史、譯令史各一人,奏史二人。天賜二年,復罷尚書三十六曹郎,别置武師、修勤二職。武師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務。三年,置散騍侍郎。四年,置侍官,侍直左右,出納詔命。

永興元年,置騏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比常侍、侍郎。始光元年,置左民尚書。神䴥元年,置左右僕射、左右丞、諸曹尚書二十餘人,各居别寺。

興安二年,置駕部尚書、左士尚書。太和十一年,置散騎官一百人,朝請二百人。十五年,置侍中、黄門各四人,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通直散騎常侍郎、員外散騎常侍侍郎各六人。又置侍官一百二十人。孝文太和二十三年,復次職令。臺省之官,有御史中尉、治書侍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撿校御史;又有謁者僕射、謁者;又有尚書令、僕射、尚書左右丞、郎中、都令史、主事令史;又有侍中、給事黄門侍郎;又有散騎常侍、通直員外散騎常侍、散騎通直員外侍郎、給事中、奉朝請;又有中書監、令、侍郎、舍人;又有諫議大夫,而職局所治,本志不載。

北齊御史臺,掌察糾彈劾。凡中尉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檢校御史十二人。侍中四人,領符節署令一人,符璽郎四人。已上事見憲官序。

謁者臺,掌諸吉凶之事,導相禮儀。凡僕射二人,謁者三十人,謁事一人。尚書省,置令、僕射,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書。又有録尚書一人,位在令上,掌與令同,但不糾察。令則彈糾,見事與御史中丞更相廉察。僕射職為執法,置二則為左右僕射,皆與令同。左糾彈而右不糾彈。録令僕射,總理六尚書事,謂之都省。其屬官,左丞掌吏部、考功、主爵、殿中、儀曹、三公、祠部、度支、主客、左右中兵、左右外兵、都官、二千石、度支、左右戸十七曹,並彈劾見事,又主管轄臺中,有違失者兼駁之。右丞掌駕部、虞曹、屯田、起部、都兵、比部、水部、膳部、倉部、金部、庫部十一曹,亦管轄臺中,又主凡諸用度雜物、脂燈、筆墨、幃帳,惟不彈糾,餘悉與左同,並都令史八人,共掌其事。其六尚書,分糾六曹。吏部統三曹,吏部掌褒崇選補等事,考功掌考等及秀孝貢士等事,主爵掌賞封爵等事。殿中統四曹,殿中掌駕行百官留守名帳、宫殿禁衛、供御衣食等事,儀曹掌吉凶禮制事,三公掌五時讀時令、諸曹囚帳、斷罪赦口、建金鷄等事。駕部掌車輿牛馬廐牧等事。祠部統五曹,祠部掌祠祀醫藥死喪賜等事,主客掌諸番雜客等事,虞部掌地圖山川逺近園囿田獵諸膳雜味等事,屯田掌籍田諸州屯田等事,起部掌諸興造工匠等事。祠部無尚書,則右僕射攝。五兵統五曹,左中兵掌諸督告身諸宿衛官等事,右中兵掌畿内丁帳手力蕃兵等事,左外兵掌河南及潼關巴東諸州丁帳召兵征發等事,右外兵掌河北及潼關巴西諸州所典與左外同,都兵掌鼔吹大樂雜戸等事。都官統五曹,都官掌圻内非逆得失等事,二千石掌畿外得失等事,比部掌詔書律令勾簡等事,水部掌舟船津梁公私水陸等事,膳部掌侍官百司禮食餚饌等事。度支統六曹,度支掌計會凡軍國損益事役糧廪等事,倉部掌諸倉帳出入等事,左戸掌天下計稼户籍等事,右戸掌天下公私田宅租調等事,金部掌權衡度量内外諸庫藏文帳等事,庫部掌凡是械杖噐用所需等事。凡二十八曹,吏部、三公郎中各二人,餘並一人,凡三十郎。吏部、儀曹、三公、虞曹、都官、二千石、比部、左戸各量事置掌故、主事員。門下省,掌獻納諫正及司進御之職。侍中、給事黄門侍郎各六人,録事四人,通事令史八人,統領左右局監各二人,直長四人,掌宣傳。尚食局,典御二人,丞、監各四人,掌御膳。尚藥局,典御及丞各二人,侍御師、尚藥監各四人,掌御藥。主衣局,都統子各二人,掌御服。齋師局,齋師四人,掌陳設洒掃,統殿中局,殿中監四人,掌駕前奏引行事。中書省,管司王言及司進御之音樂,監、令各一人,侍郎四人,又領舍人省,掌署勑行下宣音勞問。中書舍人、主書各十人。集書省,掌諷議左右從容獻納。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各六人,諫議大夫七人,散騎侍郎六人,員外散騎常侍二十人,通直散騎侍郎六人,給事中六十人,員外散騎侍郎一百二十人,奉朝請二百四十人。又領起居省,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散騅侍郎、通直散騎侍郎各一人,校書郎二人。凡其官品,皆同後魏。

後周追用成周之制,有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並正七命。又小冢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馬、小司寇、小司空,上大夫,並正六命。天官之屬,左右司命、宗師、左宫伯、御正、御伯、御膳、太府、計部等。

中大夫,地官之屬,有鄉伯、左右遂伯、每方縣伯、每方畿伯、每方載伯、師氏等。

中大夫,春官之屬,有禮制、守廟、典祀、内史、太史、大司樂等。

中大夫,夏官之屬,有軍司馬、職方、吏部、左右武伯、兵部、大馭、司右、駕部、武藏等。

中大夫,秋官之屬,有司憲、刑部、蕃部、兵部等。

中大夫,冬官之屬,有工部、匠師、司木、司土、司金、水部等。中大夫,並五命。天官,小宗師、小左宫伯、小御正、小膳部、太醫、少醫、小計部等。

下大夫,地官,小鄉伯、鄉大夫,每鄉小遂伯、遂大夫,每遂小稍伯、稍大夫,每稍小縣伯、縣大夫,每縣小畿伯、畿大夫,每畿小載師、小師氏、保氏、司倉、司門、司市、春官、小守廟、小典祀、小内史、外史、典命、小史、小司樂、太學博士、大太祝、司車路、夏采等。

