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隱先生言行拾遺/卷上
世係
编辑遺像
编辑遺像贊梅軒權遇
编辑人固有道。挺生者稀。惟我吉公。其殆庶幾。珪組之榮。斧鉞之威。視如浮雲。高蹈而歸。桑梓十畒。茅屋柴扉。圖書一室。巍冠裒衣。噫周德之如天兮。不問西山之采薇。曁漢祚之中興兮。亦放羊裘於釣磯。雖迄今千餘載兮。信此心此理之無違。
年譜
编辑至正十三年癸巳。先生生于善山鳳溪里。
至正二十年庚子。先生年八歲。有石鼈歌。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先生年十一。始學于冷山桃李寺。
洪武元年戊申。先生年十六。有述志絶句。
洪武三年庚戌。先生年十八。就朴賁讀論孟等書。覲父于京師。遊牧隱,圃隱,陽村諸先生之門。始聞性理之論。
洪武七年甲寅。先生年二十二。中生員試。
洪武十六年癸亥。先生年三十一。中司馬監試。娶中郞將申勉之女。
洪武十七年甲子。先生年三十二。丁外憂。
洪武十九年丙寅。先生年三十四。服闋。中進士。補淸州牧司錄。不赴。
洪武二十年丁卯。先生年三十五。拜成均學正。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先生年三十六。遷諄誘博士。冬。陞成均博士。國家攻遼東。先生在泮宮有絶句。時太學諸生及搢紳子弟。爭摳衣請益。
洪武二十二年己巳。先生年三十七。拝從事郞門下注書。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先生年三十八。棄官歸養。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先生年三十九。除鷄林,安邊敎授。皆不赴。聞驪興訃。方喪三年。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先生年四十。是歲高麗亡。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先生年四十三。郡事鄭以吾畀梧桐閑田以資養。遠近學徒四集。
建文二年庚辰。先生年四十八。被召不起。督令入京。授太常博士。上箋辭。優禮遣還。
建文四年壬午。先生年五十。丁內憂。長子師文死。製斬衰服。
永樂元年癸未。先生年五十一。南龜庵賦詩以贈。諸公賡之。郡事李揚移錫栗谷園田。監司南公爲營家廟。先生仍營廬。以爲永居。
永樂二年甲申。先生年五十二。服闋。
永樂三年乙酉。先生年五十三。權陽村序諸公詩。
永樂七年己丑。先生年五十七。陽村卒。心喪三年。是歲。披文書。得外舅給奴婢案。去之。
永樂十一年癸巳。先生年六十一。又辭表兄僧雪幢奴而還之。
永樂十二年甲午。先生年六十二。外舅申公勉卒。服緦麻。是年。先生憂父墳樵兀。就而廬之。
永樂十三年乙未。先生年六十三。出臧獲田土。作文案屬祠堂。
永樂十五年丁酉。先生年六十五。朴賁卒。心喪三年。又有季妹喪。
永樂十六年戊戌。先生年六十六。子師舜被召拝辭。先生有敎勉語。
