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可畦集
卷六
作者:趙翊
1826年
後識

附錄 编辑

投贈 编辑

別趙可畦以冬至使書狀赴京李芝峯 编辑

龍門託契自靑年。二百人中第一仙。蓮榜當時甘瓦後。馬曹今日愧糠前。分飛白首身南北。跋涉黃沙路四千。無奈半生長作別。可堪惆悵酒杯邊。趙可畦以兵曹佐郞赴京。時余爲參議。故第二句云。

送趙可畦赴嶺南都事前人 编辑

同榜當年第一仙。晩從南幕詠紅蓮。談閒意氣眞千古。夢裏悲懽共十年。錦服晝明商嶺日。綵毫秋動月城煙。無端邂逅還成別。腸斷西風把酒前。

別趙棐仲赴嶺南佐幕尹月汀 编辑

相逢旋別洛城西。嶺路愁雲鳥外低。惆悵餘生鮮會合。臨歧空復數行啼。

湖堂傳誦柳黃詩。幷駕齊驅又一時。嶺外搜求如入手。遺篇試報老夫知。

奉別可畦自嶺南赴朝尹季守 编辑

幾年千里外。今日一杯中。交義共蛩蚷。離情似燕鴻。音容應久隔。魂夢倘相通。只欲憑書札。休敎鴈足空。

金子昷 编辑

馹騎翩翩去。何時返洛中。旅懷秋見月。行色暮隨鴻。樹入秦城遠。雲連楚峀通。兩鄕從此隔。怊悵望遙空。

李叔載 编辑

握手三年後。開顔一笑中。交情指淡水。離恨怨孤鴻。嶺樹魂堪斷。關途信不通。尊前不忍別。新月照秋空。

春坊直廬醉贈棐仲金昌遠 编辑

秋陰晩未捲。野酒已盈杯。敍得三年別。離懷又未裁。

公山詩帖車復元 编辑

公山佳麗三韓地。遠迹諸君慰顦顇。載酒眞成良夜遊。開襟不負平生意。殊方懽會最堪思。舊識新交共此時。箇中別恨知多少。入海長江無盡期。

北溪契軸後小識鄭愚伏 编辑

歲丁未。西村公牧吾尙。書抵一善守張君曰。壬午同年在此州者凡五人。皆無恙。榜元又新。自謫所還。而余適吏于此。與君爲隣邑。是數者。非數也耶。何可無一會期哉。乃相與講會于州之北溪。旣酣。歎曰。玆遊樂矣。奈俛仰之間。便成陳迹何。遂留其事于小障以分之。余時縻官達城。不在席。亦忝題焉。嗚呼。同年之分。有兄弟之義。故前輩重之。侯之眷眷焉者。其有慕於前輩之風歟。

年譜 编辑

皇明世宗肅皇帝嘉靖三十五年。明宗大王十一年。丙辰十月十一日丙申丑時。先生生。流來之言。或曰先生生於京城蓮池洞舊第。或曰生於尙州東門外外家云。而世代旣遠。未能詳知。○先生七代祖都評議公。始居尙州。至先生曾祖春川公。還京師。王父直長公復家尙州。仍居焉。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二歲。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三歲。敏悟不羣。能解文字。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四歲。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五歲。

四十年辛酉。先生六歲。始受小學。能通大義。集字成句。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七歲。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八歲。受書于祖考直長公。先生以謙厚端直之資。又服庭訓。不策自勵。聰穎夙成。文思日就。德器日成。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九歲。性又至孝。凡有訓責。能盡孝敬之道。輒端拱伏聽。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十歲。嶺南名儒金開巖宇宏,趙松坡徽,呂松塢應龜諸賢。以請斬妖僧普雨事。懷疏上京。訪直長公於蓮池洞。先生與伯氏黔㵎公。延接之。時直長公適出郊外。承旨公下嶺南。先生兄弟。出迎拜跪。應對溫恭。因具進酒果。待之以禮。諸賢奇愛之。書疏廳日記曰。某日訪趙直長。父子俱出。鸞,龍二兒。出拜占句。眞楊家設果兒也。○鸞伯公小字。龍先生小字也。○九月。隨直長公。歸尙州。時。戚臣當權。妖僧惑亂。直長公觀時事大變。大歸于商。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十一歲。

穆宗莊皇帝隆慶元年。明宗大王二十二年。丁卯。先生十二歲。讀書于別舍。直長公爲先生兄弟。別構學舍。先生與黔澗公。幷榻端坐。晝夜攻苦。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十三歲

三年己巳。先生十四歲。從伯氏公。讀四書于勝長寺。直長公以書勉之曰。四書。學者之府庫也。若無此根本。雖讀他書。何益。須精思熟讀。可也。先生專精致力。勵志篤工。三年刻苦。學業大進。

四年庚午。先生十五歲。早負雋才。聰明超倫。披卷對案。一下十行。襟量冲淡。氣度恢弘。咸以遠到期之。而先生則未嘗以此自足。益加勉焉。

五年辛未。先生十六歲。以直長公命。受學于寒岡鄭先生門。岡老特加奬勉。稱賞不已。因受小學心經等書。先生服膺不怠。得知爲學之方。

六年壬申。先生十七歲。秋中鄕解。考官見先生文歎服曰。此文不知誰文。而不是尋常騷客之文。自此聲稱藹蔚。時黔澗公亦中解。故時人有趙氏雙璧之稱。

神宗顯皇帝萬曆元年宣祖大王六年。癸酉。先生十八歲。是歲冠。

二年甲戌。先生十九歲。聘夫人密陽朴氏。夫人監察思訥之女。大菴惺之妹也。先生出入往來。與大菴講論朱子書。以爲終身體驗之資。

三年乙亥。先生二十歲。

四年丙子。先生二十一歲。

五年丁丑。先生二十二歲。子裕遠生。

六年戊寅。先生二十三歲。

七年己卯。先生二十四歲。先生嘗言師受之外。如有會心處。多自得於言意之表。

八年庚辰。先生二十五歲。

九年辛巳。先生二十六歲。攻業南長寺。秋中鄕解生員試。

十年壬午。先生二十七歲。春中生員覆試一等第一人。自是之後。已有朝野聞望。一時賢士鄭愚伏經世,李蒼石埈,金仙源尙容,尹稺川昉。皆以先生爲首。

十一年癸未。先生二十八歲。秋宣祖試擧人。先生對策當第。未果。上試子姪中文筆。有與先生文筆酷似者。上試誤認曰。此文若早第。其才不得擴充。掩置不出。後乃知先生之文。上試亦惜之。試券藏于家。○十二月。夫人朴氏卒。

十二年甲申。先生二十九歲。西厓柳先生以監司來臨。先生以近思錄性理等書質之。論難答問。以盡微奧。厓翁大奇之。語人曰。此子求學志道。德性沉潛渾厚。凝定確固。其量不可窺。其志不可奪。他日必爲名世大儒。

