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巖全書/冊二十七

冊二十六 冠巖全書
冊二十七
作者:洪敬謨
1863年
冊二十八

題後歷代法帖

编辑

周石鼓文舊本

编辑

石鼓周宣王之舊也。其辭誦天子之田。其文籕。其數十。今在燕京之文廟大成門內。盖自宣王至今二千六百四十有餘年。猶存此刻。信物之奇古。莫有先於此。而與夏禹之治水文。穆王之吉日癸巳。夫子之比干盤銘延陵墓碣。並稱以三代之法物。其所寶而重之者。奚止如兌之戈和之弓而已哉。余從赴燕行人。搨來一本。其文漫滅不可讀。而字畫之僅可辨者。甲鼓凡六十四字而全字爲四十五。乙鼓凡四十一字而全字爲二十八。丙鼓凡五十八字而全字爲三十七。丁鼓凡四十四字而全字爲二十五。戊鼓凡十七字而全字爲八。己鼓凡四十一字而全字爲三十九。庚鼓凡七字而全字爲二。辛鼓全無點畫。壬鼓凡四十一字而全字爲十七。癸鼓凡六字而無全字。捴之十鼓合爲三百十九字。而就三百十九字中全其字形者爲二百一也。十鼓文字。凡六百五十四字。而當歐陽公爲集古錄時。尙存四百五十六字。後二百二十八年。元國子司業潘廸作音訓而猶載三百三十九字。又後七十有六年大明永樂甲午。僅餘二百七十八字。後三百七十有九年淸乾隆乙卯。搨出此本。字之半軆點畫外。全者爲二百一。以其本文除其所餘之字。則四百五十三字皆爲剝蝕。盖其歲月益深則磨滅益甚。加以摹拓椎擊之多。不能無損觖。亦理勢然也。夫言鼓者人人各殊。謂周宣王之鼓。韓愈,張懷瓘,竇臮也。謂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韋應物也。謂秦氏之文。宋鄭樵也。謂宣王而疑之歐陽公也。謂宣王而信之趙明誠也。謂成王之鼓。程大昌董逌也。謂宇文周作者。馬子卿也。噫。鼓之時世。雖未可詳。但其字畫奇古。端姿旁逸。長短濶狹平正欹斜各象本形。故天然典嚴之中。兼盡飄騫活動之妙。决非秦漢以下所能贋作。足以想三代之遺風。而習篆籕者不可不宗也。按楊用修丹鉛續錄鞏豐云岐本周地。平王東徙。以賜秦襄公。自此岐地屬秦。秦人好田獵。是石皷詩之作。其在獻公之前襄公之後乎。其字類小篆。地秦地。聲秦聲。字秦字。其爲秦詩何疑。此亦一說也。以俟博考。

石鼓文新本

编辑

石鼓文新本。淸高宗乾隆庚戌。改作十鼓。鐫文于面。又環刻御製小識于舊鼓之如臼者上面。而識云重用其文。以成十鼓之全。盖舊鼓一狀如臼。傳以當初散失時。爲人家取去作臼。卽昌黎詩所云臼科者也。夫我車旣攻。我馬旣同。甲鼓之初句也。汧繄泛泛。烝彼潮淵。乙鼓之初句也。田車孔安。鋚勒駻駻。帥彼鑾車。勿速塡如。我來自東。靈雨奔流。宣猷作原。作周導遄。徒御嘽嘽。然而師旋。彼走䮺䮺。馬麃晳晢。我水旣淨。我道旣平。吳人憐亟。朝夕儆惕。卽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鼓初句也。今新本每鼓各鐫八句。而甲鼓八句之外。乙鼓以下文辭。並不相類。未知其何故也。

後漢西嶽華山碑

编辑

西嶽華山碑後題云新豊郭香察書洪适隷。釋云東漢循王莾之禁。人無雙名。郭香察書者。察涖他人之書。徐浩古迹記以爲蔡中郞書。二言俱未有的據。然其行筆殊遒勁。可以爲法於隷分。何必問郭香蔡中郞也。

晉王右軍書蘭亭脩禊序

编辑

王右軍脩禊序。爲古今書法之祖。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搆別軆。就中之字㝡多有二十許箇。變轉悉異。遂無同者。醒後更書數十百本而終不如之。謂其時殆有神助也。子孫寶藏之。七傳而唐太宗賺取之。命趙模馮承素之流。各搨數本。分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而一時能書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諸人。皆臨搨相尙。太宗有右軍眞蹟三千六百紙。寶惜者蘭亭爲㝡。及崩以玉匣從葬。唐末之亂。昭陵爲溫鞱所發。眞蹟復出人間。至宋太宗時。購募魏晉墨蹟。而蘭亭眞本則亡矣。自唐以來。蘭亭諸本分二派。其一出褚河南。是爲唐臨本。其一出歐陽率更。是爲定武本。而世以定武爲冠。然定武亦有數本。諸家辨別。其說不一。王大醇詩昭陵永閟千年跡。定武猶傳幾㨾碑云者是也。定武本外。又有馮承素,韓道政,諸葛貞,陽普澈諸摸本。宋末南渡時。江南好事者家刻一石。亡慮數十百本。至理宗時內藏爲一百十七刻。眞贋紛挐。甲乙難定。朱夫子跋蘭亭叙。謂不獨議禮如聚訟。盖笑之也。至若評書品第。人人各自不同。東坡則曰放曠自得。郭河南則曰神氣飛動。殊覺天成。或曰遒媚勁健。或曰溫潤典型。或曰謝脫拘束。皆未爲精密。米南宮之贊奇崛鏗鏘。殊覺滉瀁。其曰永和字全其雅韵。九觴字備著眞標。浪字無異於書名。由字益彰其楷。亦庶幾乎得其實也。未知右軍肎點頭否也。夫以一紙之字。臨摹響搨數十百本而刻之。雖不能不失眞。猶可曰互有得失。盖所傳者之未遠也。然一石之字。搥拓之間。且有紙墨工拙之異。濃淡肥瘠之不同。豈有一石轉爲傳禪。變而爲數十百種而有不失其眞者乎。一傳而質已壞。再傳而氣已漓。三四傳之後。尙彷彿其遺風餘韵者鮮矣。余所藏本不知出於何本。而圓而稍瘦。亦不露骨。猶可想其風流。讀書之暇。亦足以淸玩也。