永樂十七年己亥。先生年六十七。四月十二日卒。師舜未還。遺命壻李孝誠。行喪一依文公家禮。
永樂十八年庚子正月十三日。葬于金烏山東洛江之西烏浦之原。距仁同縣十四里。
先生遺詩
编辑述志
编辑臨溪茅屋獨閑居。月白風淸興有餘。外客不來山鳥語。移床竹塢臥看書。
泮宮偶吟
编辑龍首正東傾短墻。水芹田畔有垂楊。身雖從衆無奇特。志則夷齊餓首陽。
足夢中聯句
编辑古今僚友身新變。天地江山是故人。太極眞君應許我。仁心不老自靑春。
閑居
编辑盥手淸泉冷。臨身茂樹高。冠童來問字。聊可與逍遙。
偶吟
编辑竹色春秋堅節義。溪流日夜洗貪婪。心源瑩靜無塵態。從此方知道味甘。
又
编辑五更殘月窓前白。十里松風枕上淸。富貴多勞貧賤苦。隱居滋味與誰評。
無題
编辑曾讀前書笑古今。愧隨流俗共浮沉。終期直道扶元氣。肯爲虛名役片心。默坐野禽啼晝景。閉門官柳長春陰。人間事了須先退。不待霜毛漸滿簪
謝監司南龜庵送酒
编辑五湖仙藥到柴荊。顚倒開緘手自傾。病骨勝酣回壯骨。衰情得醉返風情。家貧野蔬〈恐作蔌〉盛三豆。市遠村醪奠一甁。欲謝却嫌無謝地。但將蠅手祝遐齡。
先生遺文
编辑山家序
编辑夫幼而學之。壯而行之。古之道也。是以。古今之人。莫不有學焉。若夫高蹈遠引。㓗身亂倫。豈君子之所欲哉。然世旣有人。則有如顔子陋巷自樂者焉。時有不合。則有如太公隱處海濱者焉。然則其釣其耕。詎敢譏哉。余以至正之中。卜宅于玆。於今十餘年矣。俗客不至。塵事未聽。伴我者山僧也。識我者江鳥也。忘名利之榮勞。任太守之存亡。慵則晝眠。樂則吟哦。但見日月之往來。川流之不息。有朋訪我。則掃塵榻以待之。庸流扣門。則有下床而接之。可以見君子和而不流之氣象也。觀夫衆岫森列。羣峯嵯峨。恠石奇巖。幽鳥異獸。松風蘿月。鶴唳猿啼。山寒欲秋。月淡將夕。於斯時也。寒心爽志。想其神禹奠高山之功也。江風不起。波濤不興。蕩蕩洋洋。浩浩湯湯。白鷗錦鱗。悠然而逝。商帆相望。漁歌互答。於斯時也。棹頭浪吟。想其神禹治洪水之功也。泉水淵淵。可以療渴。河水浼浼。可以濯纓。若夫有酒醑我。無酒酤我。獨酌獨飮。自唱自舞。山鳥是我歌朋也。簷燕是我舞雙也。登高望遠。則想吾夫子登泰山之氣象。臨流賦詩。則學吾夫子在川上之咏歎。飄風不起。容膝易安。明月臨庭。獨步徐行。簷雨浪浪。或高枕而成夢。山雪飄飄。或烹茶而自酌。若乃春日暄姸。禽鳥和鳴。草樹菲菲。採蘩祈祈。楊柳絮飄。桃李花開。携其一二同志。浴乎沂風于舞雩。或以蒼鷹猛犬。騎白馬而發金鏃。或以綠蟻嘉肴。策黎杖而趁花竹。夏日薰蒸。暑炎逼人。則駕雲帆歸江湖。薄暮微凉。踈雨散絲。則荷耒鋤歸田園。至於秋霖初霽。酷熱已解。百稻皆熟。鱸魚初肥。偏坐漁舟。直下絲綸。從流而下。溯流而上。蘆花索索。菰風細細。煙雨明滅。雲水汪洋。浩蕩萬里。其誰能馴。又其風雪打窓。冬氣慄烈。或擁爐而開酒甕。或開卷而事天君。卓乎無邊而從容自樂者。豈非隱者之所樂哉。然所樂豈在是歟。箇中之樂。吁其微矣哉。有客來告於余曰。今余到此。氣象千萬。子於此而闊於事情者也。今又一循乎外。而出入起居。惟意所適。出則釣于江耕于歷。以承順父母。入則講其書樂其道。以尙于古。〈疑作尙友千古。〉然則眞無憂者也。余應之曰。何以無憂乎。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我則憂其民憂其君。尋自反之曰。樂天知命。我何憂乎。客忘言而退。