十三年乙酉。先生三十歲

十四年丙戌。先生三十一歲。聘夫人延安李氏。察訪賓之女。

十五年丁亥。先生三十二歲。二月。遭祖考直長公喪。承旨公在廬所。哀毁致疾。症候漸劇。先生衣不解帶。晝夜侍湯。未嘗或懈。

十六年戊子。先生三十三歲。秋上親視學取士。先生始釋褐。補權知成均學諭。以表二下居魁。○十二月。丁承旨公憂。初終葬禮。一遵家禮。廬墓下。非省覲慈闈。足跡不出堊室。

十七年己丑。先生三十四歲。在廬所。○十二月。夫人李氏卒。

十八年庚寅。先生三十五歲。在廬所。

十九年辛卯。先生三十六歲。二月服闋。有喪制錄。○四月。爲假注書。○十一月拜承文院副正字。

二十年壬辰。先生三十七歲。春。刻直長公墓碣。欲竪而遭倭變未果。埋于地中。碣文。卽河師傅洛所撰也。○四月。倭寇大至。先生與伯氏公。奉母夫人入內山。卽俗離也。○越五日。商山遂陷。先生猶慮倭寇之漸近。奉入聞慶之蘆洞。雖在間關竄伏中。親厨奉養之具。竭力周旋。未嘗乏絶。○五月募軍赴難。州人欲擊留城賊。飛檄山中。先生募得軍丁四十餘人。徒步赴城下。○是時。倭陷兩京。玉輅西廵。先生未及扈駕。發憤慷慨曰。凡有城池者。能嬰城固守。則賊勢庶或摧挫。而擧皆望風奔潰。一任其焚掠。使凶徒直衝京師。如此而可謂國有人乎。未嘗不痛哭而灑涕。○七月。以倡義事。會于俗離寺。先生與金沙潭弘敏,金省克堂弘微,盧通津大河,張天賚等。齊會于俗離。共論倡義。推沙潭爲大將軍。號曰忠報。先生爲參謀兼掌書。相與北向拜哭。約曰。國辱至此。今日之事。有死勿渝。咸曰諾。○常在俗離。料理陣中事。軍器軍粮。親自檢送設伏所。時或留陣論事。而應變謀畫。不失機會。○九月。以軍糧募得事。往湖西。先生至誠募穀。繼餉不乏。常曰軍誌云。雖有石城千仞。湯池百步。無粟則不守。苟無畜儲。則雖孔明之神智。項羽之善戰。亦難底績。每以軍需爲急務。○十一月。往拜體察廵相兩使於湖南。論軍事。先生商確時務。陳說利害。兩使大喜。優給粮械。且出營儲以助軍需。先生便宜運致陣中。凡前後所得軍糧無數。器械亦不可勝計。先生雖無斬將刈旗之勞。衝冒賊藪。設計制賊。使義旅專心討賊。遮絶要衝。不得大肆掠於湖商之地者。先生之力也。然陣中所斬首級。盡給諸人。先生不自以爲功矣。○十二月三日。與黔㵎公。終日齋居。粤明。是承旨公諱日也。雖漂泊流離中。齋蠲一如平時。○十六日。赴報恩馬來里。與諸義將。議定約束。是日。諸陣帥俱會。蓋以開寧善山夜斫事。面議約束。將與下道義兵將金沔合勢。一時擧事。使不得相救。先生之陣。屬右衛。期擊善山之賊也。詳在先生日記。○草疏以擧義顚末。轉達行在。率諸有司拜疏而出。陪至橋門而還。先生手錄曰。義旅稍完。捕獲居多。而行朝阻隔。一未直達。軍中事。終不可不聞於朝。遂疏起義顚末。使士人黃迪。書吏鄭鶠。陪進行在。有曰孤忠負國。未效一死。送君千里。苦意可想。疏先生自製。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三十八歲。元日曉頭。設紙牓。奠祖考諸位。時伯氏公。以義陣事。往在山陰未還。○三月。賊勢衝斥。先生患之。奉母夫人。避入湖西深邑。抵三山宮坪懷仁境也。○四月。丁母夫人憂。以癘患遭變。權厝于三山宮坪。送終之禮。饋奠之具。能以誠愼措之。居喪之節。亦一如平時焉。○五月。聞鶴峯金先生訃。哭之。先生曰。江右一帶。賴此老而至今扶支。竟未克振旅大捷。而今劇見奪。公私之痛極矣。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三十九藏。四月。過初朞于三山之鍾谷寓中。先生妹夫李勖家。○六月。聞金沙潭訃。哭之。先生與沙潭。非但道義之交。降生一世。居同鄕黨。今又共避亂。繼以同事於義陣。託以死生憂恤。勉戒相愛之篤。無異骨肉。故先生哭之甚哀。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四十歲。四月。過再朞于完山之寓舍。○六月。服闋。先生曰。人無父母。何從以有此身乎。傷一指拔一毛。猶覺其痛。况可忍於父母之死乎。然三年之喪。人子之心。固非自足。而禮制有限。故喪三年而終。雖以大舜曾參之孝。更無致情效職之地也。噫。雖在干戈搶攘之中。三年之喪。其何敢忽之哉。喪亂以來。人道滅絶。有不可言者。父母死而子自若。起居飮食言笑無異常人者。皆不肖無狀之類也。因飮泣不已。蓋先生不幸遭艱於奔竄之中。終制於流離之際。常以不能自盡事亡之禮爲恨。故有此言。○乘閒暇時。讀朱子書。先生曰。昔許魯齋奔竄於兵戈擾攘之中。而到處不廢學業。以成大儒。男子所當爲事。豈可以世亂自廢乎。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四十一歲。三月。始還故居。省黑石先隴。是時賊兵稍退。故有是行。○復還三山。舊廬俱墟。無所依薄。且賊報更搔。故復歸。○四月。一日齋居。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四十二歲。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四十三歲。三月。始赴朝。先生曾祖春川公墓及祖妣淑人洪氏墓。在廣州良才。故歷路省拜。○八月。以天將接伴官。赴星州。天將許遊擊國威也。先生朝夕進見。以盡力討賊之意奉勉。天將見先生忠懇。歎服不已。○九月。隨天將上洛。留一旬。又南下。向海上戰所。其冬。往返南裔者。凡數次。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四十四歲。正月。拜禮曹佐郞。○三月。承淑陵修理之命。往文川。○七月。拜吏曹正郞。○九月。以亂後陳奏兼賀至書狀官。赴京。初一日。賜宴。卽辭朝。○十月二十五日。入皇都。先生入班進退。皆合節文。皇朝諸臣。敬憚之。待之以禮。辭朝日。帝見公威儀。特賜御衣龍硯以褒。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四十五歲正月十日。還朝復命。○夏。除永川郡守。不赴。○七月。拜世子侍講院弼善。先生不矯干。不阿徇。上章規諷。罄竭所蘊。甚得諫官之體。時論偉之。疏逸不傳。○是月。參都堂錄。二十五日。弘文錄圈點。準點崔沂,李弘胄,金尙憲,趙壽翼,閔有慶,李綏,李志完。五點。尹暘,崔尙重,朴東善,權昐,李壽俊,朴孝誠,李顯英。四點。朴東望,洪命元,金尙寯,趙翊,洪遵,成進善,宋英耉,趙存性,金止男,李光漸,吳允謙,李信元,金悌男,申鑑,姜籕,洪瑞鳳。三政丞,兩貳相,三四宰,吏曹三堂上,大提學沈以右相兼進取六圈以上。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四十六歲。在春坊直廬。次兩省僚友韻。白沙尹次野暄。鶴谷洪輝世瑞鳳。淸陰金叔度尙憲。陶齋尹時晦暘。滄洲洪樂夫命元。○夏。帶弼善。以從事赴嶺南都體察使幕。時白沙李公恒福。爲都體察使。○冬。除司憲府掌令。知製敎兼春秋館編修官。先生論君德時政闕失。言甚切直。疏逸不傳。

