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地理上

總載地第一

编辑

敘事

编辑

 《抱樸子》云:太極初構,清濁始分,故天先成而後地定。《白虎通》云: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也。《淮南子》云: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河圖•括地象》曰:崑崙山為天柱,氣上通天,崑崙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曰大川,孔穴相通。九州之外有八埏,《淮南子》云:東方曰沙海,東南方曰沅澤,南方曰浩澤,西南方曰丹澤,西方曰泉澤,西北方曰海澤,北方曰塞澤,東北方曰無通澤。《河圖》曰:凡天下有九區,別有九州。中國九州名赤縣,即禹之九州也。上云九州八柱,即大九州也,非禹貢赤縣小九州也。八埏之外有八紘,《淮南子》云:東北方之紘,曰和邱,曰荒土。東方之紘,曰棘林,曰桑野。東南之紘,曰大窮,曰眾女。南方之紘,曰都廣,曰反戶。西南方之紘,曰焦僥,曰炎土。西方之紘,曰金邱,曰沃野。西北之紘,曰一目,曰沙所。北方之紘,曰積冰,曰委羽。八紘之外有八極。《淮南子》云: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門。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三千里,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內地,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周禮》又云:東西為廣,南北為輪。《爾雅》云: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鈆,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言所居近於海。《纂要》云:嵩,泰,衡,華,恒,謂之五嶽;江,河,淮,濟,謂之四瀆;上,中,下,謂之三壤;山林,川澤,邱陵,墳衍,原隰,為五土。《周禮》:大司徒辨五地之物,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三曰邱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竅物;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五曰原隰,其動物宜羸物,其植物宜叢物。《物理論》云:地者,其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祇,亦曰媼。大而名之曰黃地祇,小而名之曰神州,亦名后土。黃地祇,舉八極之內地;神州,王畿方千里內地神也;后土,社也;社,地主也。所在皆得言之也。

事對

编辑

 【坤元 祇位】《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河圖》曰:地之位,起形於昆侖,從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仙之所集。

 【廣大 博厚】《易》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莊子》曰: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所容足耳。《禮記》曰: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八柱 九則】《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天地精通,神明列序也。《離騷》曰: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注云:墳,分也,謂之九州之地,凡九品,禹何以能分別之乎?

 【經緯 廣輪】《家語》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形。周禮,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五物 十形】五物見前敘事注。楊泉《物理論》曰:夫土地皆有形名,而人莫察焉。有龜龍體,有鱗鳳貌,有弓弩勢,有斗升象,有張舒形,有塞閉容,有隱真之安,有累卵之危,有膏英之利,有塉埆之害。此十形者,氣勢之始終,陰陽之所極也。

 【母德 媼神】楊泉《物理論》曰:地者,其神曰祇,其卦曰坤,其德曰母。《漢書》曰:惟泰元尊,媼神蕃厘,經紀天地,作成四時。注云:媼,地神。

 【絕維 演絡】《列子》曰: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天子,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歸焉,而為渤海。張衡《西京賦》曰:爾乃振天維,演地絡,蕩川瀆,簸林薄。

 【亥步 章極】《山海經》曰: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西極,五億十萬九千八百八步。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淮南子》曰: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四柱 九囿】張華《博物志》曰:昆侖東北地轉下,有八玄幽都,方二十餘萬里;地下有四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洛書》曰:人皇始出於堤地之口,九男兄弟相像,以別長九州,為九囿。人皇乃有中州,制八輔。

 【流謙 貴貞】《易》曰:地道變盈而流謙。《漢書》曰:天道貴信,地道貴貞;不信不貞,萬物不生。

 【政本 物祖】《管子》曰:地者,政之本也,是知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調,則政不可正也。《白虎通》曰: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地之言施也,諦也。應施變化,審諦不設,敬始重終,故謂之地。

 【方輿 大舟】宋玉《大言賦》曰:方地為輿,圓天為蓋。《河圖》曰:地恒動不止,譬如人在大舟上,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

 【取財 成化】《禮記》曰:地載物,天垂象,取財於地,是以尊天而親地。《易》曰: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

 【銅儀 金柱】《續漢書》曰:張衡作地動儀,精銅以鑄。其器圓徑八尺,形似酒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蟾蜍承之。其機關巧制,皆在樽中。《關令內傳》曰:地厚萬里,其下得太空。太空四角,下有自然金柱,輒方圓五千里也。

 【七表 九域】《河圖》曰:天有五行,地有五嶽;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張衡《靈憲》曰:元氣剖判,清濁異位,地定於內而體于陰。地有九域山川,聖人始紀綱而後經緯。

 【行馬 禦驥】《易》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王弼注云:乾以龍禦天,坤以馬行地。孫楚祖《道詩》曰:禦天惟龍,禦地以驥,利有攸往,不期而至。

 【養材 敏樹】《史記》曰:顓頊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禮記》曰:人道敏政,地道敏樹。鄭注云:樹謂植草木。

 【東傾 右動】《離騷》曰:康回憑怒,地何故以東南傾?王逸注曰:共工怒觸不周山,地柱折,故傾也。《春秋元命苞》曰:天左旋,地右動。

 【驪 秦樞】《辛氏三秦記》曰:驪山始皇陵作地,生死人交易,平不得欺死人,雲秦五地,有斷馬利。袁淑效《白馬篇》曰:騎劍何翩翩?長安五陵間;秦地天下樞,八方輳才賢。

 【無私載 有大利】《禮記》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楊泉《物理論》曰:凡居地有大利而無小害者,上地也。

 【九地 五土】揚雄《太玄經》曰:九地,一為沙泥,二澤浼,三征崖,四下田,五中田,六上田,七下山,八中山,九上山。范子《計然》曰:夫地有五土之宜,各有高下。鄭玄注《孝經》曰:分別五土,視其高下。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邱陵阪險宜種棗栗。

 【九阿 四野】《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於九阿。阮籍詩曰:驚風振四野,回雲蔭堂除。張華詩曰:遊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

 【西晉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論》】圖書之設,由來尚矣。自古垂象立制,而賴其用。三代置其史,掌其職,暨漢祖屠咸陽,丞相蕭何盡收秦圖籍。今秘書既無古今地圖,又無蕭何所得秦圖,唯有漢氏所畫輿地及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不備載名山大川,其所載列,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或稱外荒迂誕之言,不合事實,於義無取。今制地圖之體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辨輪廣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行,校夷險之故也。有圖像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准望,雖得之一隅,必失之他方。雖有准望而無道里,則施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相通。有道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矣。此六者,參而考之,然後遠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准望;徑道之實,定於道里;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也。

 【梁昭明太子《謝敕賚地圖啟》】漢氏輿地,形茲未擬;晉代方丈,比此非妙。匹之長樂,唯畫古賢;儔之未央,止圖將帥。未有洞該八藪,混觀六合,域中天外,指掌可求。地角河源,戶庭不出。豈問千秋,自識烏丸之地;脫逢壯武,方著博物之書。