〈先生生於至正癸巳。至洪武元年戊申。則年十六矣。此序曰。以至正之中。卜宅于玆云。則卜宅之時。先生之年。盖不過十五六之間。所謂臨溪茅屋獨閒居者。正謂此也。且甲寅中生員試。年二十二。癸亥中司馬監試。年三十一。丙寅中進士及第。年三十四。此序曰。卜宅于玆於今十餘年云。則此序之作。盖在三十年未仕之前矣。〉
後山家序
编辑天之生民。莫不厚焉。或爲君子而貴。或爲小人而賤。何也。貴而爲貴。賤而爲賤。理之常也。或貴而賤。或賤而貴。命之然也。自古公卿之子。生長富貴。車馬足以代馳涉之艱難。使令足以息四體之勤勞。養而有兼珍之膳。衣而有寒暖之宜。旣生而君知之。旣長而君命之。祿秩之厚。不期而至。官爵之貴。自然而加。其知之也如此其易。其貴之也如此其足。此無他。祖宗積累之勳。豫養之恩故也。庶人之子。生長草菜。霑體塗足。衣不足以掩其身。食不足以養其體。迫寒餓死。疲精極神。動心忍性。其功業之著而後有司知之。有司知之而後朝廷聞之。朝廷聞之而後君用之。其知之也如此其難。其達之也如此其遲。此無他。功業始基於一身。無積累之漸。豫養之恩故也。况愚也生長農畝。賤而莫賤。微而莫微。年纔八九。菜山牧羊。年抗長矣。朝耕夜讀。螢窓十年。寒衣蔬食自若也。畎畝治耨。霑體塗足亦自若也。但以竭力耕田。馳心經學。下以養親。上以事君。養親則底豫其親。事君則堯舜其君。納民於唐虞。躋世於三代。此余平日所志也。今也不幸。逢天之慽。十年之功。掃地如也。嗚呼。天實爲之。謂之何哉。於是彷徨憾慨。翻然改圖。莫若隱然自晦。掛冠蘿月。吟嘯淸風。俯仰二儀之間。逍遙一世之上。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正。如是則可以凌霄漢出宇宙之外。豈羡千駟萬鍾之富貴乎。
〈此序曰。今也不辛。逢天之慽。又曰。莫若隱然自晦云。則此序之作。正在致仕隱居之後矣。〉
附
编辑辭太常博士箋
编辑殘生險釁。已退鄕閭。寵渥殊優。復沾朝秩。顧僭踰之已甚。可冒昩以敢當。遂以力辭。期於頷可。竊觀古人之跡。皆患遭遇之難。不事王侯。豈所以沽節。罔爲臣僕。非徒以亂倫。實關出處之宜。庶有名敎之報。〈或作補。〉伏念臣性資昏蔽。門地孤寒。當捷科於前朝。而歷職於門下。旣乃爲臣而委質。固當戮力而盡忠。丁僞宗覆亡之時。旣不能捐鷗畫邑。及眞主奮興之後。又不能辭粟首陽。名義以之俱淪。淸節自玆兼撓。所宜加一戮於微命。將以愧二心之人臣。豈意亡國之賤俘。獲霑盛朝之優渥。旣惠之以首領。又耀之以衣冠。天語丁寧。特頒馹召之寵。官資淸顯。遽陞太常之班。是宜盡瘁乎餘生。庶幾少酬乎鴻造。顧思進退之行止。實係名敎之重輕。臣雖厚顔而冒榮。人必膓目而指笑。伏望離明曲照。乾造無私。憐臣不移之忠。諒臣難奪之志。復還古里。俾保殘齡。則上遂奬節之名。下得事君之義。謹當棲遲幽壑。沐浴恩波。地久天長。倍祝無彊之壽。夙興夜寐。益殫不二之心。
