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卷二十九

卷二十八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
卷第二十九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三十

再答尹子仁辛酉十二月七日

编辑

未委比日。兄體履加護否。采正此凍急。益無生趣。不知何以經過一場耳。目今天災洊臻。如向日長星地震。要是前史所罕有。重以近來雷霧之變。自古未有如此而能卒安謐者。曾承別諭之後。欲以狀例申辭。今聞回批。猶於憲職亦未準許。固知素守確然。無間於前後。而區區不能不爲之奉念也。詢禮之擧。係是創起。到今有若舊典之不可廢者。采亦初以本分。不敢仰對。而其間事體恐或難以每用一辭。往往不免微擧其端。而終始以不對爲主。常切悶蹙也。昨又得見兄說數度。其所縷縷。專出於難對之義。而終不入事實。使人益愧其僭率無守矣。師友錄去歲被左台昆弟苦要謄看。其勢將必行世。而最是退溪,南冥兩門多係黨論以後人物。極難稱停。蓋溪門則必以西厓,鶴峯爲首。冥門則以守愚,東岡爲首。乃彼一邊之定論。然此則不可從矣。第惟諸公雖曰從事儒門。而未嘗留意於學問。金,崔又有與二先生大段背馳之嫌。故降而間置他人之次。自謂粗得斟量也。但其居右諸公。固以學行隱遯與夫被奬於師席者爲準。而論其人品聲望。視彼不啻不及遠甚。未知此果允協於尙論者之心耳。竊嘗嘅然有慕於孔孟論人之法。不似今人輒以一事爲斷者。以爲晏子,蘇公皆以讒毀孔,程之人。猶在古今名卿之列。而至如漆園,金谿之徒則決難並齒於斯文。由是推之。學術正邪之辨。比諸一時賢否。向背尤似嚴截。然則苟非悖亂媢嫉之甚者。其於此等諸公。不必深加默檢。亦或一道也耶。茲以兩門本編仰呈。幸乞商量垂示。己丑錄亦未知何以處之耶。菀菀。要必理明心公。不雜一毫聞見私吝底意。可以盡善。千萬勉旃。所欲言者甚多。未由縮地。徒增悵望。

蓋聞自上聰明好學。凡於群臣進言。靡不聽納。但不克審擇而固執之。此爲深憂。而當軸諸公雖皆人望。殊無至誠擔當底意思。只見朝廷之上私意大行。田里之間怨咎朋興。危機敗証。百孔千瘡。冥冥之禍。又不知伏於何所。則漆室憂懼之極。誠無以爲言也。

答尹子仁別紙壬戌十二月

编辑

夏間所討一事。不惟不敢自異於師生大義。亦冀向後有以審察於彼此所學之異同。果孰爲是者。意非偶然。其時卽蒙高明肯相快從。至於季氏脫然赴邑者。亦用此義云。使人聞之。深切忻幸。不料云云之說。出於中間。極涉駭異。想羅友有所奉聞也。大抵勿論虛實。大小必有卞釋摧謝之擧。使長者渙然相信然後可免他患。更乞深惟大義之所係。詳察物情之所歸。有以善處之。無貽後悔。千萬。蓋前日未發之書。意京中士友亦多知之者。皆以爲大老所述墓碣文字及他說話。雖似有失。然猶於其前兩家別無大段相阻之迹。則人亦不甚異矣。至於此書。雖曰公誦學術言行之弊。其實在於文字說話之後。人皆知兩家不協已久。豈有遽信其言之理耶。況與某人相合。攻斥大老。尤爲不可之甚者。如此不已。不但有害於尤丈。誠恐展轉追累於先先生非細。其說同然。決非言語曉喩之可以止息。尤切憂念無已也。並乞加察。

答尹子仁別紙癸亥九月二十一日

编辑

高麗史本傳東國通鑑及東文選。皆以先祖二疏爲勿迎元使而作。此尤齋所爲建請於當宁者也。鄙見亦然。獨樓院兄父子以爲疏中無勿迎元使字。恐當以直斥奸凶爲主。稱直臣而不必稱大義。鄙則曰疏中雖無勿迎字。其宗旨無非大義。安可以此只稱直臣而已。輔姪稍似回頭。而族兄守前見甚牢。此乃落於尤翁耳目。以爲其子孫中有不喜褒崇之謂者也。曾似與兄論及此段。而恐或不記。故及之耳。但此非可入祭文者。聊見其彼此論議曲折也。尤翁序文溫洛麥禾一款。族兄初亦甚非之。幾欲使之請改。而弟謂如此類。或恐無害示後。諡議事體極重。不得已略爭。蓋此乃今日之本原。又不可不知矣。奈何。

答尹子仁甲子四月四日

编辑

采勞憊之餘。添得感症。今茲扶舁來到陵下。聖后窀穸將畢矣。追慟罔已。諸說中惟師友自靖之義。最爲關重。又因謄簡事。一節深於一節。爲兄日夕思量。終無十分正當穩協底道理。未知何爲而可也。大抵師生恩義。著於心喪。自三年期年以下。殺有次第。前日甘露時。兄嘗謂我欲進長書。竊比於比干一言而死者。弟曰君臣師生。誠皆以義而合。旣有比干則又必有王蠋。姑當斟酌折衷。以全保其大義爲主。蓋謂長書必成相絶之本也。比干,王蠋之說雖似戲劇。亦有至理。此乃所以區區奉規。而蒙採于高明者。今則不然。權生傳言及謄簡兩事出於其間。雖曰本皆實狀。而其知傳言曲折者至尠。至於謄簡之說方始盛行於都下。假令長者無所增怒。直恐世謗自潰。以至不可收拾之域。若果展轉。有意外之擧。則此後雖欲更進長書。其勢無由。仍成相絶之際矣。以弟無似。念兄於尤翁。自先庭以來平日師生相與之義。夫豈淺鮮。而終始不發一言以相質問。解后詿誤。遂致古今所罕之事。此豈道理之可安者耶。鄙意恐當追釐舊說。擧其大而略其小。如前書中子弟鄕曲之弊近於相數。其實都在學問病痛之中矣。且使其辭意惻怛委曲。庶幾信在言前。以底於感通挽回之盛。未知如何。但近檢檀弓心喪三年註劉氏說。其論師生之道儘是明白的當。以此今日長書。正合有疑則問之科。而只是所謄書簡。雖因鄙人申扣權生事而發。似或未協於下方不揚師過之語。却恐世之好議論者以謂此書不得已而後進。殊非比干死諫之意。終不見信也。但又思之。頃日復書已露一效忠告之端不啻丁寧。則想亦於此聽許無疑。雖欲不幷近日事一一說出。有不可得者。切須勉旃。勿更遲回。務盡辭意。俾觀者惕然感動。不疑於碣文私憤。而明知其實爲規諫誠意而出。此尤至仰也。蓋復書之說。在於謄簡前。不至甚嫌故耳。如何如何。然已所不能。乃責於兄。言之雖易。善處益難。不任傾慮之至。諸說不無可報者。適此悲撓。俟後是計。

凡規箴之道。不但忠告而善道之其所言者。不過一事二事。故其受之者亦多感悟而遷改矣。竊覵前日長書。毋慮五六條。自學問心術。至於家鄕諸謗。無不羅列。蓋擧其平生而道之。是雖曰規箴。實則非斥也。大旨如此。設使其間辭意略加和平遜順。受之者又必不作愛我救我底看。其後自至於相絶。此乃至今持難之意。而事忽展轉層激。苟必爲長書之計者。幸勿多立綱領。只言爲學之病。如不務講磨義理。而以文字議論爲重。異於程朱諸賢規模。以及處事如木川,草廬及近日朝廷事。略擧其失而不甚攻其心。俾有萬一開釋之端。如何如何。若只如前本則長者雖欲虛受。了無可以變化之路矣。所謂非箴規而實非斥者。恐不得辭矣。弟亦曾經此事。深知其利病之分。適與趙令光甫略相訪議。則其言相符。敢用追告。