下大夫,夏官,小職方、小吏部、小右武伯、小兵部、小馭、戎馭、齊馭、小司右、戎右、齊右、司射、小駕部、小武藏等。

下大夫,秋官,小刑部、掌朝、布憲、小蕃部、小兵部、司要、田正、司隸。下大夫,冬官,小匠師、小司木、小司土、小司金、小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職、司卉等。

下大夫,並正四命。天官,司會、小宗師、宗師、宗正、小右宫伯、右侍中、小御正、主寢、御伯、掌小膳部、内膳、外膳、小醫、醫正、瘍醫、太府、王府、内府、外府、左府、右府、綘工、藥工、小計部、掌出、司内、奄等。

上士,地官,民部、吏、小鄉伯、鄉伯、州長,每州小遂伯、遂正、小稍伯、稍正、小縣伯、縣正、小畿伯、畿正、小載司、司農、司均、司賦、司役、小師氏、保氏、司諌、司救、司媒、小司倉、小司門、小司廐、右廐、典牲、典牝、典馳、典革、獸醫、司袍襖、司弓矢、司矟、司甲、司刀等。

中士,秋官,司憲、司判、鄉法、遂法、稍法、縣法、畿法、方憲、掌囚、掌察、司約、司盟、職金、掌璧、司厲、循閭、掌墐、禁殺戮、禁逰、禁暴、司寤、掌交、司正、司儀、東掌客、南掌客、西掌客、北掌客、掌訝、司環、野廬、象諝、掌貨賄、司烜、伊氏、司祚、司難、掌大、司迹、弋禽、捕獸、掌皮、弭妖、翦蠧、掌罪隸、掌夷隸、掌蠻隸、掌戎隸、掌狄隸、徒等。

中士,冬官,工部、内匠、外匠、司量、司量准、司度、掌杖、車工、角工、彜工、噐工、弓工、箭工、廬工、復工、陶工、塗工、典丱、冶工、鑄工、鍜工、凾工、雕工、掌津、舟工、典魚、典彘、槌工、磬工、石工、裘工、履工、勒工、䩵工、韋工、膠工、毳工、繢工、漆工、油工、弁工、織絲、織采、織枲、織組、竹工、籍工、罟工、紙工等。

中士,並正二命。天官,會、宗正、右騎侍、右宗侍、右庶侍、右勲侍、主璽、食醫、外膳、典庖、典饎、酒正、餚藏、掌醢、司鼎爼、掌兵、主藥、正醫、瘍醫、内小臣奄、内司服奄、内婦功奄、巷伯奄等。

下士,地官,黨正,每黨司封、掌鹽、掌遺、典牧、典牛、土訓、神訓、神倉、稷倉、黍倉、稻倉、荳倉、麥倉、禾倉、鹽倉、典麴、典舂、典磑、掌節、宫門、城門、司關、均工、平准、泉府、山虞、澤虞、林衡、掌禽、掌囿、掌圃、掌炭、掌芻等。

下士,春官,禮部、小守廟、奄、司几筵、司樽彜、掌鬱、司鬯、充犧、司鷄、司社、司郊、掌次、御史、校書、典瑞、典服、司玄、理禮、司謁、樂胥、歌、司鐘磬、司鼓、司吹、司舞、籥章、掌散樂、典夷樂、典庸器、龜占、筮占、占夢、視祲、司巫、視祝、䘮祝、甸祝、詛祝、神士、典路、司車、司常、小夏朱、掌墓職、䘮等。

下士,夏官,軍司馬、旅、土方、山師、川師、懐方、訓方、右武賁、倅長、右旅賁、倅長、右射聲、倅長、右驍衛、倅長、右羽林、倅長、右㳺撃、倅長、武候、倅長、司火、司辰、衘枚、右廐、閑長、典馳、典羊、獸醫、司祀、襖、司弓矢、司矟、司甲、司刀盾等。

下士,秋官,司憲、旅、小刑、掌囚、掌察、司約、司盟、職金、掌璧、司厲、循閭、掌墐、禁殺戮、禁逰、禁暴、司寤、小蕃、司行、掌訝、司環、野廬、象諝、掌貨賄、司烜、市、小虞部等。

上士,春官,禮部、小守廟、小典祀、司郊、掌次、小内史、著作、小典命、司寂、小史、馮相、保章、小司樂、太學助教、小學博士、樂師、小卜、小祝、小司車路、守陵等。

上士,夏官,軍司馬、小職方、小吏部、司士、司勲、司録、小右武伯、右武賁率、右旅賁率、右射聲率、右驍騎率、右羽林率、右㳺撃率、小兵部、武環率、武侯率、司固、道馭、田馭、小司右、賓右、道右、田右、小司射、司仗、小田駕部、右廐、典牝、典牡、獸醫等。

上士,秋官,司憲、小刑部、司刺、鄉法、遂法、稍法、縣法、畿法、方憲、小掌朝、掌察、小布憲、小蕃、掌交、司正、小賓部、司儀、東掌客、南掌客、西掌客、北掌客、小田正、小司要、小司隸等。

上士,冬官,工部、小匠師、内匠、外匠、掌材、小司木、小司土、小司金、鍜工、凾工、小司水、典壅、小司玉、小司皮、小司色、小司織、小司卉等。

上士,並正三命。天官,司會、宗正、右侍、右前、右後侍、主寝、司服、給事、掌式、内膳、外膳、典庖、典膳、酒正、餚藏、掌醢、司直爼、掌水、醫正、瘍醫、王府、内府、外府、左府、右府、綘工、染工、掌納、掌出、小司、内小臣奄、内司服奄、典婦功奄、巷伯等。

中士,地官,人部、史、小鄉正、州長,每州小遂伯、遂正、小稍伯、稍正、小縣伯、縣正、小畿伯、畿正、司封、司農、司均、司賦、司役、掌鹽,每池中士、掌遺、典牧、典牛、司諌、司救、司媒、士訓、誦訓、神倉、黍倉、稷倉、稻倉、荳倉、麥倉、米倉、鹽倉、典麴、典舂、典磑、掌節、宫門、城門、司關、均工、平凖、泉府、山虞、澤虞、林衡、川衡、掌禽、掌囿、掌薪、掌芻等。