 【宋何承《天地贊》】九州攸同,時惟禹跡;爰及後代,疆分裡析。貢則屢遷,名猶不易。

 【顏師古《神州地祝文》】維某年敢昭告於神州地:惟包函區夏,載負群生,溥彼域中,賴茲厚德,式遵彝典,揀此元辰。敬以玉帛犧牲,粢盛庶品,明獻厥誠,備茲瘞。

總載山第二

编辑

敘事

编辑

 《國語》云:山者,土之聚也。《爾雅》云:土高有石曰山。《釋名》曰:山,產也,言產生萬物。《說文》云: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也。《韓詩外傳》云:夫山,萬人之所瞻仰。材用生焉,寶藏植焉,飛禽萃焉,走獸伏焉。育群物而不倦,有似夫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樂山也。《釋名》云:山頂曰塚,亦曰巔,亦曰椒;山脊曰岡,山大而高曰嵩,(嵩,高稱也。今中嶽嵩山蓋依此,亦作崧。)小而高曰岑,銳而高曰嶠,卑而大曰扈,小而眾曰巋,上大下小曰巘。山有草木曰岵,無草木曰垓,石載土曰,土載石曰崔嵬。(此因形而名之。)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隨日照而名之)山足曰麓,山穴曰岫,山邊曰崖。崖之高曰岩,上秀者曰峰,陬濁高者曰。山坡曰阪,山三襲曰陟,山再成曰坯。山中絕曰陘,未及上曰翠微。(一說,山氣青縹色曰翠微。)山屬曰嶧,(言絡繹相連。今魯國有嶧,山純石相積構,連屬成山,蓋謂此也。)山狹而高曰巒。巒山曰{隋山}。(謂山形長狹者。荊州又謂之巒。詩云:{隋山}山喬嶽。)土山曰阜。(阜,厚也,言其高厚。)曲阜曰阿,大阜曰陵。小陵曰邱。山精曰夔,亦曰跂,亦曰雲陽。祭山曰庋懸。(自山頂曰塚已下,並出《說文》、《釋名》、《爾雅》三書。)

事對

编辑

 【蒙險 含澤】楊文《易卦序論》云:險而止,山也;險而動,泉也。動靜皆蒙險,故曰山。《春秋說題辭》曰: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五神也。

 【銀溢 金湧】《漢書》曰:殷得金德,銀自山溢。蘇林注曰:溢,出也。《關令尹喜內傳》曰:五百歲,天下名山一開。開時金玉之精湧出。

 【石鏡 玉台】山謙之《吳興記》曰:臨安縣東五里,石鏡山東,有石鏡一所。徑二尺四寸,甚清亮。張僧監《潯陽記》曰:石鏡山東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人形。鄧德明《南康記》曰:雩都君山有玉台,方廣數丈。

 【崖館 雲府】廬諶詩曰:遐舉游名山,松喬共相追;層崖成崇館,岩阿結重闈。庾肅之《山贊》曰:懸岩杳翳,神明攸居;官府風雲,懷吐川渠。

 【石閭 金闕】《漢書》曰:武帝禪石閭。謝靈運《太山吟》曰:石閭何ㄙ藹,明堂秘靈篇。《史記》曰:燕昭王使人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山,黃金白銀為宮闕。

 【霞璧 雲峰】《荊州圖副》曰:丹雀山高可三十丈,北臨丹水,赤壁如霞。孔曄《會稽記》曰:四明山高峰軼雲,連岫蔽日。

 【五台 九室】酈元注《水經》曰:薄池水西注五臺山北。其山五巒巍然,故號五台。《玉匱》曰:青城山名九室之天。

 【九阪 千岩】張璠《漢記》曰:梁冀聚土築山,十里九阪。《世說》曰: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岩競秀。」

 【五女 兩童】揚雄《蜀本紀》曰:秦王獻美女于蜀王。蜀王遣五丁迎五女,見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引蛇,山崩。五女上山,化為石。魏文帝《登山遠望詩》曰:西山一何高?望望殊不及;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

 【仙宮 神闕】王韶之《南康記》曰:雩縣有君山,大風雨後,聞弦管聲。其山謂之仙宮。鄧德明《南康記》曰:歸美山高數百丈,遠望嵯峨,靈闕騰空,故老謂之神闕。

 【出日 落星】《山海經》曰:東海之外,大荒中有山,名大穀,日月所出。山謙之《南徐州記》曰:臨沂縣前有落星山,今雲班瀆,即《綠江圖》所謂落星浦。

 【員嶠 方壺】《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壑,其中山曰員嶠。《拾遺記》曰:海中三山,一名方壺方丈,二曰蓬壺蓬萊,三曰瀛洲。形如壺,上廣下狹。

 【車蓋 香爐】山謙之《吳興地記》曰:烏程縣車蓋山,山東舊有殷康所立亭,矚望極佳。郭仲產《南雍州記》曰:望楚山有三磴道,上磴道名香爐峰。

 【鑿室 臨榭】《楚詞》曰:鑿山楹以為室,下披衣于水府。又曰:層台累榭臨高山。

 【天臺 地首】劉敬叔《異苑》曰:會稽天臺山路遐遠,自非忽生忘形,不能躋也。《河圖》曰:昆侖之山為地首。

 【天目 地】山謙之《吳興記》曰:於潛舊縣天目山,極高險,且長遠,與宣城懷安並分山為界。謝靈運《遊名山志》曰:地山者,王演山記謂之木榴山,一名地。《永嘉郡記》曰:地山在樂城縣東大海中,去岸百餘里。

 【青邱 丹穴】《山海經》曰:青邱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如狐九尾;有鳥如鳩,佩之不惑。又曰:丹穴山丹水出焉。有鳥如鶴,五采而文,名曰鳳鳥,不飲不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視三公 植萬物】《禮記》曰: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鄭玄注曰:視者,牲器之數。《韓詩外傳》曰:山者萬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伏焉。

 【唐太宗《小山賦》】何四序之交運,轉三陽之暮時,風辭暄而入暑,樹替錦而成帷?想蓬瀛兮靡覿,望昆閬兮難期;抗微山於綺砌,橫促嶺於丹墀。啟一圍而建址,崇數尺以成坯。既無秀峙之勢,本乏雲霞之資;承墜宇之殘溜,掛低空之斷絲。爾乃參差絕巘,威紆短逕,風暫下而將飄,煙才高而不暝;寸中孤嶂連還斷,尺裡重巒欹復正;岫帶柳而合雙眉,石澄流兮分兩鏡。爾其移芳植秀,擢幹抽莖,松新翠薄,桂小丹輕。細影雜兮俱亂,弱勢夾兮共縈;才有力以勝蝶,本無心而引鶯。半葉舒而岩暗,一花散而峰明;何纖微之同景,亦卑細以相成。於是換浮權於沉思,賞輕仁於勝地。俯蟻垤而有餘,仰終南而多愧;非為固於九折,庶無虧於一簣。聊夕玩而朝臨,足攄懷而蕩志。

 【梁江淹《江上之山賦》】{淵}Е溶兮楚水而吳江,刻劃Β兮山□而碧峰。掛青蘿兮萬仞,豎丹石兮百重。百重兮岩崿,如斫兮如削;嶤嶷兮尖出,岩嶤兮穴鑿。波潮兮吐納,甚崖兮積遝。見紅草之交生,眺碧樹之四合,草自然而千華,樹無情而百色。嗟人道之異茲,牽憂恙而來逼。懷爐炭于片景,抱絲緒於一息。俗逐事而變化,心應物而迴旋;既齒歙以未悟,亦緯糸畫而已遷。伊人壽兮幾何?譬流星之霄天。悵日暮兮吾有念,臨江上之斷山;雖不敏而無操,願從蘭芳兮與玉堅。