與尹子仁四月二十六日

编辑

前書欲將檀弓經傳。附以己見。冀兄垂採其一二。而忙遽未暇。又師友錄往在它所。不果詳考。今始遂意。錄在別紙。幸乞商量而善處之。所敎師友君臣俱是義合之說。鄙意亦然。但其事之之道不同。又有如經傳所論者。蓋進言於君。以犯爲主。不幸而其君不納。重則得罪。輕則放退。然而君臣之義終不可廢也。質疑於師。以無犯無隱爲主。不幸而其師不納。重則斥絶。輕則見疏。然而師生之義終不敢廢也。苟以掩惡而不可揚於人則三者皆然。觀之其理如此。然則所謂義合者。不過與父子天性對言。其有可去之道而已。非謂君臣師生則得罪見斥。便當直廢其大義也。如君臣之仕於列國及値桀,紂之世者。當別論。至於兩師所學不同。一從一違之敎。固亦有義。然恐到此地位。只宜於其賢者而心體身行之。於其未必賢者。姑勿師法。第亦不當以道之未善言之不用。遂廢其義也。或謂師者。道之所在。其果如此者。不當謂之師。此又有不然者。昔周子走避王君貺之拜。程子曰分已定。不受乃是。且如韓子文王操曰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朱子以爲深得文王心裡事。是則孟津之會以前。當以君臣事之。師道亦然。夫豈可易言乎哉。蓋兄此事。人多來問。弟謹答之曰某兄若不及其意於函丈。只作書鄙許。固未爲善矣。今其辭意不出於前日權生所致。又乃因鄙深扣而發則庸何傷乎。問者亦頗領會。第聞權生實不敢盡傳兄言。而所謄之簡已遍於中外。人雖不非其辭。意者皆曰是於師生之義何如也。至於呂台諸公。極辨機關之說不出於同春。其它則以謂此欲指爲僞學。又曰幷與全體而棄之。其終必不但已。慮何可言慮何可言。大抵古今經史中。無値此等事變之人。弟子之規其師以致相貳者。唯有寒暄先生。第亦微略甚矣。師之善待弟子終始保全其義者。如程子所謂故人情厚不敢疑。固爲忠恕之至也。如楊子直,路德章輩怨懟疑怒。靡所不至。而朱子乃爲之曉譬慰解。至欲將前書一一供答。以聽裁處。苟非大賢和平公正之道。能如是乎。以今準古。寒暄所責者小。程朱所遭者亦不過爲自己逆境焉耳。兄之所擬獻忠於函丈。雖出至誠。直是大段道理。幸而聽之則善矣。不幸而不聽則所係已重。進退俱礙。不但爲見絶之權輿矣。此鄙人當初所以雖知過則當疑問。實是師生之正義。而乃以勿進長幅屢稟者也。到此地頭。送書往拜之間。厥終所以自靖者。亦當知處其厚而不處其薄之義。蓋無論事之大小。程朱以師而處其弟子如是忠恕和平。而兄之所處倘或與之相反。非唯未允於一時物情。恐有所歉於後世公議。誠以函丈所失雖非偶然。在今老兄自靖之道。尤宜十分正當故耳。第未知於高意如何。更乞千萬善處。以慰遠誠。以副士林之望也。

此事爲兄思之至深。未有明證。然以正義言之。集說劉氏之訓可據。以先儒事言之。程朱之處門弟諸人可據。以比類言之。武王之義可據。更乞以此參商善處千萬。第所自恨者。初不能卽加往復。又不能審藏其簡。徒使此書爲後事無益之空談也。臨紙媿謝。不知所裁。

答尹子仁六月十六日

编辑

采奉老如昨。惟是臂病尙苦。長兒得掌瘡異症。求治入城。久未見效。悶不可量。向來陳章。勢所不已。屬當有追還職秩之請。仍附其尾。意謂吾輩於今日朝廷。義不敢隨事卞論。只得冒陳其相關於自己分上者耳。以此辭旨歸趣。殊未明快。亦知其必有甲乙之交誚矣。果於十三日筵中重被兩相相繼攻斥。以至聖敎亦以爲非。則下情惶慄迨不自勝。或言兄事因鄙疏更重。蓋擧世謂之報復。而鄙意獨不然故也。理或然矣。至於顯道諸友。又多不滿之意。昨纔以書詳道本意。未知見後以爲何如也。槩聞廟堂之意。大以鄙引寒暄事爲非的證。是誠可笑。凡事義理雖或有當。而必得古賢可據之文。然後人心曉然矣。鄙意正爲此。故寒暄詩意雖不如尊兄所論全體之學本原之病之重且大。然彼亦以平生出處之大義言卒至於相貳。則其歸不甚遠。而觀者不思大體之可據。而徒以非的當斥之。未知諸公於何討得十分親切底事例耶。今承第二書。末段所敎。殆類於是。不任傾菀。兄嘗以兩師一善一否。而不知取舍之衷爲言。第敢以寒岡所處於退溪,南冥者奉告。亦知吾兄之必以爲非的證也。然自古及今絶無這等事例。而其能相近者如此。安可不以此量度比較。而處義於其中乎。如朱子之斥象山甚矣。楊敬仲以下亦多以書尺質問者。況於所師之人。其可輕有取舍耶。愚請更以師弟怨德之道推而明之。觀兄之意。似以父子君臣二者。固有至誠大義。與天無極。而師則非如孔子之於顏曾者。不可泛同於君父。其處變亦當準是云爾。夫師弟之義。檀弓所記。固以極至者言。以該其餘矣。以程,張所論言之。服師者有如父母兄弟朋友之列云者。固已知心喪三年在其中。大義之相關。推此可知。然則恐難以其情義淺深之說。遂直謂師獨異於君父也。苟爲然者。當服期年以下。皆不得與此。是將目之以師弟。而不爲左右就養。不爲無犯無隱。不爲服勤至死。只管量服功緦而已。古今天下。豈有如許道理。如近世沙溪服栗谷大功。先先生服愼齋小功矣。假令栗谷,愼齋有過。兩先生自以不得心喪三年。終不行無犯無隱之道。而兄亦何以欲獻長書於尤丈耶。而欒子所謂生三事一者。其爲偏枯不仁甚矣。然則爲師之服雖異。而事師之義實同。不待顏曾之於孔子。而分義之嚴已明也。且惟吾夫子以以直報怨爲敎。而小學又有恩讎分明。非有道者之言之說。然皆以已所處而言耳。至或事關父兄。容有所不得不異者。然尤翁於先先生。乃數十年道義之友也。於兄爲數十年道義之師也。推隆親厚。一世無兩。而其所相激者。乃碣文之全用狀語也。後書又有內外之說也。又有山岳之說也。近來又有木川事。而昨見兄受尤翁書。又有金尙書事矣。生平尊仰如此。今則有許多阻礙。此正兄所謂情義不能如前者。理勢亦然也。然以愚揆之。全用狀語及山岳之說。皆以鄙文爲病。欲其有所開悟。則似非專當於本家者也。內外木川金尙書等事。雖曰三說。其歸不出於江都一款。則此恐不當卞。又不必卞也。何者。世人遭事。必欲申卞者。爲其或能亂眞而衊人焉耳。今則不然。先庭自訟之深樹立之卓。著於上下耳目。本末焯然。尤翁云云。秪見其爲吝於與善。薄於故舊。豈能有損於幽光之萬一哉。至於內外之說。尤,草二丈旣已相諉。不必深窮。木川之事。尤翁亦謂出於尊尙先丈則又奚必旁推默蓄。俾到此境耶。其果如此處之。且於存訊之節。論議之際。一用公正和平之道。則兩間情義雖不能如前。而其於契好師弟之道。自有斟酌。不至於大段乖隔。此誠平日所以奉請不啻鄭重矣。兄乃反以極言竭論爲主。語意深切。無一顧藉。雖曰隨問而對卞。其歸輒以敵己下所不堪者。行之於函丈大老。不爲疑似請質之辭而一一直斥。篤守不疑。無異告絶之書。則事理至此。決無餘地。雖亦自以爲誠直之道。而恐於君子禮義之衷。語默之當。所失非細也。是不惟與區區奉請之意。自成遼越。其在昔年論碣文時。間擧先庭遺意相勉。而每蒙肯可。及兄近貽顯道書。止其上章申卞者。矛盾益甚。豈亦前則可行而今則不可。門生則可行而爲人子則不可耶。至於長書一節。實爲師弟大義之所係。時節雖晩。而道理自在。見識雖或未的。而誠意可見。尤翁雖不開納。而公論可俟。如以利害參之則亦必與答書中歷數心術隱微之過者。有輕而無加此又前書所以申請者意更切至。顧何爲而不於其時幷呈。使觀者益疑於私怨報復之發。而終無爲師忠愛之道耶。凡此裁處。皆非愚滯所能曉然者。且念老兄遭父師之逆境。處天下之大義。實爲古今之所無者。正宜稽之經旨。律以賢軌。思量權衡。庶幾自行其厚。而不行其薄。得其中而無過不及。以爲斯文後世之標準。而卒乃不能。一則以直告爲義而太涉迫急。一則以自明爲嫌而終歸欠闕。進退不得其當。夫豈所望於兄耶。如弟所處。益有難平者。當初陳章曲折。顯道必以奉報矣。原其大義。只欲據已所知而明兄之不專出於私怨者。筵中諸公雖不幷此條斥。而聖意必有所左右。況今薦紳章甫如見兄書。類必多以私怨爲言。然則所謂愈與李賀俱得罪者。又見於今日。而其爲得罪。不徒在於士夫而在於朝廷矣。夙夜悚蹙。如何可言。適因靈儒告歸。謹此追謝。