晉王右軍書樂毅論

编辑

王右軍書舊傳惟樂毅論。乃羲之親書於石。其他皆紙素所傳也。此本前有褚氏小印。後云貞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中書令河南郡開國公臣褚遂良奉勑審定。及排類下有紹興,米芾諸印。按徐浩古迹記云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太宗以二王書裝成部秩。命起居臣褚遂良排署則云貞觀六年者非也。又按隋智永云樂毅論爲正書第一。梁世摸出。天下珍之。褚遂良云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四月九日。令馮承素摸。賜長孫無忌等六人。於是六本始行于世。而筆勢精妙。備盡楷則。然則今世所傳。皆是摸本。而陶弘景亦以未見眞本爲言。梁去東晉六十年。其書不存。况今去梁後又數千載乎。且以智永,遂良之論觀之。此論之傳世。皆梁唐之所摹。而此特其一歟。

梁陶弘景書瘞鶴銘

编辑

瘞鶴銘古拙奇峭。䧺威飛逸。固書家之䧺。而結體間涉踈慢。若手不隨者。恐非右軍不得尒。然第不知何人造。潤州圖經謂爲王右軍。至蘓子瞻,黃魯直確以非右軍不能也。歐陽公疑是顧况。黃長睿謂爲陶隱居。又謂丹陽尉王瓚。蔡襄謂是隋代書。盖自歐公以下。皆以華陽眞逸。論辨甲乙。或屬顧况。或以爲陶隱居,王瓚。而華陽眞逸特撰銘者。若其書者。上皇山樵也。何不辨上皇山樵之爲誰某。而獨言華陽眞逸乎。旣不辨其上皇山樵之爲誰。則右軍也顧况也陶隱居也王瓚也隋代人也。要之皆是懸斷也。至若銘詞諸本。各自不同。盖其諸本半爲剝蝕。絶無全文者。而中間辭句多有先後之不同。試以此帖言之。厥土勢爽塏等五字。亦是諸本之所無者。豈以本文剝蝕。後人未見全文。各以其意爲辭。飜摹眩眞而然歟。歐公集古錄云余所得六百餘字。較之諸本。字不至六百。則印書者誤以十爲百。當時所得。盖六十餘字也。都玄敬云得石於焦山石壁之上。可讀者僅二十字。張嶨云凡文字句讀之識及點畫之僅存者。百二十餘言。而所亡失幾五十字。董逌云邵興宗考次其文。闕四十二字。而六字不完。又有六字不知其次。其後張嶨自力求之。摹兩山間者。闕字三十五。不完者七。又別得十二字。與興宗不同。余之所藏此帖。乃八十字也。比諸古人所得。獨爲多矣。而豈有古人所未得之者。後乃獨得其多乎。雖然殘璋斷玦。亦足以爲珍。顧奚論書之誰某字之多少也哉。

唐僧懷仁集王右軍書三藏聖敎序

编辑

三藏聖敎序。唐文皇爲僧玄奘求法事而作也。按玄奘於武德末。乞往西佛地取經不許。乃私從一賈胡闌出邊。亡何胡棄之去。幾死獨身。越五峰謁高昌王。傳致西突厥可汗。歷十餘國而抵鳩摩。從胡僧戒賢習大乘論譯經語。又之中天。天笁戒日王所說法。積十八年而以二象駄夾經像還至凉州。文皇聞之。手詔飛騎迎之。令安夏阿蘭若譯經行世。文皇叙紀其事。高宗在東宮述三藏聖記侈大之。時都城諸釋諉弘福寺沙門懷仁集王右軍行書勒石。屢年方就。而書法之妙。炳烺今古。爲書家之冠冕。而百代模楷之。病之者或謂其結軆無別構。偏傍多假借。盖集書者不得不爾。此本俱載文皇父子序記。下又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之所譯者。亦集右軍書。咸亨三年十二月。京城法侶建立太子太傅于志寧,中書令來濟,禮部尙書許敬宗,左庶子薛元超,中書侍郞李義府等奉勑潤色。文郞諸葛神力勒石。武騎衛朱靜藏鐫字。盖唐世宰相有兼譯經。潤文使者。卽其職也。

唐褚河南書聖敎序

编辑

褚河南書聖敎序有二本。一本以序與記分刻二碑于慈恩寺塔下置之東西兩龕。後署永徽四年書。一本以序記並書一碑在同州。後署龍朔三年書。王元美考次年代官品。疑皆後人附益良是。按玉海太宗製聖敎序。高宗爲太子又述記。並勒碑置慈恩寺浮圖。永徽四年十月。褚遂良書云。同州本則豈後人始於龍朔三年摹搨慈恩塔本。並刻于一碑耶。此本卽塔本而只搨序者也。書法遒健。用筆輕細。古人評之曰右軍書。如千狐聚裘。痕迹俱無。河南書如孤蚕吐絲。文章自在。誠得之矣。盖河南書本學右軍而踈瘦勁鍊又似西漢。非後世所能及也。昔右軍所受書法。有謂多骨微肉者筋書。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豊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河南豈所謂瘦硬通神者耶。又有行書聖敎序。世之瘦金書者。此其權輿也。

唐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

编辑

唐孔子廟堂碑。太子舍人著作郞虞世南撰幷書。武德年間建。碑舊無額。武后使司徒王朝增書碑額曰大周孔子廟堂之碑。至文宗時馮宿爲國子祭酒。請琢去周字。而唐史遂以此碑爲武后時立者誤也。厥後宋王彦超又翻本刻立於陝西西安府學。字之缺者近二百。舊本之刓滅益可知。予家藏本字多刓缺。額亦只有子廟堂之碑五字。未知何本也。山谷云永興夫子廟碑雖姿媚而造筆之勢甚遒。固知名下無虛士也。又云頃見摹本。窃恠永興名浮於實。今見舊刻。乃知得智永筆法爲多。又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想當時民間鮮有藏蹟故云然也。盖世南書接魏晉之緖。繼盛唐之作。風流姿態種種有筆外意。而書跡本自稀有。楷法尤不多見。小者惟破邪論序。稍大者夫子廟堂碑而已。精能之極。俱臻天巧。昔人於永興書登品神妙云者信然也。