 【唐太宗《詠小山詩》】近穀交縈蕊,遙峰對出蓮;徑細無全磴,松小未含煙。

 【梁庾肩吾《賦得山詩》】層雲霾峻嶺,絕澗倒危峰;刻削臨千仞,嵯峨起百重。行曦上杳杳,結霧下溶溶;仁心留此屬,休奉愧群龍。

 【周蕭撝《上蓮山詩》】獨邁青蓮嶺,超奇紫蓋峰;掛流遙似鶴,插石近如龍。沙崩聞韻鼓,霜落似鳴鐘;飛花滿叢桂,輕吹起修筇。石蒲今尚有,採摘更相逢。

 【陳蕭詮《賦得往往孤山映詩》】青山照落暉,映遠望連飛;仙峰看玉笥,關路視金微。鼓吹聲疑盡,香爐煙覺稀;共君臨水別,勞此送將歸。

 【陳釋惠В《詠山詩》】靈山蘊麗名,秀出寫蓬瀛;香爐帶煙上,紫蓋入霞生。霧卷蓮峰出,岩開石鏡明;定知邱壑裡,並佇白雲情。

 【又】蛾眉信重險,天目本仙居;金華抱丹灶,玉笥蘊神書。幽人披薜荔,怨妾采蘼蕪;紫岩無暮雨,何時送故夫。

 【又】丹霞拂層閣,碧水泛蓬萊;鼇岫含煙聳,蓮崖照日開。松門夾細葉,石磴染新苔;能令平子見,淹留未肯回。

 【蕭愨《奉和望山應教詩》】仙遊本多趣,復此上秋初;岩低石倒險,嶺高松更疏。峰形疑鳥翅,塞路似狼居,矚望情無已,詞殫意有餘。

 【隋李德林《詠山詩》】登嶺望重關,腰佩且鳴環;天河臨易飲,月桂近將攀。王母仙山至,夫人南嶽還;何必陽臺下,要待夢容顏。

 【隋劉斌《詠山詩》】雪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紫蓋雲陰遠,香爐煙氣多。石梁高鳥路,瀑水近天河;欲知聞道里,別自有仙歌。

 【宋謝靈運《遊名山志序》】夫衣食生之所資,山水性之所適,今滯所資之累,擁其所適之性耳。俗議多雲,歡足本在華堂,枕岩漱流者乏于大志,故保其枯槁。餘謂不然。君子有愛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橫流之弊,非才不治,故有屈己以濟彼,豈以名利之場,賢於清曠之域耶。語萬乘則鼎湖有縱轡,論儲貳則嵩山有絕控。又陶朱高揖越相,留侯願辭漢傅,推此而言,可以明矣。

泰山第三

编辑

敘事

编辑

 按:泰山,五嶽之東嶽也。《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魂。東方萬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長短。《五經通義》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于岱宗也。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長也,言為群嶽之長。)《白虎通》云:王者受命,必封禪。封者,增高也;禪者,廣厚也。(禪,除地為壇,字本為墠,以其祭神,故從示。)皆刻石紀號,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示報天;禪梁甫之址,以報地。(《史記》曰: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帝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禪梁甫;漢武帝封泰山,禪梁甫。肅然及蒿裡石閭,後又凡五修封泰山。《後漢書》曰:光武封泰山,禪梁甫凡三,雲亭。肅然、蒿裡、社首、梁甫,皆泰山下小山也。石閭在西岩下。)《漢官儀》及《泰山記》云: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餘盤,經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禪處,凡四十里。山頂西岩為仙人石閭,東岩為介邱,東南岩名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所。又東南名秦觀。秦觀者,望見長安;吳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黃河去泰山二百餘里,於祠所瞻黃河如帶,若在山址。山南有廟,悉種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圍,相傳云漢武所種。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松,見在。(《茅君內傳》云:仙家凡有三十六洞。在岱宗之洞,周回三千里,名曰三宮空洞之天。)

事對

编辑

 【仙閭 神府】《漢書》曰:武帝封泰山,禪石閭。應劭注曰:石閭在泰山下南方,土人言仙人閭。道書《福地記》曰:泰山多芝草玉石,下有洞天,周回三千里,鬼神之府。

 【去闕 天門】袁山松《後漢書》曰:光武封泰山,雲氣成宮闕。《漢官儀》曰:泰山東上七十里至天門。

 【五祠 三廟】《漢書》曰:五嶽四瀆,皆有常祀。河于臨晉,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濟於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特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餘皆一禱而三祠。伍緝之《從征記》曰:泰山有上中下三廟。廟前有大井,水極香冷,異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

 【日觀 天孫】日觀見敘事。張華《博物志》曰:泰山,天帝孫也,主召人魂。

 【石閭 玉幾】《漢書》曰:武帝禪石閭。劉向《列仙傳》曰:岱宗石室中上下懸絕,其中金床玉幾。

 【金篋 玉簡】《風俗通》曰:古封泰山,禪梁甫,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漢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讀曰八十,其後果壽長八十。劉義恭詩曰:大明總神武,乘時以禦天;金牒封梁甫,玉簡禪岱山。

 【魯瞻 秦觀】《毛詩》曰:泰山岩岩,魯邦所瞻。秦觀見敘事。

 【鄭祀 吳觀】《左傳》云: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杜預注曰:鄭有助祭泰山,湯沐邑在礻方。吳觀事見上。

 【虞柴 兗鎮】《虞書》曰: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周官》曰:「兗州,其鎮山曰岱山。」

 【雲封 雨阪】《史記》曰:漢武帝封泰山,白雲起封中。又曰:秦始皇上泰山,中阪遇風雨。

 【鉏父 芝童】葛洪《神仙傳》曰:泰山下老父者,失其姓名。漢武帝東游,見老父鉏于道間,頭生白光。曹植《飛龍篇》曰:晨游泰山,雲霧窈窕,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千樹 三宮】《泰山記》曰:泰山廟在山南,悉種柏樹千株。《茅君內傳》曰:岱宗山之洞,周回三千餘里,名三宮空洞之天。

 【神房 香井】《屍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閣。香井事見上三廟注。

 【稷邱君 崔文子】劉向《列仙傳》曰:稷邱君者,泰山下道士,漢武東巡泰山,乃擁琴來拜。又曰:崔文子,泰山山人,好黃老術,潛居山下,作黃丸賣藥。有疫氣者,飲藥即愈。

 【鑿石釜 探玉策】崔鴻《前秦錄》曰:處士張忠隱于泰山,岩棲谷飲,修導養之法。鑿石為釜,泰山人於今法之。探玉策見上金篋注。

 【李義府《在州遙敘封禪詩》】天齊В巨鎮,日觀啟崇祠;岧嶤臨渤,隱嶙控河沂。建嶽誠為長,升功諒在茲;帝猷符廣運,玄言暢文思。飛聲總地絡,載化撫乾維;瑞策開珍鳳,禎圖薦寶龜。東後方肆覲,西都導六師;天駕移星苑,揚䍐馭風司。沸鼓喧平陸,凝蹕靜通逵;汶陽馳月羽,蒙陰警電輜。岩花飄曙輦,峰葉蕩春旗;石閭環藻衛,金壇映黼帷。仙階溢秘,靈檢祥芝;三始貽遐兄,萬歲受重厘。非質陶恩獎,趨跡奉軒墀;觸網淪幽裔,乘徼限明時。周南昔已歎,邛西今復悲。