兄之前書雖如此。其下若結之曰愚以人子之至情。識見亦未明徹。凡所奉疑者。未必一一得實。願門下明示曲折。使愚有所覺悟者。於其理到處不敢不服云。則事長之節。處變之道。俱爲允當矣。然此則已無可及。未知向下凡百將何以處之。鄙料過近之後別爲一書。以致遜謝之意。似不可已矣。如何如何。義利王伯之說。於顯道書猶未明白。蓋鄙意尤翁之病雖如兄言。亦只是爲此學而不能克己祛私。以至於此耳。觀尤翁自訟之意。似亦放此矣。非如陳同父之學知其爲義利而雙行之。王伯而幷用之。以便其功利之計者。其名義位置迥然不同。而兄乃混而加之。故弟意如是耳。

答尹子仁別紙丙寅二月十五日

编辑

垂喩別紙。幷領抵士威長幅。有以仰見高意今已沛然無礙於向來變節矣。三復愧歎。不省所言。蓋鄙甲子三書乙丑二書。雖其辭義未必盡當。而大意可知。今承所示。似猶不燭鄙心之本末。故茲復覼縷。非敢有望於或補一二也。當初鄙人以爲此係父師之大變。其在私情。固難與平日相同。而恐猶當以略存舊義爲主。此乃甘露之論也。至於長書往復之後。鄙又謂今日事節層加不啻數倍。而然其大體恐亦終不當至於告絶。故遂有前書矣。何者。尤丈雖或亡狀。似無自己做出之理。不過得於傳聞之註誤。而及値此會。不加裁正。向人子亂說。方爲無謂耳。鄙意兄之可怒於尤丈如內外山岳及此往復諸說。皆出長者手筆。明白眞實。無可遷就者。擧以爲辭。彼亦自知其失矣。今乃必以木川通文沃儒上章爲斷案。以有相絶之擧。凡此曲折。計亦不無根據。要之是皆出於中間想像億度之端。別無目見耳聽之事。則是遵何義哉。自有此事來。尋常爲兄思慮憂歎靡所不屆。每思以明道之論納拜。見二程全書夫子之待原壤。見檀弓伊川之論薄昭見二程諸條奉稟。庶冀因此有所思繹賜敎。而竊聞議者反以何人斯王氏說爲據。然詳其歸趣。又未嘗不在於忠厚。則自與所處異矣。大抵鄙意。兄之於尤丈。私情雖替而猶保舊義。正爲善處於父師之間。而自與忘親事讎忍心害理之科不同。以此前日所爲極論其父師師弟之義。許多說話。皆由於是。今已爲空言矣。然而近日適閱論語以直報怨章所載或問之說。於其末端所謂權輕重而處之者。不覺及覆長吁而已。長幅所喩前後公私之說。益荷警策。第當時碣文諸失。獨在於尤丈。茲以每切慨恨。到今吾兄所處之過重。揆以鄙見。反有甚焉。故自不得不爲左右一言耳。至於世道黨議之益乖。將成國家無窮之患。誠有不勝憂者。然此旣不能爲君父進忠。又不能爲長者獻規。是亦無如之何矣。昔者明道先生力爭新法。降補外官。一時中外爲之扼腕忿罵。而其言只曰吾輩與有其責。又曰參政之學。如捕風捉影。未嘗以此上告下說。明目張膽。極言以排之。則況於鄙人以立異分黨。得罪於朝廷。不啻明道之所遭者。其敢妄效云云耶。此則抵鄙後紙。亦蒙矜察矣。爲今之計。唯以桑楡餘景。紬繹古書。保守本心。不負天賦公平之理。不爲國家助成朋比之習。雖未有補於世道。庶可自勉於一身。此外無它念也。

師生之義。往歲六月書。自謂盡之。今以必不如此爲敎。殊未分曉。豈欲不加直斥故耶。時論一款。非徒兄敎爲然。頃日輔姪來見。以謂學儒輩方肆誣人之擧。而不此之論。獨咎少流。恐未得平。此言却好商量。蓋鄙意非有放過於彼輩。特爲所謂士類者。猶未免挾私輕動。而言意固無偏而語猶深滯。今亦自覺其過矣。所敎於尤丈事不能透得云者。勢自至此。鄙不惟無兄所遭。東西相隔。聞見事情。全不關涉。雖或從人傳聞所謂心術隱微之病。亦難一朝果然傾信。蓋此乃極層事。與平日泛及長者氣質事爲上病痛時不同也。竊念左右展轉畜疑。爲此古今所罕之擧。想非偶然計。世亦多是之矣。然聞一二議者。以爲此論在他人則猶可。在某有私嫌有師分者則恐尤不可如是。雖自謂本源所發有異於人。亦豈能盡保其一從天理中流出耶。未知此說於高意如何。適有所聞。故不敢不及耳。

答尹子仁別紙丁卯九月七日

编辑

羅友離親遠去。今又未易疏釋。迨切慨念。無以爲言。第其疏辭歸趣。殊非鄙人當初相勸之意及韓疏出則眞是兩造。不謂今日遽見此等景象也。大抵彼此幷立。務自潔淨而棄垢於人。如鄙本欲無言。或被人強。不得不爲兩惜末失兩扶本長之論。聽者不察。爭相懣然懷怒。具,李諸人固不足道。如士威,汝中輩恐亦不免。謗議多端。蓋采雖無狀。豈不思所以深明邪正之分。俾成一時之公議。而直恐事情之表裡易眩。義理之輕重難衡。與其無明見大量。而妄自裁決。以投於偏私乖激之倫。無寧守拙安常於其所知處。以爲知。如尤疏之太深。羅疏之反激。不知處以爲不知。如全是全非。一邪一正之說。要亦無背於闕疑闕殆之計。而不至爲忠恕君子之罪人。非敢出於苟且依違之計也。今番旣失面討。亦俟閔君之行而早晩難定。中間必有毀譽交至之言。久而不覺浸漸者。故敢略及之耳。固知如此不槩於高明正氣之見。而分限所在。雖兩受疑斥。了無變化之術。奈何奈何。

答尹子仁己巳二月二十一日

编辑

蒙喩處義之方。鄙亦寡陋。何敢明知。第今日尤丈復作罪首。時議想必求其貳趣者以爲之助。人多爲高明深慮矣。政目三望。正符其言。是誠無如之何。但到後日。若有除命者。只當固辭。直敍自家本末。先言守分不出之義。繼言不保師生之曲折。歸重於引咎自責。益無出世之道而已。其中辭語。只得略說大槩。俾無罣礙牽掣之患。此外恐無它策也。如何如何。鄙亦堇遞本職。欲辭兼任。而不但前後少異。亦有當觀事端出場者。姑未冒陳。方以恭俟罰譴爲自靖之地。蓋爲昨年事必無網漏之理。如或無此。始遂素計計也。靈祠鄙意亦非欲自投於無限謗叢。每以書院鄕祠等威無別。爲今日世道慨然。故自不得不如此。若其徐議奉安之議。謹當仰副矣。浦相遺書事。當待狀文修改後有所更告。然其別爲註釋一款。實妨於大一統之義。亦與易本義追述羲聖之旨不同。特以其德性誠篤。又能尊慕晦翁。非有僭擬陵侮之意者。乃謹證定推恕如此。若依兄說全務放過。則豈吾輩尊道衛經之本心耶。切冀審思而申敎之。