唐李衛公上西嶽書

编辑

李衛公靖布衣時上西嶽書。盖厭隋亂之極。負濟世之志。奮欲有爲而咨之於神明之辭者也。書法豪武遒逸。亦足爲佳。然或疑以僞。唐劉餗言衛公訴神。且請告以官位。詞色抗厲后。有聲曰僕射好去。後果如言。其或眞有是書耶。小說載扶餘國事。類若劒俠。而衛公從之。又有公射獵行雨事。殆似異人。不可以常理論也。

唐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神道碑

编辑

李北海邕書雲麾將軍碑有二。其一雲麾將軍右武衛李思訓碑在陝西之蒲城。其一雲麾將軍李秀碑在幽州之良鄕。或云良鄕本趙松雪臨書者也。盖北海書法之妙。出入二王。而奇偉倜儻類其爲人。故杜工部詩曰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銳。又曰碑板照四裔。李集賢以爲書家仙手。其文章筆翰。見重於當時如此。此本卽李思訓碑而㝡是得意者。楊升庵云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爲第一。其融液屈衍紆徐姸溢。一法蘭亭。但放筆差增其豪豊體使益其媚。如盧詢下朝。風度閑雅。縈轡回策。儘有蘊藉。三郞顧之。不覺歎美。是雖剝蝕過半。而神情流放。天眞爛漫。隱隱殘楮斷墨間。况其解盤礴時耶。按明趙崡石墨鐫華。唐雲麾將軍碑跋云。北海書得意者碑在蒲城。朱秉器又謂良鄕亦有此碑。蒲城者爲趙文敏臨書。今蒲城碑尙在。爲李思訓塟處。北海眞蹟。非文敏所能。良鄕本肥媚。文敏書無疑。據此則孫承澤之駁擿趙崡。乃因朱秉器之言而誤。且所云肥媚者。亦約畧傳聞之詞。其實未見良鄕碑。故不知其爲李秀。而誤與思訓爲一人也。至秀碑之遷從始末。吳涵記之甚詳。碑始斷而斷之爲礎者。良鄕學生某以其石告者。閩人董生輦致之而作古墨齋以貯之者。宛平知縣李蔭。其後攜六礎之四至汴。而留其二者。爲順天府尹王惟儉自府署又遷之置文丞相祠壁者。爲順天府丞吳涵孫氏書悉未及之也。至四礎之入汴。不知所在云。

唐李北海書娑羅樹碑

编辑

唐楚州淮陰縣娑羅樹碑。海州刺史李邕文幷書。其結構恢踈。筆畫勁健。豈顔柳諸公之筆。本於此而少變者歟。世傳北海石本娑羅雲麾。率以宕逸取奇。夫雲麾碑久斷。劉遠夫用鐵束完之。楊用脩以爲有神物護持。安知娑羅之存。顧不有神乎。碑云刻石東海元省己。按公書言黃鶴仙,伏靈芝,元省己者皆托名也。則刻字亦出於公手乎。

唐顔太師書中興頌碑

编辑

大唐中興頌。殿中侍御史荊南節度判官元結撰。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顔眞卿書。大曆六年六月。鐫于永州浯溪崖石之上。唐之文敝極矣。結以古文爲天下倡首。芟擢蓬艾。奮然拔出數百年外。爲世推重。中興頌又其得意之作。頌亦典雅。倣嶧山諸碑。書至於顔太師。太師之書。又至於中興頌。爲書家䂓矩準繩之大匠。瑰偉俊拔。森森如劒戟有不可犯之色。今得此本。頗爲殘觖。字劃方正。古中韵勝。乃知厓角刓弊。本眞全露。而自歐公集古錄。已謂其字多剝裂。後人以墨補足。則此亦眞本也。

唐顔魯公書麻姑仙壇記

编辑

麻姑仙壇記。顔魯公書也。有大小二本。盖用羊叔子峴山故事。此本小字而遒峻緊結。尤爲精悍。正是東方贊家廟碑縮小法者也。歐陽公謂或者疑其非眞。而復以筆畫有法。非魯公不能書。趙明誠云陳無己甞見黃魯直。言此乃慶曆中一學佛者所書。魯直能道其名。歐公之疑。魯直之言。未知有信見否也。盖魯公以剛勁義烈之氣。其文不能發。發之於筆墨間。峭骨遒氣。滃欝奮張。足以辟易諸子。觀其中興頌則閎偉發揚。狀其功德之盛。家廟碑則莊重篤實。見其承家之軆。元次山銘則渟涵深厚。見其素履之純。仙壇記則秀穎超擧。象其志氣之妙。至如東方象贊。風稜射人。多寶佛塔。結法整密。而甞作字大至方丈。小如粟粒。其位置精神。不差毫髮。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俯仰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魯公者也。

唐顔魯公書爭坐位帖

编辑

顔太師唐朝第一等人。坐位帖太師第一等書。此稿草也。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正而不拘。莊而不險。從容法度之中。有閒雅自得之趣。時出遒勁。雜以流麗。詭異飛動。得於意外。而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爲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耶。盖其忠義勁峭之氣。橫逸波磔間。尙凜凜有生意。如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之下。世固愛重。况書法之超逸若此。孰不寶惜乎。王元美云魚開府,郭僕射與杞載,祿山之徒。澌滅澌盡。而太師之斷楮殘墨。千載恒若新。斯可以知公也。