三十年壬寅。先生四十七歲。春。以掌令言己丑冤獄事。忤旨。黜光州牧。俄配公山。時㙜諫。請追治委官鄭澈誣殺崔守愚堂永慶之罪。先生啓曰。殿下惡殺士之名。而歸罪於澈云云。言甚抗直。上震怒。特命補外。辭朝之日。嚴敎繼下。責配公州。○全沙西湜甞曰。趙友天禀簡高。意見到處。雖鉄鉞在前。志不小挫。當日之啓。不覺下語或過重。豈浮沉於東與西而然哉。見全克恒過庭錄。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四十八歲。在謫所。先生隨遇而安。未嘗有㤪尤色。溫理舊業。厲操愈堅。○送兩弟歸商鄕。有贈別詩。○撰學諭鄭公墓碣銘。○聞東岡金先生訃哭之。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四十九歲。在謫所。先生久在謫中。而處之怡然。潛玩易象。或作歌詩以暢自樂之趣。又與一時行輩如李蒼石埈叔平,呂鑑湖大老聖遇,郭西浦說夢得諸賢。講質吟賞。尤有所警發焉。○秋。遊新都舊址。有遊山錄。○草堂成。州內士子爲受學地。鳩材造舍。半刺亦宣力。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五十歲。在謫所。九月。聞藥圃鄭相公訃。作詞悼之。悼惜之詞在日錄。○十月。聞金江陵昌遠省克堂。訃。悼痛之辭在日錄。○十一月。與鄕山諸友。作公山會。時鄕人朴汝珩伯獻丈,全湜淨遠,韓璞大玉,韓璡仲瑩,姜績仲成,趙光璧汝完,趙係重叔,洪友閔孝伯八人。同來致唁。因設酌爲會。方伯李弘老,參奉池達海,五山車天輅參座。先生使五山作會序。列書諸人姓名於其下。名公山會帖。人各持一本。先生作詩。○詩見元集。○十二月。哭舍弟止仲喪。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五十一歲。在謫所。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五十二歲。五月。聞西厓先生訃。哭之。○六月。蒙恩釋。歸路。歷奠宮坪先墓。哭甚哀。聞者。莫不流涕。按先生手錄曰。霜露之感。今已六載。始得瞻掃。悲喜俱極云云。○七月。會葬西厓先生。有祭文。○八月。題詩北溪契軸。先生與地主金西村庭睦,參奉辛翰龍,察訪鄭而弘,大丘府使鄭經世,修撰李埈,善山府使張世哲諸賢。作榜會於州之北溪。因作契會圖。列諸賢畫像於其上。又書官爵姓名於其下。先生作詩題之。○詩在元集。○閒居讀書。先生老而好讀書。經傳奧旨。毫分縷析。聖賢要訓。拈出抄錄。以爲常目警省之資。○九月。旣望約諸賢會道南。因泛洛江。先生與地主金而敬,李修撰叔平,全都事淨遠,趙郡守得和濈,金判官晦仲寭,黃進士公直廷榦。謁五賢廟。仍泛月洛江。誠一時俊遊也。酒闌。地主首占一句。屬座中以成聯句。○詩在元集。○冬。自上因三公議。啓命先生爵秩如初。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五十三歲。○二月。宣祖大王昇遐。先生聞卽趨進哭班。製衰成服。發靷及下玄官。亦如之。○節日。人有請參薦者。先生曰。自啓殯至卒哭。有同初喪。因山前。臣民安敢行私祭。先生國恤因山前。若當私忌。不忍虛度。以素饌單獻。行事於別堂。節日茶祀。幷廢之。○先生每遇國忌。則齋素如私忌。慮或忘却。列書列朝諱日於日錄。是故。雖幼稺婢僕。習熟見聞。皆知某日爲某大王諱辰。某日爲某王后諱辰。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先生五十四歲。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五十五歲。二月。往見沙潭金公改葬。爲文以祭。○會奠寓菴洪先生之墓。寓菴無本孫。先生以外裔。通諭各處外裔。以定歲一會奠之議。使之永世遵行。○與伯氏。往京城。時嶺南章甫。咸聚京師。擬論己丑事。先生兄弟亦欲上章言之。或曰。北人今方力排西黨。若上此疏。拾爵如芥。先生以跡涉阿附北人。不言而歸。時論偉之。○七月。拜慶尙道都事。先生所至。以風裁自持。守令憚之。上使亦敬重之焉。○冬。罷官歸。爲當路所忤見罷。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五十六歲。二月。會葬金應敎光燁。○三月。拜梁山郡守。時善類被斥。北人滿朝。李白沙恒福。憤時事之偏陂。乃言曰。嶺人中趙某兄弟。貞良慷慨之人。久在散列。棄置不錄。何故也。以是朝廷遂擬梁山。○先生至郡。先修治校院堂齋。儒生講業之所。莫如校院。而兵燹之餘。堂宇頹圮。先生下車。卽重修以爲養士興學之方。又時行養老禮。數月之間。政通人和。一境洽然從風。

四十年壬子。先生五十七歲。每月朔望。謁夫子廟。遂與諸生講論經義。先生以爲初學受用。莫如小學。使諸生講習。嚴立課程。以盡誘掖之方。○治官之法。簡以持己。敬以臨民。治之以政刑。導之以德敎。諮訪弊瘼。除害興利。惟日不足。恩威幷施。吏畏其明。民懷其德。○每春秋祀享。必親詣行釋菜禮。先生曰。大享重禮。必親行。誠敬備盡。○往拜寒岡先生。自宰梁山。源源往拜。講學質疑。○遊鷲棲山。玆山卽水石名區。每公暇興至。輒往逍遙於其間。意會則遣懷於詩。有吏隱名。○冬。賦歸。先生志不在溫飽。而惟以學業未就爲憂。解紱西還。蓋欲與伯氏。講學而論道也。○居官數載。惟以淸簡自持。及歸無一物隨焉。郡人立石頌淸德。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五十八歲。八月。患感冒。二十八日。考終于正寢。先生臨終。惟以國恩未報爲恨。○遠近聞先生之喪。莫不驚歎嗟惜曰。斯人未壽。吾黨無祿。○是年十月二十八日。葬于州南黑石午向之原。梁州士民。致賻賚文以祭之。○越四年丙辰。公山士林倡議。爲俎豆崇奉之擧。旣通諭于本州。又儒生累次委到。