中士,春官,禮部、几筵、樽彜、掌鬱、司鬯、充犧、司鷄、司郊、司社、御史、著作、典瑞、典服、司寂、司玄、治禮、司謁、馮相、保章、小學助教、樂胥、司鐘磬、司歌、司皷、司吹、司舞、籥章、掌散樂、典夷樂、典庸器、龜占、筮占、視祲、司巫、䘮祝、詛祝、神士、典路、司車、司掌、守陵、掌墓、職䘮等。

中士,夏官,軍司馬、士方師、川師、懐方、訓方、司士、司勲、司録、右武賁率、右旅賁率、右射聲率、右驍騎率、右羽林率、右㳺撃率、俠長、司固、司火、司辰、御牧、司仗、右伊耆氏、司調、司祚、司難、掌大、司迹、弋禽、捕獸、掌皮、弭妖、剪蠧、庻囊、掌罪隸、掌夷隸、掌蠻隸、掌戎隸、掌北狄隸、掌徒等。

下士,冬官,工部、旅、司量、司量准、司度、車工、角工、彜工、噐工、弓工、箭工、廬工、復工、陶工、塗工、典丱、冶工、鑄工、鍜工、凾工、雕工、掌津、舟工、典魚、典彘、槌工、磬工、石工、裘工、履工、鞄工、韋工、膠工、毳工、繢工、漆工、油工、弁工、織絲、織綵、織枲、織組、竹工、籍工、罟工、紙工等。

下士,並正一命。此雖名六官,然後魏御史、尚書、中書之任,咸在其中矣。隋初,罷六官之制,御史臺,大夫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各十二人,録事二人,仍依舊入直禁中。事具憲官門。尚書省,事無不總,置令、左右僕射各一人,總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攴、工部等六曹事,是為八座。屬官,左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分司管轄。吏部尚書,統吏部侍郎二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勲侍郎一人,考功侍郎一人。禮部尚書,統禮部、祠部侍郎各二人。兵部尚書,統兵部、職方侍郎各二人,駕部、庫部侍郎各一人。都官尚書,統都官侍郎二人,刑部、比部侍郎各一人,司門侍郎二人。度支尚書,統度支、戸部侍郎各二人,金部、倉部侍郎各二人。工部尚書,統工部、屯田侍郎各二人,虞部、水部侍郎各二人。凡三十六侍郎,分司曹務,直宿禁省,如漢制。

及北齊已後,置行臺省。隋有令、僕射、丞左右丞、兵部兼吏部、禮部、度支兼都官、工部、尚書,及考功兼部主爵、吏、司勲、禮部兼祠部、主客、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庫部、刑部兼都官、司門、度支兼倉部、戸部兼比部、金部、工部、屯田兼水部、虞部侍郎。每行臺省,食貨、農圃、武器、百工監、副監各一人,各置丞、副監有差。

開皇三年,詔尚書左僕射掌判吏部、禮部、兵部三尚書事,御史糾不當者兼糾之。右僕射掌判都官、度支、工部三尚書事,又知用度。尋改度支尚書為戸部,都官尚書為刑部。凡尚書令正二品,左右僕射從二品,尚書正三品,左右丞從四品為上階,吏部侍郎正四品前階,諸曹侍郎正六品上階。門下省納言二人,給事黃門侍郎四人,録事、通事令史各六人。又有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各四人,諫議大夫七人,散騎侍郎四人,員外散騎侍郎六人,通直散騎侍郎四人,並掌部從朝直。又有給事二十人,員外散騎侍郎一十人,奉朝請四十人,並掌同散騎常侍等,兼出使勞問。統城門、尚食、尚藥、符璽、御府、殿内等六局。城門局監門校尉二人,直長四人。尚食局典御二人,直長四人,食醫四人。尚藥局典御一人,侍御醫、直長各四人,醫師四十人。符璽、御府、殿内局監各二人,直長各四人。内吏省置監、令各一人,尋廢監置令二人,侍郎四人,舍人八人,通事舍人十六人,主書十人,録事四人,又増置通事舍人十二人,為二十四人。凡納言、内史監正三品,給事黃門侍郎、内史侍郎正四品,職事黃門侍郎為上階,散騎常侍為從三品,通直散騎常侍為正四品,諌議大夫為從四品,散騎侍郎、員外散騎常侍為正五品前階,通直散騷侍郎為從五品上階,内史舍人正六品上階,通事舍人、給事為從六品上階,員外散騎侍郎為正七品上階,奉朝請為從七品。

及焬帝即位,官制多所改革。殿内並尚書、門下、内史、秘書以為五省。殿内、秘書事具鄉監門。増置謁者、司隸二臺,并御史為三臺。又有殿内御史,増置監察御史一十六員。開皇中,御史直宿禁中,至是罷之。又置主簿、隸事各二人。事具憲官門。

謁者臺置大夫一人,掌受詔勞問,出使慰撫,持節察受寃枉,以申奏之。駕出,侍御史引駕。置司朝謁者二人,以貳之。屬官有丞、主簿各一人。又有通事謁者二十人,即内史通事舍人之職也。次有議郎二十四人,通直三十六人,將事謁者三十人,謁者七十人,皆掌出使。其後廢議郎、通直郎、將事謁者、謁者等人,而置員外郎八十人。又詔門下、内史、御史、司隸、謁者五人,司監受以為常式,不復專謁者矣。又置散騎郎二十人,承議郎、通直郎、宣德郎、宣義郎各三十員,徴事郎、將仕郎、常從郎、奉信郎各五十人。俄改常從為登仕,奉信為散從,皆主出使,量事大小,據品以發之。丞、議郎已下至唐為散官,其任輕矣。司隸臺大夫一人,掌廵察。别駕二人,掌分察。御史十四人,分察所掌。又置丞、主簿、録事各一人。後罷司隸臺,而留司隸從事之名,不為常貟。事具憲官門。