與尹子仁五月十日

编辑

前日惠復書。迨切感荷。暑雨方作。遠惟僉起居對福。區區馳想。世事至此。無復涯畔。向來斯文之厄。猶有不暇言者。天也奈何。士元忽遭奇禍。死目不瞑。足令千古志士釀涕。又豈一家之私戚而已。痛惜之至。無以爲心。想僉兄同之也。曾效陳疏之說。妄謂略提大意。以明人臣不安之義耳。今聞勢須具列前後曲折。有若一番申卞之擧云。然則當此爻象。誠亦難矣。鄙亦何敢必遂前見耶。到今所犯。莫大於弟。南相諸人皆在其次。而尙無罪名。朝夕待事。亦不得歸守先隴。此懷如何。適憑宋生行略謝。

答尹子仁庚午正月四日

编辑

前書未報。方以爲恨。寬夫又致後帖。披慰多矣。所詢處義曲折。豈所堪當。區區愚慮。固已仰效於此事未甚潰裂之前。及其甚潰。幾無着手處。則非但兄之不用吾言。采亦不能爲兄忠謀。蓋事不經見。亦無古今之旁證。以采譾劣。又何敢別生新義。妄有云云耶。第當初頭。心語於口。擧世雖曰父與師孰重。然怨德之報。宜亦有所斟量。自我起事。辭且不愼。無乃有犯分凌節之咎乎。此所以猶效前後屢書而不已者也。中間長者之說出於意外。繼有羅,韓之辨紛然幷立。固不足爲輕重。而最後得睹李姪問答。辭意涉於無謂。采亦不敢專守舊見。此又所以去歲承誨。不免只以勿及懷川事奉規者也。時事大變。人心乖隔。雖有楚山後命。議者自相參差。然如采者情義旣不淺。遠外承訃。益切慘怛。不復置意於平日議論之異同矣。亦嘗爲兄思之。當其喪歸也。特以舊義大禍。略爲之望哭。恐與前日處義。或不甚礙。近聞一士友言。若爲一文字祭告墓前。俱道彼此幽蘊。庶幾無憾於幽明。亦似有理。第以終無古義可證者。不敢質言也。蓋龜山嘗論孟子臣視君如仇讎之說。卒以君子豈處其薄爲言。此義深長。今人固動持以父重之說。抑有可以相通者否耶。所謂訣書。但擧孝廟當日責以明天理正人心之意。而不及於事。蓋欲使我明知近日所處之有本源來歷而已。似無它連也。鄙因季女醮禮。至月東歸。今又再尋海路。當此衰憊日甚。固無所樂於此者。經理大事之外。蓋有不得已者耳。去夏洶洶。亦難明知。只爲南相復謫。固無幸免之理。厥後月幾二三驚。竟至中寢。莫詳其故。第今亦何能終得無事也。眩作草謝。

尤翁聞士元死。極加痛傷。深恨不及識面。又於文字中删去嘗及士元者。想已聞之。又聞李令擇之曾作書爭虜陳事曰。誠與鄙聞不同。其何以有此言耶。答曰當時只憑滄洲語。若如來說。吾亦何敢自是云。此段似非誤傳。敢及之耳。

答尹子仁四月十三日

编辑

遞中謹承損札。憑審遭慼以來。服履動靜毖重。不任慰釋。采前月間歸侍親側。人有傳及洛下消息。於吾兩家辭說紛紜。殆若向來遺套。心甚怪訝。莫知其故。只得屛俟而已。及承盛喩。辭嚴意懇。不啻提耳。苟非老兄德義之至。何以及此。益切感戢。不知所謝也。鄙意因以李姪問答以後。爲高明所處之不得不然。而直到去歲事。傳聞慘怛。猶有一念以謂如使昔賢當之。豈或於其間更有遇變斟酌之道。能與平日所處不相妨奪否乎。旣以自思。且不免乍動於士友之言。而適會承兄俯詢。似若有所相符。故乃敢率爾薦聞矣。所論首尾。殊涉煩妄。而然其大要。自謂皆爲未定之辭。反以請裁於高明。則初非據爲正理。奉以相勉者。亦可推見。乃蒙鐫喩。益用愧訟。第於指噵開釋之下。雖甚固陋。豈不欲一一仰對。以卒受鉗鎚之施。而義固未晢。辭又難善。偶考程夫子要使誠意之交通在於未言之前之語。不覺惕然動心。方且自悔前書之不暇。其何敢申加卞論。騰播中外。以循已往之覆轍也。愚意今日處義。恐難易此。不審老兄以爲如何。區區立心。自量性昏。秪欲求牖於當世一二師友者斯已勤矣。不料到今白首無成。公私狼狽。又且展轉未契於門下。誠亦窮命所關也。然而向後倘逭外至之患。則得以垂死餘日。反躬讀書。分寸窺斑。庶幾再承高誨。以遂宿願者。其於今日得失同異之辨。又豈深患不釋耶。情溢辭蹙。臨風增愧。

答尹子仁別紙辛未五月

编辑

夷齊廟位版。當書職號姓氏例也。一統志言宋封伯夷爲淸惠侯。叔齊爲仁惠侯。元封伯夷爲昭義淸惠公。叔齊爲崇讓仁惠公。胡元封爵旣不可用。則當單用宋制耶。至於姓氏。曾見史記註。稱夷齊姓墨台氏。不見經傳。亦將何以爲之。或曰朝廷祀典。自當用歷代封爵。儒林俎豆。不必如此。程朱二賢皆有封諡。而川谷書院只書曰伊川程先生,雲谷朱先生。此退溪,寒岡所定也。今恐當曰孤竹國伯子叔子。蓋首陽有孤竹城二子臺。廟本因此而作也。正與川谷之義同。又無妨礙之處。未知如何。

獻爵籩豆拜禮。聞獻爵則文廟賢祠皆只用三數。無容更議。籩豆則文宣王用八籩八豆。賢祠用四籩四豆。今夷齊以爵則侯。以德則聖。似與邦賢祀禮少異。恐當用六數矣。至於拜禮。古者唯行再拜而已。自家禮儀節,國朝五禮儀兩書。有四拜之文。以儀節觀之。似或通行於士夫。以五禮儀推之。恐是只行於王朝。退溪先生常曰瓊山禮多可疑。則夷齊雖曰侯爵。儒林俎豆。意固不在於此。則依古禮行再拜爲宜。雖與籩豆之數不無參差。而亦幷未知如何。

祭享月日。聞海鄕仲月初丁行鄕校祭。仲丁行石潭書院祭。季月初丁行文憲廟祭。今若更設二子廟則其勢似礙。尤翁則許於仲丁幷行二子石潭兩祭。鄙意旣非文廟則理當先行二子。而俟後丁遞退石潭。其時似當先告矣。未知如何。

建祠時必先陳疏一段。朝廷本爲書院疊設之害而防制之也。似聞厥後只建祠祀賢者例。不陳疏。抑未知祠院始建之體。別無不同者耶。今此祠奉安。在初丁十二日。事無進退。若非疊設之科。則海鄕士論必欲先奉安而後陳疏。亦未知如。何幸乞一一示破。