熹宗貞皇帝天啓元年辛酉十二月二十四日。遷厝于咸昌儉湖之南丙坐之原。祔淑人朴氏。後夫人淑人李氏。厝于墓左。

純祖大王二十六年丙戌。士林奉位版。追享于涑水書院。本院。乃按廉使申先生,景節公孫先生,開巖金先生,黔澗趙先生列享之所。而至是公議峻發。以先生追享焉。

挽詞 编辑

李埈

慘慘商顔少耿光。文星流落壯元坊。詞鋒可截松坡壯。世澤遙連石礀長。寶氣忍看埋厚地。淸風猶覺襲仁鄕。鶴來依舊城東路。喚得孤魂倘未亡。

相聚欣然別黯然。靑春交契到華顚。可憐兄弟同衰日。忽値幽明永訣年。塚上荒凉新草樹。篋中零落舊詩篇。戢身一木君何憾。心事平生不愧天。

才降于天奈不辰。十年虛度錦江春。文章散水淸諧律。標落孤松迥出塵。郞署久稽天下士。風流無復斗南人。世閒棼濁君何樂。紫府今爲第一賓。

编辑

李睟光

伯氏書來病始聞。豈料先已死生分。峨洋有指誰知我。天地無情似妒君。千里夢回江北月。九秋魂斷嶠南雲。榜中年少今成老。哭向西風淚滿裙。

编辑

鄭經世

憶曾官繫濊人墟。聞訃驚呼有慟乎。千里未隨輀翣後。一杯聊奠几筵初。幾年宿草深黔石。今日新墳壓檢湖。名譽謾留門戶替。善家餘慶理何如。

编辑

高騁雲

蕭灑精神耿介心。出塵風彩幾人欽。雲門瑞鳳爭先覩。海底明珠豈久沉。蓮籍香名魁等輩。桂林高步冠紳簪。烏臺六月風霜凜。楚澤三春雨露深。製錦海邦留惠化。投香洛水拂歸襟。一生自是多遭患。二竪如何遽見侵。琴瑟百年頻絶響。塤箎一夕獨無音。淸風直節應傳後。二字缺芳聲豈稱今。鄭杼輟機悲自激。秦舂不相慟難任。如吾幸入芝蘭室。與子偏同樑月襟。幷駕詞場蠅附驥。齊驅藝苑石交琳。龍猪異後成長別。雲樹思時幾苦吟。珍重已多常眷記。慇懃何幸屢榮臨。如今憔悴誰相問。臨紙題詞淚不禁。

過趙掌令棐仲墓 编辑

金允安

空山寂寂草幽幽。三尺荒墳趙倚樓。天上催成白玉記。人閒舊事淚長流。

祭文 编辑

洪瑋

嗚呼棐仲。何遽至於斯耶。以公之志行。而不盡用於世。以公之愷悌。而不見報於天。推擠撼頓。卒困而終。位不滿能。可歸於時。年又不永。是將誰尤耶。嗚呼。淸癯之形。端雅之容。復得以覩乎哉。耿介之標。苦修之操。不可得以復見。嗚呼惜哉。瑋昔遊洛下。久承惠許。頃陷誣禍。偏被愍憐。瞻望雖遐。感慕實深。今公之葬也。義當匍匐往哭。臨穴長辭。而衰癃怯寒。不堪涉遠。西望長吁。託文送哀。深負幽明。媿古人以忸怩。公其知也耶。不知也耶。

编辑

李埈

嗚呼哀哉。逝波不回。寶璧已沉。親朋畢集。儀響難尋。琬琰之資。冰雪之襟。截鐵之見。吐鳳之音。已矣已矣。不復見於今。後生安仰。薄俗誰箴。振肅頹風。而又誰任。相知之久。相愛之深。相愛之情。愈久難禁。魂而不亡。知此心也。

遷葬時 编辑

伯兄

惟靈託體玆壟。九閱星霜。綏無吉祥。禍荐喪病。人或致質。咎在兆塋。玆卜新阡。在不容已。其徵其信。我不敢知。冥道難諶。爾應默會。嗚呼哀哉。同胞七序。我忝其先。雙闈久空。五弟隨殞。流離顚沛。孤露靡託。幸賴竤存。式至今日。攜持香火。瞻掃春秋。何言卽辰。更撫爾柩。幽明雖隔。情意猶昔。悲呼失聲。爾應貽慽。靈庶不昧。殄戾申祥。有子若孫。永世綿慶。吾死無憾。爾聽宜瑩。嗚呼哀哉。

