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之沿革

北京大學校之沿革
1917年
本作品收錄於《時報》和《東方雜誌
维基百科 参阅维基百科中的:北京大学
維基大典 閲文言維基大典文:北京大學

  大學之設,所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材,以應社會之須要,而爲國家之棟樑。我國國立大學,僅惟北京大學校,今蔡元培氏出任校長,吾知必能本其抱負,大加革新,以爲教育界之光。記者居京間,嘗實地考察,茲特紀其沿革大略,以質之留心教育者,庶知吾國大學造端云爾。

  我國之有大學,實始於有清光緒二十四年。其先康南海以公車上書,請變法立學校,梁任公亦爲李端棻侍郎草疏,請立大學於京師,同時御史王鵬運亦疏請興學,均得旨而未果行。及至是年,清廷銳意變法,迭有詔旨,促擬大學堂章程,旋由軍機處及總署擬具章程八十餘條,陳請開辦,乃命孫家鼐爲管學大臣,許景澄繼之,大學堂遂由茲成立。當時暫撥馬神廟四公主府爲大學校址,另派奕劻、許應騤辦理建設大學堂工程事務,及拳匪亂作,校舍被焚,闔校星散,而學校無形停辦,殆有兩年。其時張百熙在西安行在,痛心時事,力請興學,遂受命爲管學大臣,續辦大學堂,並以外務部之同文館歸倂。重議大學堂辦法,暫不設立專門,先後立高等學堂,以爲大學之預備。其功課分爲政、藝兩項,並置速成班,分爲仕學、師範兩館。另又設立譯局,訂名詞,編輯課本。同時規定經費,除由戶部存放華俄銀行款項,撥息應用外,並由各省按照等次,分省籌攤,按年撥解。二十九年,設立進士館、譯學館、醫學實業館,未幾改管學大臣爲學部大臣,統轄全國學務,另設總監督,專管大學事宜。旋將仕學館歸倂進士館,專辦師範、預備兩科,宣統元年,兩科次第畢業,乃停辦師範,開設分科,預科仍繼續兼辦。民國以來,沿革未改。

  當辛亥改革之後,元年二月,令嚴復暫管京師大學堂總監督事務,係借華俄道勝銀行七萬兩籌辦開學,及至五月,改稱京師大學堂爲北京大學校,總監督改爲北京大學校校長,分科大學監督改爲分科大學學長,校長由大總統任命,分科學長及預科學長由校長就各科專任教員中推舉三人,呈請教育總長選任。於是催令該校肄業生迅行來校入學,並將經科歸倂文科,又規定分科學長兼充教員,而法、商兩科學長,則以一人兼任。適駐英游學監督錢文選報告,北京大學及附設之譯學館,已經倫敦大學評議會通過,視爲大學,爰將財政學校中等班學生倂入大學預科,另開新班,賡續教授,是年預科學生一百二十八名畢業。旋嚴復辭校長職,馬良代之,農科新校,亦於此落成。未幾馬良辭職,何燏時繼之,又以商科歸倂法科辦理。二年正月,以胡仁源爲預科學長,同年預科學生五十七名畢業,文理農工法商各科學生二百三十五名畢業。旋以胡仁源改任工科學長,而以沈步洲爲預科學長。十一月,分科舉行畢業禮後,何燏時辭職,乃以胡仁源兼管大學事宜,迨至三年正月,胡仁源始任命爲大學校校長,而農科大學亦於此時改爲農業專門學校。胡仁源在職約有三年,茲以蔡元培繼其後焉。

  蔡氏爲我國教育大家,海內宗仰久矣,今以曾任教育總長之資望,屈尊而爲大學校校長,政府之重視大學,於此亦可概見一班。惟記者敢盡一言,以爲蔡氏告:國家之設大學一所,以造就國家之棟樑。特所謂國家之棟樑,非盡驅而納之於行政界中,悉作官吏之生涯,始得謂之造就人才,而爲國之主幹也。北京大學,因位置首都之關係,學者官吏思想,殆已深入而不可拔。再大學教員,又多係現任及候補行政官吏兼任,在主其事者,視爲不得已之交換應酬,而受其業者,亦希冀爲他日之攀援門徑,以故缺課之弊,時有所聞,遷職之煩,月所不免。校長既屈於情面,無可限制,而學生亦僅圖虛聲,莫計實益,致教者覩學校爲賦閒之傳舍,而學者亦冀教員爲攀引之進階。故所望於蔡氏者,一則掃除學生作官之思想,及進取之僥倖心,再則限制官吏兼任教員,及求官者而權任教員,否則徒爲國家造就高等大游民耳,又何益耶?

这部作品在1930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匿名別名作品發表起95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包括新加坡、加拿大、韓國、新西蘭、兩岸四地、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