唐韓文公書夷齊讀書處五大字

编辑

唐韓文公書集古錄只有嵩山天封宮石柱,福先寺塔兩處題名字。進學解,歐陽詹哀辭行書而已。更無所傳。今見夷齊讀書處五大字。筆力䧺邁。字形奇古。不似宋以後筆。此本孤竹李美所遺也。美之言曰永平府北百餘里。有山曰書院山。有寺曰雲居寺。谷邃雲深。久占幽勝。寺之巓峯之肩。有磨崖大字五曰夷齊讀書處行書。別無欵識。傳爲韓文公筆。盖山是昌黎之西鄙而世稱淸聖肄業之地也。按孤竹故城在於永平府。府之灤河有夷齊像。爲采蘋薦芷之所。灤城已爲孤竹名節。而夷齊又孤竹君之二子。擇勝地立書院。理或然也。故山名之以書院者。必以肄業而稱。則豈無記以證之於遺址。而文公亦豈無稽而書之乎。且昌黎旣生孤竹故境。寺爲唐太和年所建。則考其年代。正當文公之時。其稱文公書者。不爲無據也。

唐回道人榴皮帖

编辑

東坡詩話云湖州東林沈東老。能釀十八仙白酒。一日有客自號回道人。長揖於門曰知公白酒新熟。遠來相訪。願求一醉。東老見其風骨秀偉。跫然起迎。徐觀其碧眼有光。與之語。其聲淸圓。於古今治亂。老莊浮圖氏之理。無所不通。知其非塵埃人也。因出酒器數十於席間曰聞道人善飮。欲以鼎先爲壽如何。公曰飮器中。鍾鼎爲大。屈巵螺杯次之。梨花蕉葉㝡小。請戒侍人次第連斟。當爲公自小至大以飮之。笑曰有如顧倩之食蔗漸入佳境也。又約周而復始。當易器滿斟於前。笑曰所謂杯中酒不空也。回公興至。卽擧杯命東老鼓琹。回公浩歌以和之。又欲以圍棋相娛。止奕數子。輒拂去曰秪恐棋終爛斧柯。回公自日中至暮。已飮數斗無酒色。東老欲有小叩。回公曰聞公自有黃白之術。未甞妄用。且篤於孝義。又多陰功。此余今日來尋而將以發之也。東老因叩長生輕擧之術。回公曰四大假合之身。未可離形而頓去。東老攝衣起謝。有以喩之。回公曰此古今所謂第一㝡上極處也。飮將達朝。甕中所釀。止留糟粕而無餘瀝。回公曰久不遊浙中。今日爲公而來。當留詩以贈。然吾不學世人用筆。乃就劈席上石榴皮。畫字題於菴壁。其色微黃而漸加黑。其詩曰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爲收書。已而告別。東老啓關。送至舍西。天漸明矣。握手幷行。至舍西石橋。回公卽先度乘風而去。莫知所終。或曰此呂洞賓也。僕見東老之子道其事。和其詩云。後人摹其墨蹟而上石。搨本於世罕傳。余有家藏一本。紙涴弊而字剝缺。筆勢飄搖。如斷雲空花。觀其隣字之奇崛。東字之結構。雖釀字之顚縱。散盡爲收書字之神化。非仙家變幻者不能也。按洞賓名巖。生於唐貞元間。號純陽子。咸通中擧進士第。因過鍾離雲房。學仙術道成。別其師誓曰必脩德立功。方圖昇擧。於是遍遊人間。隱顯變化。甞遊江州廬山。以筋頭書劍詩於壁。初見若無字。而墨蹟粲然透出壁後。至宋徽宗時。自稱呂虛中。往來諸琳宮。善艸書作枯藤遊絲勢。一擧筆數千絡繹不斷。大梁景德寺峨眉院壁間。有呂洞賓書。字畫飛動。如翔鸞舞鳳。非世間筆也。夫神屳之說。誠荒唐矣。彼洞賓者眞仙去耶。何爲而來人間留筆蹟也。本傳旣云巖於宋煕寧間。飮于東老家。又於徽宗時。往來諸琳宮。自貞元恰爲三百二十餘年也。迹其事觀其書。非眞仙人儘乎不能也。

回道人墨蹟超絶今古。决非烟火中物。而搨本罕傳於世。我文獻公奉使如燕。求之不得。及還偶獲一本。手題跋語於帖首。又書其顔曰仙翁留蹟。藏弆于家。余自承家。未甞輕示於人。非徒爲墨蹟之希有。亦以有先人手澤故也。歲乙丑丙寅間。韓參政用龜求見甚懇。不得已暫眎韓公。書纔摹而帖遽失。至于十餘年未尋。一日有小奚求賣是帖於金內翰正喜。盖內翰名於書而精於鑑也。內翰亟以錢易之。而知其我家舊物。道其事還之。夫希世之珍。人人所愛。則見之者咸有欲焉。故此余深藏而未甞輕示於人者也。旣示於人而人咸見之。則爲人竊去。理勢然也。只恨未甞輕示於人者。輕示於人而失之也。幸於十數年之後。舊寶自還。墨花無損。豈不偶然哉。於以見物各有主。而亦可諗金內翰之誠信不苟也。癸未七夕又題。

宋蘓東坡書醉翁亭記

编辑

石墨鐫華云東坡書醉翁亭記。眞蹟一入江陵。一入大內。今世所傳。乃摹本耳。眞蹟自其時不傳。而只有摹本。則其言笑意態。已不可得見。而此本又是出于石而棗刻者也。安能有彷彿於萬一乎。然觀其用筆。似出於一時醉笑間。豪放淋漓。縱橫飛動。深得旭素屋漏痕意。如古槎恠石層出疊現。而又如老龍噴浪。奇鬼搏人。書家不可及也。山谷甞評坡書曰坡翁書隨大小眞行。皆有娬媚可喜處。盖其學問文章之氣。欝欝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觀此帖者。當有味斯言也。

宋蘓東坡書表忠觀碑

编辑

表忠觀碑蘓文忠公撰幷書。有二本。其一劈窠大字。其一行書字僅拇指大。而余所藏卽大字本也。結法遒美。氣韻生動。風吹雨灑。凌厲馳逐。當與顔魯公周旋幷駈而步。不許退也。東坡甞語人曰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此論雖近於自夸。而非深知書法者。不能道此。當時或有譏其太肥者。而公自云短長肥瘦各有度。玉環飛燕誰敢憎。又云余書如錦𮖐鐵。今觀此書。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剛。眞所謂錦𮖐鐵也。