家狀 编辑

從六代孫錫喆

公諱翊。字棐仲。姓趙氏。豐壤人。上祖諱孟。高麗門下侍中。壁上開國功臣。入本朝。有諱崇。商議中樞院事。始家尙州。孫瑞廷。官至舍人。生諱恢。承仕郞。生諱允寧。官春川府使。生諱禧。司贍寺直長。幽居自養。不求仕進。生諱光憲。以孝謹聞。贈左承旨。母夫人南陽洪氏。封淑夫人。公以嘉靖丙辰十月十一日生。幼而天資敏悟。甫語。便知讀書。五六歲。能誦小學。解文義。乙丑。嶺中章甫。將疏論妖僧普雨。訪直長公於京第。時直長公適下鄕。公與伯氏黔㵎公。俱年甫十歲。下堂迎拜。具饌以待。諸公相目。歎曰。眞楊家設果兒也。兄弟才行。如元方季方之難兄難弟。服襲庭訓。刻意勤劬。文藝不策而進。未弱冠。聯占鄕解。華聞日播。時人以趙氏雙璧稱。及冠。與伯氏。同遊寒岡鄭先生門。受小學,心經等書。先生特加奬許曰。后溪之鄕。復有人矣。又與沙潭金先生弘敏,蒼石李先生埈。爲道義交。講論質討。多有所資善之益。萬曆壬午。中覆試生員第一名。戊子。擢謁聖第。始釋褐。冬丁承旨公憂。喪葬一遵文公家禮。廬墓三年。夫人不得見其面。服闋。補承文院正字。壬辰當倭變。背負母夫人。避難于聞慶蘆洞地。時都城失守。鑾輿西狩。而途道阻絶。未及扈駕。憂憤慷慨。至廢寢食曰。凡有城池者。各效死力。不爲望風奔潰狀。則賊勢不必深入至此。而擧皆一不交鋒。空城迎賊。使之如入無人。志士之膽。烏得不輪囷。五月。州人有欲擊留城賊。公與伯氏公。糾率四十餘丁。徒步至城外。無一人來會者。時賊火到處焚掠。雖竆山絶險。無處不到。公奉母夫人。移寓龍化俗離閒。露宿穴處。艱苦備至。而至於親廚供養之羞。則必竭誠盡力。未嘗一日乏也。八月乙丑。與同志諸人。會俗離寺。擧義旅。推金沙潭弘敏爲上將。公爲參謀。號曰忠報軍。相與北向拜哭。立三章之約曰。旣約謀退者。臨戰先逃者。違令失期者。並以軍律斬。衆皆慴伏。公因諭軍中曰。聖駕蒙塵於灣塞。廟社飄轉於關海。臣民之痛。曷有其極。而况今聖上哀痛之敎。至於責己求助。近者敵愾之士。處處蜂起。而湖西一道。獨無一介義士耶。吾輩幸與同志。約成奮義之擧。而於國家成敗。何足爲利害。惟各矢同死之心。聊以小酬爲國之志。軍卒皆感激泣下。旬月閒。應募者至五百餘人。要路設伏。遮截往來遊賊。前後所戰殺頗不少。以是湖嶺路少得通焉。九月。以兵糧募取事。竭力奔走於兩湖之間。所得頗優。因拜右方伯鶴峯先生於駐節所。陳說時務。且請廣置召募及兵糧軍械。方伯一一聽計。至於移關列邑。使義陣。各募鄕兵。而勿拘官軍。優給糧械。以助軍需。於是徒步搬運。一時至陣。義旅稍完。遂疏擧義顚末。使士人黃迪。陪進行在。公雖無斬將搴旗之功。而激勵義士。同心戮力。設奇勦遏。動合機宜。不憚危險。給繼糧餉。使義陣一於討賊。終不解體者。公之力爲多。而公不自以爲功。故世莫之知也。是時。兵荒旣酷。餓殍載路。公不忍隱痛。乃以所獲賊級與富人。歸其功。因得糓以賑飢。賴而濟活者甚衆。癸巳四月。遭母夫人喪於三山寓中。權厝宮坪。奉移几筵于懷德塔山村。去墓稍閒。而往來省哭。迨無閒日。饋奠之需。至誠措致。居喪之禮。亦甚謹嚴。不以流離顚沛而小惰也。乙未。始返故里。丁酉。聞賊有再動之報。將復擧義旅。謀畫幾成。而以賊勢小止。寢其計。戊戌。赴朝以接伴官。隨許遊擊國威往星州。無一言及私。惟激勉天將。盡力討賊。忠懇切至。天將歎服不已曰。不言私事。惟國事是憂。眞忠臣。己亥。拜禮曹正郞。三月承修理淑陵命。往文川。不憚勤勞。親自檢董修治。陵制如舊。七月。拜吏曹正郞。九月。以亂後陳奏使兼賀至書狀官。赴天朝。及入庭行禮。動容周旋。皆中禮。皇朝諸臣。皆敬歎。加禮以待之。辭朝日。皇帝見公威儀謹重。亦極加稱賞。特賜御衣曰。以此表不忘意。卽異數也。庚子。復命。除永川郡守。不赴。秋。參都堂錄。時上方講易。欲選邃於易學者。朝廷以公對。冬。拜侍講院弼善。每進講。輒引古證今。據以經史。反覆陳勉。規諷備至。甚得講官之體。物論多之。辛丑。爲體察使李公德馨從事。赴嶺南。壬寅。陞掌令。兼知製敎。公風裁自持。不爲阿循。亦不矯訐。咸稱有爭臣風焉。