又辭箋
编辑誤恩下逮。俾綴華聯。遜牘上陳。冀回成命。庶賜頷肯。庸示包容。竊以聖人之用才。當責其賢否之實。忠臣之事主。必度其進退之宜。故上無濫用之譏。而下免苟進之誚。一失此道。兩乖其方。如臣性稟迃愚。志操凡下。旣無異能之器。敢言諒直之資。幸筮仕於前朝。已登通籍。逮投閑於散地。欲保餘齡。夢久絶於雲霄。盟已深於林壑。羲輪東出。適萬民之仰瞻。漢光中興。爲嚴公而垂召。身纔及於北闕。班已躋於太常。夫何亡國之賤俘。獲沾盛朝之優渥。感恩則有。反躬何安。竊誦王躅之言。雖非余望。試觀伶伯之表。實獲我心。縱然瘠澤之殊優。胡可靦顔而貪冒。况此太常之重職。尤非賤品之叨居。伏望俯垂淵聦。洞照愚懇。回乾坤之曲澤。垂雨露之鴻波。謹當不事二姓。非敢激節義之名。自適一丘。庶少酬逍遙之志。
上宰相啓
编辑五百年王侯作。拔茅彙征者若風從虎而雲從龍。一千載河海淸。藏踪秘跡者如鳥喜山而魚喜水。或出或處之殊趣。有進有退之異途。夫豈惡嘉會而好隱淪。尙何厭膏粱而甘蔬食。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子死孝而臣死忠。履古今禮。爲抱非他。常蹈仁而變蹈節。儻事甲而移乙。實襟馬而裾牛。夜變星稀。而獨長庚之昭昭。山空葉落。而惟老栢之凜凜。光四表格上下。箕水之洗耳猶存。綏萬邦奠乾坤。首陽之採蕨尙在。何慜〈慜字恐誤〉時而好遯。豈釣名而致譽。只守一丹之忱。以激萬乘之怒。商淪喪罔爲僕。歷歷五十八之誓謨。身之死矢靡他。班班三百一之風雅。威武焉能屈。富貴何足移。而所天之云亡。肯微軀之顧惜。如再。喪家之狗。亡國之奴。綱天地而無逃。安能北走胡而南走越。休林莽而罔顯。固將東入海而西入河。何意高麗之微臣。遽奉卑辭之淸詔。欲變一介而卽命。深耻二心之苟容。踰墻不恭。恒奏二牛之畫。閉門非禮。何憚百拜之辭。忠不能圖存於舊君。智安能篤棐於新主。名忝故國。榮極注書。身逃今辰。閑伴蕘竪。送生涯於綠野。寄身世於白鷗。烏之山萬丈長。可以望落日之歸鳥。鳳〈一作錦〉之水千里帶。于以臨暮景之游魚。分已定於雲山。畫豈宜於廟貌。餐栗里之黃菊。恐見寄奴。茹商山之紫芝。疑逢漢使。心不銃於輔世。罔應虞人之招。志無改於枕山。何損聖君之德。擧逸民揚側陋。雖王公招徠之方。置散人遺支離。亦相臣精掄之策。大邦濟世。民物再新。麗室逋臣。只欠一死。豈期項伯之姻婭。詎圖李密之陳情。夢昔日之故鄕。拜嚴顔於彷彿。遺後代之孤躅。激鄙夫之依阿。雖亡國之賤俘。補開創之風敎。在犬馬而戀主。矧人臣而忘君。伏惟宰相。忠厚弸中。英華彪外。開國偉烈。足以銘彝鼎而被紘歌。尊主精忠。庶乎涅背字而贊衣帶。持身則臨淵戰戰。遇事則游刃恢恢。望重南金。天子之所與爲善。名高北斗。小民之所依而生。一人倚以阿衡。四方指以柱石。經綸大手。鑄斯世於唐虞。黼黻嘉猷。納是君於湯武。引君當道。招賢以忠。願鑑田中之誠。更燭未死之懇。特垂呂望之救。俾遂夷齊之衷。並遊鹿豕而沒齒無怨言。同腐草木而甘心從所好。一石何補於泰岳。勺水寧加於長河。投閒置散則血泣追愆。束縳馳驟則尙寐無覺。幸小補於臣節。