尚書省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貳尚書之職。又増左右丞,與六侍郎並正四品。諸曹侍郎並改為郎。又改吏部為選部郎,禮部為儀曹郎,刑部為憲部郎,工部為起部郎,以異六侍郎之名。又廢諸司員外郎,増曹郎為二員,都司郎各一員。又置都事、主事、令史,隨曹閒劇,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滿十者亦置一人。其餘四省三臺,亦皆曰令史,餘則府令史。後又改主客郎為司蕃郎,俄又減曹郎一人,置承務郎一人,同員外之職。門下省置黃門侍郎員外二人,去給事之名。又移給事郎置四人,從五品,次黃門省讀奏案。廢散騎常侍、通直散騷常侍、諌議大夫、散騎侍郎等員。又改符璽監為郎,置二人,從六品。又以城門、殿内、尚食、尚藥、御府等五局隸殿内省。十二年,又改納言為侍内,内史省置侍郎二人,減内史舍人為四人,加置起居舍人二人,改通事舍人隸謁者臺,減主書員置四人。十二年,又改内史為内書。唐置御史臺,置大夫一員,掌揚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列。中丞二人為貳。屬官侍御史四人,殿中侍御史六人,監察御史十人,主簿一人。又東都留臺置中丞、侍御史各一人,殿中侍御史二員,監察御史三員。事具憲官門。

尚書省龍朔二年改為中臺,光宅初改為文昌臺,神龍初復舊。領二十四司:一曰吏部,領主爵、司勲、考功;二曰戸部,領度支、金部、倉部;三曰禮部,領祠部、主客、膳部;四曰兵部,領職方、駕部、庫部;五曰刑部,領都官、比部、司門;六曰工部,領屯田、虞部、水部。龍朔二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功曰司績,戸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禮部曰司禮,祠部曰司禋,膳部曰司膳,兵部曰司戎,職方曰司城,駕部曰司輿,庫部曰司庫,刑部曰司刑,都官曰司僕,比部曰司計,工部曰司工,屯田曰司田,虞部曰司虞,水部曰司川。咸亨元年,並復舊。光宅元年,改吏部為天官,戸部為地官,禮部為春官,兵部為夏官,刑部為秋官,工部為冬官。神龍元年,並復舊。天寳十一載,改吏部為文部,兵部為武部。至德二年,復舊。置令一人,總領百官,儀刑端揆。國初,文皇帝為之,自後不置。左右僕射各一人,以貳令之職。後不置令,以僕射總省事。左右丞各一員,紀正省内。左丞勾吏部、戸部、禮部三司,右丞勾兵部、刑部、工部十二司事。吏部、戸部、禮部、兵部置侍郎各二員,禮部、刑部、工部置侍郎各二員。吏部、戸部、兵部各置郎中、員外二員,司勲置貟外郎二員。左右司及司封而下諸司,各置郎中、員外一員,各分掌其所領之事。

龍朔二年,改左右僕射為左右康政,左右丞為左右肅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小常伯,左右司郎中為左右丞務,郎中為大夫。咸亨元年,復改左右肅機為左右丞,大夫為郎中。光宅元年,改左右康政為文昌左右丞相。神龍元年,改文昌左右丞相為尚書左右僕射。開元元年,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天寳元年,復改左右丞相為左右僕射。省又有都事、主事、令史、書令史,分行曹事。尚書令正二品,左右僕射從三品,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永昌元年,昇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尚書正三品,吏部侍郎正四品,諸司侍郎中並從五品上,員外郎並從六品上。咸亨元年,改為黄門。門下省龍朔二年改為東臺,光宅元年改為鸞臺,神龍元年復為門下。開元元年改為黄門省,五年改為門下省。置侍中二員,掌出納帝命,綽炤皇極,總典吏職,贊相禮儀,以和萬邦,以弼庻務,所謂佐天子而統大政也。凡軍國之務,與中書令參而總焉,坐而論之,行而舉之,此其大較也。又置侍郎二員,掌二侍中之職。給事中四員,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侍郎覆省,給事中讀而署之,以較正違失。制勅大事,覆奏而請施行,小事署而頒之。又置左右散騎常侍二人,掌侍從規諷,備顧問應對。左諌議大夫四員,掌侍從贊相,規諌諷諭。起居郎二員,掌以修記事之史。右補闕、右拾遺各二員,掌供奉諷諌,扈從乗輿。凡發令舉事,有不便於時,不合於道,大則庭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於下,忠孝之不聞於上,則條其事狀而薦言之。又置典議二員,贊者十二人,掌殿上賛喝之事。事具賓禮門。又置城門郎四員,掌京城、皇城、宫殿諸門啟閉之節,及出納管鑰。又置符璽郎四人,掌入寳及國之符節。又有録事、主事、令史、書令史、傳制、楷書、門僕,以分掌曹事。

先是,武德初,改隋之侍内曰納言。龍朔二年,改納言曰東臺左廂。改左右散騎常侍曰左右侍極,給事中曰東臺舍人,起居郎曰左史。咸亨中,復曰納言,左右散騎常侍,給事中,起居。光宅初,以東臺曰鸞臺。神龍初,又改納言曰侍中。開元三年,又改侍中曰黄門監。五年,又改黄門監曰侍中。天寳二年,又改侍中曰左廂。至德二年,又改左廂曰侍中。又領弘文舘。武德初置之,名昭文舘,後改為弘文舘,又改為昭文舘。開元七年,復曰弘文舘。有大學士,多以宰相領之。又有學士,無員數,掌詳正圖籍,教授生徒。凡朝廷有制度沿革,禮儀輕重,得參議焉。校書郎二人,掌校理典籍,刋正錯繆。領學生三十人。中書省初沿隋制,曰内書省。武德三年,改曰中書省。龍朔二年,改曰西臺。光宅二年,改為鳳閣。神龍元年,復為中書省。開元元年,改為紫微。五年,復為中書省。置中書令之職,掌軍國之政令,緝熙帝載,統和天人。入則告之,出則奏之,以利萬邦,以度百揆。蓋佐天子而執政也。又置侍郎二員,掌貳令之職。置舍人六員,掌侍奉進奏,參議奏章。凡詔㫖,中書令置侍郎奉舍人署而行之。舍人事具詞臣門。

又置右散騎常侍,起居舍人,左補闕,右拾遺,各二員。散騎而下,並與左同。起居舍人掌修繕之史。侍中,中書令,三品。至德中,昇為二品。兩省侍郎,初正四品。至德中,昇為正三品。常侍,初從三品。廣德中,昇為正三品。給事中,舍人,正五品上。諌議大夫,初正五品上。會昌二年,昇為正四品下,與丞相出入迭用。起居郎,舍人,從六品上。左右補闕,從七品上。左右拾遺,從八品上。有主書,主事,令史,傳判分行曹事焉。