答趙平叔持衡○戊戌七月二十八日

编辑

仰惟新涼。雅履調攝萬重。仍悚昨者書枉。憊綴方作。不暇細復。迄今深歎也。垂示公羊傳註二疑。竊以爲看得甚是。所謂今將爾。必指其將弑未及之事。而乃云欲殺無傫。似以將殺叔牙於無傫爲言。所謂閔公本將不誅。夫將者。有漸之辭。臣子之於君親。不當有將。有逆亂之擧。以此而言。雖未及弑。若有其漸則罪自當誅爾。此是傳意。而乃云閔公本將不誅。似以莊公本不可弑爲言。然必易閔爲莊。且將誅字以弑意賺連看去。方可略通如右。原其立意措辭。並爲繆舛。前後了無可据。不知註說何故疏脫至此。抑彼有他義而吾輩自不察耶。病中殊無精力可及此事。賴兄提誨。乍究一段首尾。亦左右之賜也。

答李重賚癸卯

编辑

出繼者爲本生父母旣以不杖朞爲定。變除之節。與凡朞服無異。不敢視於具三年之體者禮也。脫衰後似當依俗服黲笠白布衣黑帶。雖所後父母俱沒已服三年。而又爲所生伸。是一本也。毋論禮俗。古今皆無此例耳。復寢曾見禮意。重於食肉。然大功不過以葬爲限。期服中如祖父母衆子嫡孫等喪。終其服不御。無不可者。其餘似在斟酌。婦人服近聞朝紳家用古制者頗多。蓋頭家禮不詳其制。考儀節則雖有云云。亦不能知其果爲何制。尋常欲質知禮者而未遑也。終天之語。朱子於朋友祭文用之。雖非父母喪。固無所妨。妻喪比葬不薦父墓。情或未安。禮必爲然。母在爲妻杖。曾見禮論頗詳。今皆未記。不可代以臆說。俟後報計計。

答南雲路丙辰

编辑

前書乃有且恐無聞之語。此雖台兄沖謙之所發。抑亦因此可見其能賦遂初矣。區區私喜之至。往歲在都。每聞高明之學。多爲淸靜修養家所困。近竊聽於從游下風者。乃知年來已肯下手留意於洛閩諸書。此正所謂一撥便轉。顧何難於硏究持守之功耶。春間得文谷相書。云亦欲從事此學。而必當先由小子學始。使人感歎。然若非今日設一大罏鞴。盡驅諸君子於窮山僻海之間。其何以有此奇事耶。天之所以玉成於人。固不以用舍限明矣。如采者用力雖早。而白首紛然。自知不足以追攀逸軌。倘蒙不鄙。時賜鐫敎。庶得夤緣反復於講席之下則又大幸也。

答南雲路辛酉十一月晦日

编辑

卽日臈寒。伏惟廬中氣力支福。區區馳慰。第審間以藥餌爲事。及因傳說。令胤調履殊未蘇痊。又以傾慮不能已也。世采一病兩歲。絶無向安之勢。重被朝命。蹤迹杌隉。泯泯屛縮。尤不知所以自濟耳。曾於戊巳年間。謹以一書請見哀所編東史。且質羅祖事跡矣。未幾値罹謫患。不復相煩。其亦至今嘿記否。鄙陋且於病中。略輯箕子事跡言論。目爲範學全編。多有未備處。方以吾東文獻無徵爲恨也。頃聞史藁已了。箕子以上尤欲速承惠示。少償宿願。更乞勿泛千萬。坐此遠外。末由躬敍阻蘊。臨紙增恨。

答李彝仲丁巳五月二十六日

编辑

不意耑使至。謹審比熱。令政候起居淸勝。慰荷之餘。玩繹書辭。不覺墨渝而帋弊矣。采粗保親旁。亦已縛得數間茅屋於長山後谷。第看此頭勢。世故年事。恐皆未能自必其安坐。奈何。且念吾輩童弁結交。今髮種種矣。采之平生屛蟄。終亦不免於冥行跋疐者。固無足道矣。如兄策名淸時。所以盡忠補過。必有本末。而要其歸趣。適足以增成西江之波浪耳。區區愚慮唯有一計。從今以往。抛却許多閒文字。除却許多閒議論。只以收拾身心。保惜精神。爲端的受用處。時以義理浸灌之。則庶幾方得七八分親切意味。而亦可馴致於異日全歸復命之地也。不識左右以爲如何。偶爾意到。敢用布聞。更須留念。

答李彝仲壬戌

编辑

弟年來狼狽。多被平日親舊所誤。計必有以自取者。每切內訟。不謂台兄亦不免此病。是將無顏面更對於他日也。嘗誦古詩云不聞一事眷眷救。但見三臺每每遷。以爲當世諸公必有惕然感歎於斯者。竊不意狗尾之續。又乃遠及於窮山。畢竟牽掣。恐無一番伸義之地。愈不勝媿死也。奈何。餘祝爲時自重。

與李擇之選○壬子十二月二十二日

编辑

去歲西歸。行事甚忙。承書未復。至今爲恨。卽日歲窮春生。仰惟尊仕履對膺佳福。同春函丈竟棄後學。此誠士林世道之厄。使人驚慟無以爲言。想左右平日情誼。不比尋常普切痛懷也。河西金先生正學高義沈堙已久。向因朝廷屢加褒贈。其後孫遂以狀本相託。辭之不獲。其間極有疑惑處置不下者。茲令子泰殷面稟曲折。幸賜回證切仰。

答李擇之丙辰

编辑

采始欲往行節祀於海西新壟。遞以病苦馬創不進。歸塗堇及國祥。楊邑公館之門外。普展追慟。曷有其極。蓋以前歲練日。亦在此行禮故也。武侯全書卽自二十年前所要一見者。不意於今垂老之際。窮峽之中而得之。感認盛眷。無以仰謝。第爲略閱之。其八陣圖說。絶無蔡氏所論。豈當時西山所修。已不傳於中國耶。且其分門諸篇。不著所引書名。亦未知以何史爲據也。須乞因便示之。方欲略謄南軒所爲傳及心書等文。然後奉完。計不出冬前也。

答李擇之辛酉十二月十五日

编辑

前議靜菴先生遺稿。此亦有意久矣。正爲文字追得者至尠。不敢率易下手。適被李友箕疇,徐君文淑苦來相證。今已成編。想前頭開板於帶方不遠也。蓋其規模。一以朱退兩集爲準。而參用諸例。惟經筵陳啓及語錄。輒繼手筆之次。雖無舊例之可據。理勢自不得不然耳。年譜則李友欲令弟裒輯。但念精力已耗。決不得爲此等大役。且思轉屬子仁而姑未果矣。曾聞台所編者甚詳。其到何許地界耶。如已就緖者。只可往復修潤。不至費力。幸乞垂示。牧老事蹟。厥後更無所考。愚意雖有列聖所敎與朴,成諸公之說。到今百世之下。若非晦菴大見識大力量。恐難遽加以楊雄之罪。大抵麗末諸賢所處。皆未免可疑。夫以圃隱之精忠。冶隱之貞操。是何等大節。而猶多以九功臣太常箋爲世所議。況於此老平生。似涉歇後。又有造朝一着耶。第今只取其始終之志。在麗社與夫能以客禮自處而已。蓋謂之苟且則可。謂之失節則未可。成公註說似亦明有此意矣。如何如何。頃見眉菴日錄。此老又有從祀文廟。不久還黜之擧云。未知此或見於他書否。

與李擇之己巳十一月十五日

编辑

冬暖如春。歲且向盡矣。遠惟台寓履起居對加毖重。區區馳情。自古居夷之人。類多眷顧宗國。懷戀庭闈。有難堪勝。而處困心亨。又君子之所常勉者。竊想台兄素位而行。無異於是矣。一慮一慰。楚山之禍。訖令人於邑。斯文喪矣。尙復何言。士元事又出千萬意外。謫路皐復。不但鄙門之深痛而已。計左右一家之情。當復如何也。弟首夏以後。因時議洶洶。數月待事。不敢與人相通。洎其聲息少寢。下往海壟。疾病淹滯。今始歸到坡寓。苦無託書處。作此以付汝和令公。未知何時可達也。更冀以時自愛。少副遠誠。

答趙公擧丁未九月二十四日

编辑

示意奉悉。顧惟猥汰不敢深質。第兒名攝主告。旣是朱先生本語。旣難別祝。措辭又不可。只以孤子爲稱似當。以兒名爲主曰孤孫某。託從父某敢昭告云云。曾有人來問。以此爲答矣。然此謏問不足爲準。惟在喪家博訪而處之耳。