宋米南宮書天馬賦

编辑

宋之名書者。輒稱蘓黃米蔡。而米南宮書法遠紹王右軍。擅名一代。寸紙尺字。人爭售之。以爲珍玩。盖其書多從眞楷來。故落筆不苟。而點畫所至。深有意態。非若今人不識歐虞。徑造顚素。爲無本之學也。南宮諸書中天馬賦。筆勢䧺強。超逸痛快。如駿馬斫陣。健利難方。而徘徊俛仰。備態極姸。信其生平㝡得意書也。姑溪李之儀評元章書曰回旋曲折。氣古而韵高。上攀李泰和,顔淸臣爲不足。下方徐季海,柳誠懸爲有餘。未知元章肎點頭否也。

宋米南宮書第一山大字

编辑

明陳繼儒秘笈云紫陽山下有米南宮書第一山大字于石壁。石墨鐫華云盱眙縣中南樓觀石有摹刻第一山三字。縱逸飛動。殊有一夫當關之勢。搨本東來。鐫揭于平壤之練光亭而添一江字於山字之上。盖取快哉亭所揭江山一覽之江字而足之。卽明之朱世勛書也。鈍劣殊不稱。白下尹公自書易之。而不惟反遜於朱。結法筆勢。多局而苟。亦有畵蛇添足之機也。南宮㝡以大字自許。甞曰寫大字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又曰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把筆。字逾無筋骨神氣。又倒收筆頭。畫如蒸餠。又曰字之踈密大小。當各自相稱。不可務令將一字肥滿一窠。此皆大字正法。發前人所未到也。今觀此書。第字挾而長。山字短而廣。眞是不拘窠限。奇壯凌厲。逈拔俗情。非元章小字之比。其自信爲自古及今余獨得之者。殆非虛夸也。

宋張九成書妙喜泉銘

编辑

浙東寺妙喜泉銘。宋無垢居士張九成撰幷書。眞趣流動於筆端。結搆不師於䂓撫。而古雅遒勁。有弄丸運斤之勢。按九成家傳。九成著述聞於天下。獨簡帖字畫得者稀少。筆下如三峽倒流。遇順傾瀉。凡見之眞草橫斜曲直。有張草聖之筆。刊之琬琰。燦然可觀。如龍蛇之奮蟄。如珠之走盤。亦足以增人意氣。盖九成雖不以善作字名於當世。而其所爲傳如此。夫書心畫也。足可想其爲人。而豈執筆學古人手法而後能之哉。

元趙松雪書天寧寺額六大字

编辑

天寧萬壽禪寺扁額六大字。趙松雪子昂書也。按寺初建。僧徒求題於公。久未得。一日公至寺。寺僧未出。見其厨中有卓新成。公援筆遂題六字。僧復申前請。公曰適書卓上。亦大可喜。僧遂鐫揭。嘉靖間吳人章簡摹勒上石。以圖不朽。卽此本也。字大如箕。畫大如股。天眞爛然。位置霞擧。精神矩度。亦越尋常。眞如風火飈赫。天地洞赤。而金牓飛行於海山波濤中。又如金碧滉日。鈴鐸呼風。而金象苔龕閃爍搖曳也。王元美云子昂大書不如小楷。楷不如行。豊碑大碣。螭首龜趺。要多非其至者。夫徑寸之珠。盈尺之壁。小大或殊。至寶則一也。何可少之哉。

元趙松雪書千字文

编辑

千字文出於梁員外郞周興嗣。而書之顯於世者。自隋智永禪師始。智永寫楷艸八百本。藏之長安西明寺。取法逸少。精良可愛。唐懷素書骨力蒼健而刻法不良。失其婉轉淸逸之趣。宋夢瑛以篆書之而全學陽氷。元趙子昂各書以眞草篆隷。數亦不减於永師。俱爲傳世。此本楷行備至。端方秀潤。深得羲獻之法。誠可寶也。大抵子昂之筆。雖出於李北海。而加以婉媚。所可取者。生宋四家後。能一變其傾欹筆耳。以方北海。北海瘦而勁。拙于藏鋒。子昂肥而緩。巧于取態。而王元美謂姿韵溢出于波拂間。盖能用大令指於北海腕者。不其然乎。當時之論子昂者曰承旨可出宋人上。比唐人尙隔一舍。此則定論也。然我東之人。每以子昂謂之蜀體。而不知其透得晉唐之三昧。毋或以始學眉山而歸之於蜀耶。本文中律召調陽乃眞蹟。而草聖召字似呂。故俗本誤作律呂。夫以閏餘對律召則似然。女慕貞潔。紈扇圓潔之潔字重疊。而今本作貞烈。未知有所考者歟。或曰貞㓗之潔當作絜。按秦本紀云男女絜誠。樂毅傳云不絜其名。南華經云以絜吾行。盖古以通用絜潔也。姑書于此。以俟博雅。

元趙松雪書赤壁賦

编辑

宋之季年。書法蕩然掃地。趙孟頫生其時。能脫去陋習。上師古人。遂卓然名世。宋濂作孟頫傅云篆榴分隷眞行草書。無不冠絶古今。鮮于樞云子昂諸書。皆爲當代第一。而小楷又爲諸書第一。胡長孺云上下三百年。縱橫一萬里。虞集云松雪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敎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其稱賞之者至矣。今觀赤壁賦頗有蜀意。而瀟灑縱逸。不乏䂓度。間亦有金錯刀法。與蘓賦俱變體之佳者也。

明祝枝山眞蹟

编辑

王元美云國朝書法。當以祝希哲爲上。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師,秘監,率更,河南,吳興。行草則大令,永師,河南,狂素,顚旭,北海,眉山,襄陽靡不臨寫工絶。晩節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熳。天眞縱逸。直足上配吳興。它所不論。盖枝山書法結搆踈密。轉運遒逸。神韵俱足。要非得書家三昧者不能。信乎元美之言如此也。家有眞蹟。卽正德己卯以行草書五言詩一篇於翠雲書屋者。淸圓秀媚。風神翩翩。能於榘矱繩墨之中。而具豪縱犇逸意氣。如豊肌妃子著霓裳羽衣。在翠盤中舞。驚鴻遊龍徊翔自若。夫韓信自謂用兵多多益善。豈是之謂乎。