先是,武德初,改隋之内書令曰内史令。乂改為中書令。龍朔二年,改中書令為西臺左廂。起居舍人曰右史。咸亨中,復改為中書令,起居舍人。光宅元年,改中書令為鳳閣令。神龍初,改鳳閣令曰中書令。開元元年,改中書令曰紫㣲令。五年,復為中書令。天寳二載,改中書令曰右相。至德二年,復改右相曰中書令。領四方舘,置通事舍人十六人,掌朝見引納及辭謝及四方通表,華夷納貢之事。又領集賢殿書院,掌判緝古今之經籍,以辯明邦國之大典。

先是,梁武帝於文德殿藏書。北齊有文林舘學士。後周有麟德殿學士。明皇於西京乾元殿廊下駕部書于東都麗正殿,置修書使。開元十三年,改集僊殿為集賢殿,改麗正修書使為集賢書院。置大學士,初以尚書左丞相張説為之。自後多以宰相兼領。又置學士五品已上官為之。置學士六品已下官為之。學士一人,知院事一人,副知院事。又置侍講學士,修撰,校理,待制,直院,檢討等官。凡承㫖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于内,歲終則考最於外。又領史舘,掌修國史。監修國史,多以宰相為之。又置修撰,多以外朝官為之。又置直舘,以未登朝為之。事具國史門。

又領知匭使。唐太后垂拱元年置,以逹寃滯。天寳九載,改為獻納。乾元元年,復名知匭。以諫議大夫及補闕拾遺一人充使,受納訴狀。每日暮進内,向晨出之。又尚書省,自至德之後,以他官分判户部度支,又置鹽鐵轉運使,分六卿之職,以成一時之務。事具邦計門。

又五代梁開平二年,改左右丞為左右司侍郎。三年,升尚書令為正一品。後唐李琦以故相為御史大夫。自後不置長興元年,升右丞,與左丞同,並為四品。晉天福五年,升御史中丞為清望正四品。門下中書侍郎,為清望正三品。左右諌議大夫,為清望正四品。七年,又詔門下侍郎位在左散騎常侍之下。

先是,開元已後,兩省侍郎皆𢃄平章事,罕有單為之者。至是,竇貞固自刑部侍郎遷門下侍郎,而不𢃄平章事,故有是詔。周顯德五年,又詔諌議大夫改為正五品班,在給事中之下。

大夫出入宫闈,陪侍左右,或典治憲度,或協佐樞機,或贊相禮容,或出納詔命,或切問近對,或獻可替否。蓋朝廷之劇任,公台之歴試也。非夫噐識通荗,材行交修,以慎密而基心,以明逹而致用,孰可膺眷簡而處清要乎?故稱任者,有公忠清任之節,博洽謨猷之能,充羽儀於臺閣,為圭璋於簮冕焉。至於非其才者,有窺伺競躁之心,朋附貪黷之迹,故多士之所惡,明廷之攸玷焉。今總述其事,以埀于後,庶使見其善而仰止,懲其惡而自戒。凡臺省部二十九門云。

選任

编辑

夫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恵,大禹之訓也。慎簡乃僚,其惟吉士,周穆之命也。盖邦國治亂,在乎庻官;選賢任能,其來尚矣。自舜命衆職,以熙帝載,西漢之後,政歸尚書,機務所出,推擇斯妙。或以政事用,或以文學升,内則參侍左右,論思治道;外則坐曹夙夜,修明官業。厥職尤重,其才益難。詳求遺策,博觀歴代,曷嘗不慎選衆之舉,致得人之慶哉?

虞舜曰:「疇若予工?」僉曰:「埀哉。」問誰能順我百工事者,朝臣舉垂,埀臣名。帝曰:「俞,咨埀,汝共工。」共謂供其職事。埀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殳斨伯與,三臣名。帝曰:「俞,徃哉!汝諧。」汝能諧和此官。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上謂山,下謂澤,若謂順其政殺之有時,用之有節,言伯益能之。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虞,掌山澤之官。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帝曰:「俞,往哉!汝諧。」朱虎熊羆,二臣名,垂益所讓四人,皆在元凱之中。帝曰:「龍,朕堲讒説殄行,震驚朕師。」堲,疾;殄,絶;震,動也。言我疾讒説,絶君子之行,而動驚我衆,欲遏絶之。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漢張安世少以父任為郎,用善書給事尚書。武帝行幸河東,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惟安世識之,具作其事。後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帝竒其才,擢為尚書令。孔光為博士,成帝時,博士選三科,高為尚書,次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補諸侯太傅。光以高第為尚書。後漢衛颯,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鄧禹府,舉能案劇,除侍御史。

胡廣字伯始,舉孝亷,試為天下第一,旬日拜尚書郎。周舉為諌議大夫,順帝時,詔遣八使廵行風俗,皆選有威名者,乃拜舉侍中。

翟酺為侍中,時尚書有缺,詔將大夫六百石以上,試對政事、天文、道術,以高第者補之。繇是酺對第一,拜尚書。

盧植為廬江太守,歲餘,復徵拜議郎,與諌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韓説等,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紀。靈帝以非急務,轉為侍中,遷尚書。

潘朂,獻帝時,為尚書郎,遷右丞。詔以朂前在二千石曹,才敏兼通,明舊事,勑並領本職。

蔡邕,舉高第,補侍御史,遷尚書。三月之間,用歴三臺,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張馴,為議郎,擢拜侍中,典領祕書近署,甚見納異。魏孫資、劉放,文帝即位,同轉為左右丞,數月,放徙為令。黄初初,改秘書為中書,以放為監,資為令,各加給事中,遂掌機密。明帝即位,尤見寵任。

盧毓,文帝時,為侍中。詔曰:「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湏良佐,進可替否。侍中毓,禀性貞固,心平體正,可謂誠明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為吏部尚書。」使毓自選代者,曰:「得如卿者乃可。」毓舉常侍鄭冲,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舉吾所未聞者。」乃舉阮武、孫邕,帝於是用邕。