與趙公擧丁卯五月二十八日

编辑

自聞大拜。亟欲一書相賀而未遂也。計已陳辭。出謝有日。伏惟暑蒸。台燮候起居萬福。或傳臺端有以前事爲言者。未知竟何結局也。亦覺菀慮。想台益以進膺重負。不安於懷。恐此無他道理。惟是聖訓所謂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者。足爲萬世之繩準矣。幸加深念。稽古正身。遇事盡忠。先立其大者。以無孤聖上特達之知。千萬跂仰。但世道至此。動輒牽掣。殆無着手處。是則不知又當何以處之也。采頃喪甥女悲怛。訖不能定。病勢隨苦。尤難自聊。奈何。

答金斯百錫胄○癸卯三月二十一日

编辑

每念春沼兄以高才邃識。卒早短閼。未嘗不摧心也。豈意瑞明姪遽忽接踵而逝。其所得年又不及迺翁。使人痛悼興感。久益不能自己。想君實同此意。而抑有甚焉者也。曾惠明季遺聞。累月摩挲。不堪隕涕。示諭謹悉雅意。史公忠義。可謂烈烈。然當南都全盛。身任梱外之事。不能倡義誓師。以成進取之機。竟坐死孤城。假令忠簡當此。其必不出於此。瞿公所値之勢。已無可爲。然觀其忠誠才略。內格君心。外治軍旅。欲以區區數州。與大敵爭衡。必爲興復之計者。彷彿武侯作用。而及其力屈。就義從容。又不媿古人。則雖不知與信國孰爲軒輊。愚謂皇明一人而已。至於劉黃二大夫所論。似亦得之。但欠一祁彪佳爲歉。若諸帥中張國維所樹立。略配瞿公。反不之及何也。鄙見及此悚悚。

答金斯百戊申四月二十三日

编辑

祥禫變除。殊係疑禮。實難臆斷。求之曾所考檢之地。亦未見有的論者。未知何以爲處也。第朱先生答曾無疑書。云當時自是成服太晩。然在今祥練之禮。却當計成服之日至今月日。實數爲節。語類又云親喪兄弟先滿者先除服。後滿者後除。詳此二說。似皆以成服實數爲準。然則或用聞喪及到喪次除服者。恐是不考乎此之過也。且受禫之日。揆以人情。似當略設祭奠。第家禮犇喪成服條。別無設祭之文。況於除服。其可杜撰爲非禮之禮乎。至如曾子問所論君之喪服除而後殷祭。鄭氏云謂主人支子則否。此義益嚴。似當傍照於今日。鄙意設位哭除之外。恐無他義也。第此素未習禮。病昏已甚。何足深採。唯在斟量裁稟而處之如何耳。

答尹叔獜壬戌十二月二日

编辑

頃聞台旆回自日域。不惟專對之美。足令蠻俗厭服。其涉海濤之險。無異坦途。後時而往。先期而返。眞若有物陰來相之者。何其奇哉何其奇哉。第以病蟄窮谷。未遑迎候行李者。爲歎不貲矣。非意忽蒙委書。憑諦比日冬氣乖常。台體履動靜對加毖福。一媿一慰。殆無以言喩也。詢及定性論。鄙亦不詳所指。蓋所謂定性書。本在二程全書明道文集中。近思錄則在顏子好學論之次。性理大全則在心性情篇內註曰以下。論定性。豈彼因此等賺連。遂乃易書以論耶。殊不可曉。朱先生以後諸公語及此書處亦多。而終無以論稱之者。唯其不舍此而爲他文字。則可因大極西銘二篇而明知也。如何如何。蓋彼旣以定性論自請。只當以此爲題目。而更將近思錄本文以寫之。其無定性論。不得不以此書書送之意。具載於答簡。恐絶滲漏矣。末由承誨。徒切跂仰。唯冀以時加愛。

答尹叔獜乙丑正月四日

编辑

遞中承問。謹審向來窮嚴。觀風體履萬福。慰荷不容言。曾奉台旨。前度涖藩時纔諳事情。卽旋被遞改。不無所恨云。今則似可繼是有所施措者。深爲嶺民賀也。第以人才一事言之。雖鄙遠外流聞。猶多於台諭諸人。望更體訪。觸類而長之。方稱聖朝委寄之意也。如何如何。固知台以陳薦標榜嫌我。唯此衷曲不得不因書奉告於左右。幸毋見猥也。

答申叔弼翼相○戊午

编辑

采屛蟄窮山。菽水粗保。實爲今日私幸。惟是客地荐凶。溝壑已兆。未知漂漂者果又何底止耳。夢尋水石之喩。具見雅意超然於物表。不覺斂袵。然以愚慮揆之。目今中外憂虞非啻一端。而適會令與悠久並管西塞。要在同心善謀。以待天下之事至。正君子出身事主之大義。又奚必效拘儒匹士放迹川巖。自爲快適也。想令公於此。只好一笑。而區區衷曲。不得不略布於左右。今幸有以恕之。

答申叔弼辛酉十一月二十三日

编辑

向因洛便。幸奉辱帖。憑審冬嚴。令巡宣體履對重。想今一方民物。已囿於甘棠風化之中矣。采又以冬雷之故。叨承嚴召。辭旨愈懇。有不獲已略進引古之說。遂致優批出於尋常者。勢益狼狽。未知所以自濟也。栗集得蒙垂念。寫役板子皆已就緖。事幾十八九成矣。此乃百年未了底文獻。每恐其遷延不振。以貽儒林之羞。而今將大行。適與腏享文廟之擧相値。豈亦有數存於其間者耶。第用歆服。四書圈點例。依示修呈。其他諸說亦在別紙。並乞詳察。而昔稱善爲湖南者莫如金慕齋,宋圭菴,鄭松江諸公。未知其或有餘規可以遵倣者否。今日百事俱弊。惟以重風敎淑人心爲主。曾見朝家所頒警民編。有補於正俗。似當頒布民間。使知勉厲。尤須勤禮儒士。高者可以薦之朝廷。其次使各訓迪俊秀。以爲國家之根本。此皆係方伯施措之如何。徒欲區區致意於文簿則末矣。敢控愚見。想博一粲也。遞被燈暗神憒姑此。

答柳悠久乙丑五月五日

编辑

內外遲速之卞。鄙意固然。今奉盛諭。誠相符合。豈不欲仍留不去。以償宿願者。第緣前時山事。尙未決定。今此奉先省親。不可久曠。大暑在前。疾恙亦難預定。以致心事相違。抑鬱無聊。古所謂十常八九者。不覺氣憊也。聽樂一段。不著於禮律之意。思之不得其裏。且以精昏已甚。旁無一卷書相隨。雖或有著。姑無以究極其說。惟以大義推之。君父旣在亮陰之中。中外諸臣似未宜燕樂一如常日。假令禮律己有其文。孟獻子加人一等。又非君子之所可勉思跂及者耶。然若以禮律未著之義。務欲成人之罪過。恐又未允。雖以在我者言之。亦不必自同於明犯禮義之科矣。如何如何。近刻諸書。因公文送致玉堂。固當爲之。第生今日蹤迹。動不動便是墮坑落塹。正如前日所奉告之意。或且留待後人早晩印送。爲稍勝無痕迹否。此本慮有兵火。不免付之剞劂。而朱先生嘗止人鋟書。至以焚坑之禍爲言。以今觀之。無乃當初不刻爲是耶。唯乞量處。

答柳悠久五月二十日

编辑

坡州路上書。乃燈底胡書者。其已關照否。生卽者還到楊寓。老親幸安。餘無可言矣。計今所考在於禮記及問解等書。而不皇於儀禮通解續。蓋關西必無此本故也。茲以兩條謄呈。幸須詳覽。蓋禮記集說則以子亦有服。爲己有期功之服。與鄙前書意同。儀禮通解之說。則論父有服。與集說同。其論重服處。與集說不同。南相之論蓋主通解。而其曰子亦有服者。指縞冠玄冠云云。欲通兩註而一觀之。殊不知通解集說意自不同。其義則或後出者爲勝也。然此則特論經解異同之致耳。若緘辭則切勿分疏。以增紛紜千萬。