明祝枝山眞蹟

编辑

枝山書落筆輒精絶。此帖尤翩翩遒而古。開卷時淡雅之氣。照人眉睫間。是祝書中不易得者也。

淸順治重摹淳化閣十帖

编辑

宋太宗皇帝甞遣使購歷代君臣眞蹟。命侍書王著摹刻。釐爲十帖。各於卷尾。篆書題云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旨摸勒上石。是謂淳化閣帖。藏於禁中。搨以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每有大臣進登二府者則賜之一本。盖其重之也如此。自太宗刻此帖。轉相傳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觀太淸樓帖。紹興國子監帖。淳煕脩內司帖。臨江戱魚堂帖。利州帖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慶曆長沙劉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尙書郞潘師朝絳州帖。絳公庫帖。稍加損益。卷帙亦異。其他瑣瑣者又數十家。不可悉記。而長沙絳州㝡名於世。要皆本於閣帖也。此本乃淸世祖順治三年丙戌重摹上石者。而紙墨法度種種迴別。第次多寡。又爲不同。夫閣帖當時論者。以王著識鑑不明。眞僞莫察。玉石雜糅。遂爲全帖之累。况今摸刻屢翻。年數又多。則其安能彷彿於鍾王之鬚麋。而今彙萃古人筆。千百年間。一開卷而翰墨之風規宛如猶在。使人擊節歎賞。豈不快哉。

題後東國墨蹟

编辑

新羅唐權懷素書平濟塔碑

编辑

平濟塔。唐大將軍蘓定方紀功之碑。今在扶餘之白馬江上。扶餘卽百濟故都也。巋然立路左。爲風雨所磨泐。文不可讀。而字畫視浯溪中興頌差小。蒼勁嚴正。一變六朝之體。而風韻之態。雖遜於歐褚。間架之法。已先於顔柳。其亦當時之善作字者也。按新羅史太宗王七年。上表言本國進貢之路。爲百濟高句麗兩國所梗。帝覽表大怒。遣將軍蘓定方。領舟師渡海。與新羅將軍金庾信夾擊百濟大破之。虜其王滅其國。置熊州都督府。卽唐高宗顯慶五年也。於是定方立塔紀其事。凌州長沙賀遂良撰文。洛州河南權懷素書。似是隨來軍中者。而考其年代。非善草書之懷上人也。佩文齋書畵譜。淸康煕帝所纂也。歷代之以操觚稱者。自公卿士人以至仙釋女子及東國之人。莫不收錄。而雖不以書名世。苟有托名於金石之刻者。無有遺逸。於唐獨無權懷素。在中國無可穪者而見漏耶。抑有之而偶失耶。平濟之塔只傳於東方。不見於中國之書。不知而不見錄耶。不幸而雖不見錄。是墖之名於東方。今爲千有餘年。人莫不稱道其誰某之書。是可爲幸也歟。

新羅太宗王陵碑篆首大字

编辑

新羅太宗武烈王。以唐高宗龍朔元年薨。塟于月城西五里。卽今慶州永敬寺北也。陵無象設。前有豊碑。龜趺高丈餘。失其身。上安螭首。天矯蟠挐。刻鏤精巧。面有太宗武烈大王之碑八大字。夫太宗王在當時而有守成之業。平百濟而著統合之功。觀乎武烈之謚可驗也。之業之功。尙傳於千有餘年。則雖代革而歲久。邦人之衛護其弓劒之藏。莫不敬焉。樹木之微。猶不敢翦伐。况麗牲之石乎。今乃失其所在。只有螭頭之篆首。知其爲太宗之陵也。篆首八字。書以方篆。刻以陽文。奇崛古雅。殆似岣嶁史籕之法。東方之古蹟。莫先於此。而碑之失而不知誰之書。可惜也已。

新羅韓訥儒書文武王陵碑

编辑

金富軾新羅史文武王紀曰。王薨群臣以遺命火塟東海口大石上。俗傳王化爲龍。乃指其石爲大王石。又故都人所傳文武王隣於倭。數困於侵我。臨薨詔太子曰我死必塟於海中。當化爲龍。以距倭兵。海中有大石嵯峨屹峙如小島。太子群臣不敢違命。塟於石間。未幾風雷大作。黃龍見於石上。臣民登臺而望拜焉。名其臺曰利見。遂以爲禱雨之所。輒有靈應云。斯近於齊東人恠誕之說。而金富軾亦是異代之人。或失之傳疑。我正宗十九年乙卯。土人畊田得古碑於野中。卽文武王碑。而國學少卿金名字缺奉敎撰。大舍韓訥儒奉敎書者也。其文剝觖而無序。銘語有曰赤烏呈灾。黃熊表異。塟以積薪。粉骨鯨津等句。明是火化水塟之語。當時詞臣之撰述如此。則必有此事。而始信國史之不誣也。至於書法。亦古雅可貴也。

新羅金生書廬山瀑布詩眞蹟

编辑

東方筆法。以新羅金生爲祖。眞蹟之傳于世者。惟海印寺佛經。而雖搨本亦未之多傳。今余家藏金生書李白廬山瀑布詩絶句行草眞蹟。字逸而只有掛長川以下十七字。京綃古本剜滅幾不可辨。而字大如掌。變動如神。殆非筆力可爲者。眞天下之墨寶也。世傳金生新羅孝昭惠恭時人。甞入鷄林石窟中。折木畫地。四十年不出。書乃入神。福州紫霄峰下有金生窟。而筆法實類峭巖攢峰云。盖金生書自闢門戶。未甞學鍾王而暗合古人如此。宋崇寧中有翰林待詔李華,楊球以書名世。高麗洪學士瓘入宋。以金生行草示之。二人大驚曰不圖今日得見王右軍眞蹟。瓘乃言金生。二人曰除右軍復有何人能此神妙。又筆苑雜記論書。東方自新羅來金生爲第一云。書之入妙槩可見也。夫金生羅之隱者也。今千有餘載。陵谷亦變。未知此筆歷幾兵火。尙至今無恙耶。嗟乎。非鬼神守之。其能若是乎。