吳張純,字元基,少厲操行,學博才秀,而切問㨗對,容止可觀,擢拜郎中。

李肅,字偉恭,南陽人,少以才聞,善論議,臧否得中,甄竒録異,薦述後進,題目品藻,曲有條貫,以此人服之。權擢為選曹尚書。

晉安平王孚,宣帝弟也,仕魏為清河太守。初,魏文帝置度支尚書,専掌軍國支計。朝議以征討未息,勤湏節量。及明帝即位,欲用孚,問左右曰:「有兄風不?」答曰:「似兄。」帝曰:「吾得司馬一二人,復何憂哉?」轉為度支尚書。

裴楷,為尚書郎。武帝為撫軍,以楷為參軍事。會吏部郎缺,文帝問其人於鍾會,會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皆其選也。」於是以楷為吏部郎。

羊祜,為秘書監、散騎常侍。泰始初,詔曰:「夫總齊璣衡,允釐六職,朝政之本也。祜執德清劭,忠亮純茂,經緯文武,謇謇正直,雖處腹心之任,而不總樞機之重,非垂拱無為、委任責成之意也。其以祜為尚書右僕射,衛將軍,給本營兵。」

陳劭,為燕王師。泰始中,詔曰:「劭清身潔静,行著邦族,篤志好古,博通六籍,耽悦典誥,老而不倦,宜在左右,以篤儒教。可為給事中。」

文立,為太子中庻子。武帝詔曰:「立忠貞清寔,有思理噐幹。前在濟隂,政事修明;後事東宫,盡輔導之節。昔光武平隴蜀,皆收其賢才以叙之,蓋所以㧞幽滯而濟殊方也。其以立為散騎常侍。」

王戎,為議郎。太熙元年,詔曰:「夫總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通塞者,端右之職也。漢代以來,每選此官,必慎其人。議郎王戎,可為尚書令。」

劉頌,為淮南相。元康初,從淮南王允入朝,會誅楊駿,頌屯衛殿中。其夜,詔以頌為三公尚書。

陸曄,元帝時,為太子詹事。時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曄以清貞著稱,遂拜侍中。

謝尚,鎮雒陽,都督豫州、揚州之五郡軍事,在任有政績。上表求入朝,因留京師,署僕射事。

温嶠,為散騎常侍,侍講明帝。手詔曰:「卿既以令望,忠允之懐著於周旋,且文周而㫖逺,宜居深密。今欲以卿為中書令,朝論亦咸以為宜。」

王洽,字敬和,成帝時,為中書令。帝曰:「敬和清裁,昔為中書郎,吾尚小,數見意甚親之。今以中書令,欲共講文章之事也。」

宋徐湛之,為尚書僕射。初,劉湛伏誅,殷景仁卒,文帝委任沈演之、庾炳之、范曄等。後又有江湛、何瑀之。曄誅,炳之免,演之、瑀之並卒。至是,江湛為吏部尚書,與湛之並居權要,世謂之江徐焉。

蕭思話,自雍州刺史徴為吏部尚書。文帝詔思話曰:「沈尚書暴病不救,其體業貞審,立朝盡公,年時尚可,方相委任,奄忽不永,痛惋特深。銓管要機,通塞所寄,丈人才用體國,二三惟允。」

王景文,為司徒左長史。孝武以散騎常侍,舊與侍中俱掌獻替,欲高其選,以景文及會稽孔覬,俱南北之望,並以補之。

孔覬,為臨海太守。初,晉世散騎常侍,選望甚重,與侍中不異。其後職任閒散,用人漸輕。孝建三年,孝武欲重其選,詔曰:「散騎職為近侍,事居規納,置任之本,實惟親要。而頃選常侍,陵遲未允,宜授時良,永寘清澈。」於是吏部尚書顔竣奏曰:「常侍華選,職任侯才。新除臨海太守孔覬,意業閑素;司徒長史王彧,懐尚清理。並任為散騎常侍。」帝不欲威權在下,其後分吏部尚書置二人,以輕其任。侍中蔡興宗謂人曰:「選曹要重,常侍閑淡,改之以名而不以實,雖主意欲為輕重,人心豈可變耶?」既而常侍之選復卑,選部之貴不異。覬領本州大中正。

王彧,為侍中。時孝武選侍中四人,並以風貌。彧與謝莊為一雙,阮韜、何偃為一䨇,嘗充兼假。

南齊謝眺,自中書郎出為宣城太守,以選召復入,為中書郎。

江斆,轉都官尚書,領驍騎將軍。王晏啟武帝曰:「江斆今重登禮閣,兼掌六軍,慈渥所覃,寔是優榮。但語其事任,殆同閒輩。天㫖既欲升其名位,愚謂以侍中領驍騎,望實清顯,有殊納言。」帝曰:「斆嘗啓吾,為其鼻中惡。今既以何𦙍、王瑩還門下,故有此回換耳。」

梁孔休源,為臨川王府行參軍。武帝謂徐勉云:「今帝業初搆,須一人有學藝、解朝儀者,為尚書儀曹郎。」勉曰:「孔休源識見清通,詳練故事,自晉、宋起居注,畧誦上口。」帝亦聞之,即日除兼尚書儀曹郎。

張緬,為太子舍人。殿中郎缺,武帝謂徐勉曰:「此曹舊用文學,且居鴈行之首,宜詳其人。」勉舉緬充選。

劉孝綽,為太子舍人,兼尚書水部郎中。啟陳謝,手勑答曰:「美錦未可便製,簿領亦宜稍習。頃之,即真。」後自上虞令遷秘書丞,武帝謂舍人周捨曰:「第一官當用第一人,故以孝綽居此職。」

到沆,為洗馬,管東宫書記、散騎省。天監二年,詔尚書郎在職清能,或人才高妙者,為侍郎。以沆為殿中曹侍郎。沆從父兄漑、洽,並有才名,時皆相代為殿中,當世榮之。

蕭介,為散騎常侍。會侍中闕選,司舉王筠等四人,並不稱㫖。武帝曰:「我門中久無此職,宜用蕭介為之。」博物强識,應對左右,多所規正,帝甚重之,遷都官尚書。每軍國大事,必先詢談於介焉。帝謂朱异曰:「端古之才也。」