縱大戮而何憐。身世未逃周家之春秋。心上尙記殷邦之甲子。刳肝瀝血。達情懷於相公。明目回心。降寬赦於殘喘。培養一時之元氣。特振萬代之忠心。豈徒逋臣之幸乎。抑亦國體之得矣。自從國破。無意我生。更進枋得之奏疏。未遂天祥之就死。所以然者。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早事詩書。稍知禮義。惟忠惟孝。自許平生之指南。宜民宜人。預期行身之正路。那知筮仕之始。反遭流亡之殃。故國月寒。良材化爲桃李。空山風亂。梧檟飜成櫟榜。五百年士氣掃如。千萬世人笑可耻。玆逃身命。少答英靈。長吟麥穗之歌。每發黍離之歎。空灑王蠋之淚。恒攬龔勝之懷。登臨烏山。想故國太平之彊理。彷徨鵠嶺。念昔日藝祖之儀刑。第恨前朝之微臣。難爲後日之高標。此仁人君子之情恕。亦鄙夫庸生之敢知。伏望俯照愚衷。仰達天聽。俾令〈疑全字〉萬夫之一。克正三綱之原。增長有義之骸。誘致見危之命。爲人臣止於忠也。我守我節而不虧。有謀猷則入告焉。公知公道而莫負。雖不爲疾風之勁草。庶以爲歲寒之後凋。頭戴一天。心懷全節。自放於窮山曠野。疇非相府之推恩。固守乎鐵膓金肝。亦是大人之見貸。枕乎山棲乎水。恒不弛曩時之懷。聞其風知其圖。永無忘此月之救。
〈右三篇。世傳以爲先生所製。而或以爲後人擬製。姑附于此。以俟知者。且第二箋。在魚咸從遺藳中。尤可疑也。〉
行狀
编辑先生姓吉。諱再。字再父。號冶隱。或稱金烏山人。慶尙道善山府屬縣海平人也。曾祖成均生員時遇。祖散員同正甫。考中正大夫知錦州事元進。元進娶兔山士族追封版圖判書金希迪之女。至正十三年癸巳。生先生于善山鳳溪里。先生爲孩。淸瘦性穎悟。元進往仕于京。在舊廬隨母養焉。甫八歲。元進爲寶城大判。母金氏赴之。以祿薄艱食。屬外家而去。先生旣別母。慕而號泣。一日。獨遊南溪。偶得石鼈。歌之曰。鼈乎鼈乎。汝亦失母乎。吾亦失母矣。吾知其烹汝食之。汝之失母猶我也。是以放汝。因投于水。號泣甚哀。隣嫗視而泣告之。希迪與其妻哀相泣。隣里男女聞者。皆來抱而感涕。鄕中父老異之。咸曰。不意閭巷有寧馨兒。元進旣解任之京。金氏還于舊居。先生遂得母兒之聚。承養焉。年十有一。始學于冷山桃李寺。稍解作字聯詩。年十六。作詩曰。臨溪茅屋獨閑居。月白風淸興有餘。外客不來山鳥語。移床竹塢卧看書。蓋述其志願也。自是好讀書。負笈尋師。不憚遐險。是時元進遊宦松都。又娶檢校軍器監盧英之女。遂與先生之母。音耗漸踈。因以致怨。先生說母曰。婦之於夫。子之於親。雖有不義。不可少有非之之心。人倫之變。古昔聖人亦不免。但處之以正。以待天定而已。余蒙母慈。以至成立。今母之怨。非所以慈余也。金氏聞而感之。終不出怨言。歲庚戌。就商山司錄朴賁衙。讀論孟等書。始聞性理之學。先生隨寡母。貧無騎從。一日。辭于母曰。有父不覲。非人子也。卽隨朴司錄。或騎或步。至于京。事父至孝。盧氏初不知性孝。或有不慈之言。先生起敬起孝。盧氏感之。待之如所生子。隣里咸曰。誠孝子也。因遊牧隱,圃隱,陽村諸先生之門。始聞至論。歲甲寅。入國子監。中生員試二十三名。癸亥。中司馬監試第四名。自是學益就道益明。