 【宋謝靈運《泰山吟》】岱宗秀維岳,崔刺雲天;昨崿既嶮巘,觸石輒遷綿。登封瘞崇壇,降禪藏肅然;石閭何ㄙ藹,明堂秘靈篇。

祭文

编辑

 【後魏孝文帝《祭岱岳文》】維太和十九年,敢昭告于泰山東嶽之靈:造化氛氳,是生二儀;玄黃既辟,山川以離。四流含靈,五嶽苞;並兼萬象,出納望羲。岱宗穹崇,梁甫盤崛;青邱羲,春址鬱律。肇生庶類,啟光品物;上敷神工,下融靈秩。載協化文,四氣以溢;百王鐫成,莫不茲室。

 【後魏高允《祭岱宗文》】維皇興二年,敢昭告于岱宗之靈:正趾坤元,作鎮東夏,齊二儀以永固,崇至德以配天,故能資元氣以造物,協陰陽而變化。若其岩嶺峭峙,川谷幽深,神怪譎詭,倏忽百靈,吐納風雲,育成萬品,攝生之所歸焉。禎祥之所萃焉。是以歷代帝王之崇,封禪銘功,以告其成;七十二君,咸在茲焉。自非功侔造化,應同自然,孰能若此者哉。自我國家,肅恭祀,懷柔百神,邦域之內,罔不咸秩。往以天路未夷,雖望祭有在;今大化既同,奄有淮岱。謹薦于岳宗之靈,尚饗。

衡山第四

编辑

敘事

编辑

 《周官》: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徐靈期《南嶽記》及盛弘之《荊州記》云: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其來尚矣。至於軒轅,乃以霍之山為其副焉。故《爾雅》云:霍山為南嶽,蓋因其副焉。(或云衡山,一名霍山。)至漢武南巡,又以衡山南遠,道隔江漢,於是乃徙南嶽之祭於廬江山,此亦承軒轅副義也。(干寶《搜神記》云:漢武徙南嶽之祭著廬江縣之霍山。郭璞《爾雅注》云:霍山在廬江郡潛縣,別名天柱山。漢武以衡山遼遠;讖緯以霍山為嶽,故祭之。)故南嶽衡山,朱陵之靈台,太虛之寶洞,上承冥宿,銓德鈞物,故名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赤帝館其嶺,祝融托其陽,故號南嶽。周旋數百里,高四千一十丈。東南臨湘川,自湘川至長沙七百里,九向九背,然後不見。禹治水,登而祭之,因夢遇玄夷使者,遂獲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山有三峰,其一名紫蓋;天景明澈,有一雙白鶴徊翔其上。一峰名石囷,下有石室,中常聞諷誦聲。一峰名芙蓉,上有泉水飛流,如舒一幅練。《山海經》云:衡山一名岣嶁山,其上多青雘,鳥多ず鵒。

事對

编辑

【紫蓋 朱陵】紫蓋、朱陵並見敘事。

【九向 三峰】羅含《湘中記》曰:衡山遙望如陣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三峰見敘事。

 【舜歌 禹嘯】羅含《湘中記》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廟。太守至官,常遣戶曹致敬修祀,則如有弦歌之聲。趙曄《吳越春秋》曰:禹傷父功不成,乃案《黃帝中經歷》,蓋見聖人所記曰:在於九疑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山,赤帝左闕。其岩之巔,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琢其文。禹乃東巡登衡山,血白馬以祭之,仰天而嘯。忽然而臥,夢見赤繡文衣男子,稱玄夷蒼水使者,顧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清齋于黃帝之嶽岩岩之下。」禹乃退齋三月,以季之日,登宛委山,發石取書。

 【石囷 寶洞】臧榮緒《晉書》曰:劉ら之好遊山澤,采藥至衡山,深入忘返。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開一閉,水深不得過。寶洞見敘事。

 【玉字 石書】玉字見敘事。徐靈期《南嶽記》曰:夏禹導水通瀆,刻石書名山之高。《高岳文》云:高四千一十丈。

 【靈台 仙宇】靈台見敘事。衡山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威神堂堂,蔭映峨峨。是以宅藪神靈,室宇仙羅。

 【峻坡 秀壁】馬融《琴賦》曰:惟梧桐之所生兮,在衡山之峻坡。桓玄南《遊衡山序》曰:崇巒桀以雲繞,竦秀壁於蒼眉。

 【執書 遺字】盛弘之《荊州記》曰:初有采藥衡山,見一老翁,四五年少,對坐執書。劉敬叔《異苑》曰:湘東姚祖,太元中為郡吏,經衡山,望岩下,數少年並執筆作書。祖謂行旅休息,乃過之。未至百步,少年相與飛颺,遺一紙書在坐處。前數句古時字,自後皆鳥篆。

 【結宇 憩輿】孫嚴《宋書》曰:宗炳尋名山,西陟荊巫,南登衡嶽,因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桓玄南《遊衡山詩序》曰:姑洗之旬,始暨衡嶽;憩輿素石,映濯水湄。

 【神宅 仙岩】神宅見上仙宇注。仙岩見下謝靈運詩。

 【鳥書 鶴舞】鳥書見上遺字注。羅含《湘中記》曰:衡山有懸泉,滴瀝岩間,聲泠泠如弦音;有鶴回翔其上,如舞。

 【東晉庾闡《遊衡山詩》】北眺衡山道,南瞻五嶺末;寂坐抱虛恬,運目情四豁。翔虯淩九霄,陸鱗困濡沫;未體江湖游,安識南溟闊。

 【宋謝靈運《衡山詩》】岩下一老翁,四五年少者。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遇息岩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可別;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東晉桓玄《南遊衡山詩序》】歲次降婁,夾鐘之初,理楫將游於衡嶺。涉湘千里,林阜相屬;清川窮澄映之流,涯涘無纖埃之穢。修途逾邁,未見其極;窮日所經,莫非奇趣。姑洗之旬,始暨于衡嶽,於是假足輕輿,宵言載馳,軒途三百,出徑徹通。或垂柯跨谷,俠獻交蔭;或曲溪如塞,已絕復開;或步乘長嶺,邈眺遙曠;或憩輿素石。映濯水湄。所以欣然奔悅,求路忘疲者,觸事而至也。仰瞻翠В,邈爾天際;身淩太清,獨交霞景。周覽甫畢,頓策岩阿;管弦並奏,清徵再響。思古永逝,神氣未言。

華山第五

编辑

敘事

编辑

 按:華山,五嶽之西嶽也。《周官》:豫州,其鎮山曰華山。《華山記》云: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又《白虎通》云:西方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山海經》曰:一名太華。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其廣十里。薛綜注《西京賦》云: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黃河流於二山之間。古語云:此本一山當河,河水過之而曲行;河神巨靈,以手擘開其上,以足蹈離其下,中分為兩,以通河流。今睹手跡于華嶽上,指掌之形具在;腳跡在首陽山下,亦存焉。郭緣生《述征記》及《華山記》云:山下自華岳廟列柏,南行十一里,又東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南入穀口七里,又至一祠。(凡欲升山者皆祈禱焉。)又南一里至天井。天井才容人上,可長六丈餘。出井如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矣。出井東南二里,至峻阪鬥上,又東上百丈崖,皆須攀繩挽葛而後行。又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胡越寺神。又行二里,便屆山頂。上方七里,有靈泉二所,一名蒲池,一名太上泉。池北有石鼓,嘗聞其鳴。其上有三峰直上,晴霽可睹。