時朝廷追論鄭澈誣殺崔守愚永慶之罪。公啓曰。殿下惡殺士之名。歸罪於澈云云。上震怒。責守武珍。因臺評尋罷。未幾。彈章又大起。遂削職配公山。蓋公之意非爲鄭。只出於因事進戒。要爲格君之地也。全沙西湜曰。此友天品𥳑高。議論戇直。意見到處。雖斧鉞在前。志不小挫。當日之啓。由其所見而然也。公居謫七年。勵操愈堅。味學愈專。沉潛經傳。至於手不釋卷。其得力甚多。故處之怡然。髭髮勝昔也。語子姪曰。乃爺平生行己。無愧幽獨。雖因狂妄。得罪明時。汝輩愼毋以我故而惰志也。一時行輩。如李月㵎㙉,蒼石埈,鄭愚伏經世,金竹日光燁,呂鑑湖大老諸賢。迭相來往。講劘切偲。無異在家。李漢陰亦貽書勉勵。甚有期待之意。丁未夏。始賜環。杜門謝事。若將忘世。而其戀君憂國之忱。則常炳然如丹。冬。還受職帖。戊申。宣廟上賓。公服衰居外。以終卒哭。因食素三年。庚戌。敍爲慶尙都事。州縣有疵政。則必陳利害極言之。義理嚴正。守宰皆敬憚之。辛亥。除梁山郡守。郡在下。偏受兵禍。久爲癈邑。公不以疏外自解。諭父老。先修鄕校。祭衣祭器。皆令新備精潔。割俸餘爲養士費。朔望必詣謁。因勸諭諸生。日與講習。絃誦聞一境。至於郡中積瘼。皆便宜蠲罷。撫摩呴濡。使得穌息。又眷眷以禮義導之。於是。民俗丕變。蔚然有文翁之風焉。境有鷲棲山。卽勝地也。每公暇。肩輿獨往。逍遙吟詠以自適。時有吏隱之名。癸丑解歸。郡人立石以頌德。八月。患感冒。二十八日。考終于正寢。享年僅五十八。臨終。無一言及於家。耿耿一念。惟以國事爲憂。語及朝象之分裂。國勢之不振。而噓唏歎息。不自已也。其冬十二月。葬于黑石先兆。後九年辛酉。移窆于咸昌儉湖南麓丙坐之原。以夫人祔。公天分甚高。而制行甚嚴。器度宏厚。而操履剛方。事親則承順色養。無不用極。居喪則守制嚴苦。哀慕不懈。忌日則號泣悲痛。無異袒括。雖遠代祀享。必宿齋致潔。以盡如在之誠。處兄弟則朝夕湛樂。夙夜征邁。與伯氏公。相爲師友。敎子弟則導以義方。勉以悌遜。每讀書。到古人嘉言善行處。則必拈出以示。使之觀效。至若鄙悖不經之談。及科宦榮利等說。則不使之近諸口。居家則正內外之位。嚴男女之別。門庭常斬斬然有法度。若朝廷焉。處鄕則忠謹敦恪。誠信孚於人。自少至老。無一失色於人。而至於是非邪正之卞。天人義理之分。則一刀兩段。凜然有不可犯者。鄕閭敬而畏之。或有爲不善者。輒自訟曰。得無趙掌令知否。立朝則立志剛毅。持論正直。不以利害禍福。有所撓屈。李相公元翼。每稱趙某有死難不可奪之節云。理郡則𥳑以持己。勤於職事。廉公淸愼。不干毫末。未嘗不汲汲於恤隱去弊之政。而亦必以養老興學爲先務也。至於愛君之念。老而愈篤。每遇國忌。輒行素以終日。家人習於見聞。雖婦孺。皆知某日是某大王諱辰。又謹於禮。雖功緦。必居外終其服。知舊之喪。亦必捨肉。聞卽匍匐。隨物致賻。而尤致力於貧窶之喪。凡有竆匱窘急者。則莫不盡心存恤。貧隣寒族之賴以資救者甚衆。公以特異之才。絶倫之聰明。又濟之以學力。平居每晨起盥櫛。問寢謁廟後。輒整坐讀書。一下三行。過目成誦。而至經傳奧意。則必精究密察。以求其義理極致。不徒爲口耳之資。是以文章辭達理順。條暢明剴。華實兼備。精彩燦如也。詩律又淸瀏疎爽。極有韻致。平日所著述。不爲不多。一時交遊閒。相與講質成說者。亦非止一二。而天不佑家。所收編帙。不幸盡入於灰燼。僅收聚於知舊家者。只是詩文若干篇。嗚呼。顧此餘生。老且病。死亡無日。竊恐一朝溘然使公如是之德。如是之業。竟至於泯泯而無傳。則一世不暇言。而雖門子孫。亦何知德業之萬一哉。記曰。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不知。是不明也。知而不傳。是不仁也。不肖旣懼其不仁。又懼其或誣。玆敢略記一二。要以爲子孫藏守計。世之君子。若或取覽於此者。亦必有念不肖之心。而考見公之大槩矣。公初號竹峯。晩號可畦。聘監察密陽朴公思訥女。生裕遠。從仕郞。再聘察訪李公賓女。無育。裕遠聘禮賓寺正金琢女。无子。取從兄縣監基遠子稛爲後。宗廟署令。次子平遠。成均生員。有子秬。