日遊陽村門。陽村語人曰。踵余門而承學者有幾。吉再父其獨步也。時元進爲錦州知事。先生遂歸覲。娶中郞將申勉之女。先生本淸貧。申家有臧獲錢穀之饒。人稱富家。申氏以季女得鍾愛。性度異常。一與合巹。忘其驕富。遵奉法制。惟先生是從。化爲柔順婦人。甲子夏。元進卒于官。先生與申氏盡哀。遵聖制終三年。丙寅。入禮圍。中進士第六名。秋。補淸州牧司錄。不赴。是時我國家未受命。今我太上殿下在潛邸。入學讀書。先生以同里閈。相從講磨。情意甚欵。丁卯。授成均學正。戊辰。遷諄誘博士。冬。陞成均博士。當是時。仕于公。太學諸生。退于私。搢紳子弟。侍先生所在。爭摳衣請益。是年。國家攻遼東。先生作詩曰。龍首正東傾短墻。水芹田畔有垂楊。身雖從衆無奇特。志則夷齊餓首陽。己巳。拜門下注書。庚午春。知國之將亡。辭以老母棄官歸。道經長湍縣。就牧隱所居告其志。牧隱對以丁寧。作詩贈之。其末句云。軒冕儻來非所急。飛鴻一箇在冥冥。先生還善山舊廬。遂晦跡林泉。欲終身焉。夢有一僧唱一句古今僚友身新變。先生和之曰。天地江山是故人。先生覺而卒成一聯曰。太極眞君應許我。仁心不老自靑春。辛未春。除鷄林府敎授。不赴。秋。除安邊亦不赴。是年。聞驪興凶訃。不食菜果醯醬。方喪三年。時母年六十有奇。晨昏定省。奉養有勤。夜披衾朝斂枕。躬自爲之。妻孥欲代之。先生曰。吾母老矣。後日雖欲爲母爲此。不可得也。申氏效其志。雖自奉甚薄。而朝夕之供。必具甘旨。或至空匱。暗賣衣裳。務成志養。不使姑知其艱也。居室蕭然。田土小且瘠。生理屢空。先生怡然不以爲意。惟孝是務。申氏艱於供具。屢勸先生還錦州舊居以終養焉。先生以父母之鄕不忍去數年。歲乙亥。郡事鄭公以吾聞之。賜梧梧閒田以資養焉。先生終無去意。遠近學者四集。常與討論經傳。講解性理。入孝出恭。樂以忘憂。無復有聞達之意。庚辰秋。我太上居儲位召之。先生堅卧不起。州官督令就道。乘傳如京。未接禮。授太常博士。先生上箋自陳曰。忠臣不事二君。臣以草菜。委質僞朝。蒙其親試。且受爵命。不宜復仕盛朝。以累名敎。上嘉其節義。優禮遣之。許復其家。壬午。母卒。自襲斂至祥橝。一遵文公家禮。不用浮屠法。長子師文繼卒。別製斬衰服之。癸未。監司南龜菴在。賦詩數首贈之。其一首曰。高麗五百獨先生。一代功名豈足榮。凜凜淸風吹六合。朝鮮億載永嘉聲。春亭,蘭溪諸公與諸儒咸賡之。或美孝行。或褒臣節。前後幾百首。是年。郡事李公揚訪之。謂地偏田瘠不宜居。移錫栗谷園田。以饒生養。先生云。凡物有餘。莫保其終。乃將所錫之田。準其家費留焉。餘皆還之。先生家貧。難於營繕。監司南龜菴命州官營家廟。州官督搆之。先生仍營室廬。以爲永世之居。其祠堂之制。祭享之儀。一遵家禮。行朔望參禮四仲時享。出辭反告。無敢或虧。申氏亦習祀事。粢盛之備。稱家所有。隨時取具。至於參佐拜揖周旋升降。無不中禮。乙酉秋。陽村先生題龜菴諸公所賦詩卷。叙其本末。其略曰。有高麗五百年培養敎化。以勵士風之效。萃先生之一身而收之。有朝鮮億萬年扶植綱常。以明臣節之本。自先生之一身而基之。其有功於名敎甚大。而我朝之德。亦由先生而益彰。所以激百代之高風。存萬世之大防也。先生心地廉靜。