事對

编辑

 【二華 四方】張衡《西京賦》云:綴以二華,謂太華、少華也。少華在華山西。《山海經》云:泰華之山,削成而四方。

 【地載 神開】《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郭緣生《述征記》曰:華岳與首陽山本一山,河神巨靈,析開為二。事具在敘事中。

 【豫鎮 秦城】《周官》曰:豫州,其鎮山曰華山。《漢書》曰:賈誼《過秦論》曰:「秦王纘六代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四合 二岑】《華山記》曰:華山高岩四合,重嶺秀起。郭緣生《述征記》曰:華山有二岑,直上數千仞;自下小岑疊秀,迄於嶺表,有如削成。

 【蓮峰 柏箭】《華山記》曰:華山頂生千葉蓮花,《韓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於此。」(棋作綦,非。)

 【玉版 金液】崔鴻《前燕錄》曰:石季龍使人采藥,上華山,得玉版。《列仙傳》曰:馬明生從安期先生受金液神丹方,乃入華陰山,合金液。不樂升天,但服半劑,為地仙。

 【騎龍 駕鹿】《列仙傳》曰:呼子先者,漢中關下卜師,壽百餘歲。臨去,呼酒家嫗急裝。有仙人持二茅狗來。至,先將一與酒嫗。俱騎之,乃龍也。上華山,常于山大呼,言子先酒母在此。《神仙傳》曰:衛叔卿常乘□,駕白鹿。見漢武帝,將臣之,叔卿不言而去。帝悔,求得其子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華嶽,見其父與數人博于石上,敕度世令還。

 【石鼓 玉漿】《華山記》云:華山頂有石鼓,父老傳云:「嘗有聞其鳴者。」郭璞贊曰:華岳靈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漿。

 【歸馬 遺璧】《尚書》曰: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史記》曰:秦始皇三十六年,鄭容從關東來,至華陰,望見素車白馬,從山上下,知其非人,止而待之。遂至,持璧與鄭容曰:「為我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

 【天井 石榻】《水經注》曰:華山中路名天井,才容人行。迂回頓曲而上,可高六丈餘。山上有微涓細水,流入井中,亦不沾人。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列仙傳》曰:修羊公者,魏人,止華陰山石室中。中有懸石榻,臥其上,石盡穿陷。

 【捫虱 持狗】崔鴻《前燕錄》曰:王猛隱華山,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說當代之事,捫虱而言,傍若無人。持狗已見騎龍注中。

 【毛女 巨靈】《列仙傳》曰:毛女者,在華陰山中,山客獵師,世世見之,體生毛,自言秦始皇宮人。巨靈見敘事中。

 【五里霧 千葉蓮】范曄《後漢書》曰:張楷,字公超,隱居弘農山。學者隨之,所居成。能為五里霧,後華山南遂有公超霧。千葉蓮見敘事。

 【集靈宮 望仙門】桓譚《仙賦序》曰:華山下有集靈宮,漢武帝欲懷集仙者,故名殿為存仙,門為望仙。

 【隋孔德紹《行經太華詩》】紛吾世網暇,靈岳展幽尋。寥廓風塵遠,杳冥川穀深。山昏五里霧,日落二華陰。疏峰起蓮葉,危塞隱桃林。何必東郡外,此處可抽簪。

 【沈佺期《西嶽詩》】西鎮何穹崇?壯哉信靈造。諸嶺皆峻秀,中峰特美好。傍見巨掌存,勢如拓東倒;頗聞首陽去,開拆此河道。磅礴壓洪源,嵬峨載清昊;□泉紛亂瀑,天磴矻橫抱。子先呼其巔,宮女世不老;下有府君廟,歷載傳灑掃。皇明應天遊,十月戒豐鎬;微末忝閑從,兼得事藻。宿心愛茲山,意欲拾靈草;陰壑已永閉,□寶絕探討。芳月期再來,回策思方浩。

 【後漢張旭《華嶽碑序》】《易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然則山莫尊于岳,澤莫崇於瀆。岳有五而華處其一,瀆有四而河在其數,其為靈也至矣。人主廢興,必有其應,故岱山石立,中宗繼統,太華授璧,秦胡絕緒。布五方則受其西,列三條則居其中。若廣獸奇蟲,山經有紀;經有望秩之禮,典有生殖之祀。蓋所以宗山川而報功也。四海一統,天子乘其祀;諸侯力政,強國攝其祭。其奉邑曰華陰久矣。

 【西晉傅玄《華嶽碑序》】易稱法象莫大乎天地。天以高明為稱,而嶽配焉;地以廣厚為基,而嶽體焉。若夫太華之為鎮也,五嶽列位而在其首,三條分方而處其中。參兩儀以比德,協和氣之。濟雲行而雨施,興雷風以動物,是以聖帝明王,莫不燔柴加牲。尊而祀焉。

【東晉郭璞《太華贊》】華嶽靈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漿。其誰游之,龍駕□裳。

恒山第六

编辑

敘事

编辑

 按:恒山,五嶽之北嶽也。《周官》:并州,其鎮山曰恒山。《風俗通》曰:恒,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亦謂之常山。(《白虎通》曰:北方為常山者何?陰終陽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爾雅》曰:常山謂之恒山。《五嶽圖》云:恒山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里,周回三千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可度世。《管子》云:恒山北臨代,南俯趙,東接河海之間。早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熟,四種五獲焉。《後魏書》云:道武立廟於其上,置侍祀九十人,歲時祈禱水旱。至文成帝東巡,親禮其神焉。

事對

编辑

 【趙符 燕玉】《史記》曰:趙簡子謂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中,往得者立為後。」諸子皆競往,無所得。無恤曰:「常山臨代,代可取也。」簡子曰:「是知符矣。」遂立之。崔鴻《前燕錄》曰:慕容俊壽光二年,常山寺大樹根下得璧七十,圭七十三,光色精奇。有異常玉,俊以為神嶽之命,乙太牢祠之。

 【率然 神護】《孫子兵法》曰:常山之蛇,名曰率然,一身而兩頭。擊其一頭則一頭至,擊其中則兩頭俱至。《神農本草》曰:常山有草名神護,置之門上,每夜叱人。

 【珪璧 蓬{艸累}】珪璧見上燕玉注中。《列仙傳》曰:昌容者,常山道士,自稱殷女,食蓬{艸累}根,往來山下。見者二百餘年,顏色如二十許人。

 【臨代 俯趙】事並見敘事中。

 【虞巡 並鎮】《虞書》曰:十有一月北巡狩至北嶽,如西禮。並鎮見敘事。

 【兩頭蛇 五獲穀】兩頭蛇事見率然注中。五獲穀事見敘事中。

 【畢昴之精 趙代之境】《春秋元命苞》曰:畢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宋均注曰:常山即恒山也,是畢昴之精。又曰:趙國有常山,臨代也。