行狀 编辑

李承延

先生諱翊。字棐仲。趙氏。系出豐壤。上祖孟。高麗門下侍中壁上功臣。入本朝。有諱崇。商議中樞院事。始家尙州。生諱允寧。春川府使。生諱禧。司贍直長。生諱光憲。以孝謹聞。贈左承旨。夫人南陽洪氏。封淑夫人。以嘉靖丙辰十月十一日公生。幼而天資敏悟。裁解語。便知讀書。五六歲。能誦小學。乙丑。嶺中章甫將疏論妖僧普雨。訪直長公於京第。直長公適下鄕。公與伯氏公。年甫十餘。下堂迎拜。具饌待以禮。諸公相目歎曰。眞楊家設果兒也。公早襲庭訓。刻意劬書。文藝日進。未弱冠。連占鄕解。華聞益暢。及冠。與伯氏。同遊寒岡鄭先生之門。受小學,心經。先生大加奬許曰。后溪之鄕。復有人矣。時人以趙氏雙璧稱之。與金沙潭弘敏,李蒼石埈二先生。爲道義交。迭相講討。有麗澤之益。萬曆壬午。擢生員第一名。戊子。又擢謁聖第。冬。丁承旨公憂。喪禮一遵文公家禮。而又廬墓三年。服闋。補承文院正字。壬辰。倭寇深入。公背負母夫人。避難于聞慶之蘆洞。聞都城失守。鑾輿西狩。憂憤慷慨。歎曰。凡有城池者。各效死力。不至望風奔潰。豈使狂寇猖獗至此哉。亟欲奔問。而干戈滿地。道途阻絶。只有志士之淚。五月。州人欲擊留城賊。公與伯氏。糾率四十餘丁。徒步至城下。無一人來者。時賊焚掠遠近。竆山絶險。殆將遍焉。公奉母夫人。竄于龍化俗離閒。露宿穴處。艱苦備至。而親廚供養之具。未嘗一日乏也。八月乙丑。與同志。會俗離寺。擧義旅。推金沙潭弘敏爲上將。公爲參謀。號曰忠報軍。北向拜哭。立三章之約曰。旣約謀退者斬。臨戰先逃者斬。違令失期者斬。約束旣定。衆皆慴伏。公徧諭軍中曰。至尊蒙塵。宗社阽危。臣民之痛。曷有其極。况今聖上哀痛之敎。至於責己求助。近者敵愾之士。處處蜂起。而湖西一道。獨無一介義士耶。吾輩幸成奮義之擧。成敗利鈍。不可逆覩。惟當各勵同死之志。小酬爲國之忠。士皆感激泣下。旬月閒。應募者五百餘人。要路設伏。遮截遊賊。所勦殺亦多。拜右方伯金鶴峯先生於節下。陳說時務。方伯移關列邑。使義陣。各募鄕兵。而勿拘官軍。優給兵糧器械。以助軍需。用公言也。公亦搬運所得。至軍中。兵勢稍振。遂疏擧義顚末。令士人黃迪。聞于行在。公雖無斬將刈旗之功。激勵士氣。同心戮力。設奇勦衂。動合機宜。不憚夷險。不絶糧道。一意討賊。不至解體者。蓋公之力爲多。而不自以爲功。故世莫得以知之。時兵荒旣酷。餓殍載路。公不忍隱痛。以所獲馘。給與富人。易粟以賑之。賴而全活者甚衆。癸巳四月。遭母夫人喪於三山。權厝宮坪。移几筵于懷德。往來省哭。殆無閒日。饋奠之需。至誠措致。居喪之禮。亦甚謹嚴。不以流離顚沛而少惰也。乙未。始返故里。丁酉。賊有再動之勢。方謀復擧義旅。而旋爲天兵所格。計遂寢。戊戌。赴朝。以接伴官。隨許游擊國威往星州。每激勉天將。盡力討賊。無一言及私。天將歎服曰。不聞言私。惟國事是憂。眞忠臣也。己亥。拜禮曹正郞。三月以淑陵修理。奉命往文川。復舊制如儀。七月。拜吏曹正郞。九月。以亂後陳奏使兼賀至書狀官。赴京。動容周旋中禮。皇朝諸臣。皆致敬禮。辭朝日。帝見公威儀謹重。極加稱賞。特賜御衣以褒之。庚子。復命。除永川郡守。不赴。秋。參瀛選。時上使東宮講易。欲選邃於易學者。朝廷以公對。冬。拜侍講院弼善。每侍講。引古證今。據以經史。反覆陳勉。規諷備至。甚得講官之體。物論多之。辛丑。漢陰李文翼公體察嶺南。辟公從事。壬寅。陞掌令兼知製敎。公以風裁自持。不與世俯仰。有爭臣風。時朝廷追論鄭澈誣殺崔永慶之罪。公啓曰。殿下惡殺士之名。歸罪於澈云云。上怒。責補武珍。因臺評。旋罷。未幾彈章又大起。遂削職。配公山。全忠𥳑公湜。嘗語人曰。此友天稟𥳑高。論議戇直。意見到處。雖斧鉞在前。志不小挫。當日之啓。由其所見而然也。蓋知公之意非爲鄭也。只出於因事陳戒故也。居謫七年。勵操愈堅。沉潛經傳。得力益多。處之怡然。髭髮勝昔。嘗語子姪曰。乃父平生行己。無愧幽獨。雖因狂妄。得罪明時。汝曹愼無以我故而惰志也。一時儕流。如李月㵎㙉,蒼石埈,鄭文莊公經世及金竹日光燁,呂鑑湖大老諸賢。迭相來往。講劘切偲。無異在家時。漢陰亦貽書勉勵。甚有期待之意云。丁未夏。始賜環。杜門謝事。若將忘世。而戀君憂國之忱。則常炳然如丹。冬。還授職帖。戊申。宣廟上賓。公服衰。居外以終卒哭。食素三年。庚戌。敍爲慶尙都事。州縣有疵政。陳利害極言。義理嚴正。守宰皆嚴憚之。辛亥。除梁山郡守。郡在下道。偏受兵禍。久爲弊邑。公曉諭父老。先修鄕校。祭服祭器。皆令新潔。割俸爲養士費。朔望必謁聖。仍與諸生。講論經史。絃誦聞一境。邑弊民瘼。皆以便宜蠲罷。撫摩呴濡。使得蘇息。又以禮導之。民俗丕變。蔚然有文翁之化焉。郡有鷲棲之勝。公暇肩輿獨往。逍遙吟哢。取適忘返。時有吏隱之名。癸丑。解歸。郡人立石頌之。是歲八月二十八日。考終于正寢。享年僅五十八。臨終。不言家事。所耿耿惟在王室。十二月。葬于黑石先兆。後九年辛酉。移窆于咸昌儉湖丙坐之原。以夫人祔。夫人密陽朴氏。監察思訥之女。擧一男裕遠。從仕郞。再娶延安李氏。察訪賓之女。裕遠無嗣。從兄基遠子稛爲後。漣川縣監。生泰胤。爲人嚴正有器局。承延以鄕里後生。聞其風而鹽慕之。泝以求其所自來。習知公文章才學。已藉甚於當世羣賢林立之日。恨生晩。未及執灑掃之役於門庭。今者趙僉知安經,趙進士錫喆。使族子承洙。賷所撰家狀。貽書承延曰。吾家可畦公。德業文學。理不可終泯。但其子孫零替。不可責以闡幽敭列。在傍孫如吾輩。亦朝暮且死。大懼其湮沒。敢以記實之狀。煩吾子。承延旣景慕公。且悲其雲仍之寢弱寢微。於二老之請。竊有感焉。其敢辭諸。謹按其狀。公天分甚高。制行甚嚴。器度宏厚。操履剛方。若夫承顔色養。靡不用極。守制盡禮。哀慕不懈。悲痛號泣。無異袒括。雖遠代之祀。齋宿致潔。以盡如在之誠。事生事死。靡有餘憾者也。朝夕湛和。夙夜征邁。樂極天倫。義兼師友處兄弟也。導以義方。勉以遜悌。讀書到古人嘉言善行。拈出示之。使之觀感效則。鄙悖不經之談。科宦榮利之念。無敢出於口萌於心。敎子孫也。忠謹敦恪。誠信孚人。自少至老。無一失色於人。而至於是非邪正之辨。天人義利之分。則一刀兩段。凜然不奪。人自敬畏。或有不善者。輒自訟曰。得無趙掌令知否。此處鄕黨。服人以義之驗也。𥳑以持己。謹以莅事。廉公淸愼。人無敢干以私。隱恤去瘼。而必以養老興學爲先務者。居官之度也。立志剛毅。持論正直。不以利害禍福。有所撓奪。立朝之節也。故梧里李文忠公。每稱趙某。有死難不可奪之節云。其居家也。正內外之位。嚴男女之別。斬斬有法度。閨門之內。若朝庭焉。每遇國忌。輒食素終日。家人習於見聞。皆知某日是某大王某王妃忌辰。功緦之慽。居外終其服。知舊之喪。亦必舍肉。聞卽匍匐。隨物致賻。而尤致力於貧窶之家。凡有竆匱。盡意存恤。貧隣寒族。賴以全者多矣。公才調卓越。聰明絶倫。而濟之以學力。每晨起盥櫛。問寢拜廟。已整襟讀書。一下三行。過眼成誦。而至經傳奧旨。必精究密察。以求其義理極致。不徒爲口耳之資。故爲文章。理順辭達。條暢明剴。華實兼備。精采燦然。詩律亦淸爽有韻致。師友閒講質問答亦多。而盡入灰燼。其後收拾。只存若干。公初號竹峯。晩號可畦云。嗚呼。以公如彼其才。不究其用於當世。咳唾之流落於人閒者。亦不保有。子孫零丁。不絶如縷。天之報施之理。安在哉。承延雖無文。服二君子之義。忘其固陋。謹次如右。以告秉筆者。幸有採而傳之。爲不朽圖則非徒趙氏幸。抑亦斯文之幸也歟。