答申聖時啓澄○丙午

编辑

賜喩別幅。辭旨勤縟。所以指抉迷誤者。具有本末。此正朋友講劘歸正之道。何幸鄙劣今日得之於左右也。傾謝傾謝。第竊究一篇之指。蓋曰適庶正體之說。只當施之於子孫。不當以此比較於祖先而爲長子服之節。其下又引不繼祖等文以證之。此於兄說雖似有可言者。然采之愚意。此論喫緊處。只是正之一字。然又以適適相承觀之。知其必通於父祖無疑。夫此說者。本亦意或疑其太過。而始終思惟。以爲如此而後正得其文義而益明乎義理。此實積六七年來獨知偏守之見。而茲蒙吾兄不鄙而反復之。請先以盛敎推之。而少獻其愚可乎。若曰爲祖父服而必擇其長庶則誠爲悖理矣。若曰爲長子服而須推其適適相承與否。未知其果害於義也。苟以校擇爲非則繼父者不得爲長子。而必繼祖者伸斬。是何以父祖一體之尊。斤斤致謹於適庶輕重之間。而其爲爲長子比較不已甚乎。其它如宗有百世五世之異。祭有祖適彌適之別。皆可旁照。而苟以不較擇爲是。則妾子承重者。亦將以繼祖之故。直伸長子之斬乎。蓋此不過推本崇適致尊先祖之大義。今所以重長者。實不出於此。而尤以正體同於父祖爲貴。若父祖已非適。而只長子爲適。則傳所謂正體於上。疏所謂父祖適適相承於上。已又是適。承之於後。故曰正體於上者爲虛文矣。苟以適適活看。置之或適或庶之間。則是卽正室之適。而非正長之適。非徒失適字之義。並與正字之義而失之。而卒使尊祖大義。暗昧不明。雖如吾兄之平日抵死說得正嫡之義者。至此而皆無歸宿。豈不思此一款而乃有云云耶。至於不繼祖之文。雖爲庶子不得爲長子斬而言。卽所以互明上文所謂正體於上者止於繼祖之義。蓋不言於上則適適相承之義不明。不言繼祖則其爲幾世之適不明。合兩說而觀之。自成四世長適。所謂要適子死後乃立適孫。乃得爲長子三年及得爲父後者是適子。其實繼祖父身三世長子四世者。都是一串文字。今乃不深考傳文意脈義理。而單据一句。以此致疑於正禮。抑又何耶。愚請復以大義明之。蓋雖曰萬世百世之統。豈盡以世適相傳。而其間亦有以支庶承重者。惟此之故。以父爲子者得其常則爲長子斬。不得其常則爲承重期。此古今通行必然之理。所謂得其常者何也。正體於上而正體通於三世。將所傳重而傳重通於其子。又成人而無廢疾他故者也。此所以以長子至正至備之義。加斬衰至隆至重之服。而得盡尊祖之義者也。所謂不得其常者何也。卽爲適子之正體庶孫之傳重。庶子之體適孫之正者。己巳不得兼二義則其於上通下通。固不足論矣。此所以只用承重之義。降制期年之服。而不得盡尊祖之義者也然則雖曰繼祖。而非爲長子所以通正體於上之義者也。雖曰爲父後。而非適子所以通祖父身三世之義者也。然則固不可以此反致疑於正禮。而又安可以此之故。謂爲當施於子孫。不當比較於祖先。而終使尊祖大義暗昧不明而莫之恤也哉。大抵高明所論。長於援證推說。而其於本文正義明白理會緊切照管者。或有所不足。故其言往往無甚關涉而不自覺焉。至分長子與傳重而對擧。謂庶孫爲後者當服大功等語。並當更詳。無乃於此偶爾不暇深思精察而言之率易故耶。采誠不敏。區區之見何敢自以爲是。所以爲此覼縷者。願與左右交正其非。而共勉其是。以究至當之歸。以免專許之誚。以無得罪於聖經。以庶有辭於吾黨。不識高明以爲如何也。

答申聖時

编辑

便回奉書。其於鄙說。所以反復開納之甚至。雖采之愚有以仰見高明虛受之美。眞無物我之間。不勝其馳義區區也。然而細詳復養而別幅。猶有爲長子伸祖父適庶之疑。適適相承之義註疏不爲明白說破之疑。又以爲備參考則可。爲定論則未可。此正高明所謂義理極精深微妙處。以采淺見怠荒。固難爲說。第因吾兄叩發之賜。尋繹數日。似有可得以明者。茲更略陳其意。俟左右裁擇。夫爲長子斬衰三年。必爲四世長適者。非世采之說。乃出於傳所謂正體於上。疏所謂適適相承之義。而若他註疏之文。具可旁論也。蓋竊詳之。正者正嫡是也。體者父子是也。於上者通乎父祖是也。合而論之。猶言長子正體之義。上應乎父祖之正體也。是故疏曰以其父祖適適相承於上。已又是適承之於後。故云正體於上。其不擧長子之正體而先擧其相承於父祖者。以推彼而明此。非如所謂父適祖適之只以長子分上言。此則傳疏四世長適之正義也。註曰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以此推之。卽指爲長子者也。疏又曰要適子死後乃立適孫。乃得爲長子三年。以此推之。所謂適子死者。乃爲長子者之父也。此一段。必與喪服義鄭註喪服一段通看。可知其然。又上註曰重其當先祖之正體。以此推之。所謂先祖者。指爲長子者之祖也。以爲父後者。知爲長子者是適子。以適子死。知爲長子者之父是適子。以當先祖之正體。知爲長子者之祖是適子。此則註疏四世長適之明證也。反復推究。益見其一章之內重言複言。不啻明白無可疑者。若采之愚。雖不足論。所以見得長子承重之辨。一常一變一正一偏。截然不紊者。實据於此。而高明猶以爲略略說過何哉。以爲不及於四種如適子廢疾之類。則旣言於傳。又明於註。益詳於疏。已無餘蘊。又安得以長子三年之義。參涉於承重期年之中。所謂四種者。其於正體傳重。已不得具。則況可論於上之義乎。此所以不入四種者。亦詳前書。而乃與爲父後者不得服之義。同實而異觀。尤所未曉也。以爲不及於他條如非長子皆期之類。則蓋四種者雖或略具於本疏。而其各出如適孫適婦諸條。自當並及於此義也。長子者已悉本疏。無他文可著。固不可比而論之。然於喪服義庶子不爲長子。不繼祖禰之疏。已有身及其父長適之明文。則又安可謂其祖獨非長適。而其於父祖適適當先祖等義。果將何以處之也。其文明白如此。猶以適適相承爲疑。則愚亦不欲復論。而至於義理所存。誠不敢揣量杜撰以重其罪。然更詳之。喪服斬衰三年。爲父父至尊也。爲君君至尊也。爲夫夫至尊也。苟非至正至備之義。宜莫敢擬倫於此則長子是也。所謂至正至備之義者。正體傳重。恩義俱至。上下相承。兼二事通四世。如此者爲斬衰三年。不得如此者不爲斬衰三年而已。其降而爲期年也。亦非敢以父祖之庶而貶之也。非欲以子孫之庶而賤之也。不過以此爲貴。加隆焉爾。而彼自不得預於其間。今姑以高明所謂承重者論之。由下服上則不論適庶而服父祖斬。由上服下者。不論適庶而服子孫期。此正所謂尊卑上下之分然也。若長子則不然。非徒已爲正體。推此義而達乎其祖。非徒已爲傳重。推此義而及乎其子。以子孫而服同父祖。以卑下而義比尊上。是則實出於盡尊祖之大義。所以與君父夫三者並立。而禮所謂稽顙爲禫次外之文。直與父母等。夫安可以已庶承重。不降父祖三年者。泛指深疑。而將不念爲長子斬衰。本非尊卑上下之常例耶。其義正大如此。而猶以伸父祖適庶爲疑。則愚亦不欲復論。而抑所謂參考則可而定論則未可者何居。如以世采所解適適相承。正體於上。失其本義則已。如或以爲不然。夫以子夏之傳文。鄭玄之註。賈公彥之疏。黃勉齋之所勘裁成書。不得爲定論。而將復定於誰人耶。承喩范宣問答備要引入大功條。始知高明爲有本於此。則愚固不敢容喙。第此段亦係勉齋所脩。豈不慮其與四種庶孫二致而猶爲之耶。蓋所謂庶孫之異於嫡者。但父不爲之三年。祖不爲之周云者。猶上文不言嫡庶。所謂孫服父祖不得殊云者。猶上文則通之之意也。按圖式先言禮爲祖後者三年。下文推明其通適庶所以然者如此之義。而不言嫡庶者。据平日嫡自嫡庶自庶而言則通之者。据承重時嫡庶同爲祖後而言。以此觀之。所謂祖不爲之周者。特言原來庶孫異於嫡者如此。而至於孫服祖之大節則自不得殊。所以明嫡孫無後。次孫可得傳祖重之意。而別無所關於承重庶孫之服。其說豈不明白較著耶。夫四種庶孫。本指嫡孫之同母弟。而此卽其從父弟貴賤條貫無少異。而或期或大功。使疏式分離而禮服參差。恐無其義。必以陞嫡爲解則何不並嚴於同母弟之庶孫而獨嚴於從父弟之庶孫。又況本疏俱以適子適孫庶子庶孫同服期年。而無適庶子孫之分。此實長子承重之辨也。泛論適庶則長子三年嫡孫期庶子期庶孫大功。若以長子承重。互參唯長子得三年。而亡論適庶子孫。俱以承重服期。夫安有用於子不用於孫之疑。而至於庶曾玄。自當以兄繼弟叔繼姪。傳重非正體之義推之。寧可從不周庶孫次第降殺耶。語類亦字分明是誤。累著問解。而此則必欲援爲己證。以此觀之。其於沙溪之說。亦可謂得其半而遺其半矣。大抵世采所論雖極疏淺。皆本傳疏之文。以究尊祖之義各有明据。高明所敎雖亦以尊卑上下爲說。而比較父祖之疑。禮經所不及。前賢所未發。或幾於無事而生事。則誠不當出氣費辭嘵嘵申辨。而第覵前書似有契合之理。故不揆固陋。敢終始言之。惟左右深省焉。