 【無恤得符 昌容得道】得符事見趙符注。昌容事見蓬{艸累}注。

 【西晉傅咸詩】奕奕恒山,作鎮冀方;伊趙建國,在岳之陽。   文

 【唐太宗《祭北嶽恒山文》】維大唐貞觀十九年,以大牢之奠,敬祭于恒嶽之靈次。蒼蒼元氣,紀三光而成象;茫茫后土,鎮五嶽以成形。衡岱啟東南之趾,嵩華表西中之固。惟靈山之秀峙,亙朔野而В奇。獸嘯龍騰,風雲之所吐納;霓裳鶴蓋,神仙之所往還。疊嶂參差,凝煙含翠,重岡紛糾,照日分紅。絕壁千尋,孤峰萬仞,桂華侵月,松蘿掛云。幽澗冬暄,飛泉夏冷。寶符臨代邦之美,靈蛇表陣勢之奇。鑠石七年,無以虧其大;含波九載,不能損其高。巍巍乎與乾坤而永固,隱隱乎橫古今而不絕。屬以授旗趙郊,誓師冀土,敢薦牲玉,惟神饗之。

 【後魏孝文帝《祭恒嶽文》】維太和十八年,敬昭告于恒嶽之靈。天極構高,人暉肇啟;幽明合歡,百神同悅。今龍旆鳴鑾,載還伊室,邁曆恒巒,路鄰陰嶽;惟靈作鎮,出納炎冰,帝道資功,坤儀憑德。故遣兼官以牲玉薦于恒嶽之靈。尚饗。

嵩高山第七

编辑

敘事

编辑

 按:嵩高山者,五嶽之中嶽也。《釋名》云:嵩字或為崧。山大而高曰嵩。《白虎通》云:中央之岳,獨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續漢書》云:漢武帝禮登中嶽聞言萬歲聲三,於是以三百戶封奉詞,命曰崇高邑。至後漢靈帝,復改崇高為嵩高焉。戴延之《西征記》云:其山東謂太室,西謂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少室高八百六十丈,上方十里,與太室相埒,但小耳。《雜道書》云:自岳神廟東北二十里至一山,名曰東龍門,其東有三臺山。昔漢武東巡過此山,見學仙女,帝觀之,遂以名焉。南有許由山,高大四絕。其北有潁水,堯聘許由,其處猶有壇墠。昔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間,道人浮邱公接上嵩山。三十餘年,往來緱氏山。緱氏山,近在嵩山之西也。漢世有道士,從外國將貝多子來,于嵩高西腳上種之。有四樹,與眾木有異,一年三花,白色香美。

事對

编辑

 【二室 三臺】二室,太室、少室也,已具敘事中。三臺山,漢武帝立名,在嵩山上,事已具敘事中。

 【神嶽 天鎮】《詩》曰:嵩高維嶽,峻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庾闡《建武頌》曰:邈彼華岱,維嶽之峻;岩岩高大,配天作鎮。

 【金璧 鳳鶴】孫嚴《宋書》曰:高祖表曰:「沙門釋法義于嵩高,廟所石壇下得玉璧三十二枚,黃金一钅並,符彩潤潔。河南太守毛修之以靈嶽降瑞,送諸神府。」《列仙傳》曰: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浮邱公接上嵩高,三十餘年。後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頭。」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乃舉手謝時人而去。

 【玉人 金像】盧元明《嵩山記》曰:嶽廟盡為神像。有玉人高五寸,五色甚光潤,製作亦佳,莫知早晚所造,蓋嶽神之像,相傳謂明公。山中人悉雲,屢常失之,或經旬乃見。《仙經》云:嵩高山大岩下有佛圖奇妙,有一大金像在中,來語寺僧密公。密公時在嵩寺,寺在嵩山腳下,聞之欣然,即與人披林求索。時白霧昏迷,密公荒迷失路。一往看之,即入山中,唯見一麝香,出入三四步,側足雙跳,步步回顧。復去十步,中有青炎,出就視之,有自然天地。

 【石床 銅銚】潘岳《關中記》曰:嵩高山石室十餘孔,有石床、池水、食飲之具,道士多游之,可以避世。盧元明《嵩山記》曰:嵩山最是棲神之靈藪,長松綠柏,生於嶺澗左右。古人住止處,有銅銚器物。東北出雲,有自然五穀、神芝、仙藥。

 【乘龍 控鶴】《漢武內傳》云:武帝夜夢與李少君俱上嵩山。半道,有繡衣使,乘龍持節,從雲中下,言太一請少君。覺乃告近臣曰:「如朕夢,少君將舍朕而去。」控鶴事已具前鳳鶴注。又孫登《天臺賦》曰:王喬控鶴以沖天。

 【玉漿 石髓】劉義慶《世說》曰:嵩高山北有大穴。晉時有人誤墮穴中,見二人圍棋,下有一杯白飲。與墮者飲,氣力十倍。棋者曰:「汝欲停此否?」墮者曰:「不願停。」棋者曰:「從此西行有天井,其中有蛟龍,但投身入井,自當出。若餓,取井中物食之。」墮者如言,可半年,乃出蜀中,歸洛下。問張華,華曰:「此仙館,夫所飲者玉漿,所食者龍穴石髓。」

 【白霧 青炎】並見前金像注中。

 【登仙台 萬歲亭】戴延之《西征記》曰:漢武帝于太室山作登仙台及萬歲亭。

 【吹笙王子 衣繡使者】吹笙王子見上鳳鶴注。衣繡使者見上乘龍注。

 【種花道士 圍棋仙人】種花道士見敘事。圍棋仙人見玉漿注。

 【月光童子 鬼谷先生】《嵩山記》曰:月光童子常在天臺,亦來於此。又曰:鬼谷先生于嵩山東南學仙。

 【唐宋之問《奉使嵩山途經緱嶺詩》】侵晨發洛陽,城中歌吹聲;畢景至緱嶺,嶺上煙霞生。草樹饒野意,山川多古情;大隱德所薄,歸來可退耕。

祭文

编辑

 【宋范泰《為宋公祭嵩山文》】劉裕敬薦中嶽之靈,惟嶽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昭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掃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亦仰冥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珪璧雲乎?深誠攸

 【後魏孝文帝《祭嵩高山文》】維太和十八年,敬昭告于嵩高中嶽之靈:太極分渾,兩儀是生;辰作乾寶,嶽樹坤靈。昭彰天地,吐納五精;唯中挺神,祥契幽經。日月交暉,寒暑遞成;萬象合和,兆類孳盈。爰自化辟,ㄈ慶胥庭;軒轅曜哲,伊祁載形。逮于有周,實光洛禎;川潛龍光,山隱鳳停。三才憑微,七曜依明;人倫傾首,百神柔誠。造厥區夏,歷茲三正;應符代績,孰不斯營。曰乎皇魏,飛虯玄並;螭騰穹象,用九黔嬴。新邦興略,丕猷罔清;佗瓊指陰,淹翠濕亭。河圖曠覽,升中闕銘;朕承法統,誕邀休宏。開物成務,載鑠成齡;遷宇柳方,闡繩廛城。則直之興,百堵若星;日躔流馥,月陸芬馨。鏘旋紫宿,景曜黃衡;鸞聲ィィ,和嚶嚶。歸蓋如雪,還輈若霆;惟嵩岩岩,峻極昊青。惟邑翼翼,長啟魏京;薦玉告虔,用昭永貞。納茲多福,萬國以寧。