新羅金生書田游巖序

编辑

甞見趙子昂書。盛稱新羅僧金生書昌林寺碑。雖唐人名刻。無以過之。世又以金生爲頭陀人。夫金生隱者也。當孝昭惠恭王之時。羅運中衰。大夫世官。人才在下而不能用。如金生者懷抱利器。欝欝不得志。於是乎發之於書。如張旭之於學草聖。則世不察以爲頭陀。轉聞於中國。而直稱以羅僧。無乃過矣乎。是或以頭陀形。自逃於禪林梵宇之間而有此稱歟。昔昌黎韓子與閑上人論書。其言以浮屠行偏於淡泊。其書必委靡頹墮。君子以爲昌黎知言。今金生之書。精勁遒逸。結搆如法。類非浮屠子所可能。其心之蘊於中而勃然慨忼。糾結而輪囷者。盖可想也。所書田遊巖序印本。奇古峭逸。亦可爲寶蹟。而當時金生之書碑板必多。今無傳者。昌林寺亦已墟矣。碑終不可得。惟白月栖雲寺碑尙在。而是亦集字則非眞蹟也。史稱金生年逾八十。猶操簡不休。其固且專如此。迹布於中國。名垂於百代。顧奚論僧與非僧之間也哉。

新羅金生書太櫓院扁額大字

编辑

以余所聞見。金生羅代人㝡古遠。筆蹟之傳世者絶無而僅有。至於大字尤未之見。唯鷄林太櫓院小扁三字。傳以爲金生筆。而畫勢勁健。結搆雅拙。眞可寶也。苟非寶也則歷千有餘載而豈能傳之于今乎。

新羅金生書白蓮寺扁額大字

编辑

湖南之康津縣萬德山。有白蓮寺。寺之牓曰萬德山白蓮社六大字。盖稱金生書云。筆法如太櫓院扁。而字軆畫勢。頗嚴正有古氣。其與兩扁爲寶則一也。

新羅僧端目集金生書白月棲雲寺碑

编辑

白月棲雲寺碑。卽新羅國師敎謚朗空大師塔銘。門人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郞知瑞書院事賜紫金魚袋臣崔仁渷奉敎撰。釋端目集金生書者也。師名行寂。羅之孝恭神德時人。遊方之外。密傳心印。以大唐咸通間入中國。中和五年始還。至貞明二年終于東京之石南山寺。翌年弟子信宗等請樹碑。王賜謚曰朗空大師。塔名曰白月捿雲之塔。卽此碑也。碑舊在榮川郡。中年失所在。尙古子金光遂守隣縣。搜得於田間。運置官廨。始印行于世。我王考文獻公尹東京。搨來一本藏於家。盖金生之書。爲東國筆家之祖。然絶無眞蹟之傳。此碑雖是集字。奇偉有法。非高麗以後人所可及也。

新羅僧靈業書神行禪師碑

编辑

新羅神行禪師。級干金常勤之子。出家爲名釋。見稱於羅代。以唐大曆十四年十月。示寂於南岳斷俗之寺。元和八年癸巳。重陽日。其徒記其行。大勒于石。皇唐衛尉卿國相兵部令兼修城府令伊干金獻貞撰。東溪沙門靈業書。靈業羅之善書人也。筆法專學王右軍。而傳於世者唯此神行碑而已。家藏搨本。文逸其半。字多剜缺。而結搆瘦勁可愛。亞於金生。足可謂東方之珍蹟。而亦爲書家之取則者也。

新羅眞興王北廵碑

编辑

我正宗十四年庚戌。新設長津府於咸興甲山之間。地是荒徼。人烟始通。有大嶺峙於中曰草黃嶺。嶺上舊有碑。今仆於下。上下皆折。只存半腰。乃新羅眞興王北廵碑。而史稱新羅王北廵過鐵嶺。至沃沮定界立石者是也。按其碑文缺字泐不可讀。撰書人名俱觖。而書法古質蒼勁甚可貴也。今於開拓長津之時。始出於世。國家文明之運。無幽不顯。而羅代幅員之廣。於斯可見矣。余因是而有感焉。夫高麗九城之地。卽三朝鮮句麗渤海之故疆也。昔東扶餘以檀君之裔。居東海之濱。而後爲高氏所幷。則自開闢以來。爲東國之有也。在高麗尹忠肅始拓此地。及我世宗朝。節齋金公開復六鎭。而亦以豆江一衣帶爲天險而可倚。夫奚關斡東。聖朝日月胚胎之鄕。而先春嶺在其西北。此固尹忠肅舊定界也。忠肅之不界豆江而界先春。盖亦以有可據之險也。節齋之據豆江之險而縮地七百里。已甚非計也。而况奚關斡東。爲我朝之豐沛。而山川之夷曠。壤土之腴沃。又非內地之比。則何故而不爲之幷拓耶。抑兵力不能以復及。而遷民亦難於廣募耶。我據先春則混同之南。以至于海。皆可奄有。渤海扶餘之域。復㱕版圖。此一擧手之間也。夫豆江一溪澗也。旣不可依其險。而奚關斡東日月胚胎之地。又陷於腥氊而不之收。且不據先春而縮麗朝之舊界。豈不惜哉。今若復立定界碑於先春。而從蘇下訓春二水之源。窮其入海處。以之爲限。則奚關斡東自在其中。而歲月之間。漸可以及混同以南矣。旣復混同而建州亦將長第以斥。則長白以外。東西互通。而聲援相接。形勢之地。可以䧺視東北矣。昔邱瓊山補大學衍義也。以未復河套爲中國深耻。眷眷於經營恢拓之議。儒者之言。非出於好大喜功而然也。譬如靑氊舊物。不能保有。則子孫之耻。又孰甚焉。若夫濡染陋俗。局於耳目。以爲我髮已白。未聞河南是我地。則此江左婦人之見也。嗟夫。