王通,為給事黄門侍郎。侯景之亂,奔于江陵,元帝以為散騎常侍,遷守太常卿。自侯景亂後,臺内宫室普皆焚燼,以通兼起部尚書,歸於京師,専掌繕造。

陳蕭弘為黄門侍郎,吏部侍郎缺,所司屡舉王寛、謝爕等,帝並不用,乃中詔用弘。

姚察為吏部尚書,雅允朝望。初,吏部尚書蔡徴移中書令,後主方擇其人,尚書令江總等咸薦察。勅答曰:「姚察非惟學藝優博,亦是操行清修,典選難才,今得之矣。」乃神筆草詔,讀以示察。察辭讓甚切,後主曰:「選士之舉,僉議所歸。昔毛玠雅量清恪,盧毓心平體正,山濤舉不失才,就卿而求,必兼此矣。且我與卿雖君臣禮隔,情分殊常,藻鏡人倫,良所期寄,亦以無慙則哲也。」

江總至德中授尚書令,策曰:「於戯!夫文昌政本,司會治經,韋虎謂之樞機,李固方之斗極。况其五曹斯綜,百揆是諧,同冡宰之司,専中臺之任。惟爾道業標峻,宇量弘深,勝範清規,風流以為凖的,辭宗文學,衣冠以為領袖。故能師長六官,具瞻允塞,明府八座,儀型載逺。其端朝握揆,朕所望焉。徃欽哉!懋建爾徽猷,亮采我邦家,可不慎歟?」

後魏崔玄伯為尚書,道武天興元年十一月,詔尚書吏部郎中劉淵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呂,協音樂;儀曹郎中董鑑撰郊廟社稷朝聘饗燕之儀;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太史令晁崇造渾儀,考天象。玄伯總而裁之。茍頽獻文時為雒州刺史,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令百官舉才堪幹事,人足委仗者,於是公卿咸以頽應選,徵拜散騎常侍,殿中尚書。

宋弁為散騎常侍,遷右衛將軍,領黄門。弁屢譲,孝文曰:「吾為相加者,卿亦不可有辭,豈得専守一官,不助朕為治?且散騎位在中書之右,常侍者,黄門之麤冗,領軍者,二衛之假攝,不足空存推譲,而棄大委。」後孝文車駕征馬圏,留弁以本官兼祠部尚書,攝七兵事。及行,執其手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故令卿綰攝二曹。」弁頓首辭謝。

裴夙字宵興,沉雅有噐識,儀望甚偉。孝文見而異之,自司空主簿轉尚書左主客郎中。

范紹少聰敏,頗渉經史。孝文選為門下通事舍人,遷録事,合掌奏文,帝善之。又為侍中李冲、黄門崔光所知,出内文奏,多以委之。帝曽謂近臣曰:「崔光從容,范紹之力。」

崔振為高陽内史,孝文南討,徵兼尚書左丞,留京。振既才幹被擢,當世以為榮。

崔亮為尚書二千石,孝文在雒,欲剏革舊制,選置百官,謂羣臣曰:「為朕舉一吏部郎,必使才望兼允者,給卿三日假。」又曰:「朕已得之,不煩卿輩也。」馳驛徴亮,兼吏部郎。

朱元旭為尚書度支郎中,孝明神龜之末,以郎選不精,大加沙汰。元旭與隴西辛雄、范陽祖瑩、泰山羊深、西平源子恭並以才用見留。

辛雄神龜中除尚書駕部郎中,轉三公郎。其年沙汰郎官,惟雄與羊深等八人見留,餘悉罷遣。後兼司州别駕,加前軍將軍。冀州刺史侯剛啟為長史,孝明以雄長於世務,惜不之用,更除司空長史。

羊深為尚書駕部郎中,于時沙汰郎官,務精才實,深以才堪見留。在公明斷,尚書僕射崔亮、吏部尚書甄琛咸敬重之。孝明行釋奠之禮,講孝經,深於儕軰中獨䝉引聽,時論美之。

李業興為通直散騎侍郎,普泰元年,沙汰侍官,業興仍在通直。

北齊宋㳺道初仕東魏,為大將軍司馬。文襄以吏部郎中崔暹為御史中尉,以㳺道為尚書左丞,謂暹、㳺道曰:「卿一人處南臺,一人處北省,當使天下肅然。」

崔昂為廷尉卿,文宣幸東山,百官預讌,帝召昂於御座前諭曰:「舊人多出為州,我欲以臺閣中相付,當用卿為令僕,勿望刺史。卿六十外,當與卿本州,中間不可得也。」天保十年,策拜儀同燕于殿,百司陪列,昂在行中。文宣特召昂在御所,曰:「歴思羣臣,可綱紀省闥者,惟冀卿一人。」即日除為兼右僕射。數日後,昂因入奏事,帝謂尚書令楊愔曰:「昨不與崔昂正者,言其太速,欲明年真之,終事除正,何事早晩,可除正僕射。」明日即拜為真。

張景仁除通直散騎常侍。及奏御筆點「通直」字,遂以為正常侍。

後周樂遜為太學助教。閔帝踐阼,以遜有理務才,除秋官府上士。

章瑱自行臺左丞出為郢州刺史,復入為行臺左丞。瑱明察有幹局,再左轄,時論榮之。

李旭為御正中大夫。時以近侍清要,盛選國華,乃以旭及安昌公元則、中都公陸逞、臨淄公唐謹等並為納言。隋楊注為雒州長史。高祖嘗謂諫議大夫王逹曰:「卿為我覓一好左丞。」逹遂私於注曰:「我薦君為左丞,若事果,當以良田相報也。」注以逹言奏之,逹竟以此獲罪,卒拜注為尚書左丞。

斛斯政煬帝時為尚書兵部郎。遼東之役,兵部尚書段文振卒,侍郎明雅復以罪廢,帝彌屬意,尋遷兵部侍郎。唐盧承慶美風儀,博學有才幹。貞觀初,為秦州都督府户曹參軍,因奏河西軍事,太宗奇其明辯,擢考功員外郎。

李道裕太宗時為將作少監。會刑部尚書張亮反,帝命百僚議其獄,多言亮當誅,惟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無罪。太宗既盛怒,竟斬於市,籍没其家。歲餘,刑部侍郎有闕,令執政者妙擇其人,累奏皆不可。太宗曰:「朕得其人也。往者李道裕議張亮云『反形未具』,此言當矣。時雖不即從,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岑文本為中書舍人。時中書侍郎顔師古以譴免職,温彦博言於太宗曰:「師古諳練政事,長於文誥,時無逮者,冀上復用之。」太宗曰:「我自舉一人,公勿憂也。」於是以文本為中書侍郎。