終南山第八

编辑

敘事

编辑

 《五經要義》云:終南山,長安南山也。一名太一。(又《漢書》曰: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山。)潘岳《關中記》云:其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毛詩 秦風 終南》詩亦云:終南,周之名山,中南山也。)《福地記》云:其山東接驪山、太華;西連太白,至於隴山;北去長安城八十里;南入楚塞,連屬東西諸山。周回數百里,名曰福地。《辛氏三秦記》云:其山從長安向西,可二百里。中有石室、靈芝。常有一道士,不食五穀,自言太一之精,齋潔乃得見之。而所居地名曰地,可避洪水。相傳云上有水神,人乘船行,追之不及,猶見有故漆船者。秦時四皓亦隱於此山。

事對

编辑

 【玉堂 石室】《福地記》云:終南太一山在長安西南五十里,有玉堂陽宮。《辛氏三秦記》曰:太一在驪山西,山之秀者也。中有石室,常有一道士,不食五穀,自言太一之精。《秦州記》曰: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山。

 【匿綺 潛嘉】皇甫謐《高士傳》曰:四皓綺裡季等,共入商洛,隱地山,以待天下定。漢高祖征之不至,乃深自匿終南山。崔鴻《前秦錄》曰:王嘉不食五穀,清虛服氣,潛隱終南山,獨庵廬而止。

 【張樂 表都】《漢書》曰:王莽《下書》曰:《紫閣圖》云:太一台,黃帝皆得仙而上天,張樂昆侖虔山之上。後世聖主得瑞者,張樂奏於終南山上。班固《西都賦》曰: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乙太華終南之山。

 【神水 福地】《辛氏三秦記》曰:終南山一名地,可避洪水。俗人云,山上有水神,人乘船行,追之不及。《福地記》曰:終南太一山在長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內皆福地。

 【崔崒 巍峨】張衡《西京賦》曰:終南太一,崇崛崔崒。傅玄《敘行賦》曰:終南鬱以巍峨,太幽淩乎昊蒼。

 【地胏 漆船】並見前敘事中。

 【巃嵷 嵳峩】潘岳《西征賦》曰:九嵕嶻𡾲,太一巃嵷。太一即終南也。孫楚《登樓賦》曰:青石連岡,終南嵯峨。

 【有條有梅 有屺有堂】《詩 秦風》云: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又曰:終南何有?有屺有堂。

 【漢班固《終南山賦》】伊彼終南,巋嶻嶙囷。㮣青宮,觸紫辰,嶔崟鬱律,萃於霞雰。曖㬣晻藹,若鬼若神;傍吐飛瀨,上挺脩林。玄泉落落,密蔭沉沉;榮期綺季,此焉恬心。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皇鸞鸑鷟,警乃前驅;爾其珍怪。碧玉挺其阿,密房溜其巔。翔鳳哀鳴集其上,清水泌流注其前。彭祖宅以蟬蛻,安期饗以延年。唯至德之為美,我皇應福以來臻。埽神壇以告誠,薦珍馨以祈仙。嗟茲介福,永鍾億年。

 【唐太宗《望終南山詩》】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岩煙。疊松朝若夜,復岫缺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周宇文昶《陪駕幸終南山詩》】堯蓋臨河潁,漢蹕踐華嵩;日旗回北鳳,星旆轉南鴻。青□過宣曲,先丘背射熊;金桴拂泉底,玉吹雲中。古轍稱難極,新途或易窮;煙生山欲盡,潭淨水恒空。交松上連霧,修竹下來風;仙才道無別,靈氣法能同。東棗羞朝座,西桃獻夜宮;詔令王子晉,出對浮邱公。

 【隋胡師耽《登終南山擬古詩》】結廬終南山,西北望帝京;煙霞亂鳥道,俯見長安城。宮雉互相映,雙闕雲間生;鐘鼓沸閶闔,笳管咽承明。朱閣臨槐路,紫蓋飛縱橫;望望未極已,甕牖秋風驚。岩岫草木黃,飛雁遺寒聲;墜葉積幽徑,繁露垂荒庭。甕中新酒熟,澗谷寒蟲鳴;且對一壺酒,安知世間名。寄言朝客,同君樂太平。

 【楊師道《賦終南山同風字韻應詔詩》】睿言懷隱逸,輟駕踐幽叢;白雲飛夏雨,碧嶺橫春虹。草綠長楊路,花疏五柞宮;登臨日將晚,蘭桂起香風。

 【周庾信《終南山義谷銘》】周保定二年,大塚宰晉國公命鑿石開谷,下南山之材。惟公匡濟彝倫,弘敷庶績,燮理餘暇,披閱山經,以為終南惇物。日月虧蔽,栝柏屯幹,椅桐梓漆,年代蘊積,於何不有。乃謀山澤之官,兼列衡虞之匠。東出藍田,則控灞乘;西連子午,則據涇浮渭。派別八溪,分流九谷,銅梁四注,石闕雙聳。青綺春門,溝渠交映,綠槐秋,舟楫相通,運以冥宮。裁其梓匠,豈如運石丹泉,裁通梁陽之殿;穿渠谷水,直澆金墉之城。國富人殷,方傳千載,立功立事,敢勒山阿。銘曰:寥廓上浮,崢嶸下鎮,立壁千丈,橫峰萬仞。松桂危懸,風泉虛韻,乘輿嶺阪,舉鍤雲根。八溪分注,九穀通源,北含銅井,南浮石門,橫瀉大河。銀繩百堵,膠葛九成,徘徊千柱,桂棟淩波。梅梁垂雨,疏川奠嶺,落河摧柯。事均刊木,功侔鑿河。

石第九

编辑

敘事

编辑

 《釋名》云:山體曰石。石,硌也,堅捍硌也。山多大石曰嚳。嚳,學也,大石之形,學學然。山多小石曰敖。敖,堯也,每石堯堯獨處而出見也。《春秋說題辭》云:《周易》艮為山,為小石。石,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陰精輔陽,故山含石,石之為言托也。托,立法也。《物理論》云:土精為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釋名》云:鑠,小石也;磊,眾石也;碭,文石也;琅玕,石似朱也;(出《尚書注》。)砆,石似玉也。(出《廣雅》。)星隕為石,(出《春秋》。)水沫為浮石,(《抱樸子》云:燒泥為瓦,燔木為炭,蜂窠為蠟,水沫為浮石。凡此皆去其柔脆,變為堅剛。)石解散曰泐。(《周禮》曰:石有時而泐。)石有嘉石、石、(《周禮》:以嘉石平罷民。注云:嘉石,文石也;以石達窮民,凡遠近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弗為之達者,立于石。注云:石,赤石也;窮民,天民之窮而無告者。)磁石、(《抱樸》曰:磁石引針。)石鯨、石燕、石麟、石羊、石狗、石牛、石雞、石犀、石駱駝、石獅子、石人、石橋、石塘、石床、石室、石柱、石闕、石閭、石案、石函、石鼓、石槨、石樓、石盤、石印、石墨、石硯、石鏡、石砮、石磬。