答申聖時癸丑正月

编辑

千里惠書。以存遐僻窮病之人。一之猶難。況間數月而再紆情問者哉。不識鄙劣何以得此於高明。不任踧踖之至。至於閔家變禮。實爲比年溢世之齒頰。殆亦無以自保平日屛廢之蹤矣。雖如吾黨士友之相從者。往往雷同。徒知攻之之爲樂。而不見矜之之可懷。不料執事引古證今。反復曉告。冀以使我終不迷於禮義之塗。其所感戢尤難自量也。第其中頗有昨歲已得奉質於懷川者。茲謹只就高明所敎。略加商呈。想亦早晩有以裁示之耳。采喪禍流轉。又自歲前舊疾大作。今方復向松都。以便醫治。未知其能有濟否也。以此久稽修報。每切悵然。臨書憒憒。更祝奉引增慶。少慰遠望。

別紙

编辑

自有此禮已來。論者必以衛輒父子。參互其間。使人惶怖不敢出一辭以明其義也。今因來敎。謹用覼縷。幸加深察。蓋輒之據國拒父。多少不順。已成萬世爲人子者之戒。而至於宋寧之尊父卽阼。較其杌隉。猶當爲輒之次矣。然而夫子之處輒。必曰正名而不肯仕衛。晦菴之處寧宗。怡然赴召。論事勸講。無有所不盡者。何也。豈不以寧宗之心初不求位。而輒之惡忍於以兵拒父耶。苟或不然。其與衛之君臣。又何所擇哉。寧宗時。留正主監國。趙如愚主內禪。而朱子以爲權而不失其正。至明丘瓊山近日尹希仲。反是留正之議。與今所謂當用攝主者蓋一義也。而況匹夫之禮。本無與此。而論者比而督之。殊亦太甚矣。至於盛喩以父視廢疾之子。可與無子同。而以子視廢疾之父。不敢與無父同。推以比諸衛輒之祖孫。惟此無子無父云者。恐是大段生事。愚請冒昧陳之。夫禮之爲用。所以本天理順人情。使天下之人篤信而謹守之者也。蓋當先王制義之初。固有以尊卑貴賤之分。爲其輕重隆殺之節者矣。及其立之於經。具之於傳註。行之於後世。則安有爲父則可。爲子則不可之禮哉。今姑以所引喪服適子有廢疾不堪主宗廟。立適孫爲後二者推之。則閔氏之孫不可謂不爲祖後。審如議者之論。而不得服其祖通喪。則是亦不可謂爲後。然則又安有制此祖以爲爲後爲之服期。而孫不得爲爲後不爲之服斬之禮者哉。而況爲人後者受重於大宗。至疏遠也。猶以尊服服之。乃於爲祖後者受重於祖。至尊而親也。及使不得服其通喪。則未知於所謂天理人情。尤當何如也。蓋父爲長子三年。父卒而爲祖父後者亦三年。然於適子廢疾而降服期。非以爲無適子也。以其不得傳重也。於父有廢疾而猶服祖斬。非以爲無父也。以其爲祖後也。且如以適子廢疾而遂移其宗於第二長者。謂之無適子亦可也。父有廢疾而直以己承祖之統。不更爲之服斬立廟則謂之無父亦可也。今欲以只準父卒爲祖之文。克盡嫡孫承重之服者。必律以無父之罪。而比諸禰其祖之衛輒。無乃太過而爲無事而生事耶。僭易及此。不識尊意以爲如何。

其倣曾子問攝主之義。曾聞春丈之說亦然。然逆以鄙見。正好與老傳之文相勘而得其裏也。蓋禮莫大於宗廟之事。然而君薨世子生。必以其名告者。以其漸長將主宗廟也。七十老而傳。必以宗事傳於子者。以其甚老不復主祭也。然則今廢疾者將與幼子並而爲攝主乎。且與老傳並而爲代祭乎。蓋儀禮通解老傳註曰是謂宗子之父。疏曰因此以證喪服宗子有不孤者。爲父有廢疾若七十而老。子代主宗事者耳。下文所擧五學士昏禮疏義亦同由此言之。其與老傳並也明矣。且五學曰八十齊喪之事不及。是七十者雖傳宗事而猶爲與祭也。士昏禮曰宗子無父母命之。是八十者雖不與祭。而猶爲子命昏也。與夫杖於國杖於朝之禮亦所不廢。而必爲之傳其宗事於子者。蓋以旣致王事於君。則不得不傳宗事於子矣。夫旣傳宗事於子。而成其爲宗子如通解之說。則恐不可以與祭命昏而遂同於幼子攝主之例也。大抵廢疾老傳之人。至其父死。若不用老疾而用宗子。則服喪祧遷皆成一體。而但有今日代服祧廟之疑及父子貳斬之嫌矣。如七十者衰麻在身之類。似不可謂貳斬。然其服制必用斬衰故云爾。若不用宗子而用攝主。則服喪祧遷亦成一體。而但無承重主祭之義及老疾躬行之實矣。如七十者與祭。亦不可謂躬行。二者均爲不便也。然而宋光已就宮中成服。而朱子勸寧宗申嫡孫之服。則代服貳斬之疑。固已任其過矣。獨所謂祧廟者。事體較重。初疑其不可遽遷二世。及得答胡伯量小孫奉祀之說。乃謹仰質於尤翁函丈。而亦未相契也。近復紬繹得此宗子之文。恐益明白而可據。未知其爲奉祀爲宗子。而猶同攝主之例耶。或有微辭權制於其間。而愚不能察耶。幸冀裁敎。因念家之有老傳。卽國之有受禪。凡在古今禪位之時。亦未知其果以太上爲喪祭之主也。抑以當宁爲主也。所謂家國不同者。指喪服自期已下天子諸侯絶及繼統。有以叔繼姪以祖繼孫之類。若其承重之服。老禪之義。恐無甚異。斯寶窮格之一端。而又當爲今日的證。病憒流徙。若無所考。更乞高明卒以證示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