無求世利。常澹泊如也。申家蒼赤十餘口。逃躱有年。外舅勉許子孫先捉者得之。先生幸捉之無遺。外舅如約給之。先生固辭。外舅默置案全給之。不使先生知之。歲己丑。披文書。忽得其案。去之又固辭。外舅怒曰。辭爵祿辭奴婢。不宜處人類也。先生云。子孫卽祖考遺體也。安有厚薄。况宗子已沒。而彼存養雖爲孼孫。生爲繼姓。義當主祀。不可不重。遂分與太半。是年春。聞陽村卒。垂涕泣曰。古者民生於三。事之如一。世有爲君父服喪者。無服師之喪者。乃行心喪三年。癸巳冬。表兄浮屠雪幢以法孫奴與先生子師舜而死。先生云。旣曰法孫。何傳於族。命師舜辭而還之。甲午秋。外舅卒。適存養從戎未還。先生云。余於申家。承恩重矣。乃服緦麻。代爲喪主。不食菜果醯醬百有餘日。及存養來主哭奠。始去服復初。仍令存養自初喪依家禮終制。立祠堂祀事無虧。是年。先生憂父墳爲樵人所兀。遂就而廬之。禁伐三年稍葱欝。使奴守之乃去。乙未春。別出臧獲五口。兼將家財田土。作文案屬祠堂。使主祀者永執之。言曰。祠堂所在之家。不可分釋。亦不可支子主之也。丁酉春。朴公賁卒。行心喪三年。季妹有適千戶方思桂者。見棄無所歸。先生迎之家。同鼎食有年。思桂更欲迎歸。先生云。棄以不義。迎又無禮。歸必復棄矣。遂不歸。慈睦愈厚。及是年。無後病卒。先生曰。喪有無後。無無主。使弟久爲之主奉饋。服之期。戊戌秋。今我殿下初卽位。崇奬先生節義。召子孫之堪叙用者。師舜將赴召拜辭。先生曰。君先乎臣。三代以後。蓋罕聞也。汝在草菜。君先召之。雖未得爵祿。其恩與義。非他泛然爲臣之比。汝當效我向高麗之心。事汝朝鮮之主。汝父之心。外此無望。師舜伏聞之。再拜而去。先生本淸苦。不顧生產作業。留心忠孝。謹於喪祭。每値親忌。一粒不下口曰。古人謂忌日爲終身之喪。安忍哺啜。遂垂淚終日。一家從而齋素。如遇宗族之喪。必服文公所制之服。以盡禮焉。隣有喪。雖微者必啜粥。未甞飽也。常語人曰。人之晝有錯於言行。夜不存心耳。至夜撥置萬慮。靜坐不言。中夜而寢。或擁衾待曉。鷄初鳴。盥漱具冠衣。晨謁祠堂。遂及先聖。又與弟子相揖訖。講論經書。必務合於程朱之旨。言必以忠孝爲主。雖有疾病。手不釋卷。不以事物關心。市井之語。鄭衛之音。未甞經於耳。異端之書。非禮之色。未甞接於目。凡大小官。不先加禮。未甞入官府。非義之事。未甞赴人家。不出洞口。甞以明道學闢異端爲事。對案危坐。辨柝折衷。竟夕忘倦。緇流之感悟而反本者。不啻數十人。先生之弟浮屠久。亦悟而之儒。中生員試。經術之士。出於先生之門者。不可勝數。余亦側末。獲聞餘論焉。至己亥。先生年六十七。得疾。病革。申氏告以招師舜。先生曰。君父一也。旣往君矣。聞訃而來可也。命壻李孝誠曰。行我喪。一依文公家禮。言訖而卒。先生之子二。長曰師文。先卒。次曰師舜。今爲繕工直長。女三。長適金石精。仲適李孝誠。季適韓南斗。皆士族也。弟久與子壻。一遵遺命治喪。庚子正月十三日。葬于金烏山東洛江之西烏浦〈烏浦之烏一作吳〉之原。永樂壬寅春三月己亥。門人前中直大夫司憲執義知製敎朴瑞生。謹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