事對

编辑

 【補天 佐嶽】《列子》曰:天地亦物也,有不足,石以補其缺。王隱《晉書》曰:陳總遷殿中侍御史,詔遣詣終南山請雨。總先除小石祠,唯存大石一所而祈之,上文曰:峨峨大石,佐嶽通理,含滋吐潤,惠我四海。

 【越履 蜀鏡】盛弘之《荊州記》曰:興安縣水邊有平石,其上有石櫛石履各一具,俗雲越王渡溪,脫履墮櫛於此。揚雄《蜀本紀》曰:武都丈夫化為女子,顏色美好,蓋山之精也。蜀王娶以為妻。無幾,物故于成都。郭中葬之以石鏡一枚,徑二丈,高五尺。

 【督郵 亭長】劉義慶《幽明錄》曰: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五六峰,參差互出,上有倚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俗謂二郡督郵爭界於此。張敏《奇士劉披賦》曰:蓋土龍不可以升天,石人不任為亭長;容貌雖似,蹄足難獎。

 【款梓 扣桐】樂資《春秋傳》曰:秦始皇使者鄭容將入函關,見華山有素車白馬,疑為鬼神。熟視,問鄭容曰:「安之?」答曰:「之咸陽。」素車上人曰:「吾華山使,願托一牘書致鎬池君所。子之咸陽,道過鎬池,見一大梓,有文石取款梓。當有應者。」即以書與之。鄭容如其言,以石款梓樹,果有人來取書。劉敬叔《異苑》曰:晉武帝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於是如言,聲聞數十里。

 【宋隕 晉言】《左傳》:隕石于宋五,隕星也。杜預注曰:但言星則嫌星使石隕,故重言隕星。又曰:石言于晉魏榆,晉侯問于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臣聞作事不時,怨ゥ動於人,則有非言之物而言。」

 【化女 望夫】劉義慶《幽明錄》曰:陽羨縣小吏吳龕,有主人在溪南。嘗以一日掘頭舟過水,溪內忽見一五色浮石,取內床頭,至夜化成一女子。又曰: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因以為名焉。

 【紙臼 書研】庾仲雍《湘州記》曰:應陽縣蔡子池南有石臼,雲是蔡倫舂紙臼。劉澄之《江州記》曰:興平縣蔡子池南有石穴,深二百許丈,石色青,堪為書研。

 【仙博 帝棋】仙博,見華山事對內駕鹿注。張華《博物志》曰:桃林在弘農湖城縣休馬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如雞卵。

 【井龜 印鵲】郭頒《魏晉世語》曰:長沙王乂封常山王。至國,掘井入地四丈,得白玉。玉下有大石,其上有靈龜,長二尺餘。干寶《搜神記》曰:常山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鵲,飛翔入。人擲之墮地,人爭取,化為一圓石。顥椎破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

 【浮磬 列錢】《尚書》曰:泗濱浮磬。孔安國注云:泗水、濱涯也,水中見石,可以為磬。《抱樸子》曰:浮磬息音,未別于眾石。《洞冥記》曰:漢武帝生時,有雀群翔於灞城門,改為青雀門。乃飾以錦文石,為列錢之形。

 【秦梁 漢柱】郭緣生《述征記》曰:秦梁,地名也。或云秦始皇東巡,弗行舊道,過此水,率百官以下,人提一石以填之,俄而梁成。今睹所累石,無造作之處。《三輔故事》曰:秦造作橫橋,漢承後置承令石柱以南屬京兆,北屬右扶風,各分其半。行舊道,過此水,率百官以下,人提一石以填之,俄而梁成。今睹所累石,無造作之處。

 【神鞭 仙跡】《三齊略記》曰:秦始皇作石橋,欲過海看日出處。有神人能丘石下海。石去不下速,神輒鞭之,皆流血。酈元注《水經》曰:思陽川水東有獨山,北有岩。岩上有人坐跡,山腹石上有兩手跡,山下石上有兩腳跡,俗名之為仙人石也。

 【飲羽 覆書】《韓詩外傳》曰: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獸,彎弓射之,沒金飲羽。《吳越春秋》曰:禹案《黃帝中經》,見聖人所記曰:「在乎九疑上東南,號曰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書金簡玉字。」禹乃退齋三日,發石取書。

 【昆明魚 零陵燕】《西京記》曰:昆明池,刻石為鯨魚。每至雷雨,魚常鳴吼。顧凱之《啟蒙記》曰: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

 【肅慎砮 臨海矢】《帝王記》曰:周成王時,肅慎氏來獻楛矢石砮,長尺有咫。《異物志》曰:夷州土無銅鐵,取磨礪青石以作弓矢。此石砮楛矢之類。

 【陳張正見《石賦》】連山蔽虧,巨石崎;上興雲而蔚薈,下激水而推移。舒丹霞於九折,混白露于三危;鎮方城于漢水,固天闕天湯池。依島嶼而綿邈,住溪壑之嶮巇。爾乃蘊怪含靈,懷奇蓄變,獸形鳥像,畜身人面。已化陳倉之雞,復舞零陵之燕。迎一童于洛陽之水,送五婦于成都之縣。帝王憩而投壺,仙人坐而高燕。架滄海之神塘,儼夷陵之瑞場,髮黃金之秘簡,隱白玉於仙床。雙立天門之郡,特起縉雲之堂。李廣射而為獸,初平叱以成羊;圖孔明之八陣,亙吳橘之三梁。驚神人于武落,駭商客于瞿塘。

 【梁朱超《詠孤石詩》】侵霞去日近,鎮水激流分;對影疑雙闕,孤生若斷云。遏風靜華浪,騰煙起薄曛;雖言近七嶺,獨高成不群。

 【梁蕭推《賦得翠石應令詩》】依峰形似鏡,構嶺勢如蓮;映林同綠柳,臨池亂百川。碧苔終不落,丹字本難傳;有邁東明上,來游皆習仙。

 【陳陰鏗《詠石詩》】天漢支機罷,仙嶺博棋餘;零陵舊是燕,昆池本學魚。雲移蓮勢出,苔駁錦文疏;還當穀城下,別自解兵書。

 【陳В法師《詠孤石詩》】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根含彭澤浪,頂入香爐煙。崖成二鳥翼,峰作一池蓮;何時發東武,今來鎮蠡川。

 【陳高驪定法師《詠孤石詩》】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岩隈恒灑浪,樹杪鎮搖風。偃流還漬影,侵霞更上紅;獨拔群峰外,孤秀白雲中。

 【隋崔仲方《奉和周趙王詠石詩》】玉繩隨月落,金碑映日鮮;入江疑濯錦,出峽似開蓮。文馬河西瑞,兵符濟北篇;會逐靈槎上,還歸天漢邊。

 【隋岑德潤《賦得臨階危石詩》】當階聳危石,殊狀宕難名;帶山疑似獸,侵波或類鯨。雲峰臨棟起,蓮影入簷生;楚人終不識,徒自蘊連城。

 【隋虞茂《賦得詠石詩》】蜀門鬱遐阻,燕碣遠參差;獨標千丈峻,共起百重危。鏡峰含月魄,蓋嶺逼雲枝;徒然抱貞介,填海竟誰知。

 【蘇味道《詠石詩》】濟北甄神貺,河西濯瑞文;聲應天池雨,影觸岱宗云。雁歸猶可候,羊起自成群;何當掘靈髓,高枕絕囂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