墓碣銘 编辑

李仁行

公諱翊。字棐仲。趙氏。系豐壤。黔㵎先生諱靖之弟也。遠祖高麗門下侍中孟。國初有諱崇。商議中樞院事。有諱瑞廷。議政府舍人。曾祖諱允寧。春川府使。祖諱禧。司贍寺直長。始居長川。考諱光憲。有孝行。贈左承旨。妣南陽洪氏。封淑夫人。公生嘉靖丙辰十月十一日。幼敏悟。學語。便讀書。未齔能誦小學。兄弟刻意劬學。華聞日敭。聯占鄕解。人以趙氏雙璧目之。弱冠又同遊寒岡鄭先生門。受小學心經。亟蒙奬許。萬曆壬午。魁生員。甲申。西厓柳先生莅嶺臬。就質近思錄性理諸書。柳先生深奇之。語人曰。此子德性沉厚。志道凝確。他日必名世。登謁聖第。是冬。丁承旨公憂。廬墓三年。葬祭一遵家禮。服闋。補承文正字。壬辰。倭寇長驅。列城奔潰。公背負母夫人。辟地聞慶蘆洞。時大駕西狩。奔問路絶。公與伯氏。雪涕慷慨。糾率村丁。欲與州人擊留城賊。賊勢猖獗。無與同戈者。遂奉板輿。竄龍化俗離閒。約同志擧義於俗離寺。號忠報軍。沙潭金公弘敏爲上將。公爲參謀。向闕拜哭。嚴立約束。又諭之曰。至尊方何在。吾輩旣成義擧。成敗利鈍。雖難逆覩。各勵同死之志。少輸報國之忠。是人義也。士皆感泣思奮。旬月閒應募者。五百餘人。或攔截要路。或勦殺遊賊。時鶴峯金先生。分守右道。公往陳時務。又跋涉兩湖閒。募輸軍需。未嘗乏絶。義旅得以致力戰守。賊鋒不得大肆於湖尙之間。公之力也。天兵克平壤。始疏起義顚末。遣人從閒路。轉聞行朝。蓋公惟以盡瘁國事。激勵士氣爲務。不憚夷險。設奇勦戮。捕獲不少。不自爲功。時以所得首級。給富人換粟。以賑流餓。所全活亦多。癸巳四月。遭內艱於懷仁寓中。權厝宮坪。送終饋奠之節。誠愼無憾。雖在流離顚沛。居喪式禮罔愆。嘗曰昔許魯齋。生裔戎俶撓之秋。到處奔逬。不廢學業。以成大儒。吾人合做事。不可以罹亂自沮。有小暇。輒溫理朱子書。戊戌。以天將許國威接伴官。赴星州。隨機激勉。誠意動人。許曰。言不及私。惟國事是憂。忠懇可服。己亥春。拜禮曹正郞。淑陵修理命。往文川。七月。拜吏曹正郞。九月。以亂後陳奏兼賀至書狀官。赴京。動遵矩度。中朝士大夫。皆敬重之。庚子。復命。除永川郡守。辭不赴。秋。選入瀛館。時上使東宮讀易。欲選邃於易學者。廷臣以公對。冬。除侍講院弼善。每登筵。博引經史。勉戒殫誠。人以爲深得講官體。辛丑夏。漢陰李相國開體府於嶺南。辟公從事。冬。陞司憲府掌令。兼知製敎。言事棘棘不阿。壬寅春。朝廷追論鄭澈構殺崔守愚永慶之罪。公啓曰。殿下惡殺士之名。而歸罪於澈。上震怒。責補光州。旋因彈章。配公山。公怡然就道。無怨尤色。全沙西湜嘗曰。此友天稟𥳑高。意見到處。雖斧鉞在前。志不少挫。當日之啓。由所見然也。豈浮沉東西閒者哉。蓋知公因事戇言。意不在右鄭也。幽滯六年。潛心墳典。尤有契於觀變玩象之辭。一時行輩如李蒼石埈,呂鑑湖大老,郭西浦說諸賢。相與往來講討。鄭文莊公經世,李文翼公德馨。俱以詩札勉勵。期待甚深焉。丁未夏。始宥還。冬。還授職帖。戊申宣廟賓天。持衰致哀以終喪。庚戌。敍爲慶尙都事。辛亥。除梁山郡守。郡被兵禍最甚。蕩殘無比。公撫摩安集。恩威幷至。諭父老修夫子廟。朔望必親謁。仍會儒生。講論經義。損俸爲養士資。蔚然有絃誦之風。郡有鷲樓山。最名勝。公暇輒屛騎騶孤往。逍遙遣興。有吏隱名。壬子冬。賦歸。邑人鑣石。以頌淸德。癸丑八月二十八日。考終于正寢。享年五十八。臨終。惟以未報國恩爲恨。十月。葬于黑石先兆。辛酉。移窆于咸昌儉湖南麓丙坐之原。配密陽朴氏。監察思訥之女。祔公墓。后配延安李氏。察訪賓之女。墓在左。一子裕遠。從仕郞。朴氏出。無嗣。取從兄基遠子稛爲後。漣川縣監。有文行。有三男泰胤,重胤,壽胤。二女李龜齡掌令。金喜鼎。泰胤有男琬。次子平遠。成均生員。子秬。有子煕胤。生二男振世,華世。公以聰穎之資。剛方之操。本之以孝悌。濟之以文學。嚴於義理之分。恬於榮進之塗。臨難奮義。惟懷報國之志。立朝敢言。不憚批鱗之威。其所養之厚。其所立之大。可見矣。苟使從容啓沃。展盡所蘊。則節可以臨大難。文可以潤王猷。才可以變民風興儒化。而半世坎壈。一鳴見斥。降年又不永。無以益究晩暮之業。以垂後人。可勝歎哉。日。趙斯文錫稷承洙氏。賷遺狀。聯書遠懇曰。吾叔祖文章德業。不宜終泯。後承單微。墓前尙無顯刻。此傍裔之責。幸惠一言。辭不文。不獲。謹綴狀辭。以塞厚誼。系以銘。銘曰。

孝友爲政。忠愛根性。塤箎征邁。雙璧交暎。瘦鶴淸標。龍潭有詠。死難大節。梧老攸評。我最作銘。用詔脩敻。

涑水書院追享時告由文 编辑

黃磻老

洛江之東。渭川渺瀰。院枕其濱。名曰涑水。侯誰享之。維申及孫。孝哉按廉。表里猶存。雙竹抽筍。至誠通神。潔身歸田。孤節薄旻。於赫月城。製錦之光。碑傳峴首。化洽甘棠。不咸而專。是以篤思。生祠舊址。像設允宜。異世同德。兩賢繼起。顯允開翁。有斐君子。光聯圭璧。韻聽瑤絃。處而隱几。洛書閩篇。出而端笏。論思啓沃。晩暮優休。專事斂約。光燭益炯。士慕焉竆。偈偈黔翁。種德旣豐。鶴庭立雪。岡門坐春。霜淸玉潔。桂辣薑辛。孝全肥家。忠著倡旅。羽翼儒化。師表黨序。湖學條貫。後代瞻耀。翼翼四賢。萃此一廟。密爲商陬。其初貿貿。聲明所會。山水增秀。黔老有弟。號曰可畦。直氣摩星。文彩爛奎。聲著槎海。望隆選瀛。師門奬許。泗上淵亭。倚重嘉歎。梧老沙相。風裁器局。朝野想望。名全節勁。學優行篤。百年思壘。久議尸祝。迄今未遑。輿情如結。謨猷愜公。乃選令吉。亟擧縟儀。同堂腏食。比芬隣德。吾黨永式。幽明一理。塤箎胥悅。禮儀孔嚴。庶欽蕉苾。

奉安文 编辑

前人

商洛毓秀。奎斗胎精。德厚流光。間氣挺生。伯兮偈兮。難弟難兄。雙璧之譽。粤自竗齡。立雪岡門。飫河淵亭。儒家旨訣。坯墣已成。發軔伊始。喜會爰丁。璧水龍門。嵬闡魁衡。昂霄瑞彩。一覩咸爭。海鯨噴毒。八路塵腥。從兄入深。供母殫誠。事亡如存。咸秩禮情。玉鑾播越。痛阻旗旌。雪涕擧義。水白堅盟。募糧糾旅。艱備經營。蒙犯霧露。繭歷南荊。草疏機宜。刳瀝叫呈。一隅江淮。忠義成城。海晏河淸。泰茅彙征。郞應列宿。選被登瀛。隨槎上國。天子寵靈。講易雷肆。凝旒動聽。守愚往冤。正直呑聲。無殫首碎。敢犯鱗嬰。威霆未已。斜日指庚。五載江潭。采采蘭蘅。居夷成趣。跡困心亨。髭髮勝昔。道腴分明。淚玦終環。炎玉彌勍。婆娑初服。樂我幽貞。金昆玉季。塤唱箎鳴。義勝而肥。謙虛而盈。靜而閱理。穿穴瓏玲。發而爲文。雲錦光熒。誰之不如。而不公卿。暫試刀牛。佛齊隣甿。革彼蜒蠻。歸我鏞笙。一臠之嘗。全鼎已形。始卒行治。才優德宏。岡厓奬許。符契丁寧。棘棘不阿。梧老亦評。畏壘之慕。黨遂以傾。崇報未遑。輿悃𢥞怔。有煥斯廟。涑水之汀。尸祝兩賢。澤洽鄕閎。伊後追躋。優二德星。開老屹如。瓚譜光晶。黔老翼翼。菀爲儒英。以先生享。四當八停。玆選吉令。式陳粢盛。泂酌旅奠。冀惠周行。

常享祝文 编辑

前人

居家孝友。立朝謇諤。光聯棣萼。望重圭璧。