海東集古錄云眞興王廵狩定界碑。在咸興府北草坊院。碑凡十二行。行三十五字。全碑爲四百二十字。而滅泐不可辨。可辨者廑二百七十八字。近世集金石家無藏弆者。求之而未得見。歲辛亥咸興通判兪公漢敦。搜碑於草黃嶺下。搨送一本。盖草坊院在今咸興府北百餘里草黃嶺下。而坊輿地勝覽作黃。坊與黃音相近故也。按其碑字全而可讀者一百八十五字。泐而半體者若干。視諸集古錄所云。字之亡者又三之一。寧不可惜。其文曰歲次戊子秋八月。廵狩管境。訪採民心。戊子卽眞興王二十九年。而在中國則六朝陳臨海王二年。於今爲一千二百二十六年。東方古蹟無有先於此者也。今考新羅本紀眞興王十六年戊子冬十月。廵北漢山。拓定封疆。十二月至自北漢山。所經州郡復一年租。則戊子果眞興王廵狩咸興之歲。而八月定界。十月至北漢。十二月還都。八月事特逸於史耳。且眞興王卽位在於庚申。而戊子爲二十九年。則本紀作十六年者。亦史之誤歟。當三國鼎峙之時。新羅之地不得過比列忽。比列忽今之安邊府也。逮三國統合之後。又不能過泉井。泉井今之德源府也。咸興在安邊之北三百里。端川又在咸興之北三百八十餘里。而以廵狩碑觀之。端川以南。甞折入於新羅。可知此國史野乘所不載。而獨荒裔片石。留作千古故實。可補古史之闕。而亦可備職方氏之採也。

新羅金角干碑

编辑

有唐奉常正卿平壤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新羅國上將軍角干金公庾信。塟在慶州府西嶽之原。慶州新羅故都也。舊有大碑。咸亨中立于墓隧。今失所在。豈島夷之亂。窃取而去歟。家有搨本一片。字剝泐微可卞。而考其文盖無疑。卽亂前舊搨者也。上去角干時。已過千數百年。一片印紙。幸而流傳於世。信乎東方之古蹟也。噫公武烈王世人。當三國交爭時。以上將軍平麗濟一三韓。實有萬世之勳。公之所以得君。君之所以任公者。槩可想矣。公之功烈如彼其專且盛也。墓無麗牲之石。功烈今不可考焉。則寧不歎哉。然公之功烈載於國乘。在於民口。汔于今傳道不泯。則片石之有無。不須論也。但筆法似歐陽率更之風。足爲書家之珍品。而未見其全本。是可惜也。

新羅金陸珍書鍪藏寺碑

编辑

鍪藏寺在慶州府東北暗谷村。古傳新羅女主藏兵之處。輿地勝覽云高麗太祖統三後。藏兵鍪於谷中而因名之。有古碑。按其碑書之者。新羅翰林金陸珍。則寺之刱在於羅時。而已名之以鍪藏矣。輿覽所云麗祖之藏兵而因名之者何歟。且云藏兵鍪於谷中則麗之藏兵。不在於寺中而在於谷中歟。然則寺之藏兵。自羅始而麗祖又甞藏兵於此。故有是說歟。寺刱於羅時。碑亦羅人所書。則斷以羅時藏兵爲無疑也。寺墟而碑亦不知所在。我王考文獻公尹雞林。博訪而獲之於寺後。碑折其半而爲磨豆之磑。遂搨數本來。卽前面之半。而後面則爲磨豆所滅也。噫是碑也。乃是千餘年古蹟。而埋沒於林薄間亦且幾百年矣。今幸復出於世。豈物之隱見。若有數焉歟。撰之者缺而闕書之者以詞翰顯於羅。而書法頗有古意。亦豈以筆名於當時者歟。

新羅廣平寺石幢

编辑

甞見西堂李公罷釣錄云淮陽平康兩邑之界。地名松關。極險阻。有碑無趺。直揷土中。其文似古篆。字大如碗。土人相傳新羅時所立。所以標二邑之界者。余甞搨得之。螭盤龍走。恠偉無比。持以示人。雖專門篆法。皆不能曉。余諦視久之。廑能卞陁羅尼。此非所以標邑界者。當時高僧書符以鎭妖魔。但不知何代物。余於東來託廣平守搨來數本。此是石幢也。字凡十四。詰屈奇偉。而如天篆梵符。古氣滿屋。細按字軆。爲廣平寺大頂尊勝陁羅尼厭口口幢十四字。而第十二十三兩字。未敢遽定爲何字也。廣平平康之新羅縣名也。寺在當時亦冒其名。而幢爲寺之所竪。則當定以羅代舊跡。其云標邑界者非也。是幢也。乃是千餘年舊物。而書法之奇屈。恰似眞鑑額篆。若置諸中國金石之刻。歐陽氏,趙明誠諸賞鑑。其肯捨諸。

新羅弘覺禪師碑

编辑

新羅雪山禪林院弘覺禪師碑。舊在襄陽之沙林寺。兵部郞中金薳撰文。沙門雲徹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書于面。車城縣令崔夐篆于額。按地志土民苦其摸搨。延以野火。碑遂碎。知府安慶運拾殘片藏諸庫。余於丙戌秋。廵過襄陽。入府而搜之。庫氏曰亡。詢于老吏。吏曰只知志之所載。不知庫之有也。余曰庫雖亡。載於志。盍博求之乎。少焉吏返曰求之博而無得。邑校所居之墻底㙜石。稍大而異凡。意或是矣。於是亟命舁來。洗剔苔痕而視之。果是也。石凡尺許。而乃篆首下一片。字之可卞者爲四百六十餘。而點畫趯趯欲動。與三藏序爲伯仲之間也。是碑也乃金大安承安閣所艁。而尙在麟角前近百年。大非麟角可及。且與鍪藏碑相上下。噫右軍字蹟。無論華東。存者無多。此何異宋之稧帖。而所餘者殆若九苞之片羽。愈少愈寶。然嶧山民火之燒秦刻。俱爲斯文遺厄。是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