楊弘禮為中書舍人。太宗有事遼東,以弘禮有文武才,擢拜兵部侍郎,專權兵機之務。

王及善則天時為益州都督府長史,以老病致仕,加光禄大夫。後契丹作亂,東山不安,召授滑州刺史,顧曰:「卿比在外,知國家事,有何不穩?」及善陳理亂之宜十餘道,則天曰:「彼末事也,此為本也。卿不可行。」遂留拜内史。任雅相為右驍衛將軍、兵部侍郎。高宗聞其廉正,擢為兵部尚書,兼受將相之任。

崔玄暐為天官侍郎。每介然自守,都絕請謁,頗為執政者所忌,轉文昌左丞。經月餘,則天謂曰:「自卿改職以來,選司大有罪過。或聞令史乃設齋自慶,此欲盛為貪惡耳。今要復舊任。」又除天官侍郎。

李昭德為鳳閣侍郎。長壽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員,時選昭德與婁師德、侯知一為之。

席豫為吏部侍郎。玄宗謂之曰:「以卿前為考功職事平允,故有此授。」

蘇頲為工部侍郎。玄宗謂宰臣曰:「有從工部侍郎得中書侍郎否?」對曰:「任賢用能,非臣等所及。」帝曰:「蘇頲可中書侍郎,仍供政事食。」明日加知制誥。有政事食自頲始也。頲入謝,帝曰:「常欲用卿,每有好官闕,即望宰相論及,宰相皆卿之故人,卒無言者。朕為卿嘆息。中書侍郎,朕極重惜,自陸象先改後,朕每思之,無出卿者。」

趙退翁自湖南觀察使受代歸京師,閤門静居,不與人交。往久之,特召對於别殿。退翁多學問,有詞辯,敷奏稱旨,德宗悦之,拜給事中。

蔣乂為司勳員外郎。貞元十八年,時集賢闕學士,求者甚衆。會詔問神策軍建置之繇,相府討求,不知所出,乃訪於乂,又徵引根源,對甚詳悉。宰臣高郢、鄭珣瑜相顧曰:「集賢有人矣。」翌日,詔兼判集賢院事。

趙宗儒貞元六年為司勳員外郎,判考功。宗儒復行貶考之令。自至德以來,考績之司事多失實,常參官及諸州刺史未嘗分其善惡,悉以中上考褒之。及是,褒貶稍明,人知戒懼。帝善之,遷宗儒考功郎中。

薛播貞元中為禮部侍郎。朝廷難貢舉之任,以播素有監裁,遂膺其命。

李遜元和中為浙江東道觀察使,入朝。憲宗曰:「諫官、給事中若除授有私,政垂允,當各令論駁,舉其職業。」以遜浙東有政能,遷為給事中。

呂元膺元和中為給事中,出為同州刺史。及入謝,憲宗問以時政得失,元膺論奏詞甚激切。帝嘉其剛正,翌日謂宰臣曰:「呂元膺讜言直氣,今欲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為何如?」李蕃、裴垍進賀曰:「陛下納諫超冠前王,乃宗社無疆之福。臣等不能廣求直士,又不能數進直言,孤負聖心,合當罪責。今請以元膺復為給事中,以備顧問。」帝悦而從之。

孟簡長慶中代崔羣為戶部侍郎。是官有二員,其判使案者别居一署,謂之左戶。元和以還,號為清重之最。宰輔登用,多繇此而去。故羣入相,以簡代焉。

班肅為坊州刺史。長慶初,以肅為司封員外郎。時宰臣上言曰:「將欲清風俗,必在厚人倫。竊見皇甫鎛惟位盛時,班行之中多所親附。及得罪後,議論立變,憎嫉如讎。俗之衰薄,一至於此。惟班肅以曾為郎官,判度支案,終始如一,獨送出城。周行之間,多美其事。今郡秩已罷,望授一省官,以表其行。」故有是拜。

韋顗為戶部侍郎。長慶四年十月,以顗為御史中丞兼戶部侍郎,以御史中丞鄭覃為權知工部侍郎,以刑部侍郎韋景為吏部侍郎,以權知禮部侍郎李宗閔為權知兵部侍郎,以工部侍郎于敖為刑部侍郎,以中書舍人楊嗣復權知今年貢舉。是日,尚書六曹無不更換,人情異之。

王播為河南尹。太和二年十月,以播為尚書右丞。勅吏部今年東都選事宜,令播權判,待銓試畢日,領官吏赴上都。

柳公權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書。開成二年四月,以公權為諫議大夫,知制誥,學士、侍書如初。初,上於便殿召公權、周墀對,公權論事切直,忤旨,周墀為之惴慄。公權詞氣益堅,帝徐謂公權曰:「朕知舍人不合却作諫議,以卿論事有爭臣之風,今授卿諫議大夫。」翌日詔下。

魏謩為起居舍人,充弘文館直學士。開成四年,以謩為諫議大夫兼起居舍人,充弘文館直學士。詔云:「朕以邦國之大,機務之多,惠有所未周,化有所未洽,不有忠讜之士,左右輔益,逮暗無燭,不其難歟?今即高選正人,俾居諫省,朝政闕失,期乎必聞。是用簡自朕心,特申奨命,所期稱職,豈限賞資?」謩累疏讓官,帝遣宰臣宣旨,謩乃就官。

元晦為吏部郎中。會昌三年二月,除右諫議大夫。制曰:「昔汲黯薄淮陽守,願出入禁闥,補過拾遺,則諫諍之任,實資諒直。我求其比,今得正人。吏部郎中元晦,往在内廷,曾感先顧,奮發忠懇,不私形骸,俯伏青蒲,至於零涕,數共工之罪,不蔽堯聰,辯垣平之詐,益彰文德。近因旌别邪正,宰弼上言,以魯公藏罟,莫如寘革於左右;漢后葺檻,孰若列雲於公卿。是用命爾,登于文陛。爾其副我寵擢,不替初心,無沽小名以枉大節,勉服官業,期于有終。」

周世宗顯德六年,車駕幸滄州。四月辛卯,以前左諫議大夫薛居正為刑部侍郎,權判吏部銓司公事,仍賜金紫。是時居正衘命先至滄州,以均定民租為事。帝既至,聞其